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三十一讲 李白诗(九)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一口气读罢此诗,你的感觉如何?五个"君"四个"云"三个"山"两个"水"字,造成一种撩拨心扉拂之不去的"主旋律"。
 

  白云意象和归隐密切相关。南朝陶弘景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此,白云便常被赋予了自由清高的品格,用以象征隐士。白云那样的存在方式是隐士的追求。
 

  "山""水"是归隐的舞台,而主演者则是"君"。
 

  "君"始终与"白云"为伴,是对"君"品格的礼赞。
 

  "长随君"复沓,仿佛白云不复留此地,向往中有深疾浊世之意。
湘水女萝有典故:屈原《九歌》里的"山鬼",外表便是"披薜荔兮带女萝",而其内心世界更十分美好。在这精灵身上寄托着屈原知音难得的感慨。而李白运用到这个典故,同样也在发身边无知己的感慨。
 

  一般的送别诗,似乎总该表现一点依依不舍之情的,但李白这诗反而催促"君早归",其间包裹着多少对现实处境的愤懑啊!
 

  全诗笔调亦如白云之飘逸,李白当时的心灵已经远远飘离长安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本诗作于753年游宣城时,李白离开长安已十年。他一生从未放弃理想,自然是天天盼望有好消息降临,而实际上却没有,我们可以想像出他当时的烦躁。
 

  烦躁时的言语是出乎常规的。本诗开头两句便好像和送别没什么关系。
 

  但其实是有内在关系的:送别之事发生在他很烦很烦的日子里。无端端吼上两句,这是人们都有过的生命体验了吧。李白这两句只吼得更有水平:用长句排比、把"日"字重复又重复,把他恶劣的心情和难看的表情都透露出来了。从前的人看这两句写得出人意外,又戛然而止,便说这是"起落无迹"。我们不妨沿用这说法去谈论,心里却要明白:这不是纯粹的写作技巧的讲究,而是作者生命体验的自然发抒。
 

  自然发抒的功力在于平素的艺术修养。在"起落无迹"后面紧随的是"断续无端"。本诗有两次大跳跃。"长风"以下六句是本诗核心。
 

  "长风万里送秋雁","送"字直接点题却以"秋雁"代人,顺带写明时序。秋高气爽,举目长空,雁群远飞,心怀也随之开阔。
 

  "对此可以酣高楼",用字扣紧题目中的"楼饯别"。"酣",情绪已经高涨起来。
 

  为什么会酣畅呢?就因为有一种自信,自信凭着文化功底可以有一番大作为。这本来只是李白自己的感慨,但写在这首诗里,却必须有"即兴当场"的特色。要点题中"谢朓",要照顾被送的"校书叔云":李白的手段真值得细细体味。
 

  李白此时的酣畅毕竟是短暂的,他的现实处境给他的只是失望失望再失望,因此当他一触起"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念头,便又立刻堕入愁苦的深渊。抽刀而想断水,是绝境中的挣扎;举杯而想销愁,也是绝境中的挣扎。明知挣扎无结果而仍挣扎,可见对"欲上青天"的执著。长期执著仍无成功希望,便有超乎常态的烦躁,说出气愤的反话。
 

  综观全诗,大开大合,没有过渡,"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传达出积叠已久的志士的愤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其时孟已颇有名气。李白是真心崇敬孟浩然的,这有他《赠孟浩然》可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安可仰"这样的句子不是下巴轻轻地说出来的。文学史家炒热李杜友谊,实际如何,请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诗显然是客套成份多一点。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另一番境界了。
 

  黄鹤楼是游玩之所,扬州也是繁华观光之地。辞黄鹤楼而下扬州,是"弃轩冕""不事君"的"风流"人物的精神体现在行踪里。假如我们学着写:"故人南辞镇海楼,雪花三月到兰州",那是苍白的,因为其中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没有独特的生命体验。
 

  "烟花三月下扬州",被称为"千古丽句"是很有道理的:扬州已是人所共知的繁荣都会,而农历三月,百花齐放在如梦如烟的天气里,真有点美得无以复加的感觉。
 

  末两句写孟浩然的帆船远去,景色鲜美。写景,其实是写心情:船启航了,送行者还站着;船去远只见一张帆了,还站着;连帆也看不见了,依然站着--此人痴痴的依恋到了何等程度!
 

  送别诗一般写在临别之际,故末两句应为凝想之辞。如此凝想,表示一片深情。如此手法,笔者以为是在活学活用孟浩然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昏/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唐人表示佩服别人的文才,往往用仿效其风格的办法,详参《美在生命》P.110-111。

  以上几首李白诗都好像很羡慕归隐,而李白又是一个执著于大济苍生之理想的人,这矛盾是如何能够统一的呢?从易学的立场上看,不难理解:世事无不变,变即有吉凶;吉为有利,凶为不利;因而所有的世事都有不利的阶段,同样都有有利的阶段。人,要经常用易的原理去观察世事,看清其利与不利的趋向和转化,在不利时不要用强,等到时机成熟才可有作为。总之要把握好进退。用世是进,归隐是退,进退可随时转换,不必拘执一端。饱学了认死理的学问很难捉摸易学,而通易学如李白者则在生活中实践易学:矛盾的世界,矛盾很正常嘛!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