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

 

 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

 

四、马蹄韵的由来和发展

  林昌彝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按此,则马蹄韵的产生,当在唐代。但是进一步考察的结果,我们发现,马蹄韵的源还在唐代以前。

沈约的声律理论已为马蹄韵的萌生奠定了基础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沈约)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古代之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宫商声大而不尖,徵羽声细而尖。用在诗文声律上,宫即宫商,亦即浮声,指平声,羽即徵羽,亦即切响,指仄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平仄必须交替使用。沈约认为:“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可见平仄交替使用,在诗文中是何等重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中,进一步阐发了沈约的声律理论。他说:“宫商响高,徽羽低下。”“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飞即宫商,沉即徵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宫商之音强,徵羽之音弱。所有的声音都可分为飞扬和下沉即强和弱两种。音响有双声和迭韵。都用仄声字,虽然也有声响,总像断而不续似的;都用平声字,声音就会一直高昂而无转折。把平声字和仄声字配合使用。声音就会像井上的辘轳那样上下圆转,像鳞片那样相接有序。配合不好,念起来就会拗口。

  刘勰又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可见没有平仄交替,是谈不上声律和谐的。

  刘勰还说:“属笔易巧,选和至难。”意思是做到措辞工巧比较容易,要做到声音和谐则比较困难。

  上面这些论述,不仅为马蹄韵的萌生奠定了基础,也为无视声律的后人作了一个提示。

马蹄韵在南朝已见端倪

  对马蹄韵的考察,亦分句脚和句中两个方面。

  先说句脚。

  句脚的平仄呈“仄顶仄,平顶平”的交替状态,在南朝陈徐陵等人的骈文中就有了。徐陵《玉台新韵序》之首篇八句,即是如此。字下标“○”者为平。标“●”者为仄,下同。

  •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万户千门,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
         ●      ○    ○      ●      ●      ○
    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柙。
          ○       ●

  把句脚的平仄摘出来,这几句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马蹄韵的特点非常明显。“万户千门”一句,有的本子作“千门万户”,如此则有所打破。但本节既用马蹄韵,“千门万户”应视为错抄。

  又庾信《答赵王启》之末段:

  •   但年发已秋,性灵久竭。嘉石肺石,无以测量。舌端笔端,惟知繁拥。乖展一月,遂涉
          ○    ●    ●    ○    ○    ●    ●
    两年;倾首东瞻,山河千里。风尘未尽,霜露沾衣。倾愿珍宜,以为身宝。
     ○    ○    ●    ●    ○    ○    ●

  又徐孝穆《与李那书》之第一段与第二段:

  •   籍甚清徽,常怀虚眷。山川缅邈,河谓象于径星;顾望风流,长安远于朝日。青要戒
         ○    ●    ●      ○    ○      ●
    节,白露为霜,君子惟宜,福履多豫。雍容廊庙,献纳便繁;留使催书,驻马成檄。∥车
    ●    ○    ○    ●    ●    ○    ○    ●
    骑将军,宾客盈座,丞相长史,瞻对有劳,脱惠笺缯,慰其翘想。吾栖迟茂陵之下,卧病
      ○    ●    ●    ○    ○    ●       ●
    漳水之滨,迫以崦嵫,难为砭药。平生壮意,窃爱篇章,忽觌高文,载怀劳伫。
       ○    ○    ●    ●    ○    ○    ●

  这两段分开看,分别都合“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如果第一段末尾或第二段开头还有一句用仄脚,两节就可以贯通。正因为缺少了这一句,而前后的意思又可以分为两个单元,所以应视为分段安排。作者当初也许正是这样考虑的。

  再说句中。

  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周颙等人创立律句,要求在做诗时严格避免声韵的不合理搭配,而应通过平仄的抑扬和谐来构成诗歌的弦律美,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加上在诗中自觉地运用对仗句,便开了唐代律诗的先声。只是诗的句数不限,平仄尚不如唐代律诗那么严,对仗句的位置也不固定罢了。这种诗被称为“永明体”。看谢朓之《入朝曲》:

  •   ①江南佳丽地,②金陵帝王州。
       ○○○●●  ○○●○○
      ③逶迤带绿水,④迢递起朱楼。
       ○○●●●  ○●●○○
      ⑤飞甍夹驰道,⑥垂阳荫御沟。
       ○○●○●  ○○●●○
      ⑦凝笳翼高盖,⑧叠鼓送华辀。
       ○○●○●  ●●●○○
      ⑨献纳云台表,⑩功名良可收。
       ●●○○●  ○○○●○

  这首诗共十句,前八句全是对仗。从平仄看,律句的四种格式,即“平平平仄仄”(第①句)、“仄仄仄平平”(第②句)、“仄仄平平仄”(第⑨句)、“平平仄仄平”(第⑥句),全有了。只还没有像唐代律诗那样讲求粘对。

  又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   ①依然临江渚,②长望倚河津。
       ○○○○●  ○●●○○
      ③鼓声随听绝,④帆势与云邻。
       ●○○●●  ○●●○○
      ⑤泊处空余鸟,⑥离亭已散人。
       ●●○○●  ○○●●○
      ⑦林塞正下叶,⑧钓晚欲收纶。
       ○○●●●  ●●●○○
      ⑨如何相背远,⑩江汉与城闉。
       ○○○●●  ●●●○○

  这首诗也是十句,中间六句对仗。在这首诗中,还出现了“仄平平仄仄”(第③句)和“平仄仄平平”(第②、④句)这样的平仄格式。后世五言联句之首字为领字、全句作一四节奏者,如“看东骧神骏”(昆明大观楼长联)之类,可能正是从这种平仄格式得到启发而发展来的,只是这首诗的停顿还不是如此。

唐代骈赋和律诗使马蹄韵的发展更加深入

  到了唐代,马蹄韵的发展更加深入。

  骈赋句中亦讲究平仄的交替,但马蹄韵的特点,在其句脚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有的骈赋,“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一用到底。《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文,便是如此:

  •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大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
           ●    ●    ○      ○      ●    ●
    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馋,狐媚偏能惑
     ○      ○      ●    ●      ○    ○
    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姐
    ●      ●      ○      ○    ●    ●    ○
    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
     ○    ●      ●      ○      ○    ●    ●
    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
       ○    ○     ●        ●      ○    ○
    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种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
      ●    ●      ○      ○    ●      ●
    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
    ○      ○    ●      ●    ○      ○    ●
    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
       ●      ○    ○    ●    ●    ○    ○
    接。海陵红粟,仑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
    ●    ●      ○    ○      ●       ●
    平。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
    ○       ○       ●    ●    ○    ○    ●
    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
       ●    ○       ○       ●    ●    ○
    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几诸爵
     ○      ●      ●    ○      ○      ●
    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
    ●    ○      ○    ●      ●      ○
    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       ●

  此文已为奇数句平起(首句句脚为平声字)仄收(末句句脚为仄声字)的标准格式。

  又李商隐《为河东公上郑相公状》:

  •   某学轻筐箧,略昧韬钤。仰藉时来,因成福过。夙当分土,早窃持符。皆已淹时,未始
          ●    ○    ○    ●    ●    ○    ○
    报政。一时特迴天鉴,超授厚官。仍常伯之荣,兼司马之职。而衅忧器满,懼切泉深。旋避
     ●      ●    ○     ○     ●     ●    ○
    不能,陈逊不合。此皆相公优重于城之寄,导扬赐爵之恩。不计贫叨,但思奖赏。自卜斯
     ○    ●          ●      ○    ○    ●
    审,所得尚多。谨请励冰霜,坚同金石。渐期丰羡,粗振稜威。少谢武皮,实干马革。伏惟
    ●    ○     ○    ●    ●    ○    ○    ●
    特赐恩察。
       ●

  状最末一句,实乃文章写完之后加上去的套话,可有可无,有的文章之后就没有加。如果去掉末句,则前后便都为单仄,全文为偶数句仄起仄收的标准格式。如果不去掉末句,则为奇数句仄起仄收的变格式。

  有的从宏观上看也是用的马蹄韵,但“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间或有所打破。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便是如此。从该文之前44句可见一斑:

  •   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⑵生不用封万户侯,⑶但愿一识韩荆州。⑷何令人之景慕
                 ●        ○        ○
    一至于此!⑸岂不以周公之风,⑹躬吐握之事。⑺使海内豪俊,⑻奔走而归之。⑼一登龙
       ●        ○      ●      ●      ○
    门,⑽则身价十倍。⑾所以龙蟠凤逸之士,⑿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⒀君侯不以富贵而骄
    ○      ●         ●          ○
    之,⒁寒贱而忽之,⒂则三千之中有毛遂,⒃使白得颖脱而出,⒄即其人焉。⒅白陇西布
    ○      ○         ●        ●     ○
    衣,⒆流落楚汉。⒇十五好剑术,(21)遍于诸侯,(22)三十成文章,(23)历抵卿相。(24)虽
    ○     ●      ●      ○       ○      ●
    长不满七尺,(25)而心雄万夫。(26)王公大人许与义气,(27)此畴曩心迹,(28)安敢不尽于
        ●       ○          ●       ●
    君侯哉。(29)君侯制作侔神明,(30)德行动天地,(31)笔参造化,学究天人。(32)幸愿开张
      ○         ○       ●      ●    ○
    心颜,(33)不以长揖见拒。(34)必若接之以高晏,(35)纵之以清谈。(36)请日试万言,
     ○        ●         ●       ○       ○
    (37)倚马可待。(38)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39)人物之权衡。(40)一经品题,(41)
         ●              ●       ○      ○
    便作佳士。(42)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43)不使白扬眉吐气,(44)激昂青云耶!
       ●              ●         ●       ○

  这四十四句中,只有五个地方打破了“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这就是第⑷句为单仄,第⑸句为单平,第⑿—⒁句为三平连用,第(25)句为单平,第(41)—(43)句为三仄连用。这又成了间破式的一个典型。

  王勃《滕王阁序》的情形,与此类似。

  律诗,在唐代已定形为每首八句,中间四句为对仗句。句中平仄交替,五律正是谢朓之《入朝曲》中摘出的四种格式,七律则在五律句式的基础上加上两平或者两仄。这个问题在“马蹄韵在对联句中的运用”部分,再详讲。看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五律):

  •   ①流落征南将,②曾驱十万师。
       ◎●○○●  ○○●●○
      ③罢归无旧业,④老去恋明时。
       ⊙○○●●  ●●●○○
      ⑤独立三边静,⑥轻生一剑知。
       ●●○○●  ○○●●○
      ⑦茫茫江汉上,⑧日暮欲何之。
       ○○○●●  ●●●○○

  再看李商隐《无题》(七律):

  •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②东风无力百花残。
       ◎●○○●●○  ○○●●●○○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④蜡炬成灰泪始干。
       ○○●●○○●  ●●○○●●○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⑥夜吟应觉月光寒。
       ●●⊙○○●●  ⊙○●●●○○
      ⑦蓬山此去无多路,⑧青鸟殷勤为探看。
       ○○●●○○●  ◎●○○●●○

  诗中之◎表示按标准格式当仄而用平,⊙表示按标准格式当平而用仄,下同。若在可平可仄的位置,当不以破律论。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由于每两句一押韵,两句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小单元。中间四句(对仗句)句脚的平仄,皆为上仄(上句句脚为仄声)下平(下句句脚为平声)。这种格式,后来成了对联的基本格式。而五言和七言的几种律句,对联中亦运用至今。

长联大量出现以后,马蹄韵的联律地位才得以确定下来

  从已见的对联材料看,唐、宋、元三代的对联,一般都比较短,而且多为五言和七言。此时马蹄韵的运用,在句脚上,主要就是上仄(上联句脚为仄声)下平(下联句脚为平声);在句中,主要就是按五律和七律律句的平仄来安排平仄。如唐乾符年间陈蓬所题居所联:

  •   竹篱疏见浦,
      ⊙○○●●
      茅屋漏通星。
      ◎●●○○

  这副对联如果平仄直标为“仄平平仄仄”与“平仄仄平平”,亦可以。这种平仄格式,在前阴铿的诗中已经见到,对联中亦多有使用,但律诗五言句的四种格式中却无,可视为“平平平仄仄”与“仄仄仄平平”的一种变通格式。

  又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阳时之灯门联:

  •   天下三分明月夜,
      ◎●○○○●●
      扬州十里小红楼。
      ○○●●●○○

  但是,在唐代已经出现了每边两句的对联。

  一副是以酒令形式出现的,载于《渔隐丛话·香山居士》条:

  •   (令)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
        ◎◎⊙△ ●●⊙○◎▲
      (吞)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
        ⊙⊙◎▲ ○○◎●○△

  一副见于《全唐诗话·温庭筠》条,为李义山与温庭筠二人的属对。句云:

  •   (李)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
        ●●⊙△ ◎●⊙○●▲
      (温)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 ⊙⊙●●○△

  一副为林嵩题其读书居所的对联,见福建《福鼎县志》:

  •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 ◎●⊙○○●▲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 ⊙○◎●●○△

  这些材料如果都可靠的话,那么由此可以看出:一、上联句脚为“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的格式,已经形成。二、已出现了四言句(如“鉏麑触槐”、“远比赵公”等)和六言句(如“死作木边之鬼”、“三十六年宰辅”等)。三、即使句子为五言或者七言的,其节奏亦不完全与律句相同,“大丈夫——不食唾余”即是如此。六言句中,“死作——木边之鬼”与“三十六年——宰辅”,节奏也有差异。这明显是受了骈赋和散文的影响。四、尽管律句的平仄早已定型,但用于对联平仄还比较自由,当用平而用了仄,当用仄而用了平的,随处可见。此亦对联早期特征之一。

  宋代,每边两句的对联,可以苏轼所题的两副为代表。

  一副为广州真武庙联:

  •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 ◎●○⊙▲
      有伏虎降龙手段,龟蛇云乎哉!
      ⊙●●○○●▲ ○○◎◎△

  一副为挽朝云联:

  •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这两副对联,句脚上联都是“平仄”,下联都是“仄平”。四言(“不合时宜”等)、五言(“仙佛焉耳矣”等)和七言(“逞披发仗剑威风”等)都有。节奏,五言为“仙佛——焉耳矣”,七言为“逞——披发仗剑——威风”,亦与五七言律句不同。挽朝云联的句中平仄要比真武庙联更合规则。真武庙联之“伏虎降龙”或作“降龙伏虎”,与上联相同位置的平仄对比看,当以“伏虎降龙”为是。

  宋代还出现了每边三句的对联。苏轼所题许昌天宝宫联,乃其一:

  •   庙貌与天齐,云去云来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
      ●●●○△ ⊙●○○○●▲ ◎●○○◎▲
      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直乃仙境蓬莱。
      ⊙○○●▲ ○○◎●●○△ ⊙⊙◎●○△

  朱熹之赠友联,乃其二:

  •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 ○○▲ ●●⊙○◎▲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 ●●△ ⊙○◎●○△

  这两副对联,前联句脚不合马蹄韵每边三句联的正格(平平仄,仄仄平)而只合变格(平仄仄,仄平平)。朱联因句脚重言(“倒”字和“深”字),若前两句作一句算,上联句脚为“仄仄”,下联句脚为“平平”,也只合马蹄韵变格(下一部份有述)。从这两例看,每边三句的对联,其句脚的平仄安排,在宋代还不定型。三言联(“东墙倒”等)的出现,是个新现象。

  元代,每边两句的对联,手边只翻到赵孟頫题抚州西湖灵隐寺的一副,免举。每边三句乃至三句以上的,仅发现福建永泰进士林泉生题于该县方广岩的一副。联文为:

  •   石室云开,见天地河山,三千世界;
      ●●○△ ●●●○△ ○○●▲
      珠帘雾卷,零半天楼阁,十二阑干。
      ○○●△ ⊙⊙○◎▲ ●●○△

  明代,每边两句的对联,已不鲜见。每边三句以上(含三句)者,也不乏其例。每边三句者,如杨升庵题昆明西山华亭寺联:

  •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 ◎●⊙△ ●●○○○◎▲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 ⊙○◎▲ ○○⊙●●○△

  这副对联,句脚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亦是每边三句联马蹄韵句脚平仄的标准格式。

  每边四句者,如任瀚题四川南充关帝庙联:

  •   才兼文武,义重君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 ●●○△ ⊙⊙●●○△ ●●⊙○○●▲
      威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常绕旧神京。
      ◎●○△ ⊙○◎▲ ◎●○○●▲ ○○◎●●○△

  这副对联,句脚平仄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已是每边四句联马蹄韵句脚平仄的标准格式。

  每边六句者,如张文运题四川阆中张桓侯祠联:

  •   秦皇汉武尽英雄,直欲驾凌千古。登泰山临渤海,更携神药仙桃。至于今烟销雾灭总成
      ○○●●●○△ ●●⊙○◎▲ ◎⊙○○●▲ ⊙○◎●○△ ●○○○○●●●○
    空,何处填还圈满债;
    △ ◎●○○○●▲
      郑子严公同寂寞,不求闻达诸侯。耕谷口卜成都,每有余钱剩粟。想当年月白风清俱是
      ●●○○○●▲ ⊙○◎●○△ ○●●●○△ ●●○○●▲ ⊙◎◎●●○○○●
    乐,到头结煞欢喜缘。
    ▲ ⊙○●●◎⊙△

  这副对联,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已是每边六句联马蹄韵句脚平仄的标准格式。

  每边三句联、四句联和六句联马蹄韵句脚平仄标准格式的出现和运用,说明马蹄韵的规则在明代已日趋完善。

  句数更多的对联,明代亦已出现。看袁文荣所题皇家斋醮联:

  •   洛水灵龟初献瑞,阳数九,阴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
      ●●○○○●▲ ○●▲ ○●▲ ●●⊙⊙●▲ ⊙○◎▲ ⊙⊙◎●○△ ⊙○●
    感;

      歧山威凤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  ○○◎●●○△ ○○▲ ○○▲ ⊙⊙◎●⊙△ ◎◎○△ ◎◎○⊙◎▲ ●●○
    疆。

  这副对联,每边七句三十三字,句脚的平仄因受重言、分总、连珠的限制,上联一平六仄,下联三仄四平,全无规律可寻,句中平仄也多有打破规则者。

  又徐渭题开元寺大殿联:

  •   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佩剑,尽宜斋沐焚修。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
      ◎◎⊙○◎▲ ●●○○●▲ ⊙○◎●○△ ●○○◎▲ ●●○△ ●◎○○●
    止。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看天堂之登,笑
    ▲ ●●○○○○●▲ ●●○●●○△ ⊙●●○○●○○◎●○△ ○◎◎○△ ●
    地狱枉设。
    ⊙⊙●▲
      寺当辐辏之尘,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验。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
      ◎○●●○△ ⊙○●●○⊙ ●●○○●▲ ⊙●●⊙△ ○○◎▲ ⊙⊙●●○
    边。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木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许今朝入市,与
    △ ○○◎●●●○△ ○⊙◎⊙○●▲ ●○○●◎⊙◎●⊙○●▲ ●○○●▲ ⊙
    昨日不同。
    ●●⊙△

  这副对联,每边十一句,一百四十字,情形与袁联差不多,唯句脚平仄交替性稍好一点。

  从这两副对联看,明代对超过六句的对联句脚平仄安排,尚无定则。

  清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笔者在拙著《对联纵横谈》中说过,这个时期对联的发展在三个方面比较明显。一是越写越长,虽称“海内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一百八十字,己属洋洋大观,但就字数来说,道光以降有不少对联就使它望尘莫及。二是越写越巧,许多艺术手法都用上了。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几乎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在用。这里还要加上第四个方面,就是联律已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特别是马蹄韵已被公认为整个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对联越写越长,其句脚和句中平仄都需要一套系统的规则加以协调。每边从一句到四句的,上文可以看出,其规则到明代已全部形成,清代只是巩固的问题了。每边五句而合马蹄韵者,明代未见联例。每边六句而合马蹄韵的,已有一例,到清代也只是一个巩固的问题。但是这样说是否更为确切:超过四句的对联,其规则主要是在清代随着长联的长足发展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用到长联上,使其句脚和句中的平仄运用更加规范。句式的长短则更加自由,这是律诗和骈赋都不曾有过的。考查清代的对联,也的确如此。在清代,每边一到四句的对联,其合“仄顶仄,平顶平”规则者,占了对联的绝大部份,这从第二部份的统计可以看出。每边超过四句的对联,合规则的越来越多。有些长达数十句的对联,或者全联,或者分段,都是按照“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来写的。有的虽小有打破,但从总体上看,还是运用了这一规则的,只是贯彻得不甚彻底罢了。由于后文的例证,大都是清代的对联,其合规则的情况,下一部分就可以了解,这里不再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