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肖大志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

 

 

肖大志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

  

上篇    

 

.

 

()

    

出家学佛弃王位

传道译经拓法流(题安世高)

    :安世高:公元二世纪人,本为安息国太子,自幼信佛。即位之前,让位于其叔而出家修道。公元147年到达洛阳,在中国译经弘法约30年。因其王族出身,时人尊称“安侯”。他是汉译佛经的先驱者。

   

舍利威神弘正法

沙门智辩盖东吴(题康僧会)

    1:康僧会(?-280),祖籍康居国,世居天竺。10余岁出家。博览经籍,智辩超群。于247年到建业,以神通迎请五色舍利,使孙权叹服,并为之建建初寺。此为江南佛教兴隆之始。

2:舍利:通常指佛之遗骨,后亦泛指有修行者之遗骨。一般所说舍利系骨片,形状、大小、颜色等不一,质地坚硬;我国则多以豆粒状者称为舍利。据称由勤修戒定慧之功德所形成,藏密认为乃“智慧明点”所化成。

 

中土比丘受戒为开始

汉人西域取经是领先(题朱士行)

    :朱士行:三国时(约三世纪)人。籍贯颖川(今河南禹县),享寿80岁。260年出家,为内地西行取经求法第一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他也是汉族僧人开讲佛经、汉族僧人依照戒法成为正式比丘的第一人。

 

历游西域,随处译经,时誉敦煌菩萨

博览典籍,发心弘道,史称一代高僧(题竺法护)

    :竺法护(生卒年不详),祖籍月氏国,世居敦煌。8岁出家,从师改姓为竺。266年至313,先后游历敦煌、长安、洛阳等地,传道译经,人称“敦煌菩萨”。

 

兴隆佛教,光映佛门,戒德精严垂典范

亲近国王,位尊国宝,神通广大折刚强(题佛图澄)

    1:佛图澄(232-348),西域龟兹人。精通佛学,颇有神通,且持戒精严,深得后赵石勒、 石虎的敬奉,尊称“大和尚”,并视为“国之大宝”。二石性情残暴刚强,佛图澄以神通、戒德使其敬畏,并常劝其施行德化。佛图澄临终前曾对弟子说:“佛经云:‘若要建立正法,则应亲近国王。’此中大有深意也!我以道术,令二石稽首,使胡人皈依,让百姓蒙益,从而使佛法得一时之盛。但是,要使佛法真正深入人心,传之久远,还须靠玄学义理。”他对佛教在中国的兴隆起了很大的作用。

    2:戒德:由持戒而来的功德。

    3:刚强:佛教指刚强难化之人。

 

慧心观念西方,莲宗从此兴华夏

远道流传东土,佛法随缘润众生(题嵌慧远)

1:慧远(334-416),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少习儒学,尤善老庄。21岁从道安出家。精研般若学,道安赞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381年入庐山,住东林寺传法,形成江南佛学中心。并与刘遗民等共建莲社,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净土,被尊为净土宗初祖。在学术上,慧远儒释道三教兼通,而以佛教为宗。

2:观念:于内心观想佛理及佛之相好。与现今通常所说之“观念”一词含义不同。

 

住逍遥园,译经说法众咸集

发诚实誓,举焰焚身舌不焦(题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 ,略称罗什,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其余三人为真谛、玄奘、义净,或说真谛、玄奘、不空)之一。父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7岁随母亲出家。401年至长安,后秦国主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将罗什安置于西明阁及逍遥园,从事大规模译经工作,弟子甚众。临终前曾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火化后果真薪灭形碎,唯舌不焦。

 

说阐提成佛

感顽石点头(题道生)

    1:道生(355-434),亦称竺道生。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幼年出家,15岁便登座讲经。418,因说一阐提成佛,受僧界攻击,被逐出建康(今南京)。后大本《大般涅槃经》传来,证实其说。相传道生被逐后,曾在苏州虎丘山独自讲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感群石点头,遂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

    2:阐提:又叫一阐提,意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指断绝了善根,不能得到解脱、不能成佛的众生。但天台宗、华严宗反对这种说法。《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载佛言:“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

 

精通禅法

广译佛经(题佛驮跋陀罗)

注:佛驮跋陀罗:(359-429)。又作佛陀跋陀罗等。意译作觉贤。北印度那呵利城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17岁出家。于后秦弘始十年(408)入长安,弘传禅术之学,后又至庐山慧远处居数年,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义熙十一年(415 )至建康(今南京),止住道场寺,从事翻译,与法显合译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又独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等,凡13部,125卷。世称天竺禅师,为庐山十八高贤之一。佛驮跋陀的翻译虽有多方面,但专精禅法。

 

阐论讲经,常依般若明宗旨

谈玄说妙,不以空无舍大悲(题僧肇)

    1:僧肇(384-414),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崇尚老庄,后因读《维摩诘经》而发心出家学佛。师事鸠摩罗什,辅助译经,常事讲习。由于僧肇平时讲经说法,大弘诸法性空之中道观, 又被吉藏推为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称之为“玄学之始”。

    2:僧肇云:“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弘扬佛法显神迹

化度时人称圣僧(题保志)

    :保志(418-514),亦作宝志、志公。金城(今兰州)人。少即出家。据《高僧传》载,其言行神异,“时或赋诗,言如谶记,至后皆验。京土士庶无不归服。”被梁武帝等视为神僧、圣僧,以为观世音菩萨化身。

 

整理佛经,学精律部

庄严圣像,功满栖霞(题僧祐)

   :僧祐(445-518),祖籍彭城下邳(今江苏濉宁)人。14岁出家,毕生勤习律部,并致力于整理佛教典籍。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寺里建立经藏。在佛教造像艺术上颇有建树,主持建造了光宅寺无量寿丈九金像、栖霞山大佛、剡县大石佛等。

   

供佛舍身,愿行切矣

度人造寺,功德大哉(题萧衍)

    1:萧衍(464-549) ,字叔达,南朝梁之开国皇帝,谥武帝,史称梁武帝。南兰陵人。笃信佛教,诏令佛教为国教。在位期间大建寺庙,使佛教一时盛极。曾四次舍身佛寺,由大臣赎回。

    2:梁武帝曾问道于达摩:“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达摩曰:“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此联却反达摩之意而用。因从无为法看来,是无功德;但从有为法看来,亦可谓大功德。

 

译经百卷

判教二时(题菩提流支)

注:菩提流支:(约5-6世纪间)北魏僧人。佛经翻译家。一译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印度人。北魏永平元年(508)携大量梵本,经葱岭来洛阳。住永宁寺从事梵经翻译。后迁邺城(今河北临漳),继续翻译。前后20余年所译经论共30101卷(一说凡39127卷)。在判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智顗的《法华玄义》说他主张二时教,即佛成道后12年内所说法都是半字教,12年后所说才是满字教。

 

天竺高僧,一苇渡江弘法

禅宗初祖,九年面壁安心(题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536),南天竺人。为印度禅宗第28,中国禅宗初祖。于南朝齐梁之交从南天竺航海来广州,弘大乘佛法。接着北上至金陵(今南京),因与梁武帝不契,便一苇渡江继续北上至洛阳嵩山少林寺。据说他曾在此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

 

弘兴地论

光大律宗(题慧光)

注:慧光(468-537)北魏僧。为地论宗南道派初祖。亦为律宗大家,世称光统律师。定州长芦(河北)人,俗姓杨。年十三从佛陀扇多出家,常为人讲经,时人称之圣沙弥。北魏永平元年(508),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各译出十地经论,师通两译,自阅梵本,悟其纲领,对校异同,合为一本,又撰疏阐述十地经论之奥旨,地论宗遂因之兴起。又撰四分律疏,四分律因师之整饰弘扬,乃得光大。

 

一心求出苦轮海

全力阐扬净土门(题昙鸾)

1:昙鸾(476-542),雁门(今山西代县)人。10余岁时出家。研学龙树之说。后染疾,遂求医问药,并萌发求仙之想,乃从道士陶弘景学道。陶授以《仙经》,昙鸾携之途经洛阳时遇天竺法师菩提流支而得《观无量寿经》,乃焚《仙经》,并从此专修净土。被尊为净土宗的先驱。东魏静帝敬称他为“神鸾”。

2:苦轮海:即苦海。有情生死流转之三界六道,无法超拔,故称之为苦轮海。

3:净土门:全称往生净土门。为往生净土、脱离生死之法门。信仰阿弥陀佛本愿,称诵其名号,藉以往生极乐净土,这种实践法为净土门。

 

传宗绍祖

断臂安心(题慧可)

    1:慧可(487-593)洛阳人。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后出家,法名神光,40岁时礼菩提达摩为师,得付衣钵,为禅宗二祖。相传其为向达摩求法安心,曾“自断左臂”以表其志。一说“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

    2:安心:即由于修道之体验或对于教法之理解,而将心安住于一处,达到安定不动的境界。慧可曾请求达摩为之安心,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心。”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双树结庵,勤修善业

举家奉佛,深植慧根(题傅翕)

    :傅翕(497-569),字玄风,号善慧,世称傅大士。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16岁娶妻,生二子,举家信佛,平时以种植蔬果为生。24岁遇西域沙门开悟,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颇现神异,世以为弥勒化身。

 

译经称泰斗

摄论是宗师(题真谛)

1:真谛:(499-569),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西北印度优禅尼人,婆罗门种。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辗转游历,译经不辍。共译经论纪传64278卷,今仅存30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其译作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之祖。

2:摄论,即摄大乘论,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

 

得法华三昧

究实相十如(题慧思)

注:慧思:(515-577)南北朝时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为天台宗二祖。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经,曾持经入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旋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由此,顶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后悟得法华三昧。他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关于诸法实相,他根据《法华经·方便品》,特举唯佛与佛乃能穷尽的境界,即所谓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项,为摄一切法实相,且具有圆满意义的主要内容,并据此建立其“十如”实相之说。

 

立一念三千,尊称智者

判五时八教,开创天台(题智顗)

    1:智顗(538-597),颖川(今河南许昌)人。18岁出家,23岁从慧思学禅法,修法华三昧。575年入天台山建草庵,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为天台宗实际开创者,被尊为四祖。

    2:一念三千:天台宗重要义理,指的是当前一念识心,即含有三千种法的内容,以显宇宙的全体。

    3:五时八教:智顗提出的天台宗判教方式。五时指佛在五个不同时期说法: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八教指的是依佛说法的不同方式或不同内容而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化仪四教与“藏、通、别、圆”化法四教。

   

阐扬三论立宗旨

疏解诸经光教门(题吉藏)

1:吉藏(549-623),祖籍安息,移居南海(今广州)7岁出家,19,以善讲经论闻名。至会稽嘉祥寺讲法,称“嘉祥大师”。他承三论师说,发挥“三论”义理,开创三论宗。

2:教门:佛陀为适应教化对象而说之教法,称为教;教中之根本旨趣,则称为宗。前者为教门,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属之;后者为宗门,主要指教外别传之禅宗。

 

开创华严,史称初祖

护持正道,众仰帝心(题法顺)

    :法顺(557-640),雍州万年(今西安)人。18岁出家。具神通,因能以禅功治病而闻名,唐太宗称之为“帝心”。平时弘法,“多抑浮词,显现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巫觋所事,躬为摒挡”。于佛经讲得最多的是《华严经》,被奉为华严宗的初祖。

 

每日持佛名七万遍

一生讲观经二百回(题道绰)

注:道绰:(562-645)唐代净土宗僧。为我国净土宗第二祖。并州汶水(山西太原)人,一说并州晋阳人,俗姓卫。又称西河禅师。上承昙鸾之思想,为唐代初期净土教开拓者。十四岁出家,广习经论,尤精大涅槃经。后转入净土信仰,时为大业五年(609),年四十八。直至八十三岁为止,每日念佛七万遍。一生讲说观无量寿经二百回以上。

 

见人不起道人懒

观法皆如禅法融(题嵌法融)

1:法融(594-657年):润州延陵(江苏镇江)人。19岁出家。后拜道信为师。唐初牛头宗的创始人。法融建立的牛头宗,其禅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

2:据说道信禅师遥望牛头山有“道气”,便亲自前去寻访。他向寺中和尚打听:“此间有道人否?”和尚答:“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道信说:“阿哪个是道人?”另一和尚便答:“此去山中十里来,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道信继续进山,便见法融。

3:《维摩诘经·菩萨品》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法融《绝观论》亦云:“(一切法)皆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

 

宗持戒律

教判化行(题道宣)

    :道宣(596-667),润州丹徒(今属江苏),一说浙江吴兴人。南山律宗创始人,毕生阐扬《四分律》。另外,他把佛教判为化教(为教化众生而立的经论二藏)、行教(又称制教,即为戒饬出家内众之行为而制的律藏),也颇有影响。

 

驻杖东山,弘扬佛法

传衣能者,光大禅门(题弘忍)

    :弘忍(602-675),湖北黄梅人,一说浔阳(今江西九江)人。7岁随道信出家,651年得道信衣钵,为禅宗五祖。弘忍在黄梅双峰山东南之冯茂山另建东山寺,故世人称其法门为“东山法门”。661,密付衣法于慧能。

 

远道取经,归国译经,慈恩初祖垂青史

西天求学,登堂讲学,三藏法师扬美名(题玄奘)

    1: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629,从长安出发至印度,入那烂陀寺,从戒贤学大乘佛法, 并成为当时十大“三藏法师”之一。后来,在全印度无遮大会上论典标宗,无有异议,更是名声大振, 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645年返长安,住弘福寺、后迁大慈恩寺,广译佛经。他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之一,也是法相唯识宗(又称慈恩宗)的创始人。

    2:三藏法师:对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人的敬称。

 

至相大师,深入一门成体系

云华尊者,精研法界振宗风(题智俨)

    :智俨(602-668):天水(今属甘肃)人。从小随法顺学佛,14岁出家。专攻华严经。晚年在至相寺、云华寺讲《华严经》,宗风大振,人称“至相大师”、“云华尊者”,被尊为华严宗二祖。

 

叹末法群生,身心懈怠难观镜

仰禅门上座,行解精勤不惹尘(题神秀)

    :神秀(606-706),忭州尉氏(今属河南)人。20岁出家。50岁时投弘忍门下,不久任上座。在弘忍传衣法时,曾作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不及慧能所作之偈而未得衣法。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宗门大盛。神秀倡“住心净观,常坐不卧”,属渐修法门,其法系称为禅宗北宗。卒后谥“大通禅师”。

 

弘净土法门,树上投身生净土

称光明和尚,口中念佛出光明(题善导)

    :善导(613-681),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自幼出家,研习《法华经》、《维摩经》、《观无量寿经》等。后入长安光明寺倡导念佛, 据说他念佛时曾有光明自口中出,因称“光明和尚”。681,据说善导攀上寺内一棵柳树,向西祝云:愿佛接我往生净土。然后纵身下投,扑地而寂。他是净土宗实际开创者,被尊为二祖。

 

法弘唯识称疏主

锡驻慈恩仰大师(题窥基)

    :窥基(632-682),长安人。法相宗(又称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17岁出家,师事玄奘。后参与译经。于唯识诸论注疏甚多,称“百部疏主”。玄奘寂后,窥基长住慈恩寺弘法,被尊称“慈恩大师”。

   

严持律范

广译佛经(题义净)

注:义净:(635-713)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幼年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于咸亨二年(671)经由广州,取道海路至印度,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历游三十余国,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至洛阳。其后参与华严经之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经籍之汉译工作。自圣历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历时十二年,译出56部,共230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平时亦注重律仪。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

 

闭门研佛传佳话

造论弘经发大心(题李通玄)

注:李通玄(635-730):世称李长者。河北沧州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四十余岁时专研佛典,潜心《华严经》。曾三年足不出户,日食十枣柏叶饼一枚,人称枣柏大士。

 

精通密教,广译佛经,不愧开元大士

天竺出家,长安传法,诚为中土福田(题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1:善无畏(637-735) ,中天竺人,为释迦牟尼季父甘露王之后裔。13岁继承王位,后让位于兄而出家,于那烂陀寺学密教,据称证初地菩萨。716,到长安传法译经。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开创中国真言宗。

    2:金刚智(669-741),本为中天竺国王第三子,10岁于那烂陀寺出家。31岁往南天竺学密教。719年入唐,至洛阳、长安传法译经。

3:不空(705-774),不空金刚的略称。原籍北天竺,一说师子国。15岁出家,随金刚智来中国,金刚智卒后,又率37名弟子至师子国、天竺广求密法。746年返唐,在长安传法译经。

 

举止颠狂,言行笨拙,名刹食堂混迹,想当初,还是路边拾得

才情怪异,面貌离奇,寒山幽窟隐身,到最后,竟由石缝归迁(题嵌寒山、拾得)

    1:寒山:唐代著名诗僧,因隐于天台始丰县西寒岩幽窟中,世称寒山,或寒山子。时来国清寺,面貌枯瘁,言行疯狂,好吟诗偈,唯与拾得友善。据说因丰干禅师谓寒山、拾得分别为文殊、普贤化身,太守闾丘胤入寺拜见,二人乃缩身入岩石穴缝之中,石穴“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2:拾得:本为弃儿,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于路边拾得,因名之。在寺内食堂做杂役,平时行事怪异,好吟诗偈。与寒山并世留名,其生活年代约八世纪下半叶。

 

身居深谷高山,苦修密法

面对恶缘逆境,精进初心(题毗卢遮那)

    注:毗卢遮那:公元八世纪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吐蕃时期尼木地方根加巴果家族。是藏传佛教“前弘期”初期的一位密宗大师,也是藏传佛教史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他长期在穷乡僻壤,采取隐居的方式修炼密法。在弘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无树非台何惹尘,慧根悟道

明心见性秘承法,能者得之(题嵌慧能)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禅宗六祖,禅宗南宗的创始人。661,赴黄梅参五祖弘忍,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从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弘忍密付衣法。五祖传法给慧能后,人问衣钵何在,五祖曰:“能者得之。”676,慧能在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落发,次年于曹溪建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传法,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弟子法海录其说为《六祖法宝坛经》传世。

 

著金狮子章,尊华严三祖

说妙莲花界,称贤首大师(题法藏)

    1:法藏(643-712) ,祖籍西域康居国。16岁时“炼一指于岐州法门寺舍利塔前,作法供养,誓悟佛乘”。670年出家。由于他学问精深,开讲《华严经》名声大振。674,武则天赐他《华严经》里贤首菩萨称号,因此被世人称为“贤首大师”(华严宗因此又称贤首宗)。法藏构建了以“法界缘起”为核心的华严宗理论体系,被尊为华严宗三祖,也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其代表作是《华严金师子章》。

    2:妙莲花界:指莲花藏世界,略称华藏世界,指莲花所象征的世界。据《华严经》,以毗卢遮那佛的愿行所庄严的净土,即在这个现实世界的最底层,有风轮,其上为香水海,海中有大莲花,此莲花中包藏着无量数的世界,称莲花藏世界。

 

博通三藏

新译华严(题实叉难陀)

注:实叉难陀:(652-710)意译学喜。为唐代译经三藏。于阗(今新疆和田)人。证圣元年(695), 持梵本华严经至洛阳,并与菩提流志、义净等人合作译成汉文,即新译华严经八十卷。此外另译有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等,凡19部,107卷。景云元年十月示寂,世寿五十九。荼毗后,其舌不坏。门人悲智等,送其灵骨及舌返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并于荼毗处建立七重塔,称华严三藏塔。

 

推子午线,制黄道仪,内外兼明谙历象

疏大日经,译秘密藏,金胎双秉受真言(题一行)

    1:一行(673-727),俗姓张遂,巨鹿(今属河北)人。21岁出家,精通历法天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我国密宗的创始人之一。曾与人共制黄道游仪,用以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并根据他人的测量,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在佛教方面,曾从善无畏和金刚智分别受胎藏界和金刚界密法,并从事译疏密宗经典的工作。

2: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奥秘,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密教,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

4:金胎:指密宗金刚界与胎藏界两种法门。前者指大日如来觉悟的智慧如金刚石般坚固,能摧毁一切烦恼。后者指大日如来的理性能包容、含藏万物。

 

师随六祖承心印

锡驻青原拓法流(题行思)

注:行思(?-740):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出家受戒之后,赴韶州参见慧能,得禅宗心印,为慧能门下上首弟子。后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传禅,开青原一系,世称青原行思。弟子有希迁等。

 

慧能门下得心印

南岳山中传法门(题怀让)

    注:怀让(677-744):金州安康(今属陕西)人。二十岁出家。后到韶州参拜慧能,得启发印证,为慧能门下嗣法大弟子之一。后住南岳般若寺传禅,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弟子有马祖道一等。

 

遍游天竺

弘阐净宗(题慧日)

注:慧日:(680-748)唐代净土宗僧。山东东莱人,俗姓辛。自幼决志西游,后遍游印度七十余国,凡历十八年。曾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山,山有观音像,师以顶礼圣像,断食毕命祈请,终至第七日之夜感观音现紫金色相,为其摩顶开示。于开元七年(719)始归长安,玄宗敕赐“慈愍三藏”之号。师勤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教义。著有往生净土集三卷、般舟三昧赞等。师之净土思想有其独特之处,故有将其净土学说同净土大师慧远和善导两流(庐山流、善导流)并列,称为慈愍流。

 

高举南宗正脉

弘扬禅法顿门(题神会)

1:神会(686-760),湖北襄阳人。初学儒道,后出家学佛。曾先后从神秀和慧能学禅,为慧能的入门弟子。724,在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与北宗禅师辩论,认为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而南宗“师承是正,法门是顿”,由此逐渐确立了南宗的主导地位。

2:顿门:宣说顿悟的法门;或指顿悟禅,即南宗禅。

 

东渡扶桑,功昭史册

弘传戒法,德溢招提(题鉴真)

    :鉴真(688-763),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14岁出家。后于扬州大明寺讲律。742年起,应日僧之请五次东渡皆未成功,致双目失明。753,第六次东渡成功,至日本奈良东大寺传戒,后又造唐招提寺为弘戒基地。日本人称其为“过海大师”,被奉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

   

开拓法流乘愿来,慈悲远播

弘传密教隐踪去,功德长存(题莲华生)

    :莲华生: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王子,曾继承王位,后舍位出家。广为游学,遍学显密。750,应藏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西藏建桑耶寺,弘传密法,翻译密典。开辟了西藏前弘期密教,被宁玛派尊为初祖,也为其他诸派所崇仰。于804年返回印度,在达罗毗荼一带广弘密法。晚年不知所终。其生活年代约为八-九世纪。

 

大振禅林,门开风气

广施法雨,誉满江湖(题希迁、道一)

    1:希迁(700-792),端州高要(今属广东)人。曾拜青原山行思为师,后至南岳从怀让习禅。在南岳一大石头上结茅而居, 被称为“石头希迁”。

2:道一(709-788),汉江什邡(今属四川)人。俗姓马,法号道一,被称为马祖道一。道一在南岳从怀让学成后, 离开南岳去江西弘法,宗门大盛。

3:江湖:原指江西与湖南;或指长江与洞庭湖;或指三江与五湖。最早出自《庄子》中“不如相忘于江湖”一语。在禅林中,称云游四海之僧众(云水僧)为江湖。盖于唐代时,江西有马祖道一,湖南有石头希迁,此二师同时大树法幢,德声享誉四方。当时天下僧众多以参游二师门下为要,故称参学之僧众为江湖僧、江湖众,略称江湖。现通常以江湖泛指四方各地;浪迹四方谋生活者,则称走江湖。

    4:道一与希迁被称为“并世二大士”。两人在当时宏阐禅法,弟子甚众,禅宗五家均出自二师门下。希迁的禅法,演为云门、法眼、曹洞诸宗。道一的禅法,则演为沩仰、临济诸宗。

 

肉身示苦行,发心空地狱

菩萨显奇迹,立誓度迷津(题地藏,兼题嵌肉身菩萨)

1:地藏:(706-804年),俗名金乔觉,又称金地藏。生于新罗国王族。出家后至中国九华山隐居苦修,相传为地藏菩萨化身。数十年后示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九华山之肉身殿,相传即为其成道处。

2:肉身菩萨:指生身菩萨,即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者。肉身菩萨入寂后可得全身舍利。

 

严持律范

弘阐天台(题湛然)

注:湛然:(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常州荆溪(江苏宜兴)人,俗姓戚。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宗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学律,广究律部,持律森严。为天台宗中兴之祖,世称荆溪尊者、妙乐大师。

 

并举农禅源百丈

折衷戒律创清规(题怀海,兼题嵌《百丈清规》)

    1:怀海(720-814),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从小出家,后于马祖处参禅开悟。马祖入寂后,住大雄山(俗称百丈山)传禅,人称“百丈怀海”。当时,马祖已创建丛林,但没有定下相应的规式。怀海遂不循律制,创制禅院规式,称《百丈清规》。《宋高僧传》曰:“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在百丈山期间,怀海率众大宏农禅并重的宗风,影响深远。怀海尝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2:百丈清规:原为百丈怀海所制定之清规,又称“百丈古清规”。禅宗形成初期,禅林尚无制度、仪式,故百丈怀海折衷糅合大小戒律,创制禅门仪规。其原型于宋代失轶,后重新敕修。

    3:并举农禅:即农禅并重;指既注重参禅修行,又注重生产劳动。

 

禅怀无滞碍

醉素贵天真(题嵌怀素)

    :怀素(725-785),长沙人。幼年出家。精于书法,尤工草书,自谓深得“草书三昧”。怀素禀性疏狂而嗜酒,酒酣时挥洒淋漓,被称为“醉素”。李白曾作《草书歌行》盛赞之,其中有“古来万事贵天真”之句。

 

融通禅教尊疏主

重整华严仰国师(题澄观)

    1:澄观(738-839),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出家,20岁后遍访名山,习南山律、三论、天台诸宗义。因疏解《华严经》闻名,有“华严疏主”之称。810,唐宪宗敕号“清凉国师”。寂后被尊为华严宗四祖。

2:禅教:又称教禅。禅(禅宗)与教(教宗)之并称,指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禅宗和以学解为主之教宗。

 

运水搬柴,存神通妙用

居家沉宝,息俗念凡心(题庞蕴)

    :庞蕴(?-808),字道玄,湖南衡阳县人。与家人俱有修证。曾将家中所有财宝以一船沉于洞庭湖,而全家以编漉篱为生。被视为维摩诘居士化身。曾于希迁及马祖处参禅,并作一偈对自己平时的修行加以阐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遍参尊宿真行者

广济群生大达人(题无业)

    :无业(762-823),商州上洛人。12岁出家。后参马祖领心宗。于西河开元精舍说法20,唐宪宗两度诏请,辞疾不行。穆宗即位,命僧录灵准迎请,乃说法,趺坐而逝。敕谥“大达国师”。

 

真际大师,玄言妙语传天下

赵州古佛,禅韵宗风溢柏林(题从谂)

    :从谂:(776-897),曹州郝乡人。童年出家。参南泉普愿禅师,付以心印。后住赵州(今赵县)柏林寺弘法80余年,人称“赵州古佛”,卒后谥“真际大师”。 其玄言禅语流传甚多。

 

教禅融会宗风异

定慧圆通密意深(题嵌宗密)

    1:宗密(780-841),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习儒,28岁出家。终生研修《圆觉经》。事华严宗四祖澄观,提倡禅教一致。卒后谥“定慧禅师”,被尊为华严宗五祖。

2:宗风:又作禅风,指一宗之各别风貌。禅宗特称宗师家之风仪为宗风。

 

传息心法要

开行棒门风(题希运)

    1:希运(?-850),福州闽县人。自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后又长期在此弘法,人称黄檗希运。参百丈怀海得付心印。希运常采用棒喝之法启悟学子,称黄檗门风。后来被门人临济义玄继承,并发展成临济宗。

    2: 息心:意为止息心虑。希运《传心法要》云:“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3:行棒:即棒打,与喝斥一起合称为“棒喝”。是禅师接引学子的方法。

 

持七俱胝咒

得一指头禅(题嵌俱胝)

1:俱胝:(1)印度数量词,有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解释。(2)唐代(约九世纪)僧人,生卒年、俗姓、乡籍等均不详。因常诵俱胝观音咒,世人称之为俱胝和尚。俱胝曾于天龙和尚处参禅,天龙以一指示之,俱胝当下大悟,此后遂以竖一指头作为化导学人之机法,称一指头禅。

2:俱胝观音:亦称准提观音、准胝观音、七俱胝佛母(略称七俱胝)。乃护持佛法,并为短命众生延寿护命之菩萨。禅宗以准提为观音部之一尊,深加尊崇。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题贯休)

    1:贯休(832-912),婺州兰溪人。7岁出家。后以诗画闻名于世。有诗集《禅月集》及墨迹十六帧罗汉图等留世。

    2:贯休曾行脚至杭州,作诗呈吴越王钱镠,诗中有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镠欣赏之余,要他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以合自己囊括四海的野心。贯休断然拒绝:“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随之离开杭州,至荆州。后又至益州。在益州时,贯休呈诗于蜀主王建,中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故贯休又称“得得来和尚”。王建对贯休大为赏识,赐号“禅月大师”,礼遇非常。

 

空布袋不容一物

大肚皮能忍万难(题契此)

    :契此:(?-916),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禅僧。据《宋高僧传》载:常以杖荷一布袋入市,随处化缘,人称布袋和尚。能卧雪不化,示人吉凶必验。临终有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又,《景德传灯录》卷27:契此长得矮胖,肚奇大。江浙间多图画其像,以为弥勒菩萨化身。今中国寺院天王殿所供弥勒菩萨像,即为布袋和尚相。

 

称释门龙象

号法眼禅师(题文益)

注:文益(885-958):余杭(今属浙江)人。七岁出家。曾从希觉学律,希觉赞为释门龙象。曾至各处参学。后住金陵清凉院传禅,人称清凉文益。卒后谥“大法眼禅师”。其所开禅宗法系,因称法眼宗。

 

博取诸家明法眼

兼融禅净举心宗(题延寿)

    1:延寿(904-975),钱塘(今杭州)人。早年做余杭库吏时,因挪用库钱放生而被判死刑,后被无罪释放,听其出家,时年30岁。因住永明寺(即净慈寺),而被称为永明延寿。主要弘扬法眼宗,大倡禅净双修。编《宗镜录》百卷,“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融通禅教以明法眼心宗,为中国佛教中期的一部总结性巨著。

    2:禅净兼修:又作禅净双修。同时修习禅与净土的实践,使自力与他力综合起来,这是宋代以来汉传佛教发展之趋势。

    3:心宗:指禅宗,因禅宗强调心性观念,主张“直指人心”。在此指法眼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中兴藏密称尊者

开拓法流传道灯(题阿底峡)

    :阿底峡(982-1054),古印度扎护罗国人,父亲为国王,阿底峡为第二子。他从小厌倦宫廷生活,好学佛法,29岁正式出家,法名燃灯吉祥智。后任印度超戒寺首座。60岁时,历经艰难来到西藏。时值西藏朗达玛灭佛后,西藏佛教处于低谷,阿底峡大力弘传密法,重振西藏佛教。其代表作是《菩提道灯论》。其学说经弟子仲敦巴传弘,发展成噶当派。

 

遍礼上师求密法

新开白教显神功(题玛尔巴)

    注:玛尔巴(1012-1097年):本名却吉洛哲,生于前藏南部洛扎曲其普。曾三次到印度、四次到尼泊尔学密法,访学了一百零八位大德上师。他一生为居士,教化弟子众多,是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始祖。

   

法脉绵长弘大教

道歌渊博阐真言(题米拉日巴)

    1:米拉日巴(1040-1123),名闻喜,生于后藏贡塘(今吉隆以北)米拉家族。幼年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为报仇而学苯教咒术,诛杀伯父及其亲眷35人。后悔罪学佛,师事玛尔巴,因杀业而经受6年苦行始得大手印等密法。45岁后在山中专修9年,成就拙火,证得大手印成就。为藏密噶举派二祖。常以诗歌传道,有《米拉日巴道歌集》(又称《十万道歌集》)传世。

2:法脉:指同一法门系统的传承次第。

3:大教:如来之教法也。亦即佛教。

 

志弘律范

意笃净邦(题元照)

注:元照:(1048-1116)宋代律僧。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唐。晚迁灵芝,居止三十年,世称灵芝尊者。元照博究南山之律宗,而意笃净业。主张戒律和净土并重,常对门徒说:“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此法门。”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题冈波巴)

   1:冈波巴(1079-1153),本名索南仁钦,又叫达波拉结,意为达波地方(位于前藏)的医生,因居冈波寺,又称冈波巴。26岁出家,后从米拉日巴修金刚亥母法、拙火定、大手印等,为米拉日巴心传弟子。他对大手印法门做了系统总结。

    2:大手印:谓佛所亲许的佛法心要,指本元心地之心传口授。手,表示佛之“如所有”与“尽所有”。印,表示佛之二无分别智,乃最上、最要、最密,犹如印符、印契。

 

举止疏狂常在定

形容猥琐不沾尘(题道济)

    :道济(1148-1209):俗名李心远,又名湖隐、方圆叟,俗称济公、济颠,也称济公和尚、济公罗汉。天台(今属浙江)人。于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性情疏狂高洁,好饮酒,乐助人,善文词。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记其神异事迹及题咏。

 

灭智灰身何处去

水连天碧届时归(题道济)

    :道济临终有偈:“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莫看他神情疯傻,脏笤帚夹,脚跛嘴歪,垢面蓬头,其中滋味甚难解

都笑我模样颠狂,破扇儿摇,帽污鞋烂,袒胸露背,个里因缘不易知

(题“疯僧”与“济颠”)

    1:疯僧: 南宋时(约十二世纪)僧人,又叫“风波和尚”。有“疯僧扫秦()”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常与济颠一起被供奉于寺庙的罗汉堂中,一疯一颠,相映成趣。

2:济颠: 南宋时(1148-1209)僧人,法号道济。因言行颠狂不羁,又称作“济颠”、“济公”或“济颠和尚”。其许多济困扶危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学富五明,创蒙古新字

智通三藏,称大宝法王(题八思巴)

1: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洛哲坚赞。生于后藏昂仁的鲁孔。幼年即攻读佛学,四岁随伯父(萨迦派四祖)游学,九岁在法会上说经,十七岁继任萨迦派五祖,二十四岁被元世祖封为国师,三十五岁创制一种蒙古新字,称八思巴字,后又被封为帝师、大宝法王。

2:《西藏王臣记》载:八思巴“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

3:五明:印度古代用五明来泛指一切学问, 这五明是:(1)声明,主要指文法学;(2)工巧明,指技术、工艺、历数方面的学问;(3)医方明,指医药学;(4)因明,指逻辑、论理学;(5)内明,指阐明自身宗教的旨趣的学问。

4:三藏:即是修多罗藏(经藏)、毗奈耶藏(律藏)、阿毗达磨藏(论藏)。经藏是佛所说之经文;律藏是佛所制之戒律;论藏是佛弟子所造之论。

 

教义精通,广论菩提道

戒规严谨,弘兴秘密宗(题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本名罗桑扎巴,因生于宗喀地方(今青海湟中),故称宗喀巴。7岁出家。他经过长期学习显密教典,综合大小显密诸乘教法,形成了独特的佛学体系。针对当时戒行松弛的弊端,主张僧人应严守戒规,并为此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获得了众多的支持者,形成著名的格鲁派。其代表作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等。

 

七笔勾生死

一心念出离(题袾宏)

    :袾宏(1535-1615),字佛慧,号莲池,别称云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少年饱学诗书。从27岁起,迭遭失儿、丧妻之痛,遂萌出家之意,然不得不秉母命再娶汤氏。不久父母相继去世, 遂作《七笔勾》词,落发出家。后汤氏亦削发为尼。大师在浙江云栖寺弘法四十年,毕生倡净土修持,被尊为净土宗八祖。

   

恶世难容僧久住

道人自有法长留(题真可)

    注:真可(1543-1603年):字达观,晚号紫柏。江苏吴江人。17岁出家。后游方各地,参访名师,主张兼容禅教性相,力扬儒、释、道三教同源等思想。于1598年在五台山创刻方册大藏经,后移至浙江径山(今浙江余杭)寂照庵继续刊刻,因称“径山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因“妖书”案被诬告陷害,备受拷讯,愤死狱中。

 

五台山悟道明心,根尘俱彻

南华寺绍宗弘法,禅净双修(题德清)

    :德清(1546-1623),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19岁于江宁(今南京)报恩寺出家,佛儒并修。26岁起北游参学,在五台山北台憨山坐禅开悟,说偈道:“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曾住曹溪南华寺振兴禅宗,主张三教融通,禅净兼弘。

 

统摄诸宗弘净土

博通三藏立灵峰(题智旭)

:智旭(1599-1655),字素华,晚称藕益,别号八不道人,世称灵峰藕益大师。苏州人。明代四大高僧(莲池、真可、憨山、藕益)之一,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早年习儒辟佛, 17岁时因读袾宏著作有所感悟,晚年居浙江孝丰(今安吉)灵峰寺弘法。智旭遍学诸宗,推重戒律,专精禅净,融合天台,以净土为指归,人称灵峰派。

 

画境匠心,师诸天地

诗情禅意,发自性灵(题髡残)

    :髡残(1612-1692),字介丘,号石溪等。湖南常德人。40岁因明亡而出家。他个性倔强,精通禅学,能诗善画,尤擅长山水画。当时,张怡曾评曰:“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 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举天下言禅,更几人抛却故纸,摸着自家鼻孔也?

 

专修净土知归也

广读佛经尚论之(题彭绍升)

注:彭绍升:(1740-1796)清代居士、学者。江苏长洲(吴县)人。字允初,法名际清,又称彭际清。出身士族家庭,乾隆年中,举进士,然辞官不就。尝读先儒之书,通宋明理学,后习道士修炼之术,二十九岁时转而信佛,自号知归子。致力于弘传净土宗,勤修一行三昧。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撰有三十余种佛经的读后记。平生撰述宏富。

 

深信持名弘净土

严于律己得真禅(题彻悟)

注:彻悟(1741-1810年):法名际醒,号梦东。丰润(今属河北)人。二十二岁出家。广学教典。从北京广通寺粹如参禅,得印可。后居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主张“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于禅净二宗皆深得其奥。

 

办学开风气

刻经播法音(题杨文会)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石台人。早年习儒,1862,因偶读《大乘起信论》,发心学佛。1866,创办金陵刻经处,刻印流通佛经。1907,在金陵刻经处设祗园精舍讲经。1910,任佛学研究会会长。主张“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为近代复兴佛教之泰斗。

 

行化唯勤兴古刹

农禅并重振家风(题虚云)

    1:虚云(1840-1959),又名演彻,字德清。湖南湘乡人。19岁出家。行脚天涯,遍学禅教。曾入川藏,越雪山至缅甸、印度、锡兰等地,朝礼佛迹。以定力和苦行著称。一生致力于中兴云南祝圣寺、华亭寺,福州涌泉寺,广东南华寺、云门寺等六大丛林,大宏农禅并举的家风。为中国现代禅宗宗匠之一。1953,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2:行化:游行教化之略称,即遍历各地,教化众生。

 

头陀炼指

禅者嚼梅(题敬安)

    :敬安(1851-1912),湖南湘潭人。著名诗僧。字寄禅,别号八指头陀。18岁时感桃花凋落而萌离尘之念,遂出家。1877,在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供佛。1881,出版其第一部诗集《嚼梅吟》,从此诗名渐扬。1912年任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

 

解在天台弘正法

行持净土发真心(题谛闲)

    :谛闲(1858-1932),浙江黄岩人。21岁出家。由天台山国清寺迹端授记付法,为天台宗第43世。后住持天台山万年寺。在弘扬天台宗的同时,勤修净土行,弟子众多。

 

普施法雨印经籍

妙契时机光净宗(题嵌印光)

    :印光(1861-1940),陕西合阳人。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少时曾辟佛。15岁后信佛,21岁出家。1893年起,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近20,深入经藏,偶作笔耕。后在上海印经讲法,并成立弘化社,流通经籍,法泽遍洒。晚年居苏州,大弘净土。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悲欣交集

事理双修(题弘一)

    1:弘一(1880-1942),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俗名李叔同。生于天津。出家前是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曲诸方面造诣均深。1918年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弘一以戒行著称,立志弘扬南山律宗,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卒后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祖。“悲欣交集”是弘一临终绝笔。

2:事理双修:又作事理双行,指同时修习事行与理观。一方面修坐禅、戒律等行业,一方面观真如之理。

 

扬名艺苑称才子

遁迹空门做律师(题弘一)

    :律师:佛教之律师,指善于解说律藏、精通戒律的僧尼。迥异于现今从事诉讼辩护等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之意。

 

倡导人生佛教

精研唯识指归(题太虚)

    :太虚(1889-1947) ,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桐乡)人。16岁出家。民国初年,提出改革佛教的口号。1922,创办武昌佛学院等,为我国近代佛教教育事业兴盛之栋梁。太虚积极提倡人生佛教,努力把佛教推向社会。1946,被当局授以宗教领袖胜利勋章。在佛学上,太虚主要致力于研究法相唯识之宗。

 

智悲双运愿行切

显密兼融修证深(题陈健民)

    注:陈健民(1903-1986年):湖南攸县人。少年工诗文。三十年代师事西康诺那、贡噶等密宗上师。1952年后于印度北境隐居修行二十余年,融通显密佛法。后赴美国弘法。

  

 

-------------------------------------------------------

来源:水流云网经肖大志先生允许刊登此书,其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贴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