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江南读诗偶得

 

江南读诗偶得

(: 诗钟漫谈)
 


01
    诗歌作为一种短小、简洁、含蓄的韵文,用最少的语言,最小的篇幅,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读诗,欣赏的过程其乐无穷。只有善于欣赏,才能更多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本文想要就平时读诗中的一些感觉,记录下来,与诸位诗友探讨。
一、巧妙的构思,常见于短小精炼的五绝
   前几年,读到一位诗友的五绝,构思就很巧妙。
   “北国风霜重,南方草木佳。春来人不觉,未种故乡花。”
   作者是南方人,长期在北方生活。北方的春天一样是芳草、鲜花,感觉不到太多的风寒。只要到了冬天,在严霜之下,才会想起故乡的花草。思乡之情,淡淡的,却也是长长的。然而这绝不仅仅是思乡,人在顺利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为不顺利准备些什么。直到遭遇挫折,才会回忆起过去美好的东西,因而生出些许的遗憾来。诗人如此,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简单的二十个字,实在写不出更多的东西,所以一切都只是点到即止,而留下的回味,却是很多,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巧妙的构思了。
   许多小诗,都有如此之功效。网络女诗人郢芷最近写的一首五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是春来好,同看陌上花。不堪杨柳绿,稚子折还家。”。
   相约同看陌上花的人必然是没有来,所以引起些须的惆怅。而小孩子不理解大人的心情,忍心把嫩绿的杨柳折回家中。这种淡淡的思绪,就通过对孩子的淡淡的嗔怨表达出来,同样引起读者深深的回味。至于相约之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没有来,就不是作者需要表达的东西了,读者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去展开联想。
   我曾经写过一首拟闺怨,作为练笔,想要体会一下五绝的诗思,内容如下:
   “堂前双燕至,应悔与书迟。春草年年绿,潇郎知不知。”
   诗中的女主人公看到燕子双至,自然的怨恨潇郎的书信却没有按时送达,于是在心中默默地叨咕:春天按季节到来了,我对你的思念时刻没有停止,你都知道吗?当然,这个构思只是一种练习,并无本事,亦没有真情实感,与上面提到的两篇相比,自然逊色的多。 

02
    余近日得一诗,诗中有:“鼙鼓如春至,黄沙卷地来”句。初成时,对“如”字之用法不能肯定,与力夫先生论及此,先生建议用“随”字,觉更为顺畅。我反复思忖,觉得“新绿、杏花”皆可视作春信,“春”做春信解,因此,鼙鼓如春至,似可。翌日,遇关东王震宇,遂请教王:“如”字可好?王答:妙极。
   王即举一例:有人写秦始皇,中有一联,“雄图传万世,大业剩孤坟”。王问,此二句如何。吾答:甚好。王提笔改二字成“雄图空万世,大业只孤坟”。一空一只,顿时力度大增,不得不赞叹到:好极。王说,实词用好了容易,虚词犹不易,但往往虚词比实词更能增加表现力。吾以为然。随后,王又举二例,一是:孤城背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按平常写法,当为:孤城背日花空落,三户无人鸟自啼,位置一变,味道变多矣。另一例是王自己的长篇古风中的一联:蒿艾滋零露,河汉凝清光,觉中间二字不够出色,遂炼为:蒿艾浥零露,河汉萦清光,还是不满意。最后改成:蒿艾得零露,河汉自清光,遂觉大妙。
   数语过后,得炼字又一佳境,觉前路尚远。

03
    近来整理唐诗作品,对唐人中互相唱和以表达互相思念情怀的诗感触很深,现在举白居易和元缜的例子如下。白居易和元缜之间有深深的感情,有一次,白居易出行,曾写过一首:
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其中那循墙绕柱的情怀,殷殷可见。元缜的诗,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谊,他在《得乐天书》中说: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他以妻女的角度,来描写自己得远方书信以后的情景,以推测代替白描,入情入理,感人至深。在另外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中道: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远方的朋友书信来了,说梦中见到了自己。而自己因为有病以致思绪乱了,做梦梦到的都是不相关的闲人,惟独不能梦见你(白居易),可谓构思新颖独到。我每次读此诗时,憋不住只想笑。而笑过之后,却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我亦常做梦,而梦中多是一些不着边际的情景,心中思念的人总是难以入梦。元缜此诗,倒象是专门写我的一样。
   现代人为诗,互相唱和或赠答的很多,但大多只写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最大的毛病在于,总是类似于自己在述怀,很难和对方联系起来,因此很难与对方产生共鸣,读古人诗,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发。

04
    近来转贴刘甲夫先生的诗,有人对“红爱西山霜后叶,翠甘南国雨前茶”一联极其欣赏,这本也不错。但我认为诗要写出这样对仗精美的联来,固然是很难的,可并不一定就是作者最高能力的体现。换句话说,出各把好句是容易做到的。而写出一首好诗,才更加显现出作者的功力。我很欣赏先生的《谢艺鸿女史惠铁观音》。
    兰闺许我问茶禅,素手频拈玉茗烟。顿觉幽香消块磊,漫将清韵系缠绵。大千世界原无色,方寸灵台别有天。片刻沉吟臻物外,与君相视一嫣然。
    起句说“兰闺许我问茶禅”,巧妙地扣题。接着描写沏茶的动作,可谓活灵活现。茶沏好了自然要品,颔联接着写品茶的感觉。由于品茶,所以使诗人得到了感悟的境界,于是萌生了“大千世界原无色,方寸灵台别有天”的想法。表面看来大千世界和方寸灵台似乎与茶没有什么关系,跳荡很远。但实际上起句的“茶禅”二字已经做了铺垫,章法在跳荡中和谐而完美。尾联收束自然,用“片刻沉吟臻物外”来把“大千世界”的思考拉回眼前,“与君相视一嫣然”更是神来之笔,可谓妙到毫巅。我之悟是君之所赐,因君之赐所以我来答谢,这一切的内涵全部包含在“一嫣然”这三个字之间,读来令人把玩不止,赞赏不止。
    全诗的章法完美和谐,与我在律诗的章法一章中所强调的“平起、顺承、跳转、妙合”是一样的。颈联可谓精警,是作者多年对生活和世界认知与感悟的高度概括。与此相比,可见“红爱西山霜后叶,翠甘南国雨前茶”好在表面。而此诗的好处在于思想的深度。但全诗无一字不是平常之语,可见笔力之深厚。
    读诗读到前者领会的是皮毛,读到后者领会的才是灵魂。而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是真的与作者的交流、沟通和共鸣。好的诗词可以跨越时空,我们在读这样的诗词时,已经不必要去考虑这诗是古人作品还是今人作品,交流时已全无障碍。

05
    日前看到一网友作品如下《我的幸福生活》:
    朝把飞蚨算认真,夜将庄蝶数均匀。争知黄犬忙胜我,吠过金乌吠玉轮。
    此诗小巧,颇有构思,也得余味。然问题有三。一是题目不合,类似于今人散文题目,过于随意。二是“争知”二字有误,争知是怎么知道的意思,这样用恐与作者本意不符,“胜”字于格律处也有问题。三是题目的深度不够,立意过于浅显。
    从诗中的情景看,诗中女主人的生活确实不错,白天挣大钱,晚上做美梦,还有黄狗看家护院,小日子过得很舒服,题为“我的幸福生活”十分贴切。然而果然这样的话,我却以为可惜了,诗中所应该表达的深刻寓意全部埋没。当时我读作品的时候,分明感到“黄犬”应该有所指。如果是我,就改动几字。首先题目要动,改成《无题》比较合适,以下为:
    朝把飞蚨算认真,夜将庄蝶数均匀。谁知黄犬忙于我,吠过金乌吠玉轮。
    改过之后,黄犬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引人深思。我的生活自然还是那样的美满,那整日忙于吠日吠月的黄犬却更加让人可怜。黄犬如此,生活中不是也有许多类似于黄犬的人吗?他们看什么都不顺眼,终日忙碌,却不招人喜欢。
    诗歌来源于生活,取材或有相似,立意多有不同,全凭作者的眼界。眼界高则境界高,是为一例也。

06
    一日,学生要我分析孟依依的一首诗。如下:
    代钓者答观者
    前日见人钓,似初学,频频举竿,皆草。一东北人过而呼:“这家伙,哗哗的上草!”余莞尔,代钓者赋此以答。
    来坐春风里,一竿橫小渠。鬓沾花瓣雨,堤过丽人车。
    莫讶俱为草,所求安在鱼。斜阳知可钓,向我落徐徐。
    这首诗的表面意思很好理解,不用多言。关键在于立意和境界问题。我虽不懂钓鱼,但大致理解钓鱼者的心态,大概可以分为三层吧。
    其一是名利者。鱼可食也,钓者得胜而归,自然可以美餐一顿,此为利也。钓鱼需要技巧甚至经验、学问,善钓者自然可以得人青眼(尤其在把胜利品与人分享的时候),然后传为美谈,此为名也。大多垂钓者属于此等范畴。
    其二是一种成功后的喜悦。钓者与弈者究竟孰高孰低恐难比较,但二者有近乎相同的乐趣,就是成功以后的喜悦心情。下棋的为求战胜对手,虽然不关家国天下,甚至连生计也关系不到,但仍为一结果而绞尽脑汁。胜利了喜不自禁,失败了垂头丧气。钓者应该也有这样的经历或情感历程。尤其是上鱼的一刹那,那种喜悦感是不逊于其他胜利者的。
    钓鱼的最高境界,大概是追求一种心态了。善弈者在棋枰上纵横捭阖、明察秋毫,其感觉往往超出棋局本身。而钓者此时的心态似乎更有胜之,或明月清风,或虫鸣蛙唱,或杨柳依依,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要的是那一份清净、和谐和自然。要的是那一份等待、期盼和心如止水的静谧。这时的钓者似乎忘记了自我,而与自然容为一体。此时的心境,怕是名利辈甚至那些为成功而奋斗的人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之间包含几多哲理,几多情趣呢?依依的诗,已然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所以我评价此诗:境界极高。
    诗人先描绘出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来坐春风里,一竿横小渠。仅接着用细腻近乎幽默的笔调来描写钓者的心态:鬓沾花瓣雨,堤过丽人车。出句让我想到一个现在特俗但过去或许特雅的词来,那就是拈花惹草。我以为,只要在情理之中,拈花惹草实在是一桩很美丽的事情。对句让我想到了秦淮海的一句词:常记误随车。钓者的心分明不在鱼的身上,而在于旁边偶然路过的小车里的美人。我羡慕钓者的境遇,钓鱼也这么有眼福,呵呵。我想,这一联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因为它为颈联的议论打下了伏笔:莫讶俱为草,所求安在鱼。这充满生活感悟的话,在我看来似乎只是一句顺口而来的大实话而已。这样自然流畅的结构,是颔联铺垫之功。结尾以景结,使全诗升华:斜阳知可钓,向我落徐徐。这里既有时间的流失,也有景物描写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强调这一段珍贵的时光。这时光,大概就是钓者的心态,也是作者的境界了。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收获,但无论是钓者还是作者心灵深处的安逸、和谐,又是多少具体的物质所能够替代的呢?我欣赏钓者的这一份心态,更欣赏作者的这一份境界。
    因境界高而和者难。有些和诗无法企及原诗的境界,超出更不可能,只能以趣味奇之,当作另眼相看。

 

07
    再次翻开熊东遨先生的《春日东山茗话同沚斋蝠堂羽阁》,越看越喜欢。熊先生的诗,不仅文采飞扬,如金盔银甲,白马长枪,一幅风流倜傥的形象,而且渐读渐深,愈发厚重。而结构谨严,气脉贯通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东山荐茗共春初,日月涵容在一壶。百味不如闲过瘾,诸形只有醉宜图。
    人何得似林间雀?我亦能吹郭外竽。话到时闻心意会,白云天际试相呼。
    起首一句扣题,这个简单,不必多说,第二句便见高妙。一壶,还是扣题的手法,日月涵容则耐人寻味。日月既可以指光阴,也可以指世间万物。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都包容在着一个小小的茶壶里,这既是对茶的品味,也是对生活的理解。其间的感觉,惟会心者知矣。颔联承接第二句,导出两条线索。一是闲字,一是醉字。我更欣赏这个醉字,几乎是作者几十年功力的上好体现。
    百味,接着茶的味道而来,但已经发及到人生百味,却归结到一个闲字上,潇洒耶?感慨耶?闲者,心境也,更是心态也。心态者,形态上必有体现,下句的诸形二字顺势而来,如行云流水。醉字曾有争议,我深为喜爱。我测度作者这里,大概有三曾意思。首先是茶醉。茶可醉人,不足为奇,与理可通。第二是心醉。春山荐茗,友人相会,春意融融,足可醉人。第三,醉字与酒暗中相连,似有似无。
    自有诗以来,诗酒便已结缘。有李太白“斗酒诗百篇”,有“醉卧长安”;有李清照“险韵诗成,扶头酒醒”,有“东篱把酒黄昏后”,例子不胜枚举。熊先生作诗,走的是太白、坡仙的路子,不仅为人爽直,诗也潇洒豪放,有白、苏之风。喝酒时是急先锋,作诗更是快手,好酒量好才气,自是天教使然。我读这一句的时候,自然地由茶想到酒,再想到善饮者之豪情万丈。因此,这一醉字,其实暗含着一个豪字在。
    到了这里,颔联便为颈联做了很好的铺垫,颈联再承接颔联便非常自然。林间雀扣一闲字,郭外竽扣一醉字(其实是那个豪字)。人何得似,是说难似也,其间颇见无奈。我亦能吹,亦无奈也,但却颇为自负。这其间自然蕴涵无限感慨,但这感慨从和而来呢?第七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却不说明白,正所谓“话到时闻心意会”也。而结尾“白云天际试相呼”若神来之笔,尤其一个试字,正是心意会的最佳体现。当“我亦能吹郭外竽”时,似豪情万丈,结尾一个试字又余味无穷,正所谓收放自如也。凡话不可十分满,有余才有味,拿捏得当,恰到好处,诚诗人之高妙处也。
    自先生上网以后,我也看过一些先生的作品。《海岳风华集》内的,喜欢甚多,大概是先生前期精品的集合。网上作品,每浏览之后,知先生总体水平堪为人师,但让我欣赏至此、反复咀嚼回味的却不多。这首作品,大概正合了我的胃口吧。

 

08  赏析姜夔自度曲《琵琶仙》片段

    双浆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娥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姜夔的这首词,前人曾有过各种解释。我最近读此词,有一种新的感悟。
    词分八拍,上下两阕,各四拍,入声韵。起拍写眼中所见:远远地有一个小船来了,船上两个女子,象旧时歌曲里的桃根桃叶。曲又叫坊,是小的曲坊,实际相当于小的青楼妓院。但这里指的是艺妓,应该是只卖艺不卖身的那种。桃根桃叶是说姐妹两个,出典就不细说了。姜夔词中,用桃根桃叶比喻姐妹两个的地方似乎不少。姜夔在合肥时,曾有两个姐妹恋人,因此这里的桃根桃叶,暗指合肥女子无疑。一个似字传神,是说她们很象。接下来,两个人走近了,不仅能够看清楚她们的动作,而且看清楚了她们长得很漂亮,但可惜不是那桃根桃叶。于是,词人目光转移到身边景物,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这是一拍非常出色的景物描写,最大的特点是空灵。春自己慢慢地、渐渐远去了,在目光所及之内,由近渐远,是说春天的脚步,脚下的绿色和其它可以代表春天的信息,渐渐远移,远处的汀洲在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绿了,写的非常传神。在这无边的绿色中,飘荡着几声啼鴂的叫声,一派空灵的景象。与力夫先生谈词,说到姜夔时,他总说姜夔的词空灵,且以此拍为例。应该说,这一句,确实极具空灵之美。我写《江南雨其一》时,有“几处笙歌连杜宇,一湖山色隐沙鸥”的句子,就是受这一拍的影响。当时觉得写的不错,化用境界得法。后来细读此词,才知道其实只学到了皮毛。上阕结拍“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藏了无限的感慨。扬州、杜牧,都是写自己,比喻自己。而这感慨便从前三拍中来。
    下阕我就不想细说了,读者都可以懂。下阕由眼前事物转到对离别的感慨,最妙的句子当然是“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一拍。这一拍,我有一句诗“满天愁绪恨难收”,正好可以做它的解释。这一拍也好,但未必是最好的,且是化用前人的句子,非姜夔首创。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上拍。
    上拍姜夔用了个很高妙的手法,写自己当时的心情,感染力极强。读词时,我们不妨跟着词人的思绪来体会词人的心境的变化。一开始,见有人似桃根桃叶,词人以为是见到了自己旧时的恋人,心底的激动自然无以言表。当然,词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合肥离西湖这么远,怎么会这么巧在这里相遇呢?但人就是怪,明知道不可能,但依然要去希望,那万一要是呢?极度的希望之后,忐忑不安的心情马上凉到了最底处,到人走近了,看清楚了,那两个一样漂亮的女子真的不是,必然会引发极度的失望。这希望到失望的过程来的太快,词人根本无法承受,但词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这样的心情,而是转向身边的景物。这时,我们不难体会出,那表面空灵美好的景物里,藏着多少痛苦与无奈啊。那极度的无法言语的惆怅,都在空灵的景象之间。而词人自己,却只能是前事休说了。每读至此,都有一种强烈的愁绪感染我,欲泪欲泣。这里,词人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现代电影艺术里使用的手法:剪辑,就是外国人说的蒙太奇。作者靠这种时空的转换手法,很象是镜头的摇移衔接,带领我们走完了这短短的心路历程,从极度的希望到极度的失望,满怀惆怅尽在不言中。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具有无与伦比的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看来,剪辑也好,蒙太奇也罢,大概是姜夔首创了,呵呵。

09
试析周邦彦的《兰陵王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初读慢词,很是费劲。因为读惯了一般的长调,读惯了那些律句和准律句,对突然出现的四平声四仄声等等,总有些不适应。但反复试读以后,发现其间别有一番味道。现以周邦彦的兰陵王柳为例,试做分析,也许有助于我们对这一曲牌的理解。
    词以柳做引线,起拍就对柳来了个白描写法,一个“直”字,值得我们注意。柳阴缘何是直的呢?原来这是作者登高而望的结果。登临望故国,其实是对前五句的一个交代和补充。作者大概是在中午时分来送别友人,友人离开之后,作者为了“目送”,于是登高。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局部倒叙的手法,先从登高以后眼中所望入手,进行全景式的描写。在高处望之,柳阴是直(圆)的,说明太阳正在中天,暗中交代了时间。但如果单为交代一个时间,原不必这样费力,这样的做法,无非是为了更加丰富词的内涵,手法的变换也在其中。但无论怎样说,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用字的巧妙和思路的缜密细致。
    接下来,作者用一个问句来引出词的主题。说“曾见几番”,其实是曾见许多番,这和姜夔的“阅人多矣”其实是一个意思。“拂水飘绵”四个字是很有讲究的,它把一个常见的凄惨的离别场面,加上了一个凄美画面,婉约词的细腻,由此可见一斑。并且到这里我们终于知道,作者原来不是要咏柳,而是要通过柳引发离别和送别这样一个老的话题。登临以后,自然是人已经走了,送别的场面已经结束。“谁识,京华倦客”,有人说这里有家国之悲,似乎有些过了。国悲未必有,思乡应该是必然的。朋友走了,自己一个客居京华的人,未免有种突来的孤独之感。但这似乎是中间横插的一笔,其主要目的在于交代“登高望”这一内容。因为从下面可以看出,作者是要重新回到柳这一条线索上去的。“应折柔条过千尺”句,既是对上面的补充,也是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送别这一真实意图。
    上片结束以后,柳的任务便完成了。就好比主要人物出场前,有配角来烘托串场。主要人物出场了,次要人物便要退场。送别的话题已经挑明,就不用再说柳了,这也是与一般咏物词所不同的。于是,中片一开始,便用一个“寻”字,即送别之后,来叙述送别前夕的情景。寻是必要的章法安排,可以让读者明白下面说的话是因何而起。“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是常见的临别前夕的场面,“又”字领起二句,也不新鲜。“梨花”句自然是有谐音和隐意的,寒食节送别,也更增添了凄苦的气氛。并且,顺便交代了时令,这是春天的送别。“愁”字也是个领字,它与前面的“寻”字相互对照,寻是回忆的开始,愁却把我们重新拉回到现在。
    因为登高而望,所以可以望远,那么他望到了什么呢?是“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一箭风快,半篙波暖”,指离别之船的速度很快,“回头迢递便数驿”,是继续说速度之快,“望人在天北”应该是说最后的结果了,而这结果,多半出于想象和夸张。在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随着内容上的逐渐加快,而不断加速语气。“一箭风快,半篙波暖”是要比前面快些的,“回头迢递便数驿”自然是再要加快,而到了“望人在天北”时语气才逐渐放缓,而作者因送别而伤感的心情却是要继续加剧的。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当时词曲的音乐节奏,必是随着内容而舒缓有致的。或者说,内容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否正是合了音乐的要求呢?这些疑问似乎已经不得而知。
    下拍开始直接介入心情的描写。“凄恻,恨堆积”,大概是最直露的语言了。周是婉约词大家,为何用这样完全不婉约的方式呢?我们知道,感情郁积到一定程度,总是要爆发的。前面两片做了那么多细致的铺垫,在这里终于爆发了。周在另外一首词中“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也是同样的手法。另外,五个字两次用韵,可谓密到极点,尤其还是入声韵,读来使人感觉有切齿之痛。切入心情之后,自然地继续用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心情,重新回到婉约的正路上去,“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似乎很好的达到了这个目的,这和贺梅子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一个“念”字,又重新引发新的回忆,“月榭携手,露桥闻笛”自然是过去之事,这应该在临别前夕更靠前的时间,是对过去美好日子的回忆。“沉思前事”其实应该在“念”字之前,为了格律的需要而倒装,并顺利引出结拍:似梦里,泪暗滴。这说明,现在的似梦,还是在当初“登临望”的沉思之中,而时间却已经过了很久,因为前面已经说过“斜阳冉冉”,表明时间已经到了傍晚了。
    此词的艺术特点非常明显。第一是章法清晰,脉络十分明显。首先是从柳引出送别,再从送别引出离别之伤感。前片以“登临”一拍为中心,前面放两拍,后面放一拍。中片以一“寻”一“愁”穿起全片。下片以心情的直笔描写为开始,以“沉思”为中心,把作者的心情描写的细致入微,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二是以一“望”字统领全篇,因望而知“柳阴直”,因望而知“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因望而知“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可见,望字贯穿始终。第三就是细节的把握,许多地方已经说过,结尾就不再重复了。

: 诗钟漫谈

诗钟漫谈---- 诗钟的起源、体裁与作用

    诗钟,一般来讲是一种七言诗联,类似于七律的颈联与颔联,要求对仗更为工整,内容流畅、自然、有韵味,使用诗的语言。
    一、诗钟的起源
    据记载,诗钟最早盛行于清中叶的福建地区,并很快在全国各地流行,五四以后趋于沉寂,现在又逐渐兴起。诗钟的起源,最初是一种教学活动,后来演变为群体文字游戏。由于限时限题,使用诗的格律和语言,故名诗钟,是一种学习对仗、格律,进一步学习写作传统格律诗词的好方法。 
    二、诗钟的体裁
    诗钟大致可分为嵌字、分咏、合咏三种体裁。
    1.嵌字体
    嵌字体的正格是按出题者的要求在上下联的指定位置分别嵌入一平一仄两个字。嵌在第一字的位置称为一唱,如林则徐作品≤窗·夜≥一唱:
    “窗虚权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
    又如他的≤陈·人≥一唱:
    “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
    嵌在第二字的位置称为二唱,如郁达夫的≤有·无≥二唱:
    “岂有文章惊海内,断无富贵逼人来。”集杜甫、龚自珍诗句而成,很有味道。
    以此类推,嵌在第七字的位置称为七唱。古人从一唱至七唱都有美称,分别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鹤足等。分别举例如下:
    张恨水≤香·流≥三唱:“柴门流水依然在,油壁香车不再逢。”集韩翃、晏殊的诗句而成。
    清末有个蔡氖煌作过著名的≤蛟·断≥四唱:“射虎斩蛟三害尽,房谋杜断两心同”。他巧妙地利用周处除三害的典故和唐贞观年间房、杜二贤相能谋善断的故事,把当时被撤换下台的三个大员比喻为三害,而把当政的袁世凯等人比喻为能谋善断的肱骨栋梁,深得袁的欢心,因而得到了当时上海道(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市长)的肥缺。
    有位无名氏的《音·洛》五唱:“伯牙调绝音谁赏,子建才高洛自吟。”采用倒装法嵌字奇巧;
    现代人王中隆先生作《厚·今》六唱:“先辈诗坛遗厚望,吾侪韵界重今音。”表明了一种为文的心志。
    吴瘦松先生作《雨·秋》七唱:“一帘幽梦三春雨,万里清怀八月秋。”表达了一种情怀。
    有时出题者故意出两平声或两仄声以增加难度,就只能做一唱或三唱,称为“折枝”。如《推·珠》一唱:
    “推死绵山留冷节,珠藏金谷播芳名。”巧嵌介之推和绿珠两个人名,很有意思。
    嵌字体的别格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分别错综嵌在上下联的指定位置,常见的有十几格,如魁斗、双钩、蝉联、鸿爪、碎联、五杂俎等。如笔者作品:
    《天·津》魁斗格(一七唱):“天雾沉沉迷远岫,月光窅窅荡芳津。”
    《晚·晴》蝉联格(七一唱):“雨后斜阳归棹晚,晴来缺月挂桐疏。”
    同样两个字,由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写出众多不同内容的作品。1930年,福州人做·一唱,得联八千,成为钟坛佳话。优秀作品如:
    黄芗洲的“寒宵坐似沧浪里,微曙看犹混沌初。”写出了一种意境;
    林绮赓的“寒月芦花千百顷,微风桐子两三声。”写出了一种景象;
    张拂朝的“微虫沟洫犹争长,寒鸟江湖不乱群。”写出了一种寓意,用以批评当时福州的小军阀战争。
    不论正格、别格和分咏体,诗钟只有两种句式。以上林则徐的第一联为平起式,第二联是仄起式,都用平水韵的平仄。一三五不完全不论,第五字要论,不许出三平尾、三仄尾,不能犯孤平,不写拗句。
    2.分咏体
    用上下联分别咏出互不相干的两件事物,不许用题目中的字(不犯题面)。如张之洞的作品≤申报·天棚≥分咏:
    “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
    又如汪笑侬的≤八股·东三省(此题又传为“八股·杜鹃”)≥:
    “能使英雄皆入彀,可怜帝子已无家。”
    道光、咸丰年间,施鸿保作品《告示·放屁》:“官衔有例起头大,文字无凭下气通。”利用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写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赵国华《船·胎衣》:“帆如秋叶来天上,人似春蚕卧茧中。”构思巧妙。
    牟圻的《地球·犄角》:“此外更无行脚地,其中应有死心人。”趣味盎然。
    无名氏《杨贵妃·煤》:“秋宵牛女长生殿,故国君王万岁山。”把杨贵妃和崇祯通过“煤”字联系在一起,令人匪夷所思(万岁山指今日景山,过去称煤山,明崇祯皇帝自缢于此)。
    清末流传的《刘赶三·李鸿章》:“赶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把“先生”的歧意与“已死”的本意相对,非常奇特。
    此外,今人的作品也有很多非常有意思,如:
    唐克强先生《洪水·足球赛》:“巴西圆梦他年待,诺亚方舟上古漂。”
    胡林先生《天鹅·癞蛤蟆》:“云际湖边寻倩影,泥中水底现疣身。”
    刘甲夫先生《船·菊》:“能供陶令吟千句,可载西施泛五湖。”
    笔者自作的《莺·笛》:“啼上枝头惊妇梦,吹横月下起乡思。”
    3.合咏体
    此体有人认为是嵌字体的别格,要求上下联同咏一种事物,有时为防止使用旧作,临场时要求嵌一个字。如丘逢甲作品≤马≥合咏嵌“嫁”字:
    “驮出王嫱悲远嫁,堕来孙寿挽新妆。”用历史上昭君出塞和粱冀之妻挽“堕马髻”的两个典故,合写出马。
    今人唐克强先生《报纸》嵌“空”字:“新闻每见专题语,空睹无凭广告词。”
    笔者作品《除夕》嵌“新”字:“竹爆晨时成旧帐,钟敲子夜是新年。”
    三、诗钟活动现状与参加诗钟活动的好处
    近年来,参与诗钟创作活动的组织和个人越来越多。吟风最盛的是福建,福州有每周一次的钟聚。营口也有钟聚,许多地区办过大赛。近两年来,在北京王鹤龄先生的倡导下,北京青年诗社、晚香诗社、东城书协诗词组、晚晴诗社、朝阳诗社等多家诗社中热爱诗钟的朋友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与福建、天津、河北、山西甚至加拿大的吟友取得了联系。各类与诗钟有关的杂志日渐增多,东北有《诗钟报》,北京有《燕山钟韵》。
    许多爱好古诗词的朋友尤其是青年人常常为对仗、平仄、格律等大伤脑筋。诗钟创作有助训练之功效。即使作为一种文字游戏,也非常有意思。具体好处如:
    1.诗钟可以帮助撰写律句、对句的技巧;
    2.诗钟着重帮助作者练习认取诗眼
    3.诗钟可以锻炼在对偶中活用各种修辞格;
    4.诗钟可以帮助打破思维定式、练习各种风趣幽默的笔致。
    所有这些,都为进一步学会欣赏、写作古典诗词做准备。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年轻人不懂平水韵,所幸诗钟只需两句,没有压韵的问题。不懂入声,按现代汉语拼音区分平仄即可。只要对仗工整、内容健康有趣味、文字洗练优美有诗味,就是好的。但无论如何,必须遵从诗钟的一般规矩。
    诗钟是中国文学史中一株奇花异草,在社会生活中留下过足迹。做好有关诗钟的介绍与研究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继承与赓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好事。

 

 

来源 五月文学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