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1911年)大年初一早晨,便有许多新军士兵走上黄鹤楼。黄鹤楼一带,商
贩云集,游人如堵,热闹非凡。这些身着土黄色新军制服,头戴大盖帽,腰束皮带的士
兵,也同游人一样,说说笑笑来到山上。在奥略楼内有三个人正在等候这些士兵们。其
中一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便是《大江报》主笔詹大悲,另两位是身着军装的蒋翊武
和刘复基。
刘复基,名汝夔,字尧澄,湖南常德人,19岁便参加马福益领导的洪江起义,失败
后逃亡日本,加入同盟会。次年归国,在长沙设中外各报代派所,运销《民报》,并与
禹之谟等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鼓动学潮。因禹被捕,东赴上海,同杨卓霖、
蒋翊武创办《兢业旬报》。1909年回武汉,任《商务报》会计兼发行人。因拟击杀立宪
派杨度未果,被捕,旋释出,入湖北新军。参加振武学社。两年前的一天,詹大悲、刘
复基、蒋翊武同在《商务报》共话国事,结为友好。
20位代表来齐,他们都是20至26岁的青年,是新军各营的代表。
詹大悲把铅印的《文学社》简章分发给大家:“今天是文学社成立大会,简章无革
命字眼,只是研究文学,是为了避人耳目。我们以前的学社被敌人侦破,但我们从不放
弃革命,如今重整旗鼓,以研究文学为名,争取同志,总有一天,我们要把新军变成革
命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端营主义’。以后,《大江报》便是我们文学社的机关报,欢
迎大家多多投稿。”
蒋翊武接过话题:“今年说不定会有革命发生,我们方略已定,急应开展活动,一
日有事,不致坐失良机。”
简章规定文学社设正、副社长各一人,下设文书、评议两部。文书部又分设文书四
人,会计和庶务各一人。评议部设评议、纠察若干人。大家公推蒋翊武为社长,王宪章
为副社长,詹大悲、刘复基为文书和评议部长。于武昌小朝街设总机关,并在汉口、汉
阳等地成立分机关。遥戴孙中山为总理,以同盟会“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16字为纲领。借“研究文学”为名,在新军士兵中开展活动,通过新军各标、
营代表掌握武装。以出版《大江报》进行公开宣传。吸收社员达5000余人,多属新军士
兵,也有少数官佐参加。
文学社能够如此发展,与胡瑛的指导有关。蒋翊武经常去狱中征求胡瑛的意见,胡
瑛与同盟会会员有着广泛的联系,蒋翊武也就得到同盟会的支持和帮助。
至于共进会,前面说过,它是在东京成立的。1907年春,黄兴离开东京时,要刘揆
一代理他的同盟会庶务职务。刘揆一打算从各省吸收秘密会党成员和革命者加入同盟会,
他把这项任务交给同盟会云南主盟人吕志伊去办理,但吕志伊不久回国,这项工作被搁
置。其后,热心这件事的同盟会会员、四川籍人张百祥,同盟会会员、湖南籍人焦达峰,
同盟会会员、湖北籍人刘公,以及日知会成员孙武等人发起,于当年8月成立共进会组织,
目的是谋求革命党人合作,策划长江流域起义。他们拟定法规10条,推张百祥为会长。
张未就任,即改推邓文辉担任,次年刘公继任会长。共进会下设内政、外交、交通、军
务、参谋等9部,各设部长一人。它的纲领同同盟会的纲领几乎一样,只是以“平均人权”
代替了“平均地权”。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的会党中吸收会员,发展组织。1909
年又在武昌设立共进会总部,联络长江下游各会党,统一行动。同年焦达峰在长沙建立
共进会组织,邓文辉在南昌建立共进会江西分会。并在上海、岳州等地设立通讯机关。
以新军会员编成七军,以会党编为三镇,推刘公为大都督。
共进会拥护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兼任共进会最高领导,谭人凤曾被列为共进会会员宣
誓的监誓人。
孙中山的第十次起义失败后,谭人凤、宋教仁以及其他一些两湖革命志士,开始集
中注意力于长江流域,特别是武汉地区。为了指导长江流域的革命活动,需要组织一个
地区性的组织。同盟会在国内本来就准备设中部支部组织,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和
胡汉民情绪沮丧,与外界暂时隔绝,孙中山则像往常一样居留海外。因此,同盟会中部
地区组织,便由宋教仁、谭人凤等人建立起来。
宋教仁字遁初,又作钝初,号渔父,1882年生于湖南桃源。17岁入漳江书院读书,
喜政治、法律、地理诸学科。21岁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议论时政,渐萌革命思想。
次年2月与黄兴、刘揆一在长沙创立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7月与吕大森、刘静庵等在
武昌组织科学补习所,任文书。参加长沙起义,领常德一路起义军响应,事泄,遭清政
府通缉,逃日本,入法政大学,继改入早稻田大学,仍习法政。1905年同程家柽等创办
《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宣传革命,并参加同盟会筹备会。同盟会成立时,任司法部
检事长。同年被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庶务干事兼撰述员。次年,黄兴去安南,指
定他代理同盟会庶务,主持同盟会总部的工作。1911年1月初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
笔,揭露清廷腐败,反对外国侵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4月赴香港,参加筹备广州起义,
任编制课长。起义失败后与谭人凤等人在上海组织同盟会中部地区总会,被举为总务干
事,筹划在南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设立分会。
中部地区同盟会设会长一职,经过深思熟虑,公开表明“虚位待贤”。谭人凤为总
务会议议长,宋教仁、陈其美等为总务干事。
中部地区同盟会成立后,由谭人凤负责组织湖北分会,焦达峰负责组织湖南分会,
吴玉章负责组织四川分会。
长江流域的革命运动空前活跃。在湖北,居正和孙武热情工作,但到4月中旬,谭人
凤给他们的活动经费已用光。正在经济困窘的时候,共进会会长刘公来到武汉,情况有
了好转。
刘公名湘,字仲文,1881年生于湖北襄阳。21岁东渡日本留学,是同盟会的第一批
会员,并为《民报》出版捐赠巨资。萍浏醴起义,回国谋响应,失败后复往日本。。共
进会在东京创建时,他起了重要作用。1910年秋,他回到鄂西北的家乡。1911年夏天,
父亲给他一笔巨款,让北上京城纳粟捐官,当他在省城露面时,同志们便劝说他留在武
汉起事,又推他做湖北都督。他慨然将5000两银子捐出作为革命经费,此是后事,暂且
不表。
湖北的两个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起来,已是势在必行的了。而在联合问题
上的困难是:两个组织争夺领导权。虽然某些共进会会员也参加了文学社,但是,这两
个组织的领袖有着迥然不同的经历和才能。
共进会的领袖们全部是留日学生,又是同盟会会员,同中部地区同盟会有着亲密无
间的关系。
文学社的领袖们及其成员,大多是土生土长的。虽说社长蒋翊武和评议部长刘复基
是同盟会会员,但除刘复基外,蒋翊武和他的同志们都从来没有出过国门。蒋翊武与同
盟会有些联系,但他们主要是通过胡瑛同全国革命志士取得联系的。文学社的社员,几
乎全是湖北新军士兵。其中有一些人有学识,但没有一个人具备同盟会领袖们所具备的
领导才能。
从实际力量来说,文学社胜过共进会,它的成员遍布湖北新军的各个单位。但是,
共进会的领袖们具有更高的威望,因此,蒋翊武对于联合共进会颇有疑虑。
刘复基被推为文学社评议部部长后,便同蒋翊武商量:“现已找到小朝街85号楼上
做文学社机关,我们两人早晚要有一人出来主持机关。”
刘复基遂设计退出军营。这一天却是号称“小诸葛”的刘复基在协司令部大门站岗,
一个标统走过来,刘复基故不举手敬礼。那标统停步训斥:
“为何不敬礼?”
刘复基道:“部下一时眼花,未看清长官。”
标统大怒:“目无长官,罚跪半小时,跪下!”
刘复基下岗遂写了退役报告,称有眼疾,久医无效,不宜在营中服役。呈递队官,
队官有心爱护他,认为复基在军中颇有前途,不批出营。刘复基恳请,队官只好割爱,
呈送营管带。管带说复基扯谎,却要亲验。刘复基固求,亦得批准。
刘复基急忙解装出营,去理发店剪掉辫发,提了行李来到小朝街85号坐镇机关。
5月11日那天,共进会会长孙武派杨时杰、杨玉如、李作栋,邀约刘复基等到长湖堤
处所,共商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事宜,均认为合则两美,离则两伤,当此之时,极宜风
雨同舟。讨论联合的具体问题时,杨玉如建议:共进会给文学社以经济援助,但需由孙
武出任文学社社长。这建议即出,顿觉气氛紧张,如此遂罢。
孙武加紧同文学社进行联合,改派共进会马队代表陈孝芬去找刘复基等商谈会社联
合问题,因陈孝芬同蒋翊武、刘复基均有私谊。
陈孝芬找到蒋、刘二人,陈述起义时机成熟,应有统一号令,孙武诚心合作等等。
蒋翊武道:“合作当然很好,只是那些留洋的长衫人物,会叫我们上当,那孙武领袖欲
特强,恐怕不好相处。我看还是殊途同归的好。”
陈孝芬道:“此时正是同归时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万一暴露,清廷决不会偏
爱哪一派革命党。清廷不去区分会社,我们自己何苦去孤立自己?”
刘复基见陈孝芬说得有理,说:“慢慢来吧,文学社端午节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希望你能来陈述意见。”
端午节这天,文学社果在“同兴酒楼”开会,到会者70余人。大家都赞成文学社与
共进会加强联络,推刘复基为联络员,安排蒋翊武同孙武面淡。陈孝芬建议:可约孙武
来文学社见面。
既是会员又是社员的彭楚藩、蔡济民等人,更是鼓动蒋翊武去同孙武见面。蒋翊武
以示主动和礼貌,便同刘复基一起往孙武处拜访。
他们见面很是礼貌,略作寒暄便谈正题。蒋翊武道:“我们文学社在军营中力量很
大,合作是可以的,只是应该少数服从多数。”
孙武急忙道:“我们共进会是同盟会直接领导的,是中部地区同盟会的组织,与长
江流域各省都有组织关系,在本省的力量也很大,人数超过文学社,联合后,共进会当
然居于领导地位。”
二人随即争将起来,各不相让。
刘复基双手微微摆动,示意他们不必再争,道:“今日是谋合力反清,为何比较实
力呢?”
蒋、孙顿时语堵。刘复基便打圆场:“以后慢慢谈吧。”
刘复基、彭楚藩、蔡济民等人商量,必得找一个妥当办法,加以联合。这身材高大
的彭楚藩原名潭藩,字青云,湖北鄂城人,20岁入湖北新军,结识刘静庵,加入日知会,
被推为评议。不久,日知会被侦破,易名楚藩,入宪兵学校,毕业后充宪兵,递升正目,
秘密从事革命活动。辛亥年初,先后加入文学社与共进会。那蔡济民是湖北黄陂县人,
18岁投笔从戎,后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肄业,任司务长,再升排长,素怀革命大志,
交游甚广,颇有号召力。文学社本想选他为副社长,他坚辞副社长职,甘当一名普通社
员。
这一日,谭人凤回到武汉,便同孙武、居正等人见面。孙武等请求谭人凤留鄂主持
大计。谭人凤对起义屡次事败,已经心灰意冷。听说运动新军有很大成绩,开始相信湖
北党人的事业。孙武道:“不要小看我两湖同志,非得做番大事,让孙、黄看看。”
谭人凤要去狱中探望胡瑛,商谈湖北革命大计。
胡瑛见到谭人凤,喜出望外。恰好蒋翊武等人亦来探望,便向谭人凤介绍,此是文
学社社长,等等这般。
谭人凤见那蒋翊武虽穿军装,却是土头土脑,其他一些文学社中之人,亦毫无惊人
之处,不觉少言寡语。蒋翊武本久仰谭人凤大名,极想攀谈,见谭很是冷漠,便即告辞。
蒋翊武等人离去,胡瑛望着谭人凤道:“先生不可以貌取人,文学社同志多是肝胆
相照的质朴之人,军中社员已逾3000,此几位都是文学社的领袖。”
谭人凤即觉错失交臂,作跌足失悔状。
胡瑛道:“先生不妨去《大江报》了解文学社详情,结识群英。”
谭人凤性情急躁,辞别胡瑛,即去《大江报》,会詹大悲。坐定稍谈,那蒋翊武等
便破门而入,他们来找詹大悲倾谈与谭人凤相遇,受冷落之情。这谭人凤早已变得热情
奔放,急忙起身,向前一步抓住蒋翊武的双手:“刚才多有失礼,老夫目不识英雄,原
谅则个。”
蒋翊武见状,那点怨气顿时云散,不由得一股热流传遍全身:“文学社加上共进会
力量,进行武昌革命,甚是稳当,唯是举事之后,缺乏主持大计者,恳请先生与黄克强、
宋教仁诸位来鄂领导。”
谭人凤紧紧握住蒋翊武的双手:“这两湖形势实是令人振奋,我当回沪邀黄、宋来
鄂,惟愿文学社与共进会携手并进,为天下倡,此是革命成功希望所在。”
谭人凤几日后便返回上海,向宋教仁备述两湖形势,宋教仁却也振奋,加紧组织中
部地区同盟会,决定于1913年在长江流域各省发动起义,谭人凤函告居正等人,湖北党
人得这项消息,颇感高兴。
这一天,章太炎弟子、名士黄侃从京来汉,在《大江报》同居正相遇,便商谈北京
各类新闻,尤其是清朝皇族内阁成立,立即宣布铁路“干线均归国有”的内幕,及湖南、
广东、湖北、四川四省掀起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斗争最为激烈,已发生了
全省性的武装暴动。天下将要大乱,革命党应乘时而起,云云。那副主编何海鸣听来很
是鼓舞,便设酒肉相待。黄侃微醉,何邀黄为《大江报》写篇政论文,黄侃起身:“待
我写来再饮。”即挥笔落纸,一气而就:
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育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
梦,不知死期将至。长日为年,昏沉虚度,痛饮一杂,人人病夫。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
激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将人人欢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
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次之则无规则之大乱,予人民以深痛巨创,使致于绝地,而顿易其
亡国观念,是亦无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乎,
救国之健儿乎,和平已无望矣,国危如是,男儿女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已。
写毕,收起笔墨,将稿付于何海鸣,继续饮酒。
何海鸣读罢,一拍大腿,大叫一声:“妙文!”即交詹大悲定夺。詹大悲亦是叫好,
即命发排。
不料,这篇妙文在《大江报》刊出,却引出一场轰动全国的报案来。
巡警道王履康发现该文,即密报湖广总督瑞澄:“卑职近查《大江报》馆职员均系
剪发辫者,行迹可疑,今又发现《大江报》刊行这篇乱文。”
瑞澄对《大江报》鼓吹粤汉铁路保路风潮已积有宿怨,决计巡警道前往查封,传下
话去:“《大江报》淆乱政体,扰害治安,应即封闭永禁发行,并传撰稿人、编辑人等
交审判厅照律究办。”
这天夜晚,巡警队包围《大江报》馆,数十名巡警和赤膊打手闯进《大江报》馆。
撰稿人黄侃已乘轮船东去,何海鸣去租界戏馆看戏未归,那詹大悲不知祸之将至,
应传归来。
詹大悲一看报馆被封闭,即令报馆人等将须用物品搬出。
巡警打手把詹大悲押到审判厅,已是深夜12点钟。检查厅立时起诉。法官要詹大悲
将副主编何海鸣交出,大悲道:
“我是发行兼编辑人,一切责任均由我承担。”
法官无奈,令将大悲押赴看守所,次日再审。
何海鸣闻报馆被查封,大悲被关押,有苦无处去诉,遂向全国报界发出通电求救,
汉口报界即开公会递公呈,要求释放编辑人。审判厅不听,再讯詹大悲,问乱文是何人
所作,大悲仍是一人承担。法官便问:“登此政论,是何用意?”
大悲道:“国民长梦不醒,非大乱不足以警觉,故出此激忿之语。”
法官道:”你这政论文中有‘和平改革之路无望’一句,明明是淆乱政体,扰乱治
安。”
大悲道:“试问立宪之诏旨是和平而来,抑是因乱而来?”
法官无语对言,若要将其释放,又不敢做主,报由督院拍板定夺。
督院岂肯了结,遂要审判厅判詹监禁一年半。何海鸣亦被抓获,与詹同案被判。
武昌新军中同志群情激愤,都想早日发难,坐镇小朝街机关的刘复基急去各营,安
慰同志,要冷静慎重。但组织发展已有相当规模,又无法收缩,宜早日大举。
6月1日,蒋翊武、刘复基、王宪章等人聚集在小朝街机关,研究起义。
彭楚藩忽然来到:“情况紧急,清政府急令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瑞方带领鄂军
兼程入川,除第31标及第32标一营随瑞方入川外,第41标一营开宜昌,二营开岳州,马
队8标开襄阳,第19标三营开郧阳,限令7月20日前出发。”
刘复基道:“若是翊武将要去岳州,一部分新军同志也要随军调走,兵力一旦分散,
干部随队出发,起事很是难办。”
却是如何应急?众人面面相觑。
彭楚藩道:“能否乘机起事?”
复基道:“先无准备,也未同共进会达成协议,怎能起事?”
彭忿然作色:“为何与共进会总是不能联合?既然是宗旨一致,如此这般,恕我直
言,就是湘鄂两派在争领导权!”
复基道:“我提出一个方案,刘公、孙武、蒋翊武均不担任都督,他日有德者居之,
若何?”
众人觉得有理,即令刘复基去共进会联络。又决议,蒋翊武随军离开武昌后,机关
社务由王宪章、刘复基分担,一旦武昌起义,调防各地的同志立即就地响应。
彭楚藩再把新军调动消息告诉孙武。孙武更是着急,便派邓玉麟与刘复基商谈,彭
楚藩、蔡济民从中撮合。遂定军政大权由蒋、孙分担。
孙武却觉对刘公应有安排,共进会曾推定他当湖北都督,现在缺少起义经费,还期
望他设法筹款。
一日,杨玉如探得消息,遂告孙武,刘公家里汇来5000两银子,而款到多日,刘公
却密而不宣。孙武大怒:“他不仁,休怪我不义,必定设法把它弄来。”
孙武遂将彭楚藩找来,请彭带宪兵中同志,以搜查为名,把刘公的汇票弄来。彭楚
藩觉得都是同志,不必大动干戈,他便另设一法。
这日晚间,彭楚藩同共进会李作栋登门拜访刘公。略作寒暄,彭楚藩道:“有一事
相告,我从宪兵营探得情报,有襄阳某人汇来汉口5000两银子,官厅已加注意,不知此
款与您是否有关?”
刘公大惊:“不错,我刚接到汇款,尚未取来。”
楚藩道:“听说您将携款纳官,不知然否?”
刘公作色道:“纳官是家父主意,我借纳官向家中索款,以作革命经费,这个大家
都是知道的嘛!”
彭楚藩道:“如此甚好,请把汇票交来。”
刘公道:“顶好还是由我管着,当用则用,当缓则缓,何必如此着急?大家都是共
谋革命,我管又有何不可?”
彭楚藩满脸怒气:“怪哉,你把钱抓住不放,莫非真是要去北京捐官不成?”彭从
口袋里掏出一本《革命方略》,又道:“这是在你处发现的,我就拿它告官,你所捐的
红顶子乌纱帽我先拿来戴戴。”
李作栋忙劝解道:“刘公当然有权过问,汇票当由谁管,可请几位同志商量,不必
争执。”
刘公道:“不在谁管,这钱我应该监督,以免滥支。我现在就把汇票交给你们。”
彭楚藩笑道:“作栋是共推的理财部长,汇票可由他管。
5000两银子可兑7000块银元,革命经费有5000元就行,其余2000由你花用。刚才鲁
莽,请见谅。”
刘公却也不计较,双方重归于好。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