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二十二讲 崔颢等人的诗
一、 崔颢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我于《美在生命》一书中对"意""象""神"的阐发,刚好可以拿《黄鹤楼》来印证。
中国古典美学是生命美学。中华文艺美学所讲的"意",不是主题思想,而是生命体验。主题思想限于理性,而生命体验则包括理性、感性等心理内容乃至生理反应。"意"反映着人的整体生命质量,高质量的人才有高质量的"意"。
"象",在未进入诗歌成为意象之前,只是人皆可见的现象。但在诗人眼中,"象"的"符号"意义更大,不同诗人在同一现象中感受到不同的符号意义,这才产生不同的意象。黄鹤楼有楹联云:
楼外眼空天地窄
杯中胆大古今雄
其符号意义就和崔颢感受到的迥然不同了。诗人看到现象的"象",触起"意",由"意"抽出"象"中的符号意义来,便构成意象。写成为诗,诗中之"象"也就成为诗人"意"的载体。
在中华古典美学里,客观现象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起决定作用的是高质量的生命体验。沈德潜所谓"意得象先",就是以传统文艺观表彰崔颢先具有了丰盈的生命体验,随之在现象的触动下,迅速把握住"象"中的符号意义构成高质量的意象群。
崔颢被黄鹤楼触起的"意"是长期生命体验的延伸。他当然熟悉有关黄鹤楼的传说:或说有仙人骑鹤出现过,或干脆说有人在此骑鹤升仙,总之和仙有关。成仙代表着人间最美好愿望。崔颢可能并不想成仙,但必有美好愿望。美好愿望兴奋跃出,便一气呵成化为"黄鹤""黄鹤""黄鹤"的诗句。这几句诗越出律诗规范的藩篱,却具有极强大的"情感冲击波"。诗人在热切向往,然而两个自然喷射而出的"空"字则还传达出其极大的遗憾。读者可以感觉到他眼望长空神驰千载--也许还可以想像出他张着嘴巴半天合不拢的情态。
沈德潜所谓"神行语外",是说诗句的字里行间有作者精神活动的活泼展开。所谓"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思路和王国维"不隔"说一致(请参《美在生命》下编第五章)。
《黄鹤楼》前半最能体现沈德潜的赞语。至其后半,也是心灵的自然展示:眼光朝天既无着落,于是转而看地。而大地也只一片辽阔苍茫。向天的追求已觉无从达到了,退而求其次吧。"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是《楚辞·招隐士赋》里的名句,芳草萋萋是积淀着欲归不得的游宦者的悲哀的。乡关渺渺,落日烟波,把时光易逝前景渺茫的沉重感铺天盖地压向心头,而崔颢又有本领把眼前景心中情轻而易举地裁成诗句,让读者享受到原汁原味。
崔颢《长干曲四首》中颇有名句: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一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其二
一般以为这两首诗是对答歌词,考虑到在《全唐诗》里有个小注:一作《江南曲》,我颇怀疑"横塘"不属长干里,因而二诗未必相统属。效民歌体的诗相当于风俗画,我们只要能从中把玩到生命意兴之绚丽多姿就够了。
第一首写女郎去认同乡,究竟女郎之意是否在同乡?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参详。
第二首如是应答,很有点言外之意:相逢恨晚。如非应答,则是在家日少四处奔波的感慨。而我们也常有发这种感慨的机会的。
从这些风俗画般的诗里,盛唐那种健康开朗的时代精神得到自然的流露。我们常被一种观念束缚,以为"封建礼教"横亘历史两千多年,一直以置自由恋爱于死地为快事。而《长干曲》这一类诗歌却分明昭示我们:自由恋爱不是舆论鞭挞的对象。中华文化底蕴在根本点上重视阴阳相配,尊重女性人格是当然之义。
二、
张旭诗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
陶渊明《桃花源记》总以其理想世界吸引着后人。张旭远远望到桃花溪上游一点朦胧景象,便幻觉着真的可以进入桃花源了。由这幻觉主使,他便去"问渔船"--陶渊明说是有人驾渔船发现桃花源的嘛,张旭当真了。再看他那问话,用词之优美,语调之急切,向往得已把整个生命扑过去了。这是艺术家的"痴"。"痴",以幻为真,全情投入,理性退让,便有"跟着感觉走"的艺术作品,突现其生命本色。张旭书法的成就也可作如是观。
三、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柴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阙题
这类诗,作者只把自己的感觉轻描淡写般说出,读者便随之落入一个优美的环境与恬澹的氛围里,排除烦躁和戾气。
捉摸这诗,原题应是入山访高士之类:白云尽处才是探访之路的起点,可见其居处之幽深。一溪流水飘逸着春的气息,令人悠然向往,路虽远,而调子之轻快却证明人并无倦意。及见其门,更觉其与自然一体,根本与名利不相关。再入其庭院厅堂,则是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而那些阴阴柳树,更让其主人显出近于五柳先生的品味了。
然而以上都还不是本诗最精彩之处。且看末联,句子表面意思说的是:即使太阳射出白炽的光,在这院里也会变成清辉洒在衣裳上。这应当是作者中午到达时一种自然出现的感觉。而作者的灵性却马上捕捉到这现象的符号意义:它最足以显示这座"读书堂"的超群拔俗,炎热在此一律化作清凉。这是自然的启示,也是人格的启示。作者对主人的赞赏已无以复加,而文字上没有任何俗态。如此不动声色运用意象,不是真正的诗人绝对办不到。爱诗的人讨论诗味,千祈不要错过这样的诗。
友
好 诤 言
第廿二讲,评崔颢《黄鹤楼》又别树一格,将沈德潜评该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的评价作现代诠释,将诗论与诗评融为一体,以"诗"证"论",以"论"品"诗"。"虚"(论)者实(诗)之,实者虚之,这是别开生面的分析。昔贤和今人评崔颢《黄鹤楼》诗常斤斤于它与李白《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等诗的先后承传问题。今人又找出初唐沈佺期《龙池篇》,认为崔、李二作"皆出于沈氏",并说崔作"前四句透露出由古体向近体过渡时明显痕迹"(李雁《〈黄鹤楼〉与〈鹦鹉洲〉》载《文史知识》01年1期)。福智兄却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几句诗越出律诗规律藩篱,却具有极强大的'情感冲击波'。……两个自然喷射而出的'空'字则还传达出其极大的遗憾。"全诗前半"望长空神驰千载"后半瞻大地景物凄迷,都是"心灵的自然展示",与清纪昀批语"崔颢偶然得之,自然流出"恰合。文艺创作上选材、命意、结构、思路上有传承,有相互启发、吸收,但也有灵感之来偶然契合处,崔、李未必仿《龙池》。
评张旭《桃花溪》,刘眘虚《阙题》两诗共同的艺术特征是"跟着感觉走",生命真情的自然流露。福智兄更用诗人"思维之眼"看出该诗景物中依稀显露出一次访问的地点、时间、行程,登堂入室的所见、所感,景中人与景中情可以意会。这与福智兄论诗,似宗司空图、严羽"神韵"一派有关,所谓"挂角羚羊妙无迹"者,也许这生命的自然展示、意趣的随机流露是诗家上乘。但人的审美观美学趣味是丰富的、多元的,偏拘一格,便曲高和寡。他在《美在生命》专著第五章"境界说"中说"如果从'不隔'角度筛选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称典范,《石壕吏》则不能入选了。"前者为天壤间"第一快特",固属典范,后者更是天壤间第一首"诗小说",篇幅之短、剪裁之妙、天衣无缝。倘开讲杜诗而不选该作,未免有沧海遗珠之憾了。
文斌
辛巳元宵风雨夕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