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四十四讲 杜甫诗(十一)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首联明点题中"春""雨"两字。"好"字和"知"字使雨情感化,此情可喜,"喜"字不直接出现。
 

  次联明点题中"夜"字,仍继续铺叙雨之"好":悄悄地给人做大大的好事。此情令人更其觉得可喜。
 

  三联写因喜雨而夜望,浓黑中见星点光明。
 

  末联想像前景一派嫣红。
 

  所有诗评家都指出杜甫表现了喜悦心情。
 

  我所见过的评论都不探讨杜甫为什么喜悦。
 

  就因春雨高兴得觉也不睡面对大江远城遐想好景色?
 

  我以为要是拍合杜甫一贯的人生追求来看,他一定有一种很特殊的不便明言的大喜悦。喜悦程度如此之高,我猜是和"致君尧舜上"有关--说白了,就是我判断杜甫当时可能听到一个很有利于他回朝做官的好消息。在"野径云俱黑"里偏着眼于"江船火独明",明暗之间是有情感跃动的。西方绘画讲究光与色,实质即讲究传情。诗与画,同一机杼!这机杼后来展现在杜牧那里,牧童便为我们在雨纷纷中遥指一片火红的杏花村。
 

坦腹江亭卧 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 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 回首一颦眉

                   --江亭
 

  在江亭坦腹晒太阳,像吃饱无忧米。然而千不该万不该放眼作了一回野望。望水望云,都是闲悠悠的物事。自己本来闲着,似乎没了感觉;不幸一见水云,感觉倒出来了。看到水流才想起不该去"竞",看到云闲才想到一向不会"迟",即不会放松自己。和惊呼"儒冠多误身"一样,杜甫好像埋怨自己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拖累了。可是,杜甫果真甘于但求坦腹作隐士么?你看他因春去无情而感"寂寂",怨花草树木乃至万物各管各,不满于孤独无助的情怀跃然纸上,哪里还有隐士澹泊的派头?要是你追问得紧:杜甫您老先生究竟想隐不想隐?我们只能听到他似答非答地说道?quot;外边还在打仗啊!"更多的答话就全写在蹙紧的双眉上了。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 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 衣干枕席清
不堪只老病 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 深凭送此生

               --水槛遣心二首
 

  读这两首诗,要注意题中"遣心"二字。心之所以要遣,必因有烦恼。烦恼不同,用以遣心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而且,遣心不一定成功或彻底成功,把烦恼遣得似乎净尽了,却会忽而前功尽弃一如未遣之前。杜甫这回怎么遣心,成效如何,要凭杜甫一贯的为人、当时的处境细细梳理他从字面到字缝中发出的信息去判断。许多诗评家评此二首,往往不管杜?quot;遣心"的声明,得出杜甫在水槛子里抒发着"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的观点,我以为是和杜甫实情相距得太远了。
 

  此二首之要害在于:这是个只有那么"两三家"的人迹稀少之地,断无"致君尧舜上"的基本条件。正在等待长安的消失而蹉跎时日,百无聊赖中看鱼看鸟,熟习得快要变成动物气象学家了--"细雨"两句是自嘲,不是自喜。生活虽安稳,而生命已消磨。把酒送馀生,则连酒也因病而不能痛饮,唯有一股深有不甘之情汹涌翻腾。酒入愁肠,恐已化作呼天泪了,而诗评家则还有人笑口相迎:嘻嘻,同喜,同喜!
 

  诗评家也有金睛火眼的,浦起龙《读杜心解》评第二首云:"就槛内之身安排送老也。"又云:"浮名不尚,则寄此生于此间,不言槛而槛见也。"末句大妙!"槛"字一义为栏杆,另一义为囚笼。杜甫此二诗并无提及凭栏。此老在遣词上往往巧妙利用语词的多义性。浦氏"不言槛而槛见"的"槛"分明指囚笼,真说着杜甫心坎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读便知,这是首即兴创作,因为它有一条从心底直泻出来的气脉,所有的举动和想法,都带着热辣辣的生命冲动,张口即来,毫无雕饰。古人云,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痛快淋漓,溢满快乐,快速形成:端的"快"也。
 

  身在剑门外,收的蓟北相距几千里,一个"忽传"联结起来,便产生了一种迅猛之势。想收蓟北何止经年,日复一日的企盼终于成为现实,便"涕泪满衣裳"起来:悲喜交集,一任自然。喜悦需有人分享,而家人脸上早已写满共同的心声,有话也无须说了。收拾诗书而至?quot;漫卷",其动作竟带有点神经质,到达全诗的高潮了。"喜欲狂",是个线索。本来线索以藏为好,但此诗情况太异于寻常了。线索也露,则作者似已不知自己在作诗。作诗作到自己不知在作诗,便是生命在充分地自然展开。
 

  挥泪,看家人,卷诗书,是狂态,其后半则是狂想:"卷"了诗书,一是暂停执行病中只可"浅把涓涓酒"的戒律,放肆地喝个大醉方休;二是打点行装赶快回老家。回旧家园路本漫漫,可是只用两个句子串起四个地名,再用"即"字和"便"字造势,则其心情赶路之速度,就可与闪电相比了。--相信诸位会记得,李白《峨眉山月歌》串联五个地名,也制造出同样的效果。
 

  王嗣奭评此诗,说它"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能从喜跃、一气流注、尽情、朴、真诸方面去细品此诗,学诗者必有所悟。不妨提供个对比物:有人在澳门回归时写了四句诗:"午夜迎归热泪飞/五星冉冉国扬威/揭开历史翻新页/镜海明珠重放晖"。想写喜跃,跃不起来;感情若说真有所感荡,也被理性十足的政治术语淹得翻白眼;再加妆点,更失朴失真。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