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肖大志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

 

 

肖大志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

  

下篇     

 

. ()

     

观诸法皆空,受皆是苦

念此身不净,心不能常(题四念处)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这是为了获至觉悟而实践的四种修行法:(1)身念处,念身不净;(2)受念处,念受是苦;(3)心念处,念心无常;(4)法念处,念法无我。

 

半偈法施,恩深同再造

一时戒破,根坏不重青

1:半偈: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偈之后半偈。释迦于过去世时,入雪山修菩萨行,从帝释天所化现之罗刹闻得前半偈,乃欲求后半偈。罗刹不允,乃誓约舍身与彼,而得闻之。《心地观经》卷1谓“为求半偈舍全身。”

2:《楞严经》卷6:犯大妄语戒者,“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痴人妄逐求,犹趋阳焰

智者勤精进,如救头燃

1:渴鹿见阳焰(春初原野上日光映浮尘而散动者),以为水而追逐之。比喻众生迷妄,认假为真。《楞严经》卷2:“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2:《法句经》云:“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野狐惜命根,奋然逃脱

良马见鞭影,立刻奔驰

    :兹录《西归直指》两段如下:

    “马喻:马有四种。其最上良马,见鞭影而驰,不待驱策;次则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轻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驽马,鞭重亦不走,必锥入于肤,痛极而始走。人亦如是。有智慧者,易于醒觉,百里内闻人死,即当骇曰:百里内有人死矣!吾亦人也,死必及我。作速修行,以求解脱。此见鞭影而驰者也。其次则见亲戚死而觉悟。又其次见逼邻人死,而后觉悟。若待自己年老,或自己有病,而后觉悟,已是锥入肤而后走者。倘或年老犹不觉悟,或已病犹不觉悟,岂非并此而不若者乎?

    “野狐喻: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脱矣!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入世深时,常有恶人近

用心重处,谨防魔障高

 

钱财我未得无非他得

道义你不行又靠谁行

 

修到起心动念皆禅意

便知鸟语溪声尽法音

 

修道应处处低头让步

做人要时时知足虚心

 

发愿出家,应断除俗念

随缘入世,须调伏妄心

 

四大谛观,悟空成妙道

六根都摄,念佛证圆通(题空大圆通和根大圆通)

1:虚空藏菩萨“谛观四大无依”,从观察虚空的无边无际得悟妙道,称“空大圆通”。

2:大势至菩萨由念佛法门,得到六根清净,称为“根大圆通”或“念佛圆通”。《楞严经》卷5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悟四大皆空,本来清净

感众生太苦,愿意出离

 

顿悟渐修,悉成圆满觉

上求下化,同起大乘行(题十二圆觉)

注:十二圆觉:《圆觉经》所称,十二位菩萨依次向佛请问修行的法门,他们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无上菩提,非苦行可证

难思功德,以弘誓而成

    1:苦行: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多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之苦行。佛教之苦行,称头陀行。释迦修六年苦行,终乃觉悟到苦行非解脱之道,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2:佛果位所得之功德力,即全由过去因位之誓愿而成。

 

佛道乃真常,行之皆证

法门无固定,如实即通

:如实: 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莫于了义经中寻了义

应在无生法里忍无生

    1:了义经:指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经典,与不了义经对说。

    2:无生法:即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称无生法忍或无生忍。

 

观叶落花开,随缘自在

念朝生暮死,同体慈悲

 

乐意常施,能度贫穷海

端心无欲,犹如清冷云

1:《大智度论》卷22云:“施为坚牢船,能度贫穷海。”

2:《佛遗教经》云:“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圣不立知,见见见,见性

佛无所说,如如如,如空

 

寿暖识分离,色身坏矣

闻思修具足,慧命存焉

1:寿暖识:又作寿煖识。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此三者须互相依持,生命方得以持续;三者分离,即是寿终。

2:闻思修:指听闻教法,思惟义理,修行。闻慧、思慧、修慧等三慧,即为经由闻、思、修而成之智慧。此三慧乃佛法修行之次第。

 

既成解脱则皆为佛果

虽示涅槃而常住世间(题一佛乘)

注:一佛乘: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

 

如来等视众生犹一子

菩萨谛观万法息诸缘

1:《大般涅槃经》(南本)卷5云:“如来等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

2:诸缘:色香等百般之世相,总为我心识之所攀缘者。

 

其增上慢心,未能敬信

此甚深妙法,难可了知(题《妙法莲华经》)

注:增上慢: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释尊将说法华时,怀增上慢之心者有五千人,言我等已证妙果,何要闻法华,各立座而去。《法华经·方便品》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又云:“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办道

八万四千法,法法是修心

    1:办道:意指修行,成办道业,精进佛道等。也作辨道。

    2:八万四千法:即八万四千法门。举其大数,又称八万法门。指佛所说之全部教法。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对治其病而说八万四千法门。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道本平常,既无得亦无失

行臻卓绝,不成功便成仁

    :成仁:指为了理想、事业或道德准则,不惜舍弃生命。语出《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此指诸佛菩萨为成就无上菩提而发弘誓。《大庄严经》载:释迦经六年苦行,仍不能证道。乃弃苦行,于吉祥草上,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发大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的禅定思惟,终于大彻大悟,成就佛道。

 

正等妙圆,不出群生本觉

慈悲喜舍,皆为大德真心

    1:本觉:指本有之觉性。《大乘起信论》认为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是生灭心之所依,此如来藏即是本觉、心真如、自性清净心,这是人本有的佛性,亦即最高主体性。这也是一切修行与成佛的基础,故成佛实是一种返本还原的表现。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2:大德:原为佛的德称;今多作对修行者的敬称。律本中为比丘或年长比丘的尊称。后转为对僧中有德者的尊称,乃至四众弟子中有德者的尊称。

 

达俗照真,般若不离方便

破空斥有,日常本显圆通

    1:达俗照真:指于真俗二谛皆通达明了。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指真实平等之理;俗谛,又称世俗谛、世谛,指世俗差别之理。天台宗有“真俗不二”之说,即真如可随缘为诸法,故诸法即真如。

2:破空斥有:指破斥空有二执(又作空有二见)。凡夫因妄想分别而执著于有,称有执;执著于空,称空执。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日出照高山,闻道有先后

川流归大海,入门无等差

    :智者大师将佛所说之一代圣教,判为五时:(1)华严时,如“佛日初出,先照高山”(2)鹿苑时(亦称阿含时),如日照幽谷;(3)方等时,如日照平地;(4)般若时,如日照禺中(巳时);(5)法华涅槃时,如日轮当午之时,最为圆满。

 

般若立圆宗,教门原不共

菩提归大海,法味本相同(题天台宗,仿五绝体联)

    注:不共:指不共同,即独特之法。不共教,又作不共般若,指不与二乘共学,而独为菩萨之教。天台宗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俗众不修行,老病愁生死

道人常惕励,精勤愿出离

 

具手眼人,自可空拳夺刃

无功夫者,岂能斗胆捉蛇

    1:具手眼人:指对事物具有特殊之能力或见识的人。禅宗所谓具眼,即能彻见诸法实相。

2:功夫:又作工夫。禅宗多用于指思惟辨道之事。有程度与时间二义。

 

空对空,义理任君随意说

了不了,功夫需汝认真行

    1:空对空:在此指无论是说有还是谈空,一切义理上的阐释皆非究竟,诸法实相非言语可及。《法华经·方便品》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说。”《胜天王般若经》卷6:“一切法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憨山《费闲歌》云:“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2:了不了:(1)指了义与不了义;(2)在此指了生死还是不了生死。

 

我法妙难思,惟有拈花笑

禅心空费解,且听弹指声

 

读贝叶真经,得一心了了

参莲华妙谛,悟万法如如

 

得智慧慈悲行愿之成就

具善根福德因缘而往生

 

安稳身心,但愿佛衣所覆

觉知因果,不求神足之通

1:《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2神足:又作神足通。指具有神通能力,能如愿自在地到达任何地方。又,佛教有云:“神通不敌业力。”“神通不足恃。”

 

佛法非由故纸满堆里得

禅机本自拈花微笑中来

 

心平则刹平,刹净须心净

佛格亦人格,人成即佛成

1:《楞严经》卷5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2:《 维摩诘经·佛国品》:“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3: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又,《慈济语汇》有云:“人格若成,佛格則成。”

 

学佛修行,首重加行四位

了生脱死,先须大死一番

1:加行:指为入于正位做准备,加一段力而修行。四加行,指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云:“任何一步修证功夫的路线,都离不开四加行。”

2:大死一番:禅宗用语。指佛教真理并非肉体之死所能得,必须舍弃身心之一切执着(即大死)而达于丝毫不挂碍的境界始能得。

 

知众生本性空,而无空见

觉诸法因缘起,乃有起行

1:空见:拨无因果之邪见。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

2:起行:由菩提心之中,发起身、口、意三业之行。亦谓往生之行。

 

称名是做功,诵经能积德

持戒得延寿,念咒可消灾

 

融会教禅,照万法圆融如镜

实修定慧,举一心真实为宗(题嵌《宗镜录》)

    :《宗镜录》的中心宗旨,如其序言所言,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故称“宗镜”。

 

尚未入流,随缘方便谈何易

若非登地,发誓出离才是真

    1:入流:又作逆流、预流,即须陀洹,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果位,又称初果,即断除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入流,意即初入圣者之流。亦可指入法性之流,回归于法界本体;乃修禅定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2:登地:天台宗所说依菩萨行而登入初地之阶位。菩萨登入初地,即开始断除部分烦恼,求证部分真如之理,永不退还三界之迷境,可渐次进至佛果。

 

妙果顿成,一念圆通登佛地

垢尘勤扫,六根清净入空门(题顿渐二教)

    :顿渐二教: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称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之教法,称渐教。于禅宗,一般来说,南宗称顿教,北宗称渐教,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如北宗神秀在《大乘无生方便门》中亦云:“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万法唯心,心性自然成自在

三车济众,众生如实见如来

    1: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等义同。指宇宙万有、一切现象无一不是由心识所变现。憨山曰:“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无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2:心性:不变的清净的本心本性。这是众生的本质,是成佛的基础。

3:自然:又称自然法尔、法自然。指不加入任何其他力量或造作,自己而然,谓之自然。依本觉的内熏或真如熏习,不依其他的教法与助力,而自然地觉悟,称自然悟道。佛与独觉能无师自悟,自然地生起无漏智慧,而同时得具足戒,称自然得。

    4:《成实论》卷1:“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大智度论》云:“如实道来,故名如来。”《大日经》卷1:“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施斋念佛更谦恭,善根深植

持戒放生多忏悔,宿业渐消

    1:施斋:将斋食施与僧众。又作施僧、斋僧等。

    2:忏悔:即对人发露悔过,请人宽恕之意。佛教以忏悔为消除罪业、清除心垢的重要方法。《心地观经》云:“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愿众生皆得出离,堪称愿切

信自己定能成就,即是信坚

 

一切众生,当以信心求解脱

十方诸佛,皆依般若证菩提

    1:《华严经·贤首品》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心地观经》云:“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大智度论》卷1:“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2:《心经》云:“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大般若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金火同炉,金无火炼难成器

佛魔一体,佛有魔随好度人

    1:妙叶法师《十大碍行》云:“或不得已,障碍现前。众魔诸恶,不能侵我。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

2: 佛教有“佛魔一如”之说,即最善之佛陀与最恶之恶魔,于表相而言,形成两个极端,然就实体本性言之,佛与魔之本性始终一体不二。

3:《现观庄严论》云:“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诸佛欢喜行。”意即从表面上看,佛魔之间是很难区别的。

 

众生执邪见听经,何能开窍

诸佛以空拳说法,无可与人

:空拳:也作空拳黄叶,即“空拳诳小儿”与“黄叶止啼”之略称。喻佛以无所得智方便说法,引导众生由修行而自证涅槃,而涅槃实为无所得之空法。佛说法亦实无一法与人,有如以空拳黄叶诳小儿。《宝积经》卷90:“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又,《涅槃经》卷20:“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之,生真金想,便止不啼。”

    

深植善根,童子聚沙成佛道

明知幻相,文殊持剑刺空身

    1:《法华经·方便品》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2:《大宝积经》卷105,文殊菩萨为使五百菩萨证“无生法忍”,手持利剑向佛刺杀。诸菩萨由此证得“无生法忍”,并同声说偈道:“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发心如贫母施灯,定成佛道

持戒至比丘护草,真入空门

    1:《贤愚经》载: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已,以百斛麻油燃灯供佛。有一贫母见而信乐,乞得两钱买麻油燃灯供佛,并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阿阇世王所燃诸灯,或灭或尽,而贫母之灯,通夕不灭,油亦不尽。目犍连以神力扇之而更明。佛告目犍连:“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能毁灭。”并授记此贫母却后三十劫当成须弥灯光佛。

    2:戒律规定比丘不得破坏活的草木。《楞严经》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一切有部目得迦》卷6:有比丘被强盗所捉,强盗以生茅草缚之而去。比丘宁愿饿死亦不破戒坏生草解缚。后国王见而解之。《大涅槃经》卷26:“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依七佛通戒起行,终成一果

犯四波罗夷不悔,必堕三途

    1:七佛通戒:又作七佛通戒偈、七佛通偈。即过去七佛所受持的戒法,可以一偈来表示。此偈《法句经》载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的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2:四波罗夷: (1)指四种重罪:淫、盗、杀人、大妄语。犯了这四重罪,即丧失比丘的资格。(2)指密教行者所受持的四种重禁,又作四重戒,:一、不应舍正法戒;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戒;三、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戒;四、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戒。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题普陀山,兼题念观世音法门)

 

财施、法施、无畏施,施心清净

世福、戒福、修行福,福德庄严(题“三施”与“三福”)

1:三施: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即以财物救济他人;法施即向他人演说佛法;无畏施即解除他人的痛苦怖畏。

2:三福:指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三种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以菩提心,修行佛道。

 

朝此山来,眼前草木有灵气

悟其道去,身外乾坤无俗尘(题朝山,兼题诸佛教名山)

    注:朝山:指佛教徒至远处名山大寺,向佛菩萨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之朝礼行为。

 

解自信生,看经先要除偏见

证由行得,学道还须下苦功(题嵌信解行证)

    :信解行证:乃修行佛道所必经之四种过程。首先要信乐佛法,其次了解佛法,进而身体力行,最后证悟其果。

 

三密瑜伽,顿见智光弥法界

万缘放下,妙观明点遍虚空(题大圆满阿底瑜伽)

    1:大圆满阿底瑜伽:大圆满法为藏密宁玛派(别称红教)之主要修行方法,其根本教法主张:人之心体,其本质纯洁,故若能听其自然,随意而往,于空虚明净中将心安住于一境,即可成佛。宁玛派将整个佛教分成九乘,大圆满阿底瑜伽即是九乘佛法之最高阶段(无上瑜伽乘)。阿底瑜伽,意译为无上瑜伽。

2:明点:意为精滴。藏密无上瑜伽和印度教瑜伽所说人体中生命能量的凝聚体及水液。有圆润、明空之相。大圆满脱噶修法修持到一定阶段,能观看到虚空中的明点,化成满天的佛像和佛土。若看到尽虚空遍法界尽是诸佛刹土,即大圆满现前成就。

 

无上瑜伽,妄流立断大圆满

甚深般若,刹海顿超真自由(题嵌大圆满法门及立断与顿超二修法)

    1:立断与顿超:大圆满心髓的正行,有彻却和脱噶二修法。彻却,藏语音译,意译为立断,即立断妄念之流而得见自性, 得见自己本来清净的面目。彻却相当于无上定功,能使行者任运安住于清虚寂照、微妙明净的境界。脱噶,藏语音译,意译为顿超,即在彻却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光。脱噶相当于无上慧功,并具有现见功能,能够显发出种种光明。彻却只能通达智光,不能把内外境界化为五智慧光明,而脱噶修到最高层次,能使行者显发本具智慧与光明,即身化为智慧虹体,证到真实究竟。

    2:甚深般若:指深妙真如之理。诸佛之教法,为三千世界内无与伦比的最上最尊之微妙法,故称甚深般若。

 

六字洪名历耳根,永为道种

一真法界经尘劫,常在心莲

1:六字洪名:又作六字名号,即“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意即礼拜、皈依。

2:道种:佛道的种子。佛教有“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之说,或称“一染识田,终成道种”。

3:一真法界:即绝对的真实的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

 

时运艰难,忍辱安心无掉举

世情险恶,历缘对境莫昏沉

1:掉举:轻佻浮躁的心理。为一种随烦恼。

2:昏沉:头脑混浊,不清醒。为一种随烦恼。

 

末世众生,唯益多闻增我见

十方诸佛,皆依圆觉断无明

1:《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2:《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顺逆皆空,身心平等证圆觉

止观双运,意念清澄入妙门

1:《圆觉经》云:“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2:止观:止是去绝分别,远离邪念,使心安住于一境之中;观是发起正智,历历分明地照见诸法。止相当于定,观相当于慧。

 

悟诸法皆空,看破六尘缘影

观众生无尽,认清五蕴幻身

 

于闹市中,安忍恶缘常念佛

住深山里,远离染法静观心

 

闹市炼心,岂容浊酒熏真觉

深山修道,且让清泉涤俗尘

 

无物能留,半片残云飘岭后

有何可得?一轮圆月挂天边

 

普度众生,不住中流和两岸

实修正法,要离边见与三邪

1:中流:比喻结使烦恼。烦恼流于生死(此岸)与涅槃(彼岸)之间,故称中流。《注维摩经》卷9:“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结使也。”

2《华严经·十行品》云:“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于彼岸,以往返无休息故。

3:边见:指断见和常见,佛教斥之为二边见。

4:三邪:即身、语、意三种邪行。也有指邪语、邪业、邪命三种邪行。

 

定慧双修,事理圆融真解脱

有无俱遣,身心自在大逍遥

 

圣不立知,见见见,见犹离见

佛无所说,如如如,如是妙如

 

对明白人莫说空,亦莫说有

于无知者可言有,不可言空

 

栖止世间,国计民生常在意

超然方外,随缘历事静观心

 

入世度人,广演法言于大众

出家学道,乐修禅定在深林

注:《长阿含经》卷9云:“能于大众广演法言。”

 

朝山要净心,身边常有活菩萨

拜佛须离相,路上岂无真道人(题朝山,兼题诸佛教名山)

    注: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在朝五台山时,“入大圣境地之时,见极贱之人,亦不敢作轻蔑之心。若逢驴畜,亦起疑心,恐是文殊化现,更举目所见,皆起文殊所现之想。圣灵之地,使人自然对境起崇敬之心。”

 

观生相空虚,立宏誓愿除三毒

念无常迅速,发大悲心斩十魔

    1:生相:指生起之相。此有为法之生相别无实法,仅依因缘力而生,以“本无今有”之有,而假名为生相。又,就有情之一期相续而言,有情之始生于现在世,称为生相。

2: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

3:十魔:修行佛道的十种魔障。《大智度论》卷5所载为: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含毒、利养、高慢。《华严经》卷42所载为:五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天魔、失善根魔、三昧魔(著于所得禅定为魔)、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为魔)、不知菩提正法魔。

   

发心见智愚,慈悲具足金刚智

修道有行止,方便不离饶益行

    1:金刚智:如金刚般坚强不变的智慧。亦为大圆镜智的别称,此智犹如金刚,能破除烦恼习气。

    2:饶益行:指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登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立弘誓度生,大车载众出三界

从真言受法,快马加鞭入密严(题密宗)

    1:密宗认为依密法修行能“即身成佛”,在诸宗乘中最为快捷迅速,故常以马为其迅疾修法的标志。又,禅宗亦有“快马一鞭”之语,指利根之学人仅闻师家一言,即能彻悟。

2密严:即密严净土,又作密严佛土、密严世界。密教指法身大日如来之净土,是以身语意三密所庄严,惟如来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之净土。就密教来说,这个现实世界即此即是密严净土。

 

众善奉行诸恶除,当前成极乐

一心识得万缘息,随处见如来

    1:《灵云法语》云:“最初的即是最末的,最浅的就是最高深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彻悟禅师语录》云:“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燃,如丧考妣。”又,憨山《参禅切要》云:“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去,逼拶到山穷水尽之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

 

秽物久淤沉,搅翻池水忙捞起

妄心多隐蔽,发露瑕疵渐破除

:发露瑕疵:修行者不可隐覆一切过失,当即发露忏悔,以发露瑕疵心破除覆过之心。

 

羊车度己,鹿车度亲,牛车度众

下士印泥,中士印水,上士印空

1:羊车、鹿车、牛车合称三车。羊车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鹿车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牛车形容菩萨乘不仅能自度,而且能普度众生。

2:《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20云:“上士闻道,如印印空;中士闻道,如印印水;下士闻道,如印印泥。”

 

及至空心,三千世界何须空也

真能度己,无量众生焉有度哉

    :《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云:“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生决定信,起坚定行,发特定愿

以平常心,对日常事,做正常人

 

菩提萨埵耶,贪瞋痴慢疑俱寂

般若波罗蜜,色受想行识皆空

 

观一切有为毕竟空,即观实相

见十方无碍圆通了,则见如来

 

内外顺违时刻观,善观无滞碍

爱瞋苦乐在于转,能转即如来

注:《楞严经》卷2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圣不立知,见见见知,见非知见

佛无所说,如如如说,如是说如

 

修无修法,法无法时,随时放下

觉所觉空,空所空灭,寂灭现前

1:《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2:《释迦牟尼佛付法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楞严经》卷6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于解脱道,入解脱门,则为解脱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不出轮回

注:《圆觉经》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妙法甚深,时乃说之,随宜开演

宿根不等,其能信者,依器受持(题《妙法莲华经》)

1:《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2:宿根:宿世之根性。今则泛指修行之根机。

 

佛祖拈花,迦叶破颜,心相印矣

达摩面壁,神光断臂,法易得乎

 

见善事,闻恶声,皆念阿弥陀佛

遇违缘,处顺境,不离妙净明心

注:《晚晴集》载王龙舒语:“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绝尘烦,得心安,是谓修行要害

有因果,无主宰,此为佛教真知

 

说理如粉墨登台,犹不能造次

修行似刀枪上阵,岂容得颟顸

 

出家自有因缘,众生无尽随缘尽

学道须凭誓愿,佛果难成发愿成

 

天边月,海底山,禅心寂定常如意

风里灯,波中影,杂念纷然不自由

1: 禅宗有云:八风吹不动天边月

2《大智度论》卷26:“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能得点。”

 

偏执有无,似狭道行车,逾边即坠

严持戒律,如浮囊渡海,充气不沉

    :《大智度论》卷37:“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著有著无,二事俱失。”

 

行若不明,似盲者骑驴,终难达道

言而无证,如聋人奏乐,或可利他

 

学在家大德,合觉背尘,弘扬佛法

仰出世高僧,韬光晦迹,乐处林泉

 

私欲深沉者,虽借蛛丝,难离苦海

信心清净时,不凭神足,亦履恒河

    1: 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说一佛经故事:佛陀见一恶人在地狱中受苦。此人前世是个强盗,作恶多端。唯有一次,起了一念善心,没有踩死一只蜘蛛。佛陀便放下一缕蛛丝去救他。此人抓住蛛丝往上爬,在半途时回头一看,发现身后有许多人在跟随他一块往上爬。但此人私心太重,只想自己脱离苦海,不愿别人与他一块攀爬。这时候,蛛丝断了,此人又掉落地狱。

    2:《法句经》卷3:一青年欲投奔佛陀听法,中途被恒河所阻,绕道则恐法会已散,情急之下,问一渔翁:此河水深不深?能否趟过去?渔翁答曰:浅浅的,顶多不过膝盖。青年求道心切,对此话深信不疑,便径直履不没水地趟过去。实则恒河水深过三丈。

 

看经须起信心,切莫入山空数宝

修道不依正法,便如钻水妄求酥

1:《大智度论》卷1:“信为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2:钻水求酥:比喻不得其道而妄求其果。《本缘经》云:“譬如钻水求酥,理实难得。”

 

念法念心念受念身,修止莫如念佛

大行大智大悲大愿,度生随现大权

    1:“念法念心念受念身”,即指四念处。

    2:修止:即天台宗止观的修法。止,意即止灭烦恼,使心安住于一处。

    3:大行,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自利利他的修行;大智,超越的或根本的智慧,观照空之真理的智慧,又称般若智;大悲,广大的悲愿,通常指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而起的悲愿;大愿,指诸佛菩萨所发的弘誓愿。又, 文殊菩萨的尊号为“大智”,普贤菩萨的尊号为“大行”,观世音菩萨的尊号为“大悲”,地藏菩萨的尊号为“大愿”。汉地佛教一般以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为四大菩萨。

    4:大权: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以神通力示现的种种异形假身。又称权化。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题“三多”与“三使”)

1:三多: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谓之三多。

2:三使:又名三天使,即老、病、死。也有将生、老、病、死、王法称为五天使。

 

一切众生非众生,甚深义趣诚当信

十方诸佛念诸佛,微妙法门难得闻

    1:《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2:《金刚经》云:“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3:《净土圣贤录》载:净宗四祖法照大师曾入五台山见文殊菩萨。文殊开示说:“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4:《无量寿经》载释迦牟尼佛言:“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

 

点破迷津,直指人心,方悟本来就是

看穿假象,正观尘境,便知究竟如何

   1:直指人心:即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2:尘境:心的对象,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

 

清净光明,妙莲花藏无尽庄严世界

圆融自在,金狮子喻十重缘起玄门(题华严宗)

1:《华严经》所说之莲华藏世界,即自莲花出生之世界,或指含藏于莲花中之功德无量、广大庄严之世界。

2:华严宗以十方面来说法界缘起,特别是事事无碍法界的特征,称十玄门,又称十玄缘起。通此义,则可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称玄门。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在其《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师子为喻阐释十玄门。如讲解十玄门之因陀罗网境界门时说:“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于短暂人生,能洞明万法玄机,足矣

由神奇佛道,可体达真如奥妙,至哉

    :体达:谓通达宇宙万物之真理而无壅塞,亦即穷尽诸法实相之当体而全然通达无碍。

 

茫茫浊世间,哪有三分净土能逃世

滚滚红尘里,岂无一寸真心可远尘

 

观世音方便,千手妙施,度生除苦厄

大势至法门,六根都摄,念佛证圆通

 

六根即是出离道,能净六根,出离有道

四大皆为解脱门,不空四大,解脱无门

    1:出离道:由迷妄的世界解脱出来的方法与途径。

    2:解脱门:进入解脱境界的门径。特别指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去日苦多,来日无多,如少水鱼何乐耶

人身难得,我身已得,开正法眼不虚之(题“普贤警众偈”)

    1:普贤警众偈:即“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句经》等。

2:正法眼:体会正法的智慧。又称清净法眼。眼,指智慧。

 

莫信口胡言,说什么秽欲无妨修净法

须亲身实证,论究竟俗知岂可会真如

 

直趣菩提,无境无人,五蕴皆空观自在

远离颠倒,非声非色,一心不乱见如来

    1:直趣菩提:(1)不须假借一切方面假说的修业,而顿然臻至佛果的无上觉悟;(2)初发心时即直接成就佛果。

    2:《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肇论新疏》云:“涅槃之道非声非色。”

 

如如不动,无去无来,微妙心行经旷劫

了了分明,悉知悉见,甚深禅定览三千

 

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

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

 

上根闻则信,中根劝则信,下根痛则信

顿悟知而行,渐悟学而行,不悟困而行

 

命终心不死,心死色难空,色空真解脱

身痛器犹存,器存根未净,根净大圆通

 

修行时,善心与恶心一并消亡,无心是道

觉悟后,正法和非法同时抛却,舍法入空

1:《六祖坛经》:“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五灯会元》卷3:“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

2:《宗镜录》云:“无心是道。”《传心法要》云:“但能无心便是道。”

3:《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养命延年,似逆水划船,恶浪来时难寸进

定心念佛,如顺流放筏,净因到者自圆成

    1:定心:指禅定之心,即心力集中于某一对象而不散乱。定心念佛,指把心意统一起来,专念于念佛。

    2:净土宗认为其他教说,于此娑婆世界修六度万行,经极长时间精进修行至不退地,属自力门、难行道;净土宗则依阿弥陀佛本愿之力,念佛往生净土即至不退地,属他力门、易行道。又,《十住毗婆沙论》卷5:“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路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印光大师云:“昔人谓馀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论本性,都言佛在心中,三无差别谁能信

说当前,虽解钱归身外,一有盈亏意可平

1:本性:佛教指固有之德性,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者。

2:三无差别:指心、佛、众生三者在本质上无差别。

 

观此身不净,少壮易衰,决心向道勿贪色

念诸法无常,光阴苦短,致力修行莫积财

    1:《法句譬喻经》载:王舍城有一妓女,名叫莲花,她容貌出众,不少有钱人趋之若鹜,但莲花却对自己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想到世间种种烦恼,她有心出家修道。于是,她去灵鹫山拜谒佛祖。在上山的路中,途经一小桥,她站在桥上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非常艳丽,想到出家生活的艰苦,不禁有点犹豫,便回头又朝山下走去。佛祖为救度她,便化成一位美貌绝伦的美妇人,与莲花相遇后结伴而行。途中休息时,美妇人躺在莲花身边呼呼入睡,不久竟然死了,尸体很快开始腐烂,发脱齿落,不堪一睹。莲花惊呆了,她想:这样美貌的女子,一旦死了就变成如此模样,这太可怕了!还得找佛陀给我指一条出路才是。于是,她又转身上山,终于皈依佛教修行,成就了善果。

    2:《法句譬喻经》载:一个隐居深山修道数十年的修行人,意外发现了一群强盗遗弃的大量财宝。这个修行人不禁心动,于是将财宝隐藏好,然后打算下山去安享晚年。佛祖知道了,为救度这个修行人,便化成一个比丘尼,她身披法衣,却佩戴许多珠宝首饰,脸上涂脂抹粉,样子十分滑稽。两人相遇,修行人不禁大笑:“出家人如此打扮,成何体统!”比丘尼反唇相讥:“你既然深山修行,为什么却要收藏意外之财?”修行人听了哑口无言,良久乃如梦方醒。他想:人在世间,身边的诱惑太多了!只有时刻提防才不致迷失方向。于是,他又返回山上,专心修道,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3:冈波巴《宝鬘集》云:“对自己这个如幻的肉体,无论如何培护侍奉,到头来仍是无常毁灭,实在没甚利益。”“食、色、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实在没甚利益。”

 

法悦难言,刹那触闻奇妙光音,亲历极端境地

神通莫测,忽然超越三千世界,遍知一切心行

:法悦:又作法喜。由法、真理而来的喜悦,依于佛法而来的喜悦。

 

理须顿悟徒寻觅,忽于顶上闻雷,即开正眼

事在渐修非自然,及至心中无色,乃入空门

1:《禅海蠡测》张无诤跋云:“其或顶上闻雷,豁开正眼,彻底掀翻,失声一笑,始知截流一句,不涉唇吻,堂堂岁月,空费草鞋。从此虚空为口,万象为舌,灯笼露柱,昼夜常说,刹竿倒却,处处逢渠矣。”

2:《楞严经》卷10:“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此第尽。”又,《楞严经》卷3:“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密无边,三事无穷,三法无差,究竟三车无异

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一心不乱,终归一念不生

    1:三密无边:指如来三密,是身语意三业本来平等,三者都遍满于整个宇宙。

    2:三事无穷:即三事无尽。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有三种无穷无尽的努力:布施无尽,持戒无尽,博闻无尽。

    3:三法无差:心、佛、众生三者,在本质上没有不同之处;亦即三无差别。

4:三车无异:《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教契因缘非造作,穷极道时,无字无言皆是教

宗通根本法天真,达于义者,有声有色不离宗

    1:《四十二章经》载:“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楞严经》卷4载佛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2:宗通根本:指宗旨通达真理之根源、万物之根本。又,禅宗有“宗说俱通”之论,谓通达堂奥之玄旨者,为宗通;能面对大众自在说法教化者,为说通。

3:天真:此谓天然而不假造作之真理。《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理非造作,故曰天真。”

 

千处祈求千处应,悲愿遍千如,普度三千世界

万方随顺万方灵,洪名彰万德,圆赅八万法门

注:《观世音菩萨偈》云:“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

既不洗尘,亦不洗体,问其水是污是净,是即是离(题香尘圆通和触尘圆通)

1:《楞严经》载:香严童子因见众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入鼻,然“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称“香尘圆通”。

2:《楞严经》载:贤护与十六个伙伴在洗浴时进入浴室,他刚触到水面,忽有所悟,“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六根并未因洗浴而清净,由此悟道,称“触尘圆通”。

 

污辱突来,若能抬眼相迎,而神情不改,即真禅定

秽坑才出,又要转身投入,且本质依然,乃大慈悲

 

如来智慧,诚实又精微,可怜薄地凡夫,不能领会

净土法门,简单而深广,堪叹娑婆迷子,难以信从(题净土法门)

    1:印光大师云:“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又云:“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

2:《佛说阿弥陀经》云:“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云:“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又,《中阿含经》载佛言:“吾所得道,玄妙精微,渊深难解,非一切知见所能推演,唯圣者得以见之。”

3:薄地凡夫:薄地,即卑贱下劣之位。以凡夫居于诸苦所逼迫之位,故称薄地。又以凡夫之位广多,故又称为博地。

 

历经艰苦再回头,水远山长,此身仍旧而恍如隔世

抛弃尘劳常放眼,天空海阔,满目依然却换了人间

   

身难无漏,命属无常,法亦无生,于本来面目,分明无我

佛说修行,道云修炼,儒称修养,论真实功夫,都是修心

 

以信为资,以愿为粮,念佛必须生信愿,愿切信坚离苦海

由因得果,由缘得报,持名即是造因缘,缘深因厚坐莲台(题“念佛往生”)

    1:念佛往生:净土宗认为,若行人至诚持念佛号,于命终时,即得往生净土,称念佛往生。念佛之对象通常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故一般念佛,即为念阿弥陀佛。

    2:资粮:指必需品、准备之意。欲证三乘之果,亦需以善根福德资助己身。《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3:藕益《阿弥陀经要解》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墙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八万四千妙法门,闻者有缘,诚心闻者,实已登舟离苦海

五十七位菩提路,行之得果,切愿行之,定将入道彻真源(题诸法门)

:据《楞严经》,谓大乘菩萨的阶位,可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善根、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六位。或在十信前加干慧地共五十七位。又,《菩萨璎珞经》作五十二位(于五十六位中,不计四善根位)

 

化城如岛,山清水秀港湾好;万里归途,勿忘此间非故土

因地启航,海阔雾浓风浪狂;三生遂愿,将登彼岸彻真源(仿减字木兰花词谱联)

:三生:(1) 指前生、今生、来生。又作前世、今世、后世,或宿世、现世、来世等。(2)三生成佛之略称。华严宗谓众生因见闻、解行、证入,而于三生之中即能圆成佛道。又,净土宗亦有“三生果遂”之说,即第一生闻听佛名,第二生勤行念佛,第三生即得往生。

 

超越时空,独尊三界,普光普照,妙法妙施,我佛堪称至矣

服膺因果,分证一如,正念正行,深心深信,其人可谓善哉

注:分证:又名随分觉,即随着一分之断惑而多得一分之证悟。

 

栩栩三千世界,若掌中视果,陶匠抟泥,蓦然呈现眼前,真妄皆空穷本际

如如一念菩提,胜梦里入槐,樵夫观弈,刹那贯穿无限,始终双泯证圆融

(题“三昧发得”)

    1:三昧发得:进入三昧状态之境界;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到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称发定。谓由专念之法而心住一境,遂得圣境现前,称三昧发得。

    2:佛经中常称佛菩萨罗汉等,观世界如观掌中之阿摩勒(又作庵摩罗)果。阿摩勒果为产于印度等地的热带植物(阿摩勒树)之果实。《楞伽经》云:“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楞严经》卷2:“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方寸。”

3: 《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载:“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亦载:维摩诘在三昧定中,现神通力,以其右手,象陶匠抟取陶泥一样,断取妙喜世界,放到娑婆世界来。

4:本际: 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又叫真际, 实际。《圆觉经》云:“平等本际,圆满十方。”

    5:樵夫观弈:即“柯烂忘归”之典故。《述异记》卷上载:王质入山伐木,见几个仙童在下棋唱歌,便在旁边看。过了不久,他出来时,只见斧柄已烂尽。回到乡里,已没有同时代的人了。

6:梦里入槐:即“南柯一梦”之典故。《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有一天在门南一棵大槐树下喝醉了。恍惚间被人带进树洞,只见洞中晴天丽日,有一槐安国,国王招他为附马,并任命他为南柯太守。在那里三十年,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来敌国进犯,他出征兵败,不久公主夫人也去世了。他失去国王宠幸,被遣送回家。淳于棼一觉醒来,原是一场梦!根据梦境挖开槐树下面的洞,只见有无数的蚂蚁居住其间。

 

 

-------------------------------------------------------

来源:水流云网经肖大志先生允许刊登此书,其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贴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