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三十二讲 李白诗(十)

  上一讲提到,李白对孟浩然和杜甫之情,深浅程度有别,这里略作申明:孟于李为长辈,李又长杜十二年,故李有敬而师事孟之意,而于杜则纯为友情。请读《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白离开朝廷之次年与杜甫同游山东。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因此李白这诗也有颇浓的惜别之情。
 

  别离之日未到,早已为别离惆怅,此情该是有浓度的。"醉别复几日",意为还能有几天就要一醉而别了呢?后来晏几道写得更浓:"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登临遍池台"是要抓紧时间畅聚,免得日后遗憾。
 

  但时间终有限,所以还要延颈而望:"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五六句似为点题而写,实则充满情意。其饱满的意象展开着阔大的境界,前句一"落",后句一"明",跌宕一下,就含蕴了世事无常而前景不一定黯淡的意味。有这意思支撑,结句的无奈就不致令全诗过分低沉了。
 

  李白并不把杜甫看作自己敬佩的人物,但他又的确视杜甫为谈得来的朋友,在同游山东时,甚至是唯一可以倾谈的朋友。因此就有了这么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惘然若失,四顾萧条,百无聊赖,总为"思君!"
 

  古代诗人不愿讲违心话,友情在什么程度上就写到此度为止。李白并不如我们的文学史炒家那样视李杜友谊为巨星相遇。从以上两首诗看,李之视杜,略为亲密而已,并无对杜的精神世界说过什么赞语。
 

  至于对另一类的朋友,李白的诗又会写成怎样呢,请读《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临歧送别不可不表示遗憾,但大丈夫临歧不可作儿女子态!北郭东城,青山绿水,连绵相接,明艳秀丽,动静相宜。颔联一副流水对,化缠绵为悲壮。颈联只抓着眼前的浮云落日,传达适度的离情:去者如浮云,无根无蒂固属可怜,而随意飘游,志在四方,好不潇洒!日之落山,迟延良久,却也无痛不欲生之意,只将一派鲜红染上背景,平添壮丽。送别的途程,两人在马上应该是说话不停的,而毅然决然的一挥手,马头勒转,便只听到离人之马尚有嘶鸣。这分明是一场壮别,把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渲染得更有声有色。
 

  请再读其《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险恶的路走完,前头就是一番美景,不必占卜,无须多虑,纯是送行的客套话。"纯交际诗"在格律上是要特别讲究的:起承转合按足规矩,对仗精工严整,选字抑扬顿挫。这等手段曾使这诗被推为"五律正宗"。
 

  五律的形色特点,是较为舒缓稳重典雅的,颇适于表现文人间的交情。李白的五律大多是送别文人或怀念文人的,不过,李白这人特有灵气,一时兴起,便往往有所突破。请读《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出蜀时的作品,神采飞扬。中二联写尽从山中出来骤然进入大平原的兴奋感,传达着一种期望尽情驰骋的心态。末联对送行的江水表达谢意,显得心境实在好极了。全诗"送别"的主体并非李白,却是"故乡水"。李白别出心裁,从感受到送别之情的被送者的角度去写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笔者不敢苟同。
 

  五律的形式规范本来比较严格,而李白纵情写去时,不免会突破一些规范,且读其《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
 

  诗中的起承转合以及声律是完全符合规范的,然而颔联、颈联却偏不用对偶句--虽不是对偶句,却又含有对偶的意味:"秋月"和"谢将军","余"与"斯人","高咏"与"闻",都是相对待的名物与动态。这真是首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的律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估计是因为李白捕捉的是转瞬即逝的生命体验,来不及精细加工。晋时有过那么一个月夜,镇西将军谢尚泛舟秋月下,忽听得袁宏在运租船上高咏自作的咏史诗,赞赏之馀还邀过船来谈了一通宵。如今秋月依然,将军已去,茫茫江水,湛湛蓝天;思前则袁宏有幸,对比着自己无缘;想后则生涯飘泊,思绪如落叶纷纷。万感交集于一时,更必须以冲口而出的文辞去体现当时的境界。这和陈子昂作《登幽州台歌》的情形应十分相似。从前,讲"神韵"的诗评家说此诗"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无非是说诗中意象的运用能把多方面感受尽可能丰满地传达出来,无须用理性文辞加以说明(详参《美在生命》下编第五章)。
 

  李白不大写七律,而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则已足领风骚: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据说李白非常敬佩崔颢那首"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觉得自己再写黄鹤楼已无法超越了,只好不写。但李白不会不想超越的,于是便有了这首"凤凰台上凤凰游"的诗。全诗显见崔诗的影响,但李诗的感慨似更深,已超越个人的忧患而为政局沉思了。
 

  最近看一篇文章,说俄国知识分子在政权之外,所以有人格魅力;而中国,孔子李白一干人等都只想给政治家出谋画策,所以有没有他们于中国历史毫无意义。这里不想辩论,只想提醒一句:中华文化人以民族生生为判定是非的根本标准,人格魅力也以民族生生为指归。

友 好 诤 言
 

  九、十两讲,以题材论,主要是李白赠寄送别类诗(只第十讲怀古、登临两首例外)只是后一讲以五律为主。从选诗角度说,前一讲,选了两首神品,即《……饯别校书叔云》与《……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一讲所选各首,虽在诗律、诗艺上各有鲜明特色,但在内涵深邃和臻于化境上,不及前二者。我甚至认为,文学史上诸大家,经过漫长的历史筛选,被历代选家、诗评家品评过无数次传世技萃的佳作,几乎是无懈可击,甚至是无可置评的,因为要说的话,前贤、今人都说尽了。要别具慧眼,独出心裁,更上一层楼,发前人所未发,太不容易了。兄难能可贵处,是从不拾人牙慧,词必己出,深浅如何姑弗论,却全是自己的领悟。九、十两讲,首首都有所见、有所得,而体验较深,发挥得好(如运动选手进入"最佳状态"),可称创见的,是分析《夜泊牛渚怀古》。如说中间两联,该对偶而不用对偶;非对偶句中却寓"对偶的意味",并探析所以如此缘由,都深得该诗神理精髓,而且"功夫在诗外",非死守章句者能有这种领悟。下面,我着重谈对其中几首诗所见,供兄参考,限于篇幅(两张纸),其馀不一一涉及。
 

  《白云歌……》李白在尝试一种"重字美学",而字句的回环复沓,又并非纯粹的语言形式美,而是把"重字"主要用于"白云"意象。兄以为"白云意象和归隐密切相关",所见极是。"白云"在诗中重复了四次,它那飘逸高洁姿态,成为诗中那位高蹈归隐者的生命象征,又衬托出他来去无定、浪迹天涯的形象。诗中用"女萝"典故,带着几分原始的野性和沅湘民俗色彩,可能和隐士远离尘嚣有关。《全唐诗》于这首诗后另列一首字句稍有出入的《白云歌赠友人》,结尾两句为:"水上女萝衣白云,早卧早行君早起。"情调、意境远不如这首,疑系诗人传抄的初稿。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在大悲大喜的狂迷醉态中,在"昨日"--"今日"--"明朝"的时间链条,和"青天"、"流水"的广漠空间里,体验着大忧患、大彻悟、大超脱的生命经历,抒发那勃郁的、骚动的、狂迷的精神状态,涵盖着诗人对宇宙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探索与理解。前人所说的"起落无迹"、"断续无端",实质上是种醉态思维,但又草蛇灰线,处处呼应,有迹可寻。诗结构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与诗人情绪上的张翕升降,混融一体(如兄所分析的诗人的"挣扎"与"执着"等便是),在无序中有序,有序中又无序。凡诗题所指:"宣城"(境)、"谢朓"、"楼"、"校书"、"饯别"、"叔云",都是诗中应有之义,处处都有着落、有交代,读者自可细心体悟。全诗形而上的精神探索与超越,和形而下的境与景,交融着、呼应着,深刻体现出李白所追求的生命哲学的意蕴。值得注意的是结尾"明朝散发弄扁舟",究竟是回归本色的自我,还是"气愤的反语",这牵涉到对他"欲上青天揽明月"的理解,"入世"抑或"出世"?大可玩味。兄喜谈生命哲学、生命体验,此诗在这方面大有可供发挥处。
 

  这两章,兄着重比较李白对孟浩然与杜甫的友情深浅,和所赠诗功力的高下。兄说,"李有敬而师事孟之意,而于杜则纯为友情。"此说能成立,因为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开口便说"吾爱孟夫子",而所爱处和自己的人品、操守、情趣、爱好又如此逼近,所以从内心深处发出"高山安可仰"的赞语,并非客套。再证之《送孟之广陵》的感情真挚、浑然天成,而送杜诗则无此精神世界的合拍与投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而一些文学史家,常将这"一分证据"热炒至"十分",殊不知当日李、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时,都自认是普通诗友,决没想到"千秋万岁名"。但李白对杜甫友谊也决非泛泛,试将"送"、"寄"杜甫二诗,与《送友人》、《送友人入蜀》二诗比较,尽管后者或在动静、虚实、情景、声色的层次配比、排列上(《送友人》);或在对偶的灵活与描写的别致出格上(《送友人入蜀》)各有特色,诗律、诗艺高一着,却缺少那"思君若汶水"的真实、浩荡感情。李、杜二人交往时间不长,个性、理想追求和人生态度各异,但杜甫对李白的感情投入与理解,却深得多,真挚恳切得多,这也有诗为证。希望兄在讲析杜诗时,能给它一个专题,认真比较,研究一下,很有意思。
 

文斌
2001.7.31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