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周振甫《诗词例话》

 

周振甫《诗词例话》

比较


  《诗眼》云:“余旧日尝爱刘梦得《先主庙》诗,山谷使余读李义山汉宣帝诗,然后知梦得之浅近。”(《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

  《隐居诗话》云:“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云:‘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夭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白居易云:‘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商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官军何预焉。《唐阙史》载郑畋《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足道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

  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以上举出两个比较的例子,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种不同写法,也可以看到批评者的眼光。

  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李商隐的《鄠杜马上念<汉书>》:“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渭水天开苑,咸阳地献原。英灵殊未已,丁傅尽华轩。”第一首是写刘备的。“业复五铢钱”,指要恢复汉业(汉武帝最早冶铸五铢钱),但阿斗不像刘备能干,终于为魏所灭,既赞美刘备,又发感慨,是属于咏史。第二首是写汉宣帝的,说他是汉武帝之孙,少年时喜射猎,后来即帝位。何焯批:“渭水一联,言祖宗所传继者,乃天开地献之乾坤也。”丁傅,指汉哀帝时,帝舅丁明封阳安侯,皇后父傅晏封孔乡侯。华轩,富贵者所乘的车。纪昀批:“此有感外戚之事,而托之汉宣,寓意全在末句。”何焯的批语,“曰‘人间’”,指出汉宣帝小时在民间生活,了解民间情事。又说他不善于替子孙打算,使汉朝的元日削,到汉哀帝时,丁傅尽华轩,外戚兴起。这是说,刘禹锡写刘备,光讲刘备,没有什么寓意,写得不深。李商隐写汉宣帝,不光写汉宣帝,还在影射唐宣宗,指出他对于大好江山,不能打下稳固基础,使得外戚起来,唐朝衰亡,因为有寓意,所以写得深。

  按刘禹锡的诗没有寓意,李商隐的诗有寓意,这是两种不同写法,通过比较,知道同样咏史,可以有这两种不同写法。但这并不等于说,有寓意就写得好,没有寓意就不好。这里说有寓意深,没有寓意浅,就含有分别好坏的意味,这个批评不够正确。刘禹锡的诗,《唐诗三百首》里选了,知道的人较多,李商隐的一首知道的人较少,因为他的寓意不够确切。汉朝的衰落,从汉元帝手里开始,元帝曾经劝他父亲宣帝任用儒生,宣帝听了脸色变了,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又感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所以汉朝的衰落,不从宣帝开始。又诗里讲到外戚丁家傅家,是哀帝任用外戚,从宣帝经过元帝、成帝到哀帝,哀帝的事不能归罪到宣帝身上,宣帝并没有把大权交给外戚,这个寓意并不恰当。因此,从这两首诗看,还是刘的一首写得好。批评者光从有没有寓意着眼,不看这个寓意用得是否恰当,是片面的,因此他的看法不够正确。

  另一例子,是四个诗人都写杨贵妃事,写得不同,看谁写得好,谁写得不行。看魏泰《隐居诗话》的意见,他认为杜甫的《北征》写得最好,因为杜甫把唐明皇写得最有觉悟,比商朝周朝的天子都高,商朝的纣王没有杀妲己,周朝的幽王没有杀褒姒,可是唐明皇把杨贵妃给杀了。认为这样写才得体,这样写显得杨贵妃的死同官军没有关系,也写出了唐明皇的悔过。郑畋的《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这首诗称赞唐明皇是圣明天子,从这点说,同杜甫的用意相同,所以说它“命意似矣”。但它开头写唐明皇从四川回来,想到杨贵妃早死了,恩情难忘,虽然日月重新,他又可以回到长安了,这样写还显唐明皇缺少“悔过”之心,所以认为“词句凡下”。又“景阳宫井”是用典,隋兵打进南京时,陈后主和他的妃子张丽华、孔贵嫔一起躲在景阳井里,被隋兵俘虏,这是说像陈后主和他的妃子又算得了什么!魏泰认为用陈后主来比唐明皇,这就污辱了唐明皇,所以说“比托无状”。其实这是用陈后主来反衬唐明皇,把陈后主的昏庸,反衬唐明皇的“圣明”,是对唐明皇的歌颂,但魏泰认为这样的反衬也不行,这样反衬也是贬低了唐明皇。刘禹锡的《马嵬》诗,写出了官军杀了杨国忠,逼唐明皇杀杨贵妃,唐明皇只好放弃杨贵妃。刘把杨贵妃称为“夭(妖)姬”,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又把杨贵妃说成“贵人”,以降低她的地位,即使这样,魏泰大概看不下去,所以改成“争奈何”,改成怎么办呢。魏泰认为像刘、白两人的写法,显得唐明皇昏庸,连部下也管不住,失去臣下事君之礼,应该像杜甫那样,说唐明皇在这件事上比商周的天子都好才行。

  从魏泰的批评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要求美化唐明皇,不惜歪曲事实。这种极端错误的观点产生出这种错误的批评。当然,白居易、刘禹锡也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但他们还注意事实,在这件事上还不愿美化唐明皇,比魏泰要高多了。从这四首诗来看,白居易写得最好,写出了事实的真相,写出了唐明皇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写出了在危急时牺牲杨贵妃的丑恶表现。刘禹锡写的不如白居易,刘虽然也写了事实,但他用“妖姬”两字,具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郑畋歌颂唐明皇是圣明天子,违反官军迫死杨贵妃的事实,是不对的。杜甫还要替唐明皇美化,写得最不行。这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会影响他的作品,也会影响他对作品的看法。在这里专就写马嵬这一件事来说的,并没有要贬低杜甫《北征》的意思。《北征》是杜甫的名篇,但名篇中也不免有败笔,《北征》中写马嵬的几句,可以说是败笔。这种败笔,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有。《长恨散》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知道,杨贵妃原来是唐明皇的儿子寿王的妃子,是唐明皇把她夺来作贵妃的。所以“杨家有女”两句也是“为尊者讳”,同杜甫的“为尊者讳”一样,也是《长恨歌》中的败笔。在这点上,李商隐的诗,“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用来讥讽唐明皇,就比白居易的替唐明皇讳饰高明一些。参见《含蓄》二。


  陶渊明诗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①王介甫诗云:“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与右丞此章同一杼柚②,皆情到之辞,不假③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复赘一语④不得。(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按语)

①这首诗的题目叫《问来使》,这里引的是开头四句。《容斋五笔》卷一说:“诸集中皆不载,惟晁文元家本有之,汤东涧以为晚唐人伪为。”这首诗不是陶渊明作的。作者不详。 ②杼柚:织机,指结构。 ③不假:不惜,不用。 ④赘一语:加上一句就多余。赘,多余。

  王维《杂诗》之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诗写得浅显好懂,初看起来,好像只是讲了一些没有道理的话。一个朋友从家乡来,诗人向他打听家乡的事,别的什么都不问,只问他自己家里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在生活中,好像不会这样问的。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要选入《唐诗三百首》中,也不容易理解。要弄清这个问题,找一些写法相同的诗来比较一下,是有帮助的。

  这里找了一首《问来使》诗:“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你从山里来,多早晚(什么时候)从天目山出发的?我家的南窗下面,现在生了几堆菊花?又找了王安石的《道人北山来》诗:“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有个道人从北山来,问他我家东面山冈上的松树长得怎样了。他举手指指屋脊,说现在已经长得这样高了。后两首诗的开头四句同王维的诗写法一样,都说有人从家乡来,都向他打听家乡的事,问的是梅花、菊花、松树。从问的东西里可以看出其中有一致的地方,就是梅花、菊花、松树都是耐寒的,梅花是冰肌玉骨,冲寒开放;菊花能够傲霜,所谓“黄花晚节香”;松树是《论语》里称赞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是用来象征“高风亮节”的。梅花、菊花、松树,古人都用来象征人品的。这三首诗的问梅花、菊花、松树,可见其中是有含意的。

  我们知道诗是最精练的语言,是要写出诗人的心灵来。有人从家乡来,我们自然要向他打听家乡的情况和家中的情况,这是不在话下的。因此,像这样一般的询问,家常谈话,没有什么精辟的内容,就不适宜于写入诗里。倒是诗人对梅花、菊花、松树的怀念,它的含意不仅在于怀念家里的花木,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花木象征一种高洁的品格,这才引起诗人的怀念。读这些诗,引起我们对诗人这种心情的体会,就有余味。这种含意在有意无意之间,诗人并不说煞,这才有“悠扬不尽之致”。就这点说,王维的诗比其他两首更写得精练而含蓄。其他两首,除了上引的开头四句外,下面还有不少话,这在精练含蓄方面就显得差些了。这样通过比较,对我们理解王维那首诗,是有帮助的。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