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弼被炸死,清皇族心惊胆颤。铁良一听到他兄弟被暗杀致死的消息,便逃离北京。
其他反对清帝退位的宗社党分子,也纷纷逃出北京,前往天津、青岛、大连等地租界,
托庇于帝国主义列强。这宗社党策划的反袁活动,也就烟消云散。
袁世凯趁机唆使亲信纷纷发出通电,要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先后发通电要求袁
内阁代奏的有:
河南巡抚齐耀琳,
山西巡抚张锡銮,
署直隶总督张镇芳,
署山东巡抚张广建,
署两湖总督、会办剿抚事宜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
段祺瑞的两封电报却是厉害。段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通电声称:“共和国体,原以
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2、3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瑞等不
忍宇内有此败类也,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
到了这个时候,清室满族亲贵没有人上朝了。袁世凯便授意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
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人,不时入朝恐吓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吓得魂不附体,
只好哭求袁世凯:“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隆裕授权袁世凯,与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袁世凯立即与南方代表伍廷芳电文文
驰,往迫磋切。2月6日,由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优待皇室8条:
第一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400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400万元,此款由
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
保护。
第五款:德宗皇帝未完成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
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再招阉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
礼。那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仍然称病不入朝,他委派外交大臣胡惟德率领民政大臣赵秉
钧、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学部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
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工农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等10名国务大臣,头戴翎顶,
身穿袍套,进入乾清宫门内东南角上的廊子里落座候旨。他们默默无语地坐着,喝盖碗
茶,但却表情不一:胡惟德、赵秉钧、王士珍眉飞色舞,一副欣喜若狂神态;梁士诒眯
着一双神秘莫测的眼睛;唐景崇表情迟钝;绍英一脸愤懑;达寿无可奈何地垂着头;谭
学衡、熙彦一副怅然若失的神色。一个太监通报:
“太后已至后殿,请各位大臣上殿。”
10位大臣一齐起立,整了整头上的翎顶和身上袍服,从廊子里出来,由胡惟德领头
朝大殿鱼贯而入。
进入大殿,胡惟德在离宝座一丈远的地方站定,各位大臣依次在胡惟德两旁,横列
一行,面向宝座站定。大殿内的四个佩着军刀的侍卫武官,站在大臣身后。那内务府大
臣世续、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也应召前来上朝。一位太监呼道:
“请太后御驾。”
隆裕太后在两个太监引导下,领着6岁小皇帝溥仪慢慢地从后殿走出来,走向宝座。
胡惟德忙带领众国务大臣朝隆裕太后三鞠躬。胡惟德上前一步奏道:“总理大臣袁
世凯身体欠安,命我带领各位国务大臣前来给皇后请安,给皇上请安。”
隆裕点点头,道:“好。袁世凯为国家,为皇室都出了不少力。南北议和,做到如
此优待皇室等等条件,也是不易。我按照议和条件,把国家大权交出来,让袁世凯去办
共和政府。
今天颁布诏书,实行退位。”
御前太监把皇帝退位诏书放在隆裕面前,她看了几行,泪水便糊住了双眼,勉强看
完。她想到:这大清268年的江山,被她拱手让出,她实在不愿把它奉送出去,但又无可
奈何。想到这里,便顾不得太后的体面,“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起来,双手死死地抱住
退位诏书,呼喊着:“祖宗呀!祖宗呀……”
整个大殿,充满了恐怖、阴森的气氛。那胡惟德见隆裕死死攥着退位诏书不肯交出
来,深怕发生意外,他恨不得奔上去从隆裕手里把诏书夺过来,扬长而去。但他却从眼
里挤出几滴泪水出来,哽咽着对哭得死去活来的隆裕唯恭唯谨地奏道:
“太后,现在大局只有如此。太后能睿明鉴远,顾全皇室,顾全百姓,袁世凯和群
臣、百姓岂有不知,绝不会辜负太后的一番慈衷善意。况且优待条件已经确定,今后必
然做到五族共和。敬祈太后保重。太后放心。”
隆裕听了,反而哭得更痛心了,双手仍旧紧紧地把退位诏书捧在怀内。胡惟德料想
不到,他善言相劝竟不起一点作用,正在着急的时候,站在他身旁的赵秉钧,忙向他递
个眼色,用手指了指衣袖。胡惟德恍然大悟,想起入宫前,赵秉钧给他的一份孙中山发
来的电报。他忙从袖里取出电报,上前一步,惊慌地奏道:“禀太后,这里有一份孙文
发来的电报,我差一点忘了奏报。”
隆裕说有孙文电报,止住哭声,抽抽泣泣地说:“电报里说些什么?”
胡惟德展开电报念道:
万急。上海伍秩庸代表鉴:今日经参议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点钟以前清帝不
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此布,即转北京。总统孙文。震。
隆裕听了,如一声霹雳盖顶,山崩地裂。她浑身震颤,仆地而倒,两个随扈太监赶
忙把她扶起,她悲痛欲绝地将诏书交给内务府大臣世续、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由他们
钤印御玺后,交胡惟德。胡惟德捧在手上,大声地开读起来: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
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今
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
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非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由袁世凯
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
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到治之
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胡惟德读完清帝退位诏书后,他也不等隆裕太后发出退朝命令,便带着各位国务大
臣,手拿退位诏书,急急奔出宫去,上了马车,直驰石大人胡同外交大楼,向袁世凯复
命去了。
退位诏书,是由临时政府秘书长胡汉民叫实业部长张謇起草,经唐绍仪转袁世凯的。
袁世凯亲笔加了“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一句。这
样以来,共和政府不是由议会选举产生,而是由清政府任命产生了。孙中山对此极为愤
怒,他致电袁世凯,表示抗议:“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是这篇诏书为退
位之文,犹如遗言一样,无再起死回生而使之更改之理。
袁世凯早已做好了接受诏书的准备。在外交大楼附近,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尤其
是外交大楼的门口,便是戒备森严。从大门口一直排到正厅,一色扈卫的队伍。正厅里,
两旁站着各级武官,再往里走,便是一些重要的大员了。正厅中央,静摆着一条大条案,
条案中间,放着一个紫檀镂花的帖架。
胡惟德等人捧着诏书走进大厅的时候,大厅里百余人哑口无声,甚为静穆。袁世凯
从内室走了出来。胡惟德同去朝见的各内阁大臣,都以胡惟德为首列队站立。袁世凯一
脸虔诚,轻整衣冠,朝胡惟德走去恭恭敬敬地向诏书鞠过躬,双手从胡惟德手里接过诏
书,把它放在大条案上的大帖架上陈列起来,然后转身站到下手。
胡惟德朗声道:“太后把国家大权交给了宫保,请宫保早日组织共和政府,以不辜
负太后的愿望。”
袁世凯恭恭敬敬地回了声:“是!”
接受诏书仪式完毕,袁世凯转身,对胡惟德等人说:“你们辛苦了,到后厅里休息
吧!”
是日晚上,袁世凯在外交大楼剪去发辫,异常兴奋地哈哈大笑。其他人也纷纷效仿
袁世凯,把发辫剪去。
次日,北京各家报纸,争先恐后地把《清帝退位诏书》全文发表。于是,北京城内
街头巷尾,人们拱手相告:“改了朝代了!”“共和了!”“再也不会打仗了!”
北京城的龙旗收起来了。人们只知道“共和”二字,但不知如何“共和”法。
袁世凯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即2月13日,便按孙中山提出的办法,迫不及待地将退
位诏书送各国公使及南京临时政府,并发表声明: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今由弊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
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
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各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袁世凯之声明,可谓情真意切,信誓旦旦。这些极其动听的言词,不仅迷惑了革命
党人,就连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些首脑人物,也被他这番花言巧语弄昏了头脑。孙中山接
到袁世凯声明电文的当天,便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他在致参议院的咨文中说:
“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
能尽忠民国。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员荐于贵院。请
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
孙中山为了防范袁世凯破坏共和恢复专制,在咨文中附有3个条件:
(1)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2)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就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自行解职。
(3)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新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章程。
2月15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根据孙中山推荐,以17票选举定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
任临时大总统。不久,又选黎元洪为副总统。
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美、英、法、德等国公使,立即登门祝贺,并纷纷答应
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孙中山辞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总统的消息传出,一
般革命党人、海外华侨及各界人士,纷纷致电孙中山,反对推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
了平息众人的反对之声,孙中山在回电革命党人中说:
文等所求者,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创立中华民国也。
清帝退位,民国统一,继此建设之事,自宜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项城以和平手段
达到目的,功绩如是,何不可推诚;且总统不过国民公仆,当守宪法,从舆论。文前滋
所誓于国民者,项城亦不能改。若在吾党,不必身揽政权,亦自有其天职。更不以名位
而为本党进退之征。
先生在野,吃苦辞甘,宁不喻此,祈更广之。
孙中山在复电海外华侨时说:“今日目的已达。我辈之义务告尽,而权利则享自由
人权而已,其他非所问。”
孙中山把用无数烈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民国政权以“成功而不私其权利”的磊落风
格,拱手让给了袁世凯,许多革命党人,特别是民军的中下级军官,仍表示强烈不满,
有的要求立即出兵北伐,有的甚至愤而自杀,那临时政府陆军部致电:
徐州电局转镇军柏军长、湘军柴司令、粤军姚司令、清江蒋都督、孙司令、扬
州徐司令、上海陈都督转陈汉钦君、安徽孙都督转皖北,各军司令均鉴:顷广东香、惠
两军来电,大不满意于新大总统,并云决意北伐等语。果如此,于大局实有关碍。务希
洞观时局之危急,曲体孙大总统之美意,互为劝阻,祷切盼切。
南京城内,部队听到孙中山退位,让位袁世凯,大家哗然,一般军官开会都主张立
即出兵北伐,粤军旅长任介眉发言尤为激烈。陆军部总长黄兴闻之,到会极为劝慰,半
夜始散。
袁世凯继任大总统,通令各省军队改编。北伐招讨使谭人凤调任川汉铁路督办,所
部立即解散,不尊者以土匪论。谭遵命照办。湘军将领邹永成独持异议,对谭人凤说:
“袁世凯决靠不住,不特你的军队不可解散,连南京应裁的军队都不可裁撤,否则
后悔莫及。”
谭人凤不依,邹永成又坚持说:“你去和克强商量,把所有不要的军队都配好了子
弹,交把我带到绿林中去训练,等到大局变动时也好出来备用。”
谭人凤骂邹永成道:“你发神经病么?”
邹永成气愤不过,又见一班老同盟会员只图苟安,马马虎虎地把民国重任交给靠不
住的袁世凯,辜负从前的一片心血,因此郁闷在心,决计自杀。他投江自杀,被人救起
未死。
孙中山认为,只要有了参议院制定的宪法,就能迫使袁世凯遵守宪法,从舆论。他
从2月初开始花了1个月的时间,领导参议院制定了一部《临时政府约法》,并在3月11日
公布。但孙中山却不知道:如果没有政权,无论什么法律,无论什么选出的机关,都等
于零。袁世凯对于一纸《约法》,不以为然。但对迁都南京,却十分恼怒,他致电孙中
山,拒绝迁都:
若专为个人职任计,舍北而来,则实有无穷窒碍。北方军民意见尚多,纷歧隐
患实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潜长,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北为虑,屡经言及,奉江两
省时有动摇,外蒙各盟迭来警告,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苦因凯一去,一切变端立见,
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
若举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长此不能统一,外人无可承认,险象环
集,大局益危,反复思维,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盖就民设之政府民举之
总统而谋统一,其事较便。今日之计,惟有由南京政府将此北方各省及各军队妥筹接收,
世凯立即退归田园,为共和国之国民,当未接收以前,仍当竭智尽愚,暂维秩序。
袁世凯又密电张謇,希望他来京,予以襄赞。张謇虽没亲自北上,却派刘厚生持密
函为袁献策说:
“目前第一难题,即要公南来。解此题者只有二法;一从在京外交团着手;一从北
数省人民着手。飞钳捭阖,在少川知其意而妙用之,若不著一毫痕迹,使不欲南来之意
不出于公,当可有效。此题不过政府尚在南方,公如何能组织正当之政府也。”
张謇之计却是高袁一筹,袁便按张的妙计做去。
张謇又鼓动拥袁党派和势力做袁的后盾,2月21日,民社、中华民国联合会、国民协
会,以及《民立报》、《神州日报》、《时报》、《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等8社
团,联名致电江苏都督庄蕴宽(程德全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后,庄接任江苏都督),
并要求他转告黎元洪、各省都督、谘议局说:“查北都关系外交内政最巨,若舍北取南,
帝党有死灰复燃之虑,强敌有乘机侵略之虞。望公电抗议,以全大局。”
章太炎早就与张謇串通一气,他以上海光复会总会的名义,分别致电南京临时政府
参议院和袁世凯,反对民国政府设在南京,要求袁世凯即在北京就职,“以顺舆情”。
江苏都督庄蕴宽实际上是张謇的代言人,江苏都督府自成立以来,一直掌握在以张
謇为代表的立宪派人手中。庄蕴宽有了8团体要他出面抗议孙中山等建都南京的决定,便
立即通电全国说:
阅报载大总统咨交参议院全文,……光明磊落,薄海同钦,但附有办法条件,一临
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一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到
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乃行辞职。二项办法,蕴宽期期以为不可。各省代表所
议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乃南北未统一以前,今事实既已变更,则前议岂有拘执。至
政府地点之应设在南京,与新总统之是否须到南京,当就事实上论之,不可参以主客尔
我之见,致起中外猜疑。今姑设为问题数则:一现势上观念,如袁公南来,北方各省能
否保持秩序,满蒙等处能无联外人拥幼主以破坏全局之事否?一地点与历史上之观念,
披览地图,南京能控制西北各边否?中国古时除洪武一代外,南京有建都之价值否?一
外界上之观念,东西各国能不反对迁都否?以鄙见测之,舍北就南种种危险,将使和平
解决之共和政体自生荆棘,致启争端,曲直固不必言,利害岂能不计?前见《大共和日
报》13日登有《章太炎致南京参议会书》、《民立报》同日登有空海《建都私议》,业
已阐发尽致,太炎谓都南京之毒有五,有八报馆持论鉴定衡平,毫无偏倚,蕴宽南人,
岂不以南都力便利,顾以大局所系,自当奉总统府删电转达袁公真电,有极愿南行,祗
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语,自系实情,明者自能鉴之。谨贡所见,以待公决,庄蕴宽叩
咸。
庄电发表后,安徽都督孙毓筠通电表示:“袁君电称北京秩序不易维持,东北人心
未能一致等,尚系实在情形,藉令举足南来,大局必定为牵动,故定都宁、鄂之说,目
前决不能行。”
顺直谘议局也通电响应,提出迁都南京之五虑,即:“关东一带现在正忧蠢动,又
有外人从中窥伺,风声吃紧,可虑一。京都未靖,倘一摇动,难保不死灰复燃,再生意
外之变,可虑二。各国公使对于此事皆喷有烦言,稍一不慎便生交涉,可虑三。庚子乱
后与外国使馆订有使馆通路之约,若移南京则江阴、吴淞等炮台,必须撤毁,利害关系
甚大,可虑四。蒙藩回藏,正待经画,倘一移则控御失宜,不但于殖民不便,且恐内讧
外侮后患方长,可虑五。若就吾国历史上考察,则南不如北尤为彰明较著。”
天津的旅津南10省绅商代表崔文藻、徐铮等10余人,致电孙中山说:“临时政府宜
北不宜南,章太炎先生论说极详,兹不复赘。恳乞允临时政府仍设北方,以维大局。如
不得请,则拟邀约各省绅商来南京,哀请于大总统之前,必得请而后已。”
对于庄蕴宽反对定都南京的通电,临时政府外交次长魏宸组致电驳斥道:“公为都
督,行政中人也,即政府一分子也,对于国家大计,有所陈述,当告之总统或各部长,
能行者以中央之命令行之,否则由中央政府交于议会,决定而后行之。断无以一人之意
见,经电各部、各省、公人、私人及各报馆,至有类于耸动社会,反对政府,扰乱秩序
之理。令中外闻之,将谓我政府何也。且公所提各问题,固易解决,无俟过为研究者。
维持秩序,赖有兵力,固与袁之在南在北无关也。控制西北,亦视兵力与政治若何,决
不因京城为转移;英于印度,法于安南,美于菲律宾,未闻因京城之远而失也。联外,
拥幼主,系公过虑。至全国反对一节尤为大谬。义师一起,商务全消,各国何尝不反对,
吾人固未尝先求外人之同意,而后施革命也。”
黄兴以公开信的方式严厉地批评了庄蕴宽。
又有驻汉口的湘桂联军以8000人名义向孙中山、黄兴通电说:“公等和平解决之苦
心又为国人所欺,然以建都问题既经参议院第一次议决而不克实行,则袁公之心路人皆
知。公等何必因循从事,希图苟安,坐令北氛逼人,胥我貔貅行见拚命流血换来之民国
政府几奄奄无声息,可为痛哭。袁果赞成共和则请速推诚布公毅然南来,若犹眷恋于专
制窠穴,负隅思逞,某等誓必提兵北上拚死一战,不血洗二百余年之秽污地不为黄汉子
孙。”
南方军队虽然普遍地存在着主张定都南京的强烈情绪,但在高级将领中的意见反而
不一。那南京联军参谋团的浙军司令朱瑞、粤军司令姚雨平、第一军团长柏文蔚、光复
军司令李燮和、第7师师长洪承点、江北都督蒋雁行、鄂军代表傅人杰、李正溶等、竟发
出通电,主张统一后的临时政府宜设在北京。这通电引起了南京军界内部的争论,陆军
部便下令解散联军参谋团。而参谋团各统将群起不服,拒不执行陆军部的解散命令。
在定都问题上,临时政府内部、军队内部和参议院,都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这
使孙中山、黄兴等,陷于被动地位。他们不得不表示:国都问题当由国会解决。
孙中山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欢迎专使,外交次长魏宸组、海军顾问刘冠雄、参谋次
长钮永建、法制局长宋教仁、陆军部军需局长曾照文、步兵第31团团长黄恺元、湖北外
交司长王正廷、前议和参赞汪精卫为欢迎员,偕同唐绍仪前往北京,专程迎袁世凯南下
就职。袁世凯看到舆论多主张定都北京,形势对他极为有利,对如何对待欢迎团,已胸
有成竹。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