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三十三讲
李白诗(十一)
许多文学史著作都提到李白有任侠思想,本讲对此试作点考察。
先读其《扶风豪士歌》: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乱如麻/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诗中酬答用的是正宗"侠世界"的语言。结句对扶风豪士剖白功成身退,暗示自己还未肯做"私家侠士"。
任侠和济世成功业是可以一致的,读读其《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可见李白仰慕的侠客是"不惭世上英"的朱亥侯嬴一类,他们并非普通的"探丸借客"的职业杀手。《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侯嬴是个城门看守,社会地位极低,信陵君打听得他很有能耐,便亲自驾车去邀为上客。侯嬴告诉信陵君说,朱亥是"隐屠间"的"贤者",信陵君便又多次向朱亥送礼。秦攻赵,赵平原君是信陵君姐夫,接连遣使求救于魏。魏王派大将晋鄙带十万大军离都,但怕惹火烧身,又下令中途停下。信陵君听侯嬴摆计,利用如姬窃取魏王兵符去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随行的朱亥即以铁槌杀晋鄙。信陵君于是得以率军解赵之围。侯嬴按照送信陵君出发时的许诺,在信陵君夺军之日自杀。在魏王那边,侯嬴一死便无法查出涉及事件的所有人物了。
这故事颇说明一些问题。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桩义举,但违背魏王意志而以欺骗手段夺军杀帅,是不忠。由此可见,侠更看重义。这是墨家传统。《墨子》的《尚同》篇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倘有这样的天子,大家要和他"同"--同心同德;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故"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概括墨子之意,王必须合天下之义才有选立的条件。稍加推论,便知"上同于天"才是最高原则,王的意志如何并不太重要。因此,窃符救赵这一义举,在侠客看来是无须内疚的,是该为之赴死不辞的。不过,侠客并不主动去参与这一类义举。假如信陵君不是如此礼遇侯嬴朱亥,侯朱二人不过是普通的守门人和屠夫而已,不会出来干这么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侠之所谓义,似乎更有着浓浓的交情的成分。"侠世界"特点中这一点似颇重要。
至于其他特点,请读《少年行》:
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读书受贫病/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浪作林泉民/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全唐诗》收此诗入李白卷,但题下注了"此诗严粲云是伪作"八字。严粲大抵是从精神气质上作出判断的。从诗中所云看,这是个"私家侠士"的口气,和侯嬴朱亥大不相同。他们讲朋友义气,生活放纵,追求眼前富贵,不求荣名,有点像要"解构"传统而成为"新人类"的意味;他们虽然可以"两肋插刀",但不可能有侯嬴的谋朱亥的勇。
想更全面了解游侠,请参考一下《史记·游侠列传》关于郭解的一些记叙: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馀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椽,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椽头。……解入关……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身至临晋。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籍少公已出解……吏逐之,迹至籍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不道。"遂族郭解。
从前的中国社会,政权架构最低一级在县。乡村实质是实行中央统辖下的自治。各地豪强都有一定的势力。豪强良莠不齐,在官府无能为力处,往往便有侠士主持公义。但侠士本身并无规范化的行为准则,仅凭自己对公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甚至仅凭自己的情绪行事,有时还有意无意侵犯社会利益。因此,侠士其实是些亦正亦邪的人物。由于侠士存身社会底层,与地方豪强势力关系密切,因此中央政权不能不对他们有所顾忌。
李白的"任侠思想"究竟是些什么内容?是需要更作些深入研究的。
友
好 诤 言
十一讲"李白诗"就此结束了,总有意犹未尽之感。900馀首李诗中,完整选讲了40首,4%强,只能说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纵使"白也诗无敌",也只能给以11讲时间,已大大超过了大学讲坛"文学史"中规定课时,给予特殊优惠待遇了。但一滴水中可以知大海,芥子里能纳须弥,又全靠选家眼力。最能体现李白诗学本质的是歌行体,这和李白跳脱变幻的醉态思维与远离凡俗、酷爱雄奇的个性,庞大的视境与非凡的气魄有关;而他艺术上最擅胜场的是七绝,只有王维、王昌龄可相颉颃。从兄选讲的40首诗体看,歌行15首;(包括乐府《长干行》等在内)七绝10首;五绝4首;五律8首;七律1首;五古2首,基本上众体兼备,又突出了李诗的艺术特色。那些属于李白诗所专有,又为中国诗和中国诗学创造出全新境界的,如《梁甫吟》中李白式奇思纵横的《离骚》;《将进酒》中李白情趣巅峰状态所体现的生命境界;三首《行路难》中,李白式的生存忧患与弥天悲愤而叩问苍天和古今、飞越黄河与太行的心理时间形态;《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李白那大悲大喜、跳荡起伏的狂迷醉态。还有表现李白山水诗学雄奇、清隽的《蜀道难》;那充满市井风俗气息,在中国诗史上第一个深入到商家少妇心灵世界的《长干行》。两首"五古"或写那咤叱风云千古雄主的伟大与渺小、雄武与荒谬的大悲剧;或以诗的形式概括千年诗史,表露自己的诗学价值观,也是李白的诗歌宣言。如此等等,都是属于李白诗和李白诗学所特有,除两首五古外,也都是歌行体,可见这11讲"李白诗"是有分量的。但沧海遗珠也在所难免,下略述之。
酒与山水与月是李白诗魂,也是李白生命的特殊形态,40首选诗中虽有这类专题,分量却嫌太少,为其他题材所挤占。五律并非李白胜场,在40首诗中却占20%,而题材又都集中于友情方面(整个40首中这类题材比重较大)写出蜀入蜀各一首,分量重了些。而与酒、月有关的《月下独酌》,诗人将酒、月、影融而为一,来表现自我的情感体验和醉态狂幻思维。这类诗,千古传唱不衰,读书人耳熟能详,群众喜闻乐见,惜付阙如。《君道曲》历来选家极少问津,虽说能表现儒文化精神,却未必是李白精神。如单从华夏文化"底蕴"说,那直接显露李白思考生命哲学的"白日何短短,百年苦不满"的《短歌行》和"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的《长歌行》,也许在说明华夏文化的生命价值上更有代表性。
再从兄"李白诗"最后一讲来说,选诗三首,都是探索李白的"任侠思想",涉及到"侠"的形态,社会性质,产生土壤及其意义,可说是借"诗"的材料直通"底蕴"。其实唐代任侠思想与行为,如同立功边塞一样,是种极普遍的社会风尚,带着英雄色彩的象征,时髦的生活方式,唐人诗中所在多有(如王、孟、杜甫等大家都不乏这类诗作),不独李白为然。由于李白的传奇身世、生活环境、交往人士和他酷爱雄奇,喜非凡生活的个性等,所以任侠的思想和行为更为突出罢了。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讲,古代侠士有两类:一是从"士为知己者死"演变来的为恩主解忧出力的私家侠,如"原尝春陵"所养的"三千士"中的"报恩"者,朱亥、侯嬴便是其中佼佼之士。这类侠,重信义,好施与,轻生死,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另一类则是独立的布衣之侠,深受墨家思想影响,同情弱势集团,抗击社会强暴、邪恶势力、扶危救倾、施恩不图报、甘愿牺牲,是谓"原侠",如鲁仲连便是"原侠"的典型。从兄所选三诗的内涵看,都是歌颂私家侠,并没有上升到"原侠"这个层次。李白诗中,虽多次表示"功成身退"思想,着眼点却在"功成"。他晚年从璘,《在水军宴赠幕府诸诗御》诗结尾:"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便是。所以李白任侠思想只能说是当时社会风气所致,并非李白诗学、诗作主要内容,更非他诗歌的特殊内容。
兄的唐诗讲座属于学者们所倡导的经典重读和个案分析,对建立当代诗学极有价值;而"底蕴"又要求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诗歌、诗学的具体表现和特殊轨迹。个案分析有它独特的诗学、诗艺规律,而"底蕴"则偏重于文化解读,二者融合较难,兄的讲稿中顾此失彼现象常见,一般是偏重于诗艺分析,而多用卒章显志手法带出"底蕴",其实它是外在的附加品,作为讲座,也许只能如此,倘须问世,则应下大气力修改。此系后话,对兄处理以后诸讲或许有"补牢"之得。来信对我有溢美之辞,如果说,我对李诗有点"体味",一是八十年代中期曾为"本科自考"班开过"李白研究",稍有涉猎;再是迫于为兄撰"诤言",现趸现卖,有时挦扯时贤新说。我深知自己古文诗词功底远不如兄,只能说思维较活跃,爱钻空子,出难题而已。在本专业中,和先师詹安泰、黄海章、王季思诸先生比,只有愧疚终生;而论西方文化功底,又有逊于新秀(如陈平原先生、赵园女士还有搞《诗经》的扬之水)。如没有成熟便冻僵了的果子,已经永远不能成熟了。如今搞古代文学的高手林立,天外有天,我不敢自负,只能作为爱好者,欣赏者而已。
文斌
2001.8.28.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