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十三讲 王维诗(二)

    王维诗的成就很大,决不能局限在山水田园诗的领域读王维。在一些非山水田园诗里,王维显出极高的艺术技巧。而一般的文学史著作,偏偏忽略了这些作品。即使提到它们,也并没有认真加以体味。《相思》即其中之一: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看过诸家赏析,始终未解我的疑惑:假如像大家所理解那样,是在表现"我"在思念着故人,为什么要故人自己去摘相思红豆?红豆是"他"那里的,不是"我"这里的,摘了那里的红豆怎能代表这里的情怀?我以为诸家赏析都未探底蕴。

  在讲王勃时我曾指出,中华文化人的最高理想,是协助皇帝大济苍生。因此,他们一离开长安就感到无限失落。王维那位远在岭南的朋友,真正的悲哀不是少了朋友的安慰,而正是难于实现理想的担心。安慰这样的朋友,不是写几句"我真的好想念你啊",然后打三至五个感叹号可以解决的。感到失落的人最需要心理平衡。真正想安慰他,要在这个点子上做工夫。王维这工夫做得极巧妙,假如我们设身处地站在那位岭南朋友的地位来读这首诗,就可能读出如下的意味来:我留在长安,未必比岭南有更多的机遇。假如您怜悯我,请您多给我寄点红豆来吧!你看王维,他在申请对方的安慰哩。对方一想,不错,王维虽然身居长安,但是依然落魄,可见在长安也不见得就好。来到岭南了,见步走步吧,不必太介怀了。

  《相思》是一首要寻味--要寻才出味的诗,人们只见其浅白,却肤浅地去"理解"它,是把诗不当诗读了。同样,《送元二使安西》也是一首文辞浅白而读者又很容易"理解"不当的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文化人送别往往赋诗相赠。赠诗以贴近其人其事其情为佳。套用西方理论所讲的"这一个"来说,送别也必须写出"这一回"。元二其人,史籍难考,大抵只是王维的一般朋友,不见得很"哥们",不见得属"死党"。使安西其事,固然要吃苦,但也荣耀。王维送元二其情,由前面两点推导,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与略略的遗憾为宜。我们且照着诗句看王维怎么处理:

  下笔从朝雨写起,其实是写了出使日的好天气:那雨轻轻湿润了大地,让阳关路上那些讨厌的尘土不致漫天飞扬。这对于没有红旗轿车可坐的元二来说,可算是天公的特别照顾了。有天公照顾,以后在马车上的行程想必安全、舒适、快捷些吧--王维没说"一路平安"和"旅途愉快",但这些意思却都包含在诗句里了。

  第二句写元二将要离开的客舍,虽然柳枝是等待人们折来送别的,见到柳毕竟会产生一点离情别绪。但王维显然要淡化那离情别绪,所以强调柳色是一片青青,在细雨清洗下更焕发着新的神采。作者用这句创设的氛围是开朗而非沉重的。读诗至此,应该把握住作者的主导情绪:他没有理由在后面两句表现悲戚,否则前后就太不协调了,作为一首七绝就失败了。

  这样读下去,后面两句一"转"一"合"其实都没太大的激动,不过是表示毕竟有点遗憾,今朝还能一起喝酒,"你"出了阳关,再聚一回已不知要等多久了。

  世人总把"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脱离全诗且脱离盛唐背景的解悟。盛唐以后,许多小文人陷在个人的感情圈子里出不来,见花流泪,对月伤心,把离愁别恨铭刻在小肚鸡肠内,完全不知道世间还有"壮别天涯未许愁"的场合。西出阳关虽无故人,但西出阳关还有功业嘛!怎能在临歧饯别之际作儿女子态呢!用小文人的胸襟是量度不出盛唐诗人的怀抱的。然而不幸,"研究"古典文学的偏多染着小文人习气。有人竟说,读到"西出阳关"便心中流血。本人在此谨衷心祝愿他以后不会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或"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以免心脏爆炸。

  我们有些很不经大脑的偏见,以为在诗里传出的一定要是深情,却不知道,人际之情,深浅是因关系而定的。该深的固然要深,关系不深却写得深,便显得矫情而且有阿谀谄媚之嫌,作者人格会因此而掉价。王维他们是视人格为命根的,他怎肯对一位普通朋友送上一份超越普通之情呢?

  一般朋友的送别实在只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和略略的遗憾为度。此诗一出,许多别宴便以唱"阳关"代替各自赋诗。这现象正好说明王维所写内容情调具有普泛性,最适合一般朋友表达感情的度。试想想,假如只是泛泛之交,离别时,某甲对某乙竟流泪而执手;或者某丙要去做大生意,某丁却说希望路断车轮生四角,这不都成大笑话么!至于后来,听唱阳关三叠会有断肠之感,那是因为音乐起了诗歌原所没有的作用造成的。

  王维送元二,大抵只是应酬。人在官场,少不免有应酬。但应酬要写诗时,却又要显出独特修养来才好。《送元二使安西》,技巧一流。这类应酬诗,王维其实不少。下面且再讲一首。

  中书舍人贾至写了一首《早朝大明宫》: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事君王。

当时许多同僚、朋友作了和诗。王维写的是:

绛绩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两诗相比之下,贾作呆滞,无震撼力,而王作把皇家气象写得堂皇、庄重、威严、亲切,从而把中书舍人的荣耀感衬托得更鲜明。


友 好 诤 言


  王维是唐代诗坛重镇,盛唐"三鼎足"之一,又是诗、画、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大师(这是优于李、杜的长项),无论是诗歌题材、内容、风格上,都是"具范兼熔",并非只是山水田园诗"偏精独诣",而读者常常被误导看偏了。福智兄评诗慧眼独到,精选一些千余年来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名作,却有独到的理解。《相思》按一般评论,是以寄语设问口吻,和古诗常用采撷植物(如"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以寄托怀思情绪手法,从对方着笔,反衬自己相思之苦(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末二句)。这是一种诠析和理解。《底蕴》作者却从文化关情出发,点出"寄红豆"的弦外之音、诗外之旨、味外之味。也许,"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从来就诗无达诂嘛。据《云溪友议》记载,安史乱起,明皇入蜀,李龟年流落入湘,于湘中采访使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唱《红豆生南国》和《清风明月苦相思》两诗,满座无不向蜀欷嘘叹息。这说明《红豆》在当时影响之广,又显示了相思随人、随时、随地而异,允许有"多元化"理解。但说王维"身居长安,依然落魄",牵涉到史实,似无确证。王维21岁中进士后贬官济州,"落魄"却不在长安。他前后两期都在长安长期作京官,半官半隐,舒适闲逸,似未落魄过。

  《送元二使安西》,抓住"表达拳拳祝愿与略略遗憾为宜"着笔,说明该诗内容情调更具普泛性,正是"人人心中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所以"阳关三叠",有井水处,皆唱此词。尤其是解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西出阳关还有功业嘛!"心胸之广,设想高超,令人拍案叫绝。据传,江主席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接见旅美华侨,曾引用《阳关曲》后二句,鼓励侨胞积极参与祖国西部大开发。以我管窥,"西出阳关"可大展宏图,虽"无故人",却有新业绩,这是可与美国开发西部媲美的大事业,前无古人。旧诗新诂,千年以下,心有灵犀,这便是唐诗深厚的底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应酬之作,而压倒贾至、岑参、杜甫,在群伦中夺魁首。"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派盛唐气象,何尝有半丝战后衰气。这联压过了少陵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燕雀"对"龙蛇"不称,写宫殿环境用"燕雀"也不妥)。如系一个经安史大乱而"落魄"诗人,断无此心胸气魄。应酬诗尚如此,则王维大手笔可知。福智兄于前两首诗话说多了些,独于此首,惜墨如金,难免有沧海遗珠之感。

文斌
2000.9.10.上午急就
 

(附注:江主席的话系外电所传,不知是否已见国内媒体,当否请酌)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