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傅小松论楹联专集

 

 

傅小松论楹联专集

 

中国楹联文体考察

    楹联的文体归属,是个没有完全谈清说透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楹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有的人则认为楹联属骈体文范畴。有人说楹联就是一种应用文,还有人说楹联是民间文学。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我认为,从中国古代文体的参照系来看,楹联独具一格,别是一家,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一、楹联非诗

    前人多把楹联看做韵文大家族中的一员,或者把楹联看作是诗余,称为袖珍诗诗中之诗两行诗。这种看法经不起推敲。显而易见,楹联无法划归韵文或诗歌范畴。首先,楹联不用韵,而中国传统古典诗歌(韵文)都是押韵的。押韵是韵文最重要的特征。否则,何以言韵文?从四言诗《诗经》、骚体诗、古乐府诗、古诗到近体诗,都是用韵的。可见用韵之于诗,若对仗之于楹联,乃根本法则,楹联既不押韵,何以称诗?再则,从句子看,诗的句子一般是较整饬的。四言诗每句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每句分别是五、六、七字。古风中个别句子略有长短变化。而楹联则不然,句子长短可任意变化,只要上下联对仗就行。可见,楹联不属于韵文范畴。

    二、楹联非骈文

    一些学者把楹联归属骈体文。象原金陵大学刘麟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1937年版)中,把楹联列入第十一章骈文之支流余裔──联语。梁启超也说过:在骈骊文里(楹联)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痛苦中的小玩意儿》)楹联与骈体文共同的地方无疑是对仗。但显而易见,这二者的对仗是有极大区别的。骈体文的对仗叫骈偶,骈偶句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共有的句子成份(主语、动词、助动词等)不算在对仗之内。如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夫能二字,不算入对仗。而楹联之对仗,则无论虚实,要求严格工稳。再则,骈体文的句子,规定只能是四六句式,而楹联,诚如上述,句子字数不受约束。从整个结构上看,骈体文是由一个个平行句子组成,而楹联则两个平行部分(上、下联)组成。楹联与骈体文,颇有形似之处,但终非一体。

    三、楹联别是一家

    宋代词刚刚兴盛时,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被视为精辟之见。在对待楹联上,也应该承认,它别是一家,而不是诗或骈体文的附庸和支流余裔。

    为什么说楹联别是一家?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发展的流变和过程。中国古典文学样式繁多,以往习惯于将之划分为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韵文包括诗、词、曲等,也可通称为诗歌。我认为,似可划分为格律文学和非格律文学两大块。非格律文学就是广义上的散文。包括古典散文和古典小说等。所谓散,即不受程式、格律约束。格律文学则包括诗、词、曲、骈体文、赋、韵文(用韵的散文,如某些铭、经、志等)及楹联。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骊,到唐诗、宋词、元曲、清联,中国古典格律文学不断流变,不断创新,形成多种文体,多种结构,多种格律。以盛唐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线,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大体上经历了建构和解构两大过程。从周秦到盛唐,是格律文学的建构过程。表现为句式字数的增加,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句式,从二言开始,到汉代已达七言。《文心雕龙·章句》云: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齐梁以后,致力于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四声的发现和推广,大大促进了规范化进程。到唐代,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

    从盛唐到清代,则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的解构过程。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长短句。于是解构为。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于是骈文解构为。显然,楹联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在解构和发展中新出现的一大样式。格律文学各有其。诗有诗律,词有词律,骈文也有骈律。楹联则有联律,什么是联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对仗

    综上所述,楹联从文体上讲,既不属诗,亦不属骈体文,也不能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或特殊形式的骈体文。它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又一种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四、余论

    1、现代文体理论中的楹联位置

    众所周知,按照现代文体理论,文学有四大体裁,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何为诗歌?它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楹联强调精炼,要求以高度概括的笔墨反映社会生活,在语言上,楹联讲究节奏和韵律。在这两点上,与诗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楹联可以认为是属于诗歌或者说诗文学的范畴。从这个角度说,把楹联称为袖珍诗诗中之诗两行诗是完全正确的。

    2、楹联是应用文和民间文学吗?

    楹联承袭了其前身桃符的社会功用,并将这种功用逐渐推广到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和场合,使得楹联在许多时候成为民俗学意义上的实用文体。近人吕云彪在《楹联作法》中说:楹联虽为小品,亦属应用文之一,这种把楹联列于应用文的界定尽管描述了楹联特征的一个侧面,但从根本上说错误的。楹联具有实用功能,但它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后世的楹联,其中更不乏文学名篇、艺术精品,怎么仅仅算作一篇简单的应用文呢?

    把楹联看作是民间文学,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楹联就象许多文学形式一样,包括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两部分,即可分为文人楹联和民间楹联。民间楹联主要有四大类。即戏谑智巧联、讽刺联、实用联和言联。智巧联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多形成丰富多彩的故事;讽刺联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意义深刻,战斗性强,艺术精湛,是民间楹联中的珍品。实用联数量最多,与民间社会交际关系密切,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而言之,民间楹联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但对于整个对联,它绝不属于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