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二十六讲 李白诗(四)

  先接前一讲话头谈谈君臣关系问题。

  《周易》乾坤两卦涵盖极广,其间也涵盖着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特殊的上下级关系。
 

  乾坤两卦的基本意思是:阳刚的乾是一切生命的发动者,而阴柔的坤则是一切生命的实现者:坤的实现完全顺从阳的发动。
 

  君臣关系即如乾坤关系。
 

  但这不是主张君可任意胡来而臣必须愚忠。
 

  先看汉魏之际刘劭《人物志》。刘劭认为人的才性有许多类型,而大体有圣人、兼材和偏材三大类。圣人应具有中庸之德,"其质无名"。这等于要求圣人具有一种"变化无方,以达为节"的特殊才性。刘劭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才性才能"总达众才"。刘劭的话只是依据传统作针对现实的发挥:他不想承认庸人可以当君主,而主张在人群中寻觅圣人主宰天下。刘劭的学说根子就在乾坤学说里:乾无为而信任坤去有所作为。但乾虽无为--不做具体事,却是一切具体事的发动者。倘有相当于乾的圣人,就必须:一、做国家大事的总设计师;二、知人善任。
 

  臣对君的顺从,其实是有前提的,就是要符合乾坤两卦的标准。你做君,想人顺从你,你就要把自己提高到圣人的水平。臣不是要对任何具体之君完全顺从,臣要完全顺从的只是"圣君"--荀子《臣道》篇说:"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这不是规定臣不准去谏争,而是圣君没有出错。圣君对通盘大局深思熟虑作出决策,又知人善任,便没有出错的馀地。
 

  "圣君"在现实世界很难得一见,因此所谓臣对君的顺从,实际上便是对理想之君的顺从。君臣对话间,臣子往往讲到尧舜如何如何,亦即讲理想之君如何如何。臣只顺从理想之君。当具体之君类于尧舜时顺从之,不类于尧舜时呢,荀子说:"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要以理想之君该如何如何去说服那现实之君。假如现实之君顽劣愚钝呢,臣可有三策:一、走开,还乡,炒君主的鱿鱼;二、暂忍,等待时机再作谏争;三、做自己能做的事,把糊涂君主错误决策所造成的损失尽力减少。
 

  李白看待君臣关系是符合中华文化传统观念的,请读他的《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猰 磨牙食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 尔为徒劳/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 当安之

  此诗开头有饱受压抑、无限向往却带来无限失落之感。此后,全诗便交织着向往和失落。
 

  向往的有姜太公之遇文王、郦食其之遇刘邦。用到"君不见"这种呼告修辞手段,好像跟谁在争论似的,其情感之炽烈可见一斑。意气风发的描述,已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对象,从而使对象具有一种奇妙的性质,既代表过去的别人的成功,又代表未来的自己的成功,发挥出极强大的激励作用。其语言爽朗昂扬,如天风浩荡,极能传达其非常自信的精神风貌。
 

  换仄韵几句传达的是失落感。所用的麌部韵是颇利于发抒郁闷的--顺便说句,辛弃疾词就颇喜欢用这部韵,因为它读起来便觉出一股怨怒之气,更有一种誓不善罢甘休的劲。
 

  接着又在失落中浮想联翩:君主并无忧患感,大臣有劣迹,仁政实施将会如何美好,勇士的本领如何高强。这些骤来骤去的内容应当就是李白脑海中走过场事物的真实纪录。激荡的心情破碎了任何完整的思想,外表看来显得非常难以理喻,但实际上却是可以捉摸的:他那跳动的思路有个大致的倾向,始终没有离开他的大希望和大烦恼,只是如做梦一般,不妨自由自在地变形。
 

  恰如许多小涌动汇成高潮一般,李白忽而兴奋莫名,幻想着以载入史册的文臣武将的姿态予现在瞧不起自己的人以迎头痛击。可是他又明知他在现实中的处境十分可怜,只好自我宽慰:等待时机罢!
 

  《梁甫吟》是古乐府,其曲调特点是激荡--即所谓"悲",李白所写内容很符合这曲调。他写得波澜起伏却脉络井然,汪洋恣肆而不失法度,豪情勃发中有丰满的意象,不致令人产生浮躁叫嚣的感觉。全诗毫无苦心经营的痕迹,只是作者在自由挥洒其才华学养气概胸襟。欣赏这诗,其实就是欣赏李白其人。
 

  李白擅场于营造诗歌的气势。这营造得力于其独特的生命体验。他有成熟男人的志趣,却又不失其稚气童心,因此其热烈的追求和巨大的失望都没有受到"多个自我"的重大扭曲,使得其诗如"童言无忌"般惹人喜爱。《梁甫吟》门帘开处,面对我们的是个胸无城府的李白。李白自以为可以像历朝名相一样建立政治功业。我们的文学史家也大叹唐玄宗瞎了眼,委屈了李白。读罢《梁甫吟》,大家不妨想一想:没有城府的李白真的可以当好宰相么?唐玄宗安排他做翰林供奉不恰当么?我们试来假设:李白被科学院复制了出来,我们敢选他当总理么?大概我们也同意让他到作家协会供职的罢。


友 好 诤 言

  第四讲以《梁甫吟》来阐释李白的君臣观念符合中华文化中乾坤两卦的君臣关系。若问:这两卦中君臣关系的准则是谁定的,答案自然是圣人(大智者也是圣人)。但历代读书人都拥有阐释权,男女君臣之说言人人殊,无须论证,也根本无法进行论证,只能是一家之言。

  该诗分析最成功处是末两段,这才是真正读李诗有得,而又真正是以诗人感受来读李诗,将曲调、音韵、感情、气势、思想、体验、脉络、意象融于一体。末尾设问:"没有城府的李白真的可以当好宰相么?唐玄宗安排他做翰林供奉不恰当么?"问得好!一般说来,凡诗人浪漫气质太盛超脱于理智之上的,不宜当政治家,李白最为典型,他晚年从璘正说明他诗人的天真缺乏政治头脑。

文斌
2001.5.5.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