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廿一讲 祖咏、王翰诗
一般都把祖咏、王翰归入盛唐边塞诗人,因为他们都有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祖咏的是《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诗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这首诗有人认为"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有人又认为"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我以为不可作简单判断,应考虑到这是某一类军人复杂的生命体验。
王翰本人,"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一副"看化了"的脸孔,其《凉州词》是流露出其本人的精神活动的。想"醉卧沙场"的人有多少不必追问,有如此想法和举动的人却肯定有的。
军人往往有平民难以体会的感受。1989年第5期《昆仑》里有一篇《大势》,其中记录了李光祥将军这样的一句话:"这种职业规定的奉献内容有可能使正常人失去心理平衡,能够恢复心理平衡的唯有爱和理解。"由此可以推论,职业军人如果觉得自己得不到爱和理解,他们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失去平衡时,凭着军队的特殊环境,要发泄,最佳选择自然是酣歌醉舞而化解关于生死的难解之谜了。
但军人要得心理平衡,首先就得相信自己的奉献是值得的,相信自己投入过和还要投入的战争是正义的。唐玄宗自实行节度使和募兵制后,边防力量无疑加强了,但副作用也慢慢显露出来了。边庭将士不少怀着争取立战功的念头,很容易滋生事端,许多边境冲突就不一定是正义的。非正义的冲突会损害军人的信念,并导致他们颓废。
我读王翰《凉州词》,总好像看到一个在"长征兵"队伍里任着小军官的人,在煽动别人,同时也在煽动自己:豁出去了!这首《凉州词》好像是王之涣那首《凉州词》的继续:"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后,就会有幕"醉卧沙场"的大戏将要演出了。
研究盛唐边塞诗的学者往往先造了个"主战"或"反战"的框子,然后往具体作品身上套。其实,从中华文化传统上看,是不能机械地区分"主战"和"反战"的。汉语有个词:"参详",其涵义恐怕很难用别种语言准确翻译。"参"是"三","参详"等于说要在表现为相反的两个事物背后看出渗透在它们中间的更高层次的东西。主战和反战的背后,就有"正义与和平"的考虑。当正义与和平受侵害时,我们应该主战;而倘某场战事并非为正义与和平而进行,则我们应该反战。
然而,世事无绝对,正义与非正义有时并无明显的分界,有时又判断不清。这时,人就显得很尴尬了。盛唐边塞诗人大多感受到这种尴尬。而这种尴尬其实又早已绵延千载,请读《诗经·小雅·采薇》
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二、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三、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四、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五、驾彼四牡,四牡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周朝戍兵的感受竟成千古经典了。古代的老百姓好像不大热衷于宣传打仗中的英雄主义,荷马史诗般的作品即使有人曾作出过,但注定是要失传的。
友
好 诤 言
冻雨中看完《底蕴》廿一讲祖咏、王翰诗;廿二讲崔颢等人诗。
析祖咏《望蓟门》,紧扣题目"望"字着笔作为精采分析(捎带提及,今年1月13日出版的《文史知识》上蔡义江先生《律诗的体裁特点》(连载之一)中"全诗必须环绕着题目写",与福智分析不谋而合,可谓行家所见略同,而兄分析精义又过之)。因为福智兄不仅熟谙历史上边廷和蓟城地势("表里山河"),更同样具有诗人"思维之眼"。他评祖咏"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受是高手"。我认为评诗者能看出诗人特殊感觉下的潜意识,也是高手,这除了国学功底足外,还得有点灵性、灵气,不可强求。
评王翰《凉州词》,联系作者生平,从"某一类军人复杂体验"入手,作"豁出去了"的理解。这"豁出去",自然是无奈,"靠近'老油条'"。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后,只能"豁出去",与"砍头好比风吹帽"有"主义"支撑的自豪式不同。所以,我觉得"君莫笑"中透着彻骨的悲凉。
我特别欣赏福智兄"正义与非正义有时并无明显的分界",造成边疆诗人尴尬的分析,并引《小雅·采薇》为证,以说明"古代的老百姓好像不大热衷于宣传打仗中的英雄主义。"但不知他在分析高适《燕歌行》时,是否也感到这尴尬。
其实,当代老百姓更不热衷于"鹰派"的投鞭断流、灭此朝食的壮言。前些年我驻南使馆挨炸时,那些热血青年复仇的壮志是可贵的,却也很快像泡沫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此系题外话,刹住!
文斌
辛巳元宵风雨夕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