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二十八讲 李白诗(六)
李白阳刚气盛,不等于大肆叫嚣。其诗豪迈中有文雅,大刀阔斧中有精细。用术语说,便是阳刚与阴柔相济。李白并不缺乏阴柔的修养。阴柔往往表现为含蓄,而五言绝句假如欠了含蓄就简直不能成其为诗。李白的五绝在盛唐乃至整个中华诗史上都堪称一流,恐怕只有王维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试看其《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旧说认定"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睡觉的床,对此我一直存疑。床在室内,月光从窗户射到床前,竟疑为室外的霜,不合文理。李白取景好大,眼光只在尺寸的床前,更难理解。"床",似应另有其物!
查《辞源》,"床"可作"井栏"解。已有人解《静夜思》之"床"为井栏。我以为认定李白所取之景是一片白花花的井头,不但符合李白不屑小景物的总体趋向,更重要的是从诗的结构看,把"床前"作井头解才更传情。
古人思乡之情极重。而触起思念之情的,在天莫过于明月,在地莫过于水井。远走他乡,唯有天上一轮明月"与人万里长相随"。明月和在家乡时所见的一样,只是月下的一切,田园屋舍人物山川……都不一样了。而其中依稀故乡者,便是那日间络绎有人提水、夜间惨淡凄清的井头。成语为什么说"离乡背井"?就因为井是养育人的生命之源,是故乡里最感亲切的事物。异乡的井相似于故乡的井,所以在异乡的井床前也就容易勾起乡思。
下面试来用我们的生命体验去契合李白的生命体验吧:井头一大片白光令精神一振,但在无意中已触动了潜意识里的乡愁,因而感受到落寞凄清,心底冒出凉气。下意识地抬了抬头,糟糕,正好和那颗明知会撩拨乡思的明月打个照面。这时,潜意识已翻滚着涌入显意识领域,而显意识的理智也立刻倾其全力去斩截,于是立刻低下头来--然而,即使能回避天上的明月,却回避不了井头那一片如霜的月色。李白已陷入触发乡愁的天罗地网了。他不是不想逃脱,只是逃得了么?"低头思故乡"表述的是:即使低头,仍不免思故乡。
读《静夜思》,我以为要读出李白宽阔的精神世界,在宽阔中读他的哀愁、他的清醒、他的无奈。只想着屋内床前从窗口透入的一缕月色,是不足以贴近李白的。
要读懂李白诗真的要先懂得读。且再看他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这诗写在"赐金还山"十年后。前两句写景高度含情。鸟飞云去,都有时间过程,看到"飞尽",可见其久久呆坐之相。看到云"闲",还透露出羡慕之情,反衬着自己"独坐"之无聊。鸟自由地"高"飞,自己更有青云无路之感。李白孤高傲世,陷于无助之境,然而他仍觉得自豪:后两句把山拟人化,和自己"相看两不厌",其感觉是敬亭山和自己可以有精神默契,都那么崇高、坚定、坦荡……
李白独坐敬亭山时的生命体验是和他的才情气度、生平遭际息息相关的,现在流行的一些套话,如说什么李白阅尽世态炎凉,加深对社会不满,故向大自然求安慰之类,并未说中李白的要害。且参读辛弃疾词句:"我见青山都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以为辛词此二句是从"相看两不厌"化出的,辛弃疾完全懂得李白的心思:一座青山,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妩媚!敬亭山在宣州,是谢灵运、谢朓等李白心仪过的古人曾流连之地,是文化气息特浓之所。和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其意味便是与古人对话,与江山对话,与华夏文化对话。其间充满相怜相惜之情怀,也充满相互鼓舞的意念。世态尽管炎凉,社会还待整顿,李白能做个向隅而泣的可怜虫么!
李白身上有股侠气,侠气和"求安慰"是格格不入的。试看鲁迅笔下的"过客"--他自己的化身,竟连最纯真的儿童出自内心的怜悯也不愿接受!从李白诗里,我们也要印证这种精神才不致被李白蔑视啊。
且再看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五首: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照镜时的刹那感受,竟容下一生惨痛。其愁之多,从何而来,实在无法一一追踪;然而愁之又愁,从未割断,可见又一直仍存希冀,未中止过追求。这好比足球员之整场奔跑,虽然大多的努力都是徒劳,但是为了如观众狂涛般呐喊的那"进一个",义无反顾。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进一个"?没有谁能担保。努力吧!争取吧!全力以赴吧!--因此,诗的结尾毫不沉重,反而以诙谐口吻轻轻打发。
人们喜欢从"奇想出奇句"上探讨李白的成功之路,偏偏忽略了"狗嘴吐不出象牙"的原理。其实,那是一种修养极高之人所碰到的"化机"--关于化机,请参读《美在生命》上编第三章第三节。
五绝渊源于南朝乐府民歌,以清真流丽为特色,往往如在生活长河中舀一瓢水,但品尝起来却颇有馀味。试读《子夜四时歌》之秋歌:
秋风入窗里
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 寄情千里光
李白诗歌风格受民歌影响较深,《静夜思》至少在潜意识层次得到过这首秋歌的启示吧--自然,相比之下,两者感慨之深度不可同日而语。
正因为五绝本色在于率尔而作,所以要出上乘作品必须遇到化机。即使天才如李白,也不是首首都如上述三首那样有深度的。他始终保持的只是民歌那种冲口而出的清真流丽,且再读其《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十四首: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是一幅很见精神的世俗画,而且是有声动画。
友 好 诤 言
《静夜思》从内涵"静夜思"着眼,还是将情景定在短梦初回,床笫辗转,空里流霜,刹那间产生错觉,更合诗意。诠释"床"为"井栏",有此一说,但是否李白诗中有此用法,尚得费点考证功夫。而且取景大小与情怀广度、深度并非成正比关系,应由诗意、诗境决定。中国古代诗人善于纳须弥于芥子,小中见大往往相映益彰;何况"床头"、"井头"空间都有限。李白这短章抒梦回见月刹那间感受,如弹丸脱手,冲口便出,绝去雕饰,纯出真知,源于《子夜歌》,犹带《子夜》民歌本色。兄释似费词较赘,这类清新隽永诗(如孟浩然《春晓》),适于读者细细体味,费笔力析解,往往吃力不讨好。
析《独坐敬亭山》深得李白风神,更联系辛词对比,不仅深入一着,更开拓一步,两位大家豪情相近,承传之迹,清晰可睹。析《秋浦歌》我最欣赏兄对结句理解,一般读者将它看作愤激语、沉痛语,兄独认作诙谐语,非有同样胸怀者难达此境。
兄评李白五绝为盛唐一流(一流不止一人),唯王维可比,这是一说。我则偏爱他的七绝,诗味,诗情更浓,诗境更阔大深邃。想必析李白七绝,也会有专讲,否则有"遗珠"之叹。
文斌
2001.5.30.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