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三十讲 李白诗(八)
李白的七言绝句量多质优,源于民歌而胜于民歌,清真而富于文化底蕴。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天门山是安徽省境内东西梁山的合称,长江从中流过。在李白的眼中,是长江把天门山冲断的,长江具有劲健无比的气势。但是,东西梁山毕竟依然屹立着,反过来还制约着长江,迫使江流作出大角度的转折。"直北回"许多本子作"至此回",笔者认为"至此"二字只作客观说明,不如"直北"二字有"即兴当场"的主观感受;加上"回"字令人想象水流撞山后激起的漩涡,于是觉得那山的雄伟同样不可轻视。--山与水,在搏击中相得益彰。而水之劲健、山之雄伟却都是李白精神之外化。李白对自己的要求,是前冲即无坚不摧,挺立则岿然不动。
上述意象是在某种背景下产生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语气捉摸,这诗应写于李白三十岁初入长安再出漫游之时。他在长安结识了些高层人士,得到贺知章等的赏识,此行不算失败。但又并未马上得到"征辟",也不算很成功。因此,从长安出来漫游时,他的心境有点儿落寞,"孤帆一片"正是深切的落寞之感。不过,李白的精神世界始终是以昂扬奋发为主导的。在"日边"即长安所得来的兴奋使他觉得青山步步出迎。李白知道前途尚有许多搏击,他也许还自觉到需要许多历练,但他对未来显然是信心十足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从形式上欣赏这首诗,最出彩的当然要算那几个动词:
"生",山头雾气蒸腾着,形状色彩变化着,大自然的生命气息浓浓地展示着。
"挂",高高长长的一匹瀑布,如亘古悬挂在岩壁上,这是大自然称心如意的一幅杰作吧!
"飞",远看"挂"着的瀑布并非静态,原是喷涌飞腾的精灵!
"落",从"九天"降下的自由落体,你去算算它的速度!
全诗无一字直接写音响,然而用了"飞"字和"落"字,即可使读者凭生命体验的积累想象出其声威,如雷贯耳!
以李白诗这种高级作品而言,形式和内容是高度统一的。李白精神就体现在形式的运用里,李白运用什么形式都传达着李白精神。李白没有脱离表现精神世界的形式技巧。试以徐凝写庐山瀑布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相比,便更可看出李白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锻造出来的精神境界。详参《美在生命》P.42-43,P.145-146。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这诗许多材料来自郦道元如下一段文字: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文写得够清爽的。李白取其清爽,更加入一种异乎寻常的欢快。他在流放夜郎途中,万般颓丧,意外得到特赦,那急于归来以及归途上之狂喜,神情都传达在诗中了。听听"间""还""山"那叶韵,多么响亮;全篇字音的组织,又是多么抑扬顿错。早霞中出发,心情也见辉煌。一日而还,谢天谢地,好运降临有如梦幻啊!怀着如此好心情,听着猿啼,哪里还有"渔者歌曰"那种悲苦?凄厉的猿声连绵不绝,反而化作衬托轻舟的道具,李白的手段何等神奇!郦氏写的是文章,循规蹈矩,达意清晰。李白写的是诗歌,第三句忽而跳到岸边去,是溢满欢乐的内心世界无可制止的腾踔,传情真切。关于文与诗的不同,请参《美在生命》下篇第二章的有关论述。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这两首都属怀古诗。怀古诗多抒发兴亡盛衰的感慨。这些感慨就总体而言比较雷同,争强斗胜全在意象之运用。
《苏台览古》着力渲染民间色彩,表示吴宫旧事已被淡忘。《越中览古》则着力渲染那场凯旋盛宴,然后剪接一个鹧鸪飞的镜头,同样表示越王的烜赫已成陈迹。
从艺术上说,《越中览古》两个地方更值得注意。一是它的结构与众不同。一般的绝句都是在第三句转入新角度的,而它却到第四句才转。这当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因为要把越王及其手下的踌躇满志写得更让人伸手可触,从而使末句的一笔抹倒更具震撼力。这手法和贾谊《过秦论》颇相通。说到这里,笔者还得再强调:李白当时只是凭着他的生命体验(内中包含了他的学养)去写诗的,决不会先决定用一种什么手法去写。
二是其中"满春殿"的用字法,可以称为"妙悟",请参《美在生命》P.148。
每个人的大脑,质量是不相同的。笔者承认世上有天才,即承认有质量特别优异的脑袋。李白是天才,是个能运用其大脑在瞬间完成复杂的艺术加工的诗仙。根柢当然在学养,但试想,唐玄宗手下多少有学养之人?有多少"应诏"诗?而"应诏"诗中,佳作实在寥寥,却唯独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可称出类拔萃。牡丹花、杨贵妃、唐玄宗都要写到,是要在方方面面照顾周全的。写花要鲜艳而不能有俗气;写贵妃要显其高贵异常,不可张扬做作,也不可过分矜持;写君王要在轻松中显其庄重优雅;写氛围不可烦嚣,也不可枯寂;色彩过浓将为识者所讥,过淡又显不出皇家气象……而李白则举重若轻地交出了唐玄宗大加赞赏的答卷: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友
好 诤 言
以下谈"李白诗"(八)。《望天门山》詹瑛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定为43岁作,未作说明。兄从该诗末句的"语气捉摸",认为"应写于李白三十岁初入长安再出漫游之时",只是欣赏者的感受,未足为据。此诗首二句内蕴虽含劈山开道力度,却不似"巨灵咆哮劈两山"(《西岳云台歌》)以剑拔弩张语式渲染它,而是举重若轻,化雄奇为清淡。这是为了后两句青山有生命、富情感、结队出迎,与诗人相亲相悦。如前两句将奔湍激浪威力渲染太过,便破坏了全诗的意蕴与氛围。结句隐隐有种自豪感、亲切感,虽是"孤帆一片"(与上句"两岸青山"错综对偶),却是从"日边来",并不落寞("日边"不必落实为"长安",太穿凿)。李是浪漫主义诗人,即兴创作,写当场感,这里当场,水是"碧水",并非浊浪排空;"直北"便"回"(回旋,回转),轻轻带过。读者可以凭"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经验,联想"水之劲健,山之雄伟",却未必是李白这类精神的外化。
《望庐山瀑布》从"最出彩"的动词着笔,落到实处,胜人一筹。但首句"香炉"、"紫烟"的自然联想顺理成章,又带神圣感与神秘感;"红"与"紫"光色反应效果都是别具灵感的瞬间感觉,所以后两句由实入虚,据真悟幻,笔参造化。对比下,徐凝诗用"落泉"、"雷奔"、"白练"、"界线"等物象堆砌,离诗的意象很远。所以坡翁誉李诗为古来咏庐山瀑布之冠,而嗤徐作为"恶诗",并不过分。
《早发白帝城》兄以郦文作对比,很有必要。《水经注》给诗人提供了诗思,诗材,诗人又升华了《水经注》的诗意、诗魂,王士祯更誉之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兄从叶韵上着眼,最具说服力。但"白帝"与"彩云"奇幻的色彩对照,"千里"与"一日"巨大的数字对比,都值得一提。诗人那异乎寻常的欢快心情,与生命力再一次焕发有关,读者不妨从诗人这"一日"的"千里江陵"航程中,去领略他晚年生命之舟加速行驶的生命哲学意味。
两首"览古"在李白怀古题材中并非杰作,富贵荣华之不足恃,也是初唐人叩问生命的常见主题。但作为七绝简短精炼形式,要表现出李白历史哲学与生命哲学的诗思诗情,正如兄所析,两诗各有胜场。《清平调》三首是应诏诗,从诗的精神内蕴说,也与李白妇女题材诗有别,但学养深厚,才气惊人,应诏诗如此,佳作可知。兄分析得妥贴周详,恰到好处。在当下"女性文学"成为时尚新潮时,也让读者、听众看看古来大家"女性文学"的形象、趣味、意趣是怎样的,雅与俗、灵与肉、美与丑、高尚与下流有什么质的区别,也是大暑天的一付清凉剂。
文斌
2001.7.11.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