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诗美创造学

 

 诗美创造学

作者:毛 翰

第三章 诗的构思

  我们为什么要写诗?那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我们心中有一份情的感动、理的感悟,以及美的感触,想要抒发,想要对人诉说。音乐家想要诉说时,会用旋律和节奏;画家想要诉说时,会用线条和色彩;舞蹈家想要诉说时,会用动作和表情;诗人想要诉说时,则会用语言和意象。
  诗有三要素──意(情思,或情理美)、象(意象)、言(语言)。诗歌构思的要义,就是立意、取象、出语,就是如何运用语言和意象,去表达情思。
  意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一、立象尽意。就是完全用意象表达。此时,诗是以语言,通过意象这个中介,间接抒发情怀。即以语言营造意象,以意象作为载体,寄托情思。
  二、直言其意。就是直接用语言倾诉心中的情思,同时,运用若干意象,作辅助性的表达。
  举例来说,如果要写一首爱国主题的诗,抒发一腔爱国情思,我们大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像胡宏伟的《长江之歌》那样,以长江作为祖国的象征,作纯意象表达:“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其中没有一句直接倾诉爱国情怀,所有的情怀都寄托于长江这一意象之中。要么像瞿琮的《我爱你,中国》那样直抒胸臆,并辅以若干意象:“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将爱国主题直接呈现出来,同时,随机地选取若干意象,布置于诗行之间,作为情思的点缀和印证。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用立象尽意的手法写成的这首《七步诗》绝唱,其实也不妨放弃意象表达而直述其怀:

  胞兄不容弟,弟在阶下泣。
  本是同母生,相残何太急?

  诗人公刘1958年被戴上右派帽子,打入另册,妻子抛下不满百日的女儿,背他而去,父母也经受不了命运的打击,先后辞世,只剩下女儿与他相依为命。文革兴起,再度遭遇厄运。1969年进“中办学习班”,变相监禁,一号战备令下,由北京转石家庄。年底,奉命填一“公用私函”(正文是铅印的统一内容,各人只须填写收信人称呼和寄信人落款),寄给家人以报平安。信函寄出后,很快就收到了十一岁女儿的回信,但信封里没有片纸只字,只有一方洁白的手绢。公刘还是激动万分,浮想联翩,猜测女儿此举至少有两重意思:一是相信爸爸清白无辜,二是让爸爸擦眼泪,坚强地活下去。半年后父女重逢,才知道女儿的信封里本来还有一张写有几行字的小纸条,但被拆检人员没收了。至于手绢的寓意,女儿说,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想让爸爸知道,女儿还活着。(1)
  ──在公刘女儿的信封里,如果只有那张字条,就是一首直言其意的无意象诗;有了那张字条,再加上一方白手绢,就是一首直言其意并辅以意象表达的点缀性意象诗;丢了字条,只剩下“不著一字”的白手绢,就成了一首立象尽意、含蓄蕴藉、无从达诂,从而“尽得风流”(2) 的纯意象诗。

  1、立象尽意

  立象尽意的诗,其构思的要领,是以言造象,以象寓意。此时,语言是构造意象的材料,意象是寄托情思的载体。语言、意象、情思三要素的关系,在这里可用王翰的一句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来形容。即诗家用某种玉石(语言材料)制成夜光杯(意象),以夜光杯(意象)来承载葡萄美酒(情思)。

  立象尽意的诗的性质
  立象尽意的诗,以客观物象寄意,物象在诗中居于中心地位,可以称为“纯意象诗”,或“咏物诗”。这里,“咏物”是广义的,其所咏之物,包括自然之物,如植物、动物、矿物、器物、景物及各种杂物,也包括社会之物,如事物、人物等。且看下列这一组古代诗歌,依次是咏植物、动物、矿物、器物、景物、人物、事物的: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春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

卷心笔儿是兔毛,翰墨场上走一遭。
早知你心容易黑,不如当初淡相交。
          ──明代民歌《笔》(3)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唐]来鹄《云》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黄庭坚《牧童》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宋]石象之《咏愁》 

  新诗中的立象尽意的诗也很多,咏动物的如李魁贤《鹦鹉》、周涛《野马群》、舒婷《始祖鸟》、许德民《紫色的海星星》,咏植物的如石天河《昙花》、姚学礼《树》,咏器物的如朱增泉《围棋》,咏景物的如高深《鹿回头》、公刘《勐洞河上的七只天鹅》、杨然《中秋月》、黄雍廉《唐人街》,咏人物的如绿原《诗人》、张志民《倔老婆子》、张新泉《渔人》、詹永祥《表妹们》、徐东明《知识分子》,咏事物的如余光中《乡愁》、艾青《跳水》、纪弦《火葬》。 拙作《自杀的八种方式》也可算是咏事物的:

沉甸甸的思想
该收割了
   ──《自刎》

让一个圈套如愿以偿
让其他所有的圈套
永远落空
  ──《上吊》

  立象尽意的诗(纯意象诗、咏物诗)往往就是“诗谜”,诗为谜面,标题为谜底。作为诗谜,谜面不宜点出谜底,诗中不能出现标题用字。上列各首,都可以作为诗谜。以诗谜要求,骆宾王《咏鹅》一诗,只要将其开头的三个“鹅”字掩去,如改成这样:“鸟儿跟着我,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同样可作为诗谜。谜语的谜面多采用押韵的诗歌形式,与诗无异。有一次,几个孩子要我打谜语给他们猜,把我记得的一些猜完了,还缠着不放,我就只好瞎编:“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绿葡萄。”(白种人的眼睛)“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红葡萄。”(兔眼睛)“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烂葡萄。”(瞎眼睛)“就是一股气,味道不咋的,听到一声响,大家不乐意。”(……)
  立象尽意的纯意象诗(咏物诗、诗谜)与一般谜语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情思意蕴,而后者没有,仅仅是游戏。(4) 一旦有了意蕴,谜语也就成了诗。例如上述关于“瞎眼睛”的谜语,如果再添上两句,说“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烂葡萄。葡萄烂了不要紧,你的鬼脸我知道。”这就不仅仅是谜语游戏,而应该被看作诗了。寓庄于谐,它已近乎这么两句歌词:“失明的双眼,把暗夜看透。”(5) 有这样一个谜语:“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提起来泪洒江河。”谜底是撑船的竹篙。这也可以认为是一首诗了。
  立象尽意的纯意象诗,除了上述单一意象的,还有复合意象的。这时,多个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群,共同承载着诗的情思,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纯意象诗还可以包括像郭沫若《凤凰涅槃》一类具有整体意象、整体象征的叙事诗。

  得意求象
  立象尽意的诗有两种构思方式。一是意在笔先,主题先行,先有了某种情思,需要寻求一个妥帖的意象来表达。就是为“葡萄美酒”寻求一只可作载体的“夜光杯”,为芳魂寻求一枝可供栖息的花朵。
  读前人的诗,我们可以推想,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些奇妙的构思,应该是先有一腔情思,久已郁积在胸,未能倾诉,一经获得“长江首尾”、“杨花柳絮”这样美妙的意象,情思有了载体,诗便一挥而就。
  想必是见识了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奴颜媚骨和鬼魅行径,诗人流沙河渴慕一种孤高自许、刚直不阿的人格风范,怀念一种久违了的立身处世之道,唾弃那趋炎附势、损人利己而居心险恶的小人。当他找到了一组植物作为载体,这满腔忧愤,就都有了寄托之所(6) :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直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白杨》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藤》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仙人掌》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梅》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毒菌》

  有一年春天乍暖还寒,有一位诗人将一腔忧思和祈盼都寄于一只燕子:

往年有倒春寒,
往年有倒春寒。

三月的脸,
横竖剥不下一丝笑颜。

今春会怎样?
派只燕子打探。

但愿,一枝羽箭,
射落一个冬天。
  ──桑恒昌《羽箭》

  凯旋不久的春天,抵挡不住残冬的反攻而败下阵去,这便是倒春寒。倒春寒在过去是经常发生的,诗人对此心有余悸,一再念叨“往年有倒春寒”,怕见三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思昔抚今,今年会怎样?诗人急中生智,要派一只燕子前去打探,进而希望这只燕子,即如一枝羽箭,射落冬天!这一意象新奇独创,前无古人。只是这燕子也许过于柔弱了吧,过去只听说羽箭有雕翎的,没听说有燕翎的呀,此燕行吗?让我们为它祈祷,愿它强悍如雕,不辱使命!
  意在先,象在后,我自己习诗有类似经验。例如,有感于某些人违背初衷,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就像年轻时渴望恋爱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禁锢,与心上人一道私奔的少女,待到日后她自己为人母时,反倒做了封建礼教的化身,禁止自己的女儿自由恋爱……有了这样的感慨,又不想直说,我就试着去作一种纯意象的表达,就去找一种可作为情思载体的意象。自然界里,有什么东西是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的呢?这并不容易找。我一度甚至怀疑,究竟有没有这样一种“客观对应物”。经历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周折,终于找到了《棉花》:

  花儿原是你的羞处/坦然舒放/骄傲地裸露//从花蕾到棉蕾/童稚不改/只是铅华褪去//最终却作了/人间的/遮羞布

  80年代末,读《胡风集团冤案始末》(7)一书,有感于胡风等人的悲剧,我写过一首小诗《水仙》:

  你一甩水袖与雪国斗气/抱一束冷艳含泪思春/春天来了你却分外孤寂呀/你不见容于春风一朝凋零//没谁敢正视这凄楚的一幕/黛玉不肯来葬你的芳魂/大家都忙着春天的庆典/任流水载你去遥远的仙境

  水仙花开放于隆冬,凋零于早春。为了春天的胜利,她曾经于冰天雪地摇旗呐喊。她怎么也料不到,自己竟不为春天所容,在春天君临这个世界之后,竟会被春天一手摧残。找到了水仙花这一意象,一腔悲慨就找到了寄托。
  唉,都太沉重了,还是举一个轻松的例子吧:

  有一个女孩爱风铃/铃儿就是她的芳名/数一数铃儿有几个/就能猜出她的芳龄//无风时铃儿很寂寞/世界会感到她的失落/但只要风儿一个吻/她就会唱出灿烂的歌//春有铃儿,夏有风/铃儿在风的怀抱中/铃儿有春,风有夏/风是铃儿依恋的他//风呀本是为铃儿生/守望铃儿是他的宿命/不见了铃儿风凄凄/失去了风儿枉为铃

  这是拙作《风铃》。风铃,风铃,当我忽然想到,可以把“风”与“铃”拆开,分别借喻一个爱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一种感伤的恋情便找到了别致的表达。

    窥象寻意
  立象尽意的诗的另一种构思方式,不是得意求象,而是反过来窥象寻意。就是试图从既定的意象(尚未寄意时,应是物象)中,窥探出某种可能的精神内涵,窥察出可能的情蕴和理趣。就是要识别夜光杯中的酒香,就是要唤醒栖息于花瓣里的芳魂。
  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有一个优美的传说,一处著名的景点“鹿回头”:相传古代有一位黎族猎手,追赶一只梅花鹿,从五指山一直追到这天涯海角,前面便是万顷碧波,猎人正待张弓搭箭,射杀猎物,忽见火光一闪,烟雾腾空,梅花鹿回眸一笑,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并与猎人结为恩爱夫妻。鹿回头的传说,作为一个诗的意象,可能具有许多内涵,如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如锲而不舍,皇天不负苦心人,如姻缘前定,如男尊女卑,如柔能克刚……我们不是听说过许多仙、人相恋的故事,听说过白蛇、狐狸精、鲤鱼精、牡丹仙子、树精藤怪,或出于真诚爱慕,或出于情欲冲动,纷纷化作美丽少女,诱惑人间男儿吗?怎见得这只梅花鹿就不是仙界女子,因为爱上了这位黎家青年,就故意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一路奔跑,可望而不可即,诱其出走,远离家中妻子或恋人,最终成就一段浪漫情缘呢?诗人高深1980年来到三亚,以《鹿回头》为题,却这样写道:

可怜的梅花鹿,
被追逐到生命的绝处。
于是变成了美丽的少女,
嫁给了要致她死地的猎户。

生与死转化成恩爱,
猎人与猎物结成夫妇。
这美丽动人的传说,
美化了弱者的屈服。

  这无疑是独具慧眼的发现。“这美丽动人的传说,美化了弱者的屈服”,一语道破了猎物向猎人示爱的实质,显得格外深刻、警拔,足令一切美化奴性的爱的颂歌黯然失色。
  但关于鹿回头的咏叹,关于鹿回头这一意象的内涵的发掘,肯定不会到此为止。1999年3月21日,我有机会来到三亚,夜游鹿回头,得小诗一首:

梅花鹿回眸一笑
变成了美丽的少女
秀色依然可餐
弱者总是委屈

这世界欲壑难填
你能逃到哪儿去
逃过了人家的食欲
逃不过人家的情欲

  这世界是强者的世界,弱肉强食是天地间铁定的游戏规则,弱者存在的义务就是满足强者的欲望。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8) ,世间的欲望,一为食欲,二为情欲。“逃过了人家的食欲/逃不过人家的情欲”,也算是对鹿回头这一意象蕴涵的千虑一得。
  有时候,我们可能为一组物象一一赋诗。关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拙作《十二生肖图》有这么几则:

百兽之王也走投无路了
不得不卑躬屈膝
躲进一纸
假慈假悲的野生动物保护法
面对人类的淫威
毫无惧色的
只有咱无名鼠辈
      ──《鼠》

  在人类自诩为万物灵长的这个世界上,人的存在,就是其它一切生灵的灾难。如今,人类的一切宿敌,包括狮子老虎等所有猛兽,都已俯首称臣摇尾乞怜了,只有小小的老鼠是一个例外。“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人类的一切灭鼠措施,只能激励老鼠的繁殖,优化老鼠的种群(被消灭的多是老弱病残和低智商者)。以老鼠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它们可以自豪地宣称:“面对人类的淫威/毫无惧色的/只有咱无名鼠辈”。这里的引申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反刍着报章上的赞美之辞
苦笑一声
不知道这身鞭痕累累的皮
以后又被人家剥去
做什么鼓

      ──《牛》

  “只知奉献,不知索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诸如此类的赞美之辞,牛听了,不知作何感想?从牛的哀怨眼神中,我们不难得到另类的诗的发现。还有,牛皮是用来作鼓敲的,也是用来作气囊吹的,皮鞭底下劳苦一生,死后却被人大吹大擂,这难道就是牛的宿命吗?

当心披着羊皮的狼啊
披着羊皮的人
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地
教导我们
      ──《羊》

  世象是如此之荒谬,谁见过披着羊皮的狼?司空见惯的,倒是披着羊皮大衣、羊皮袄的人。披着羊皮的人,却常常极其伪善地发表一些警世之论。

每一个引吭高歌的鸡公背后
都有几个
自鸣得意的鸡婆
      ──《鸡》

  “鸡叫,并非叫得特别嘹亮,而是叫在万籁俱静之时。”此诗已忘了系何人所作。许多关于鸡叫的理趣都被人发掘去了,我只好另寻意蕴。我曾经这样写过:“我知道光明不是我啼来的/夜色如磐的时候/我只是忍不住对黑暗统治的/一腔抗议”。主题依然沉重,况且,都是在公鸡身上打主意,新意不多。于是,我试着来点儿诙谐,对鸡公鸡婆作一回调侃。不是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吗?
  要让每一种物象都成为诗的意象并不容易,这需要研究其外在的和内在的文化特征、掌故,寻找它们与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可能的微妙联系。

  2、直言其意

  诗的另一种构思方式是直言其意,就是用语言直接诉说心中的情思,同时以若干意象点缀其间,作辅助性的表达。

  直言其意的诗的结构
  直言其意的诗与立象尽意的诗一样,其基本构成,仍然是情思、意象、语言三要素,但其结构方式完全不同,正可谓“同分异构”。
如果说,立象尽意的诗是以言造象,以象寓意,意象是语言与情思的中介,其意象对于诗意表达是决定性的,那么,直言其意的诗则是直接以言尽意,无须通过意象这个中介,意象只是点缀性的,对于情思的表达,其作用只是辅助性的。
  如果说,立象尽意的诗的结构,可以用“葡萄美酒夜光杯”(以玉制杯,以杯盛酒)来形容,直言其意的诗的结构,则可用张志和《渔歌子》中的一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以水养鱼,以花装境)来形容。这里,“流水”指诗的语言,“鳜鱼”指诗的情思,“桃花”则指诗的意象。直言其意的诗,其以言尽意,犹如以水养鱼,让鳜鱼漫游于流水之中,而以桃花之象,从旁装点诗境。
  试看两首极为简短的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易水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荆轲义无返顾,决心深入虎狼之国刺杀秦王,临行之时悲歌一曲;刘邦平叛归来,念天下初定,忠勇难求,于沛县故里引吭高歌。这都是直抒胸臆,坦陈情怀。而首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大风起兮云飞扬”一类的意象组合,则是作为情怀的铺垫,气氛的烘托。删去“风萧萧兮易水寒”,使《易水歌》只剩下“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删除“大风起兮云飞扬”,使《大风歌》只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两行,其诗依然成立。
  后世的许多直抒胸臆的抒情诗的构思,是与之一脉相承的。例如,瞿琮的《我爱你,中国》:“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通篇都在直抒爱国情怀,尽管以“百灵鸟”这一意象开头,接下来并没有着力营造它,并不是让它作为载体,承受诗中所要表达的全部情思,而仅仅是作为情思的一个装饰和点缀。随手换一个别的意象,如“凤凰鸟从蓝天飞过”、“银河水从夜空流过”、“梅花香从春天飘过”似乎都无不可。就算把这一意象删掉,全诗的基本结构依然存在。相比之下,一首立象尽意的诗如果抽去其中心意象,全诗就会轰然坍塌。试想,贺知章《咏柳》能删去柳吗?陆游《咏梅》能删去梅吗?于谦《石灰吟》能抽掉石灰吗?郭沫若《凤凰涅槃》能抽掉凤凰及其涅槃的故事吗?──“葡萄美酒夜光杯”绝对不能省略夜光杯,“桃花流水鳜鱼肥”却可以省略桃花。

  着意抒怀,随机布象
  与立象尽意的诗相比,在直言其意的诗中,意象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其作用不再是决定性的,而是辅助性的。此时,诗直接以言尽意,直言其意是诗的主干结构。
  试看美国黑人诗人克劳德•麦凯(1890-1948)的十四行诗《哪怕我们必死》。此诗原本是为纪念1919年黑人暴动而作,后被英国首相丘吉尔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引用,从而成为二战中反法西斯的战斗口号:

哪怕我们必死,也别死得像猪,
给人逮住,圈入肮脏的去处
疯狗围着我们狂吠乱叫,
奚落我们的命苦。

哪怕我们必死,也要死得高贵,
这样我们的宝贵鲜血就不至于
白白流失;甚至我们抵抗的恶魔
也不得不对我们的死亡表示敬意。

哦,同胞们!我们必须共同抗敌!
尽管寡不敌众,也要显示勇气,
挨打千次,也要还以致命的一击!

即使前面是坟墓又有什么关系!
面对残暴而胆怯的匪徒,像男子汉
退到墙根,剩下最后一口气,也继续作战!

  哪怕我们必死,也要死得高贵,决不能死得卑贱窝囊;哪怕我们必死,也该是战死,而决不能任人杀戮。这就是诗中所表达的意志,这就是诗中所宣泄的情感。此志此情,如果完全出之以抽象语言,至此已和盘托出。意象的运用,则是为了表达得更为鲜明、生动,增进诗质和艺术感染力。“猪”、“狗”、“恶魔” 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喻象的随机嵌入,尤其是“男子汉退到墙根,剩下最后一口气,也继续作战”的悲壮形象的最后出现,就有助于达成这种艺术效果。
  在直言其意的诗中,意象的作用只是装饰性的、点缀性的。犹如在一座建筑物中,不是作为基本框架的梁柱和墙体,而只是作为增进外观亲和力、感染力的装饰材料,如墙纸、地毯和吊灯等。因此,直言其意的诗中的意象经营,可以根据诗人自己的审美趣味,更为自由、随机、从心所欲地进行。
  何其芳的悼亡诗《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尽管其中意象密集,幽花、朝露、小溪、绿藤、轩窗、金花、檐雨、星光、珍珠等众多的意象,几乎要把直抒胸臆的语言给淹没了,它的主干结构却仍然是直言其意的,包括抒情主人公说出的话,“你是幸福的,小玲玲”,“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夭亡”,以及诗人没有说出,而读者依稀可以听到的话,“这个世界太污浊,太丑恶,它不配你,你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值得庆幸的,你匆匆辞别这个世界,是明智的……”喃喃的娓娓的诉说,加上一系列别致的意象装点,对少女早殇的哀惋痛惜之情便有了一种别样动人的表达。全诗晶莹剔透,已超越了时空距离、生死困惑,完全沉浸在对纯洁、天真、忧伤、美丽的礼赞之中了: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拙作《我的恋人在远方》也可算是直言其意的。其基本的结构线索是人生失意者的自言自语,或内心独白。而秋枫、冷月、烛光、琴弦、鸽子和夜来香等意象的布局,也略有随机、随缘之趣:

我的恋人在远方
在一个幽静的小村庄
有一年秋天枫叶红
她作了别人家的新娘

从此我怕见天边的月
怕见流泪的红烛光
高山流水天然调
如今都僵在琴弦上

也曾让鸽子捎过信
问起过那束夜来香
夜来香至今无消息
鸽子也不知流落何方


  关于无意象诗
  直言其意的诗,通常还是有意象的,需要借助意象点缀于诗行之间,作辅助性的表达,我们不妨称之为点缀性意象诗。而当其中作为点缀的意象越来越少,便趋向于“无意象诗”了。“桃花”、“流水”、“鳜鱼肥”,在直言其意的诗中,鱼儿离不开水,却离得开桃花,情思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却离得开意象。离开“桃花”(意象),诗的三要素就只剩下了“流水”(语言)和“鳜鱼”(情思)两项,诗就成了“无意象诗”。无意象诗是直言其意的诗的一种极端形式。
  无意象诗,是思想的直白,是情怀的直露。思想直白,情怀直露,通常是诗之大忌。然而,事物总有例外。对于诗的形象思维原则,例外就是通篇直抒胸臆,就是情思的直陈,不借助任何意象承载或点缀,却不流于标语口号式的喊叫,不流于概念化的枯燥。
  诗无意象,而能意气风发,此时,诗便可能抵达另一种艺术极致,其语言高古,如晴空朗朗,天风浩浩;其情思独步,如鸾鸣仙界,凤翔九霄。试看几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但能辨此意,祸去福招来。
──[唐]王梵志(好事须相让)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唐]罗隐《自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文嘉《今日歌》(9)

砍头不要紧,为了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就义诗》

  古往今来,无意象诗并不多见,成功的无意象诗更是凤毛麟角。像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戏赠沈后》:“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也属于无意象诗,但格调不高。相传陈后主当时专宠张贵妃(张丽华),半年不见沈皇后。一日,去沈后处,沈后不冷不热,后主随即告辞,沈后也不挽留,后主因有此作。至于“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两句,以其简洁明了,且衍生出普遍的哲理意味,成为广为流传的俗语,则应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
  有些可能被认为是无意象的诗,其实仍有意象。因为意象不仅包括物象、景象(自然景物),还包括事象(社会生活景观)。譬如,李清照《乌江》一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中,“过去时”的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情形即是意象。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中,“将来时”的王师北定中原的情景也是意象。
  即使是上面列举的几首较为典型的“无意象诗”,有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象,而只是意象比较淡远,不为人所注意,仿佛鳜鱼优游的清清河水中,倒映几簇若有若无的桃花,仿佛鸾凤凭翔的朗朗晴空里,浮动一抹若隐若现的云霞。譬如,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幽州台、天地悠悠,就不妨说是意象,作为历史背景的求贤若渴的燕昭王与慕名而来的四方贤士相揖而聚的画面,与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报国无门怆然涕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都不无意象的意味。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中,成功的不流于标语口号的无意象诗很少见到。陶行知《自立立人歌》(10) 或可聊备一格: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别人的事我帮忙干,/不救苦来不救难,/可算是好汉?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大众的事不肯干,/架子摆成老爷样,/可算是好汉?
大众流了汗,/大众得吃饭,/大家的事大家干,/若想一个人包办,/可算是好汉?

  外国的无意象诗佳作,我们最熟悉的,有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除了第一句的拟人,约略见出一点儿意象,全诗以明快流丽的语言,表达一种明朗健康的人生哲理、人生信念,让读者为之感染和感动。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则是一首更为纯粹的无意象诗,“生命”、“爱情”、“自由”,每一个词都是抽象的,完全无意象可言,诗却如此脍炙人口,谁也不觉得少了意象是什么缺憾。
  对于有着“立象尽意”的悠久传统的中国诗歌,无意象实在是一种例外。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例外”呢?
  也许,无意象,实际上是“大象无形”(11) 。仿佛“白日依山尽”,我们却依然感到太阳的存在;仿佛夜幕深掩,我们却依然感到夜来香的身影就在不远处。或者,无意象,是意象悄然隐退,回到了艺术的天国,诗的天空,一片明净空旷,只有一个浑厚辽远的声音,诗人的声音,或上帝的声音,在宣示着人生的一些真谛。
  也许,无意象,实际上是“得言忘象”。偶得一天籁之言,或古拙真率,或隽妙清奇,已足可表情达意,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又何须苦苦构筑意象,非意象化不能入诗?
  无意象诗看似简单,其实极难掌握,无意象而导致兴味索然、了无韵致的不乏其例,便是名家名作有时也难以幸免。如歌德这首《自勉诗》:

什么东西能缩短我的时间?
实践。
什么东西使时间变得难受地长?
懒散。
什么东西会造成过失?
容忍和等待。
什么东西能使你成功取胜?
凡事考虑不要过于久长。
什么东西令人起敬?
奋起反抗。
(吴德融译)

    总之,意象作为诗的精神内涵的美化表现,在纯意象诗中,它是暗示性的:意在象中,象明意隐。在直言其意的点缀性意象诗中,它是印证性的:意、象并置,意明象也明。而在无意象诗中,则是意明象隐,大象无形。
换言之,作为借助意象表达情思的语言艺术,诗可以以象带意,也可以以意带象。以象带意的特征是以象为主,以意为辅,而当“意”完全隐去时,诗便成了纯(意)象诗;以意带象的特征是以意为主,以象为辅,而当“象”完全隐去时,诗便成了无(意)象诗。

  3、在立象尽意与直言其意之间

  直言其意的诗,其意象布置并不总是随意的,仿佛信手拈来的,有时可能相当刻意,其意象布局也可能十分严整。这样,其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也更为凸显。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梅花香啊梅花香
母亲一样的梅花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梅花香啊梅花香
──余光中《乡愁四韵》

  以“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和“梅花香”四个意象并置。四个意象中,“长江水”无疑是中国意象,“海棠红”喻指不曾残缺的中国版图,相对于诗人客居的无冬的台湾,“雪花白”则显然寄托着故乡故国之思,“梅花香”自不必说,更是典型的中国象征。如此四象并出,可见诗人并不掩饰其立象尽意的企图。但诗以“乡愁”为题,主题显豁,又以“乡愁的滋味”、“乡愁的烧痛”、“乡愁的等待”、“乡土的芬芳”叠出层现,又分明保留着直抒胸臆的特征。

从北京到红色的吐鲁番
我带回一串葡萄
它是我的眼泪
紫色的、绿色的
饱含着辛酸的泪水

  从北京到吐鲁番
  眼泪洒在了路上

从北京到蓝色的乌鲁木齐
我带回一束玫瑰
它是我的青春
火红的、甜蜜的
在少女的心房枯萎

  从北京到乌鲁木齐
  青春消逝在路上

从北京到金色的酒泉
我带回一只夜光杯
它是我的爱情
清澈的、晶莹的
闪烁着星星的眼睛

  从北京到酒泉
  爱情留在了路上

从北京到青色的拉萨
我带回一匹哈达
它是我的梦想
朴素的、洁白的
插着白鹤的翅膀

  从北京到拉萨
  梦想丢在了路上

从北京到白色的大理
我带回一捧孔雀石
它是我的忧伤
猩红的、碧绿的
沾满了血和泪

  从北京到大理
  忧伤抛在了路上

从北京到绿色的西双版纳
我带回一串蝴蝶
它是我的岁月
美丽的、干枯的
夹进了时间的书页

  从北京到西双版纳
  岁月消失在路上
         ──方含《在路上》

  1968年,方含二十有一。“眼泪洒在了路上”、“青春消逝在路上”、“爱情留在了路上”、“梦想丢在了路上”、“忧伤抛在了路上”、“岁月消失在路上”,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啊?是文革初期被煽动起来的大、中学生全国大串联走过的狂躁与迷茫之路吗?泪洒于路,忧伤于路,青春、爱情、梦想、岁月消逝于路,这分明是直抒胸臆。但吐鲁番的葡萄、乌鲁木齐的玫瑰、酒泉的夜光杯、拉萨的哈达、大理的孔雀石、西双版纳的蝴蝶,分别作为眼泪、青春、爱情、梦想、忧伤和岁月的喻象,又近乎立象尽意。
  立象尽意与直言其意,作为诗的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这时仿佛已相互融合,不分彼此。读其诗,给人的感觉,似是托物言志,又似是直抒情怀。抒情主人公也有点儿非客非主,亦客亦主,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了。
  拙作《归字谣》将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次序稍加变换,使兰、竹、菊、梅与春、夏、秋、冬分别对应,以作乡情咏叹。其表达,亦在立象尽意与直言其意之间:

寄你一枝二月兰
二月兰乡是家园
山中的杜鹃水边的燕
相问游子何时还

寄你一枝湘妃竹
湘妃夜夜歌如哭
五月的龙舟六月的浪
湘妃望断天涯路

寄你一枝重阳菊
重阳最是伤心日
老父的白发老母的泪
不孝的儿女长别离

寄你一枝陇头梅
梅花三弄雪花飞
又是一年风光老
天涯游子你归不归

---------------------------------------------
  注释:
  (1)见《扬子江诗刊》2000年第4期。
  (2)[唐]司空图《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3)选自明代冯梦龙编《山歌》。原为“五句子”,第五句“世间好物不坚牢”,似蛇足。(五百年前就有人编了这首歌骂我,想必是我的前世冤家所为。列位看官一笑。)
  (4)[清]袁枚《随园诗话》:“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其实,咏物诗有寄托,仍然可以当作谜语来猜。
  (5)张名河《琴弦上的岁月》。
  (6)流沙河《草木篇》,作于 1956年10月30日,发表于《星星》1957年第1期(创刊号)。
  (7)李辉著,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2月版。
  (8)《礼记•礼运》。
  (9)文嘉的《明日歌》更为世人传诵:“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惟此歌第七、八句中“水东流”、“日西坠”为意象表达。另有《昨日歌》不知何人所作:“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已过去,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流日日去,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悔昨日弃今朝!”其中“水流”、“花落”亦为意象。
  (10)相传清人郑板桥临终前有《遗书》给儿子:“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当为陶行知此歌所本。
  (11)《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来源 古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