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诗词鉴赏 >> 王佐邦《诗词津梁》 14

 

 王佐邦《诗词津梁》

 

十四 怎么学词的格律

    词本来是古代的歌词,是配上音乐供人歌唱的,在晚唐、五代称为"曲词"或"曲子词"。词和乐府诗相似,来自民间文学。当它登上文坛的时候,正值近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受近体诗的影响,使这一文学体裁引进了格律的规范。后来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词也就跟音乐脱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意思是诗的余绪。王力给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汉语诗律学》509页)词脱离音乐以后,虽然原来的唱腔一般已无法掌握,但仍保留着同歌曲结合在一起的字面格式和特殊的格律规范。不同曲调的歌词,它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和对仗都有不同的格式。
    各种词的格式,叫作"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作"词牌"。像《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标的《贺新郎》、《沁园春》、《菩萨蛮》、《西江月》、《清平乐》……等等,都是词牌名称。集合各种格式的词牌、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叫"词谱"。清代万树编著的《词律》,收唐、宋、元词660调,1180余体,陈廷敬、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收唐、宋、元词826调,2306体,这两本是现存最完备的词谱。
    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有的是乐曲的名称,或是古时教坊为歌词谱成的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松入风》、《蝶恋花》等;有的是摘取早先名人名篇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的名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有的是词人按词的内容为词取的题目如《踏歌词》、《渔歌子》、《抛绣球》、《浪淘沙》等。后来人们按词牌格式填词,词的内容与词牌的本意已没有什么关系了。一首《蝶恋花》可以完全不讲蝶,不讲花;一首《渔歌子》可以完全不讲渔,不讲歌。到了宋代,词人填词时,在词牌下面,往往注上词题,或是写上短序,反映词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在词牌下面注"赤壁怀古"。这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毛泽东诗词集》中收集的30首词,除《十六字令》三首外,其余每首词牌下面都有词题,如《贺新郎 别友》、《沁园春 长沙》、《菩萨蛮 黄鹤楼》等。也可先写词题,后面写上"调寄"某某词牌,如:《黄鹤楼 调寄菩萨蛮》。词牌前后注不注词题,随作者的便,没有定规。作者认为需要注就注上,认为"朦胧"、"含蓄"点好,也可以不注。一般作了短序的,就不必再作词题,否则就显得累赘。
    词牌,有的同一格式有几种名称,例如《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如梦令》又叫《忆仙姿》,《忆江南》又叫《望江南》、《谢秋娘》,《念奴娇》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壶中天》....名称多达18个。这些词调名称虽不同,格式却是一样的。还有许多词牌有若干变体,即词牌名称一样,但彼此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和平仄不完全相同,例如《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26字,平韵;双调52字,又分平韵、仄韵两体;《木兰花慢》有6体,都是106字,但每一体都有两三个句子组合不同;《定风波》有99字、仄韵体,有62字、平仄韵通叶体。所以上面介绍的《词律》、《钦定词谱》等书,收集的词体多于词调。
    各种词调、词体,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中,按其字数多少分类。"58字以内的为小令;59字至90字止为中调;91字以外者俱长调。"这样分类有其方便之处,但亦不必拘泥于多一字、少一字。某些长调又称慢词。因为有的词牌下面加个"慢"字,就成了长调慢曲,如《浪淘沙》正格为54字,《浪淘沙慢》延长为134字。但"慢词"是就音乐方面来说的,词调有"令、引、近、慢"四种体式,慢词是依慢调体式填写的词,并非"长调"之意。
    词还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段落叫做"阕"或"遍"(简写为"片")。阕是音乐终止的意思;片是唱完一遍的意思。单调就是一首词只有一段,即一阕或一片,往往是一首小令。例如《毛泽东诗词集》中的:

                    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如梦令  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
    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
    旗如画。

    单调的词调还有《捣练子》、《渔歌子》、《忆江南》、《忆王孙》、《调笑令》等。其中的《忆江南》唐、五代单调较多,宋人将单调词重写一遍,成为前后一韵、平仄相同的双调词。这个词牌既可填单调也可填双调。《江城子》也是单调、双调皆可。
    一首词有两段的叫双调,分前后两阕,或上下两片。双调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有的两阕字数相等,格式相同;有的两阕字数不等,格式不相同。这里以《毛泽东诗词集》中17个双调词牌为例,上下片格式相同者如: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外还有《西江月》、《采桑子》、《蝶恋花》、《渔家傲》、《浪淘沙》、《卜算子》、《虞美人》等词牌。
    上下片格式不同者如:

                    菩萨蛮  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
    滔,心潮逐浪高。

    此外还有《贺新郎》、《沁园春》、《清平乐》、《忆秦娥》、《念奴娇》、《水调歌头》、《满江红》等词牌。
    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例如: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六亿人民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这首词上下两阕,字数相等,都是三个七字句,但格式稍有差异。上阕三句都押韵,下阕第一句不押韵,第二、第三句押韵。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一些双调,如:

                     鹧鸪天  (宋)无名氏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词好象两首首句入韵的七绝,上阕第三、第四句对仗;但下阕第一句,少一字,分为各三字的两小句。
    双调上片最后一句叫作"歇拍";下片开头一句,叫作"过片";如果上下两片格式不同,"过片"也叫作"换头"。例如上面那首《鹧鸪天》,上片最后一"千里关山劳芳魂",叫"歇拍"句;下片第一句"无一语",叫"过片"句,也可以叫"换头"句。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都是长调。三叠、四叠词很少见。四叠大概只有《莺啼序》一调,240字,是最长的词调。学填词宜由简入繁,从小令、中调起步,如果有兴趣,想猎涉广泛些,也不妨读点长调名篇。三叠名篇有柳永的《夜半乐》,周邦彦的《兰陵王》、《西河》,刘辰翁的《宝鼎现》等,四叠名篇有吴文英的《莺啼序》。这些作品在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和龙榆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等词谱工具书中都可以找到,这里就不介绍了。
    我们不少老同志,想试一试填词,就打听先看什么书好?解放以后新编出版的词谱和工具书不少,可供选择的很多。但是我以为:学填词除了你有那兴趣之外,还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较熟练地掌握了格律,尤其是要把辨四声的基础打好;二是在泛读的基础上精读了若干词,记忆库里储存了一些样板,储存的越多、记得越牢越好。有了这两个条件,即便没有读过什么词谱之类的书,也可以照猫画虎,填出合格的词来。缺乏这两个条件,即便翻了很多工具书,未必能填出合格的词来。
    近体诗是格律诗,词则具有更高级、更复杂、变化更多的格律。
    近体诗的句子只有五言、七言两种,词的句子从一个字到十一个字。近体诗的格式,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各有四种(排律是律诗格式的延长,故不另计),合起来不过十六种,词则有上千种。但不论变化多大,词的绝大部分句子(三字以上),都是律句,即在近体诗五言或七言四种句式上增增减减;还有极少数特定的句子是拗句。你只有掌握了平仄,才能识别哪是律句,哪是拗句,学会"按谱填词"。
    某些词调,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还要求对仗。它的对仗多数与近体诗相同----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反;有的词性相同,平仄也相同;有的还容许同字相对。
    词押韵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邻韵可以通押,但是比近体诗复杂。近体诗一律平声押韵。词有的平声押韵,如《水调歌头》、《沁园春》等;有的仄声押韵,如《蝶恋花》、《念奴娇》等;有的平仄韵转换押,如《菩萨蛮》、《减字木兰花》等;有的平仄韵通叶体,如《西江月》、《醉翁操》等;还有平仄韵错落体,如《相见欢》、《诉衷情》等。凡仄声押韵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而上声、去声绝不可与入声通押。
    从上述填词简单的规则中可以看出:学会了写近体诗,掌握了格律要领,再学填词就方便多了。掌握格律须把辨四声的基础打好。许多老同志辨四声的难点,往往在于辨认入声。你既要学填词,这难点还得非突破不可。因为在词韵里,入声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牌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如《念奴娇》、《忆秦娥》、《满江红》等。废除入声就等于废除了这些词牌,而这些词牌多数是优美的。张中行先生认为废除入声,按现代四声填词,"这就有如通体旧装束,忽然来了一条领带,就难免旁观者诧异了。"他又说:"作词,放弃入声,完全现代化,变动太大,因而困难很大;保留入声,仍中古音的旧贯,入声字不反串,有时虽然不免于小不方便(如押平声韵就不许用入声字),却可以避免头绪杂乱的大麻烦。……我们最好还是规规矩矩,入声字当入声字用。"(《张中行作品集》二卷221---222页)
    所以说,老同志最好学会了写近体诗再学填词。但也并不是说写近体诗一定要达到怎么高的水平,才可以学填词,而是只须格律基本达标,就可以试试了,如果你有这兴趣的话。
    不经学写近体诗,直接学填词行不行?我看也可以,近体诗同词的关系,并非像数学中算术同代数那样,非先学算术后学代数不可。但有一点是相似的-----算术和代数都要运用四则运算;诗和词都讲究格律。所以你想直接学填词,必须先弄通诗词格律。曾经读过一些旧体诗、而且能背上十几二十首的同志,初步掌握诗词格律也并不怎么繁难,可以自学。现在市面上有关诗词格律的书籍很多,我以为最适合初学者自学的,还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著的《诗词格律》。该书薄薄一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照顾到初学者辨认入声字的困难,书里所引用的诗词,凡是入声字,都在字的下面标上黑点。书中对怎么学会辨四声未详谈,最好请懂得中古音韵的先生作些辅导;若是肯下工夫,自己认真读、背四声组词,勤翻韵书,辨四声也可无师自通。
    学填词光具备掌握格律这一条件还不行,还须另一个重要条件,即在泛读的基础上精读若干词,在记忆库里储存一定数量的词调样板。现在出版的各种词谱,虽然在每一词调格式下面,都例举前人几首词,但都没有注释。没有专门学过词的人,未必能领会所例举的词的词意,可能还有不少古体字不认得,典故不懂。所以孤立地读词谱、背词调,既枯燥无味,也不容易记,即使当时背下来了,过不多久就忘了。最好的办法是先认认真真地读它几十首、上百首词,在泛读的基础上精读若干首词,在深刻领会词意的同时,把它背下来,记住这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等词调要素。
    例如,你读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
    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深刻领会这首词的同时,还要记住这首词的词调格式:双调,上下阕格式相同,每阕都是四句,押仄声韵。上阕的第一句:"风雨送春归",是五言律句的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不入韵;第二句"飞雪迎春到",是五言律句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入韵;第三句"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七言律句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入韵;第四句"犹有花枝俏",是五言律句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叶韵。(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的第一个字"风"、"飞"、"犹",因不在音节点上,同近体诗一样,可以通融,该仄而平)词的下阕各句句式与上阕完全相同。
    又如,你读毛主席的《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
    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以春光。胜似春
    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在你深刻领会这首词的同时,还要记住这首词的词调格式:双调,上下阕格式相同,都是四句,押平声韵。第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是七言律句的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入韵;第二句"岁岁重阳",是七言律句仄起式的前四字(仄仄平平),入韵;第三"今又重阳",与上句句式相同("今"该仄而平),入韵;第四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是七言律句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入韵。词的下阕各句句式与上阕完全相同。
    又如,你读毛主席的《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
    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
    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在你深刻领会这首词的同时,还要记住这首词的调格式:双调,上下阕都是四句,但格式不同。上阕四句,押仄声韵。第一句"天高云淡",是七言律句平起式前四字(平平仄仄"云"该仄而平)入韵;第二句"望断南飞雁",是五言律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叶韵;第三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七言律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叶韵;第四句"屈指行程二万",是七言律句仄起平收式减去尾字(仄仄平平仄仄),叶韵。下阕四句,各句与上阕相应的句子,字数不同,句式不同,押平声韵。第一句"六盘山上高峰",是七言律句平起仄收式减去尾字(平平仄仄平平,"六"该平而仄,"山"该仄而平),入韵;第二句"红旗漫卷西风",与上句句式同,叶韵;第三句"今日长缨在手",是七言律句仄起平收式减去尾字(仄仄平平仄仄,"今"该仄而平),不入韵;第四"何时缚住苍龙",是七言律句平起仄收式减去尾字(平平仄仄平平),叶韵。这首词的词调与上面两首相比,显得复杂些。但只要你把它背熟了,记住词调也不困难。
    又如,你读毛主席的《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
    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
    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当你背这首词时,记各句的字数、平仄并不复杂。上下两阕都是四句;除第三句七个字外,其余都是六字句;全是律句,句间平仄相对、相黏;好象两首首联对仗的七绝,把第一、二、四句各减去尾字。复杂的是这首词的押韵规则:上下阕第一句都不入韵,上段的第二句的尾"闻"与第三句尾字"重"、下段第二句尾字"城"、第三句的尾字"隆",都是平声韵相押;同时又与上段第四句尾字"动"、下段第四句尾字"遁"仄声通叶,这两个仄声字,它的韵母与上面平声"闻"、"重"、"城"、"隆"是相同或相近的,属词韵的同一部。这叫作"平仄韵通叶格"。
    以上所举四例,都是小令,全是律句。初学者宜于从小令开始,由简而繁。在撷取样板时,同一词调的词,最好多读几首,加以比较,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这样你就知道,词的律句与近体诗平仄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一些不在音节点上的字平仄可以通融,可以以平代仄,也可以以仄代平,但通融有限度,要避"孤平"、"三平调"、"三仄调"等;同时还知道,词律严于诗律,有些词调的律句,第一、第三、第五等逢单的字,平仄有定规,不得变通。当你读词时,如发现同一词调有个别句子平仄不一样,就须找词谱来核对一下,看看哪是"正例",哪是"变例"。
    
例如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青天刺破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将这三首同一词调的词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第一首的第四句"离天三尺三"的句式是五言律句的平起平收式,并且第三字"三",该仄而平,用了拗字,而其余两首的第四句,都是五言律句仄起平收式。如果你再找词谱核对一下,就明白"离天三尺三"是变通句式,是变例;"万马战犹酣","赖以柱其间"才是正例。毛主席对词学造诣很深,为什么这一句用变例呢?一看作者原注就明白了:这一句是引用湖南民谣的原句,不好随意改动,只得将平仄变通一下。如果你填《十六字今》,第四句的平仄按变例填,而没有任何理由,在行人一看,认为你对词律一知半解。
    又如,毛主席的《沁园春》有两首,一首是《长沙》,一首是《雪》。这两首同调同体的词,下阕第八句平仄各不相同。前者是"激扬文字"(仄平平仄);后者是"成吉思汗"(平仄平平,"汗"读平声、音寒)。如果你找词谱核对一下,就明白前者是正例,后者是变例。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一句的平仄通融一下呢?因为成吉思汗是人名,而且是"一代天骄"之名,绝不可削足适履,为了将就平仄把他改成"思汗成吉"!(王力《诗词格律》中是这样解释的。姚普《新编实用规范词谱》则认为:"吉"入声,古韵有时入可代平。吾从王说,因为作为身体出汗的"汗"读去声,作为古代突厥、蒙古等族君主称号可汗"汗"读平声。)
    因此,初学填词,除了由简而繁,从小令起步外,还要同一词调的词多背几首,发现有不同的句式,就查查词谱,从中辨明哪些句子是正例,哪些句子是变例。开始学,尽量按正例填词,起步要正;没有充足理由,不要随便用变例。宋词中,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等的作品中有不少变通句式;婉约派如柳永、秦观、李清照的作品中也有;格律派周邦彦、姜夔等的作品,讲究音律,注重词法,词谱中多以他们的作品为正例。不过,有些变通句式,经苏轼等大手笔一用,别人跟的多了,也就成了正例了。
    词谱是需要购置的。开始学,有一本王力著《诗词格律》也行,该书除在正文里介绍了十几个词牌曲调格式之外,还在《附录二 词牌举要》中选录了常见的词牌50个。把这几个曲调掌握好,再深造也是可以的。但作为曲调格式核查依据,还得购置曲调较全的本子。《词律》、《钦定词谱》这种大部头著作,学者进行词学研究是必备的,初学者无须购置。旧时初学填词大多用《白香词谱》,该书收词牌一百个,但旧版本不用新式标点符号,读起来费劲。解放后新编出版的词谱不少,但我读的有限,从我所接触的版本看,有三本较适合初学者备用。一本是龙榆生编撰、上海古藉出版社的《唐宋词格律》。该书收词牌153个,依韵脚分为五类:平韵、仄韵、平仄韵转换、平仄韵通叶、平仄韵错落,每类中以字数多寡为排列先后。另一本是杨文生编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词谱简编》。该书收词牌120个,依小令、中调、长调的次序排列,从最短的《十六字令》开始,最长的《莺啼序》结束。还有一本是姚普编校,1998年才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规范词谱》,这本比前两本规模大,收词牌400个,480体,词例796阙。所选词例也打破只用唐宋名作的框框,选入了金、元、明、清直到现代人(毛泽东、唐圭璋、宋祖莱等)的佳作,因为所选词例较多,某些词牌的平仄声机动性也就多些,不那么严格和呆板。这三本书所选词牌多数为古今常用的,也有少数不甚习见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