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文盲联话》

 

 

《文盲联话·实践·应对篇》

系列之九

 

笑意苍凉 (秋雁南回 对联茶社)

 

对联的应对思路和方法

       楹联的实践创作途径有两种,一为独自撰写,二为互相应对成篇。从学联的难易程度和过程来说,一般先从对句开始,如古人写诗词联曲赋莫不先学对课,是以有《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应运而生,并成为古代塾学的经典基础教材。在前面熟悉声律篇、本性篇、常识篇、意境风格、分析和意象构组等的基础上,我们这篇着重探讨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应对出句,从而获得珠联璧合或丝丝入扣的成联。

      对联的应对分类大体上有四类:一为意对,即不带机关技巧的诗意联语出句,特点是注重意境,应对的基本要求是意境和谐贴切;二为巧对,,即我们通俗说的机关联技巧联,特点是重视机关的照应,要求机关紧扣,缺一不可;三为巧意对,是意对和巧对的有机融合,以意为神,以技为体,意巧融合,相得益彰,意巧对要求对句的意境神韵和机关技巧同时对出方为善着;四为无情对。其中,“无情对”的应对和创作方法,笔者已经在《文盲联话·无情篇》(系列之八)中作过专门论述,此篇不再赘复。下面本文就此三大类对,来做剖析。
    

一、遵循和把握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是一切出句应对的根本指导思想

   “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客观属性,即其本性。对联的应对和创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和体现了这一“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将从根本上决定对联意象空间的大小,意境美感的高低(见《文盲联话·本性篇》系列之四)。“总之,无论是对联的意象本身、意境本身还是从其意象到意境的过程和效果,对联都在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中运行”(见《文盲联话·意境·分析篇》系列之六)。因此,应对好一个出句必须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准备,并将这个意念贯穿在对联的审读和应对过程当中。


二、从“广义对仗”高度把握好应对

   对仗是对联得以确立的骨架,所以要对句必然要用到对仗,而且要对工整才好,传统评价对句好坏的六大标准“工、稳、贴、切、新、奇”就把“工”放在首位。笔者认为对联学术范畴内的“对仗”概念,应该打破传统的对仗概念,进一步分为“狭义对仗”和“广义对仗”。所谓“狭义对仗”,即传统的对仗概念:字词对仗;所谓“广义对仗”,指整副对联上下句之间在字词层次之上的构图对照、机巧对比、句意比衬,简单来说即是上下句在境界或效果上的对立性。要对工、对好不应当停留在传统的狭义对仗中,纯意境的出句,应该注意把握对立与统一,让全联在整体上均势成对;带巧的出句,无论是巧对还是巧意对都应该将出句中作者设置的巧妙和逻辑关系尽悉解对,将其中的机巧或意趣全部体现出来,否则对句与出句在效果上就不算对工。狭义对工而广义失对往往是很多初学者没有意识或注意到的问题。


三、仿造是应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巧对重模仿,意对重造境,意巧联两者兼重。

    机关技巧联的出句,往往就是要求应对者照应出句的各个机关,出句有几处机关,对句也必须一样画葫芦地设置几处机关解答出来,否则难成工对、妙对。因此,巧对出句实际上是设置了一个机关模型给应对者,要求应对者在平仄、对仗的基础上模仿制造出一个相同的模型,因此,技巧联应对说到底就是个人模仿和反应能力以及自身知识积累之发掘和应用。


   曹孟德兵败赤壁,刘欢孙悦
   石达开师定金陵,陈静李宁

【析】有谜语云“曹操兵败赤壁,打两流行歌星名”,出句应为谜语化联。出句巧用典,含赤壁之战的三巨头和两个现代歌星,而且是“今名古用”以人名来点破机关,相当巧妙;再者,“刘欢”和“孙悦”单边独自成对,赤壁是带颜色的地名,均另有机关。对句用典太平天国的“天京变乱”,仿造技巧设置成对:石达开班师回朝,平定了动乱,使得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中关心而且能够左右大局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安定放心下来。陈静是前国家女乒国手,李宁是前世界体操王子;“陈静”对“李宁”也是单边局部自对;金陵对赤壁也是工稳;综观全对,机关已经尽破。
 
    意境出句给出一景,应对之时则要求应对者另外补出一景,而应对往往不是根据实景而为,尤其是生活中的即兴应对和网络临屏应对。所以,意境应对非常注重造境的能力,即图象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意对的造景非随意可为,一忌重复合掌,二忌各自为景;换言之,顾忌重复则需对立,对立越远境界越开;讳避零散则要统一,统一层次越多,境界空间越为融和。所以,对句的造境必须以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为核心规则,造境是自由想象和逻辑思维的统一,是有规则的自由
例1: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唐·王籍《入若耶溪》 
例2: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集袁去华《清平乐·春愁错莫》与王籍《入若耶溪》成联   

【析】例1上下两句同闹,意象和境界都是闹的叠合,合掌,作为对联而言,境界空间构造配合不成功;例2从两个方面入手,虽然画面对立,但意象和意境空间均和谐统一,境界空间构图成功。

    意巧联是意和巧的统一,既要求模仿出句解决机关,更要求迎合出句的境界意旨,生造出另一境界,难道更大。这点可以通过全面实例分析来推敲领会,此处不在例举分析。


四、意对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一)意对的思路

      如上所说,“意对”的关键是造境,而造境的成功离不开出对句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具体要求就是要从风格、意象到神旨层层深入地使对句与出句既各自舒张又保持一致。笔者试将开始接触意对出句到对句完成这一过程作分析归纳,将其一般思路过程标示如下:

平仄格律审度——→风格定位、神旨认知——→意象支点的抽取和反馈——→意象构图法的应用——→具体应对——→锻萃意境、锤炼字眼——→造境成联

下面我们以

一枕潮声舟载梦 ——
一枕清风凉入梦 ——

两个意对出句为例来剖析这个过程:

1、平仄格律审度
      关于对联的平仄格律,拙文《文盲联话·入门·声律篇》(系列之二)已经做过系统详细的分析表述,这里不再重复,只做简单分析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应对标准平仄格式
一枕清风凉入梦→应对标准平仄格式
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对句“奇数位置”的声律平仄可以有条件地适当调整—→声律平仄定位完毕。

2、风格定位、神旨认知

       一联入眼,先悉其风,由风入神,由神悟旨;风韵神旨,了然于胸,印象鲜明,方有可为。对句与出句的和谐统一首先要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不能“高山流水”对“下里巴人”,否则就容易使出、对句之间出现风格差异所导致的意旨背离,使全联流于对而不联。

      在具备一定的感性印象积累和领悟能力的训练后,就比较容易判断和领会出句的意境风格和意旨,而事实上从小学以来的文字熏陶已经使我们做了充分的积累,初学对联者只需要强化一下各种风格的鲜明印象和境界即可。对联的各种风格的认知和熟悉具体可以参见拙文《文盲联话·意境·风格篇》(系列之五)。
在对风格意旨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试分析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 —→意识认知:风格、神旨清幽恬淡—→反馈对句:以清幽恬淡风格统一全联—→对句风格定位完成

同样,

一枕清风凉入梦 —→意识认知:风格、神旨清凉幽深—→反馈对句:以清凉幽深风格境统一全联—→对句风格定位完成

3、意象支点的抽取和环境定位

      要构造出一个合适和谐的对句,必须要天时、地利乃至人和上与出句做到对立统一,因此审断出句所在或所适合在的环境或意旨必不可少,要审断此点,则必须对出句的意象支点进行认知定位,然后根据定位反馈思维组织构图。

具体分析定位来看:

一枕潮声舟载梦 —→抽取意象支点:枕、潮声、舟、梦—→反馈思维,适合的意象环境定位:江河、夜晚、船—→对句环境合适的环境:夜晚清幽雅致的环境,如月、风、诗、帘、案等常见意象—→定位完成

同样,

一枕清风凉入梦 —→抽取意象支点:枕、清风、梦—→反馈思维,适合的意象环境定位:夜晚—→对句环境合适的环境:夜晚清凉快的环境,如深山、水边等—→定位完成


4、意象构图法的应用

      出句的声律、风格、神旨和适合环境都定位完毕以后,顺势而下,应是考虑对仗和构组意象图画。一切意对到最后都归结为以对仗形式造境。关于造境构图法的具体分类特点和使用环境,拙文《文盲联话·意象·构组篇》(系列之七)已经做过系统归纳和详细分析,这里不一一举列说明。下面仅就以上两个出句分析一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此出句画面让人想见是在夜晚的江河湖海的环境,潮声习习涌入半梦半醒的枕边。整副画面意境的清幽雅致、淡远恬然,构图笔法从整体入手,让读者随同潮声由远渐近地感读清梦。从构图印象来说,读者脑海中浮现的应是生活或影象煤体中看到的船在夜江,视角先立足于岸,而后随镜头或视线拉近到船上。而船本身在出句中带有朦胧性,这个为我们的对句留下了空间。

    结合这些生活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印象积累,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该出句已有的构图特点是:整体性、朦胧性、由远到近的视角变化。针对这些的特点,结合对联意象构图法,对句比较适合承接出句由远而近把画面镜头拉到船上,进行近距离的清晰特写,即采用意象构图的远近、景深法。

    相反地,一枕清风凉入梦——则呈现出一枕清风悠远吹近,进而 “入”梦这样的现场近距离镜头特写;全句来看,是从远长之势收入一个焦点——枕,进而从这个焦点渗入另一个更是深的意境层次——梦境。在这样的近距离特写,而且出现意境空间双层化的笔法中,如想继续在近距离的现场环境中构图做文章,并无不可,但从遵循对联对立与统一之本性和美感而言,则莫如从现场清晰的特写中跳出,另外造出一个整体性强的大空间之朦胧境界,与出句互相对照。

    以上通过构图法在两个出句中的画面特点分析和对句的补图探讨,我们发现,两个出句与其相应对句在构图法中应该是互逆的过程,我们将之简单标示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整体性、朦胧性—→镜头逐渐拉进—→对句适用:清晰特写
一枕清风凉入梦——清晰特写—→镜头跳跃拉大—→对句适用:整体性、朦胧性

到这里,两个出句的构图应对思路已经清晰了,下面要进行的就是如何将以上感性或理性认知具体应用到对句的组织中去。

5、具体应对处理

      在尽悉一个对句格律、风格、意旨、应对的适合环境和相关意象以及构图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应用对仗技巧来具体应用了。
上面第3点已经分析得出,“一枕潮声舟载梦”的对句意象选择适合在夜晚清幽雅致的环境,应用第4点提到的清晰特写镜头,笔者初步应对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
满帘霜色月窥人

同理,应对“一枕清风凉入梦”有:

一枕清风凉入梦
几楼山色淡如烟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检查两个对句:

满帘霜色月窥人
—→仄平平仄仄平平,1、3字调整平仄,格律合格;
—→风格清幽,与对风格和协;
—→意象立足于清幽的夜晚环境,与出句统一;
—→造境画面清晰,镜头特写,达到与出句对立统一之要求。


几楼山色淡如烟
—→仄平平仄仄平平,1、3字调整平仄,格律合格谐;
—→风格清淡雅致,与对风格和协;
—→意象立足于夜晚环境,与出句统一;
—→造境大局着眼,画面朦胧,达到与出句对立统一之要求。

    至此,两对句在平仄、风格、意象构图、韵旨等方面算是基本合格了。但是思维运行到这一步所出来的对句还只是粗制品,在此基本上对句需要做进一步推敲分析和润色。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问题。

6、推敲锤炼意境和字眼

       第5点中提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审读意境、锤炼字眼的问题。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诗词历来讲求提炼意境推敲字眼,用有限的笔墨文字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意韵境界,对联作为与骈赋诗词一脉相承的韵文,锻意链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阶段可以分两步进行:

(1)对比还原、推敲分析
对句的造境必须与生活中的真实印象对比推敲,这是保证造境生动神似所必需。我们试分析第5步得到的两个对句:

满帘霜色月窥人
—→整体来看,月窥人的境界虽得拟人之趣,但意境不免简单直白,与出句相比缺少更为深入的幽雅的层次;
—→细节来看,“窥”字出境,“满”字显月色太多与“窥”字不和,与真实景象有偏离;出句的“枕”扣“梦”,“潮声”扣“舟”的逻辑关系在对句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几楼山色淡如烟
—→整体来看,意境流于简单直白,缺少诗境韵味;
—→细节来看, “淡如烟”笔法略老。

通过分析对比,两个对句有偏离真实景象和笔法浅略老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将对句做进一步的意境和字眼锤炼。

(2)萃意炼字
针对还原分析的得出的问题,笔者试将对句锤炼应对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
半几霜色月窥诗

【析】 经改后,“半”字显少,与“窥”相和,几案与诗相扣,月色如霜与舟听潮声对应;以“诗”代“人”,进一步深化幽雅的意境空间层次。

一枕清风凉到梦;
几楼山色睡如诗?

【析】原对中“淡如烟”的境界是朦胧淡适,但是境界太白。深山的夜晚,山色苍朦恬静,清风凉爽,令人置身如诗如画之境,又因上联提及笔者刚从清凉晚风醒来,笔法极显清凉幽雅和恬静,所以用一“睡”一“诗”形容山色之恬淡如睡,空朦犹诗。一“睡”一“诗”均属险字,但境界全出。

至此,意境联出句的思维和应对过程就完成了,但是,在整个应对的过程中应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初学者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应对时心中的思路和步骤要清晰,老练和迅捷以后则不必机械套用,实际思考和应对的过程往往可以简化和跳跃了。
第二、造境构图之法虽然有章可循,但是具体造境的真假高下,与个人的生活积累、思维和文笔能力有直接关系。
第三、锻意炼字需要多加斟酌,尽量将自己投身其中的环境,境界不论有我无我,都应该以“有我”之法,设想自己投身其中,深切体会,联想生活中相同、相关或相近的画面来发挥想象。
第四、尽量多角度广思维地应对,然后经常注意比较不同思维和角度得到的对句之高下异同。

 

五、巧对和巧意对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笔者认为含巧的出句应对思路一般应当如下:

审题读意——→找出机枢——→激活知识——→仿造成对——→修饰润色

  下面笔者就此过程做详细分析论述:

1、审题读意

   巧对一般包含有机关,因此应对巧对必须先审读出句,将出句的机关和句意找准,方好对症下药,匙到琐开。笔者认为机关可以分类为“显性机关”和“隐性机关”两种,所谓显性机关就是出句中可以直接读出的机关设置,如镶嵌、别解、析字、回文等;包含显性机关的巧对如:

镶嵌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广东潮州韩江酒楼题联

别解联:

刘伯承武侯,刘师亮 (东元 出句)
宋公序文成,宋教仁 (夜雨无声 对句)

析字联: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斤斧以时如山林

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福建厦门鼓浪屿鱼腹浦题联

    与此相反,隐性机关一般不能从字词中直接读出,而是通过逻辑关系扣应在句意之中,多采用拟人、比喻等手法。隐性机关常见于巧意联和意巧对中。包含隐性机关的巧对如: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谈天  
        ——吴恒题杭州孤山白沙堤竹素园

杨花就地滚成团,春风蹴踘 
梅影当窗横作画,夜月丹青
                 ——传为施槃应对其师巧意联

审读含巧意和巧技的对联一定要将作者的机关句意全面把握、精准到位,不能只对了显性机关而忽略了隐性机关。
     此外,审题的时候应同时将平仄定位好,机巧联的平仄可以适度放宽,但是单边中各分句尾字平仄一定要对工。

以上面谈到审题分析为指导,我们下面具体分析两例:  
     
例1: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 (江柳飞烟出句)

分析:此出句为嵌名别解套典故联,以南宋韩世忠与梁红玉夫妇于黄天荡抗击金兵之历史典故为题材,巧嵌人名韩退之(韩愈)做别解,以姓氏“韩”代梁红玉之夫“韩世忠”,以虚词“之”代“金兵”;全联叙述史实,扣典贴切、险用奇思,句意通顺,机关痕迹圆滑,甚为难得。联中典故和人名以及别解都可以直接从字面看出来,是为显性机关联。由此审读,此联对法亦当依出句仿造机关扣应典故表达一完整意思。

例2:
池边虬柏,临波探月若争珠 (东元 出句)

分析:此句总体上用字平常,句意易懂,意趣巧妙生动。从句子本身字词句面来看,并无机关,但在修辞手法上此联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场景通过合理的逻辑设置,构造出隐性机关连环相扣:一“池”一“柏”为下句的虚实影象意趣做了伏笔,而后,以“池”出“月”,以“月”喻“珠”,以“虬”藏“龙”,最后以“龙、珠”两喻而成“双龙争珠”之景。所以,此句之对,须以隐性机关串联出巧意。

2、找出机枢

   审题的基础上,应该从出句的机关设置中找准最核心的、起点睛作用的枢纽,正如完好破解机关需要从控制机关的枢纽入手一样,应对巧句或巧意句也应当从巧意机枢入手。
上例中,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

    系以典故史实为全句主体骨架,但是让全句生活起来的关键却是人名“韩退之”的别解巧用,因此欲解此联,先对韩退之,又因“韩退之”此名在词性上含有文言虚词“之”做代词,在人名比较罕见,应对难得比较大。

同理分析,
池边虬柏,临波探月若争珠

    此句之生动在于利用了影相的虚实相生,化静为动,所以此句的机枢应是一分而二,二而为一的“影相”。所以参照出句,以一分为二,二而合一的意象支点为核心,以比喻拟人手法搭配串引组意是应对的关键。

3、激活知识

     句意审读,找准机枢,接着就应以机枢为核心,充分联想激活自己大脑内外的知识,先找出能与解对机枢的钥匙。

例1中,人名“韩退之”以姓氏连字,因含带动词和虚词“之”而使可以解对的范围相当狭小,首先从关键的“之”字应对下手,可以得出思路如下:

激活虚词库中的代词——→“者、是、而、夫、其、耳、此、焉”等——→由平仄筛选——→“者、是、耳、此”等——→对应人名筛选——→孙行者、柳如是 等——→抽取姓氏名人——→由孙、柳、晋等姓氏的古代历史名人典故激活——→孙武、孙膑、孙权兄妹、孙承宗、孙嘉诚,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父子、柳永 等——→由梁红玉激活相应位置带颜色的古代人名——→李青莲、姜白石、周紫芝、白素贞、谬素筠、刘玄德 等——→综合出句两头的名人考虑历史典故——→刘玄德与孙夫人 正好也是夫妻,而且三国故事中有相关典故——→合适的知识激活完毕

同样,例2在前面分析机枢的基础上激活如下:

虚实相生影相构图——→适合的构图环境:水影、镜影、光影等——→构图要素:水、镜、光等——→对照“月珠”、“柏虬”之动植物互喻——→常见的有:雁字、、燕剪、柳棉、荷笔、、雨针、云笺等——→抽取合适的组合构图造境:莺梭柳丝——→激活完毕


4、仿造机巧

    在上面激活筛选的基础上,即可对照出句的机巧设置,仿造成句。例1所选刘玄德与孙夫人之组合仿造成句,句中需有一古代国名与出句之“金”对应,收罗三国来看,刘备夫妇的故事以江东招亲并逃离东吴追骑两事最为乐道,又因受动词“行”的限制,故采用逃离江东一事为宜,可以“吴”对“金”。由此初步仿造应对例1如下: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
刘玄德驱车避吴骑,共孙行者 

    例2的仿造取向应考虑对句与出句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出句已用水影虚实之巧,故对句应该另辟巧思,尽量不将对句停留在同写水影虚实的意象图画范畴内,为此,可以考虑采用光影造就的意象将出句初步应对如下:

柳下梭莺,对影穿丝如织锦 
池边虬柏,临波探月若争珠

5、修饰润色

     机巧仿造完成后,得到的对句往往还只是一个粗糙的胚句,句中的字词句意或许不够顺畅,机巧联的“露珠效果”不够圆润,这就需要应对者做进一步的修饰润色。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
刘玄德驱车避吴骑,共孙行者

例1应对得出的对句仔细检查来看,可以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广义对仗上的失对:退之,的“之”是指代前句的“金兵”,而对句将“者”代“吴骑”而“行”则明显是不妥的,“行”的逻辑宾语应该是路程或地方等等。
2、车对鼓同为战场用具,兵对骑亦是工整,但是此对句却有为顾狭义对仗之工整而损广义对仗之稳当的毛病,狭义对仗影响在于字词表面,而广义对仗则影响全句意思或效果,两者乃局部之于整体,表面之于实质;所以,当广义对仗与狭义对仗发生冲突时,应以保全广义对仗为先。

为此,可以修缮对句如下: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
刘玄德攒程离吴境,共孙行者 (作者:谢毅 )

分析例2之细节来看,对句也同样存在问题:

1、出句的“池”、“波”、“月”三者逻辑设置紧密,而对句之“柳下”与“影”则却少逻辑联系,有广义失对之病;
2、对句的“对”、“如”两字与出句虽然对应工稳,但是在穿针引线构造意境作用上则显得平淡薄弱,尤其是如字,在“织”字不可变动而无法显示出双影效果的情况下,应该舍工求意。

据上分析,修饰对句如下:

日下梭莺,戏影穿丝同织锦 
池边虬柏,临波探月若争珠

采用“如同”之“同”字与“如”字对仗,另借“共同”之意补救“织”与“争”的相对效果不足。如此,则一“同”双关,最大限度弥补了原来对句中的问题。而“戏”字与原来“对”字相比,活泼生动,能更好起到突出意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