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肖大志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

 

 

肖大志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

  

下篇     

 

. ()

     

念有慈悲常合道

心存喜舍不遭魔

    注:根桑泽程《密宗法义精要》云:“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

 

彻底掀翻无一事

完全看破笑三声

 

驱牛夺食婆心切

竖指吹毛禅意深(题“接人一路”)

    1: 接人一路:指引导学人觉悟向上的方法,亦即接化学人的方法。一路,即方法、手段之意。

    2:临济义玄禅师云:“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宗慧禅师曰:“夫善知识者,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方名善知识。”

    3:婆心:又作老婆心,即苦口婆心。禅宗指慈悲心肠,想方设法开导、接引学人。

    4:竖指:指俱胝禅师的“一指头禅”。

    5:吹毛:又称吹布毛。即道林禅师 (亦称鸟窠和尚)“布毛示法”之公案。《祖堂集》卷3:因侍者辞,师问:“汝去何处?”对曰:“向诸方学佛法去。”师曰:“或是佛法,我这里亦有小许。”侍者便问:“如何是这里佛法?”师抽一茎布毛示,侍者便悟。

 

思暇满人身难得

念苦空世界无常

    :暇满人身:指须离开八无暇、具足十圆满,方为难得之人身。八无暇,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分别为:(1)在地狱;(2)在饿鬼;(3)在畜生;(4)在长寿天;(5)在边地之郁单越;(6)盲聋喑哑;(7)世智辩聪;(8)佛前佛后。十圆满,:自圆满五:(1)人中生;(2)生于中国(佛教所说的中国指印度恒河流域的摩羯陀地方,这一带为原始佛教传播的中心。后亦借指佛法流布之地。);(3)诸根具足;(4)无宿业颠倒,易发心;(5)正信。他圆满五:(1)佛出世;(2)说正法;(3)教法住世;(4)住法随转;(5)得遇善知识摄受。

 

自言登圣终成妄

他说无心莫当真

    1:佛教四波罗夷之一为大妄语戒。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亦即实际未有体验而妄言已证得宗教体验。

    2:同安察禅师有诗偈云:“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又,古德云:“与人有法还同妄,执我无心总是痴。”

 

尚思立足慢言道

急欲藏身莫住山

    1:《红楼梦》第22回载:宝玉作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续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2:《指月录》卷12:夹山禅师悟道后,船子德诚嘱付道:“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意指在韬光隐迹的同时,亦不能执着于空。又,永嘉玄觉禅师云:“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

 

解开心缚出牢狱

脱却皮囊归故乡

:心缚:喻指妄想。妄想缠缚吾人之心,故称心缚。

 

维摩示疾文殊问

天女散花弟子沾(题《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经·观众生品》云:“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大行卓绝似平淡

真相神奇通日常

 

不迷当局明究竟

把握眼前识本来

    1:本来:在此指本来面目,即身心自然脱落而现前之人人本具之心性。

 

偷心犹抱辽东豕

彻悟懒寻树上羚

    1:偷心:禅宗用语。原指偷盗之心,禅林中转指向外分别之心。

2:辽东豕:出自《后汉书·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后遂以辽东豕喻孤陋寡闻,少见多怪。在此喻修行人对现前事物尚产生是非、善恶、人我、好坏等分别取舍之心。

3树上羚:即“羚羊挂角”之意。

 

石头易破丝难断

猴子虽逃尾却留

    1:古德云:“见道如破石,修道如藕丝。”盖于见道可断之迷理惑,其性虽猛利,却易断除,譬如破石;于修道可断之迷事惑,其性虽钝弱,然断之反难,故以藕丝为譬喻。

2:古德云:“透网金鳞犹滞水,猿猴化去尾难逃。” ,禅宗有公案谓:一头牛越过窗户,牛头和牛身已过,牛尾却不能过去。

 

有平常心魔障少

无奇特愿退缘多

1:平常心:禅宗指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之起居动作,而此四威仪乃为真实之禅。《传灯录》卷28载道一禅师语:“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只如令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2:《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云:“为救众生穷困苦,誓发种种奇特愿。”

    3:退缘:即妨碍佛道之修行,或使修行者行位退转之缘。

   

历事炼心真境界

闻经生信大因缘

    :《金刚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难言我法世尊笑

深解是经长老悲

    1:《大智度论》载:笑有各种因缘,有时看见甚难之事也会笑。释迦牟尼佛虽有八万种法,但他要使人进入诸法实相里,而又不执着,就象身背干草经过火海连一片叶也没有烧着一样,非常不容易。由此因缘,佛笑了起来。

    2:《金刚经》云:长老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这里的“悲”,指闻法悟道时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感受。

 

空门如实悟无我

大道若愚患有身

1:空门: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故称佛门为空门。

2:《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在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受持读诵普贤愿

赞叹学修菩萨行(题《普贤行愿品》)

 

境界清凉香火旺

法门广大梵音长(题朝山,兼题五台山)

   

普陀胜地迎香客

南海清波涤俗尘题朝山,兼题普陀山)

 

满目青山含秀气

一轮红日透灵光(题朝山,兼题峨眉山)

   

精进苦行兴道场

普施甘露度幽冥(题朝山,兼题九华山)

 

大无心人常混俗

真悟道者不留痕

    1:大无心人:即指无心道人,对一切无想、无念、无所求之修行者。《传法心要》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2:混俗:即混俗和光、和光同尘之意。语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意为与尘俗相合而不自立异。在佛教,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尘世,与众生结缘。

 

知身是幻人无我

悟世非常色即空

    :《金刚果论》云:“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资财。但学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

 

悟我是空如聚沫

观身不净若冤家

1:《维摩经·方便品》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2:《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众生身为怨贼,贪著养育以为亲友。”又,《大宝积经》有偈云:“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指点迷津归故土

留存习气润生田

    1:故土:即自家桑梓、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之意。禅宗常将自身心性比喻为故乡。如《五灯会元》卷10:“但识取自家桑梓,便能绍得家业,随处解脱。”

    2:留存习气:天台宗有“扶习润生”(或作“誓扶习生”)之说。谓已断三界见思惑而修菩萨道者,为生于世间度化众生,扶助残存的烦恼习气,以便自在受生。

 

识破迷津登觉路

看穿假象入空门

 

心色空虚成自在

根尘清净证圆通(题二十五圆通法门)

:二十五圆通:《楞严经》中,诸菩萨、声闻证悟之二十五种方法。盖众生机缘各有不同,故证得圆通的法门亦各有不同。二十五,指六尘、六根、六识及七大。

 

心色皆空成妙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题二十五圆通法门)

 

发起初心成正觉

证登十地入重玄

    1:《华严经》卷8:“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2:十地:(1)菩萨修行的五十二个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至第五十位,分别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2)亦指十地中的第十地。

3:入重玄:《璎珞经》等谓十地菩萨在成佛之前,于等觉位再度重返人间,修习自无始凡夫以来所作之事,令其一一契合真如而成就玄妙。已极玄理,重修凡事,故名重玄。

 

证登初地大欢喜

识得本心真妙明

    1:初地:即菩萨十地中的初地,又作欢喜地。菩萨入此位,始见道获圣性,具证我法二空,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

    2:本心:又作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六祖坛经》载:()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1:《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2:一心不乱:(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不动摇。(2)以至诚心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令心不散乱。《阿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八万法门行遍易

三千世界看穿难

 

众生念佛诚心至

诸佛度生妙手施

    注:《楞严经》卷5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菩提微妙不思议

般若空灵无染污

 

行为正直邪魔惧

心地光明恶鬼钦

 

每观明月生禅意

常借清流涤俗情

 

愿以红尘为道场

誓将苦海变莲池

 

磨穿铁履去寻道

看破红尘不住山(题云游)

 

戒为无上菩提本

佛乃难思功德田

1:《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2:功德田:佛、法、僧三宝,具有无上功德,能成就众生,使生一切功德;又众生供养之,则生无量福报,故称三宝为功德田。

 

如来智慧甚难解

方便法门不易行

注:《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心系净方唯念佛

时逢浊世亦随缘

    注:净方:即净土。

 

但将冷眼观时事

莫使真心染俗尘

 

悟无痕迹修无法

事在因缘理在心

 

地地法门无所住

空空境界有何依

注:《华严经·明法品》云:“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

 

波罗蜜无修无证

般涅槃不死不生

注:无修无证:指究极之境界。于此境界,已然超越修行与证悟等之对立分别,亦即证无所证、修无所修的无为真人之境界。

 

无量法门皆自在

一言演说尽无余(集《华严经》句)

    注:《华严经》卷2载尸弃大梵王之颂云:“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无量法门皆自在,调伏众生遍十方。”

 

不求自利而回向

但愿众生皆出离

 

不求福报积功德

常为众生起愿行

 

空经破相有余说

妙法离尘无垢轮

1:有余说:尚存余义而非究竟至极之说也。《法鼓经》曰:“一切空经,是有余说。”

2:无垢轮:即清净之法轮;指佛之说法。

 

无我无常无造作

是空是苦是因缘(题四正见)

注:四正见:指苦、空、无常、无我等四种正见。

 

大悲饶益波罗蜜

常乐归真般涅槃

1:《瑜伽师地论》卷78云:“当知一切波罗蜜多,大悲为因,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

2:归真:终归于真如。指涅槃。《四教仪》曰:“夫道绝二途,毕竟者常乐,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又,释尊之死亦谓之归真,亦谓之般涅槃。

 

从来妙手无多子

哪有金针与众人

1:妙手无多子:禅林用语。妙手,即绝妙之手段、方法;无多子,即无特别之意。意谓虽为妙手,却无任何特别之处。

2:有“金针度人”的成语,谓把某种技艺的秘法、诀窍传授给别人。元好问《论诗》之三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法无高下随机用

心有厌欣发愿行

注:厌欣: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意。生起厌欣心是净业修持的重要方面。

 

安住菩提无我执

妙观自在笑人痴

 

念住慈悲和智慧

心存惭愧与谦恭

 

但得息心常合道

不能止念易遭魔

 

事能忍辱即无事

心不含瞋何有心

 

心不含瞋何有辱

事能忍辱即无瞋

 

但将自己身心正

莫论他人是否邪

 

在顺心时,莫浮躁

于失意处,要耐烦

 

有福乐时,莫贪享

于违逆处,须泰然

 

冤亲人我无分别

憎爱自他皆舍离

 

慈心戒杀施无畏

悲愿放生度有情(题《戒杀放生文》)

 

万般业报一心了

一句弥陀万虑休

注:彻悟禅师有诗云:“一句弥陀万虑休,脚跟不动出阎浮。相逢若问唯心旨,松自青青水自流。”

 

放生终久得长寿

念佛六时恒吉祥(题念佛与放生)

1: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2:六时:一般指昼夜六时。古印度将一昼夜分为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提持正念勤精进

放下妄缘妙出离

 

深析一心之深细

妙观万法之妙微(题法相唯识宗)

1:一心:法相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

2:法相唯识宗通过“五位百法”的分类,对于万有诸法的分析颇为深入。

 

信解受持真实义

听闻读诵妙深经

 

但愿众生离戏论

来闻我佛说阿含

1:戏论:指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2:阿含:即阿含经,意指所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转语话头皆妄想

机锋玄旨莫轻谈

 

筌蹄方便可为用

光影门头莫当真

 

知苦无生而苦灭

执心不起则心清

1:智顗《六妙法门》云:“若能达息真性,即能知苦无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即钝使利使,诸烦恼结,寂然不起,故名为灭。”

2:《楞严经》卷8云:“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非有非无无有得

知空知苦苦空离

注:《思益梵天所問经》云:“于汝意云何?若法非有非无,是法有得者不?梵天言:无有得者。”

 

遁世离群非大道

通情达理是真乘

注:真乘:指真实之教法。

 

厌离生死愿非大

贪爱涅槃心是邪

 

心开意解众欢喜

虑绝言亡圣默然

 

事理圆修参妙谛

根尘洞彻悟真诠

注:真诠:又作真筌。诠,显明之意。显明真理之文句称为真诠。

 

佛无所说说无说

悟不见空空不空

 

圣不立知见见见

佛无所说如如如

1:《楞严经》卷5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2:《古尊宿语录》卷11云:“见见见时当见性,闻闻闻处要闻心。”

3:《中论·观涅槃品》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又,《宗镜录》卷29云:“若离众生言说,即佛无所说。”

4:《金刚三昧经·真性空品》云:“不中之法,离於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

 

见见见离真见见

如如如说妙如如

1:《楞严经》卷2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又云:“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

2:如如如说:指相应于真如之理的言说。首字之“如”,即相应之意;次之“如如”二字,即指真如之理。

 

末后牢关离见解

最初一念即无明

 

因地不真难证果

心行若直永无魔

注:《楞严经》卷6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

 

踏破虚空无寸土

认清实相见毫光

1:《船子和尚拨棹歌》云:“末后一句,命若悬丝,踏破虚空,有谁敢拟?”又,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2:毫光:佛菩萨身上所放之光。

 

心迹圆明无处所

念头起灭不随之

1: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云:“真心无物,无所不在,故无处所。”

2:元音老人《恆河大手印》云:“妄念若起,都不随之。”

 

超越自身常喜舍

周流三界是慈悲(题四无量心)

注: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指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

 

如来知见大方广

圆满菩提妙净明

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唯余真实无枝叶

等与大乘说法华(题《妙法莲华经》)

1:《法华经·方便品》云:“斯人少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

2:《法华经·譬喻品》云:“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出三界朽危火宅

得一乘平等宝车

 

速离险宅出三界

等与大车说一乘

 

三根九品佛无二

六度万行忍第一

1:修习净土法门,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位。

2:《增一阿含经》卷44云:“忍辱第一,佛说为最。”

 

寂寂一心经劫海

尘尘三昧入华严

注:尘尘三昧:指于一微尘中入一切之三昧。《华严经》称一尘之中现无量刹,入一微尘中三昧,即表示一切诸法事事无碍之理。

 

游戏人生持正见

修行佛法得真心

 

销亿劫无明妄想

获恒沙清净法身

注:《楞严经》卷3载,阿难有偈云:“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一心念彼观音力

诚意学其菩萨行

 

布施爱语作菩萨

同事利行摄众生(题四摄法)

注:四摄法: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

 

摩诃般若不思议

阿耨菩提无等伦

1:摩诃般若:意译大慧。即照了诸法实相,最极最胜之大智慧。

2: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略。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

 

修行似刀枪上阵

说理如粉墨登台

 

空之极处无能至

佛至涅槃不住之

注:《楞严摸象记·附诸经》云:“且涅槃何物,其住何所,而欲至之。譬如虚空,有人于中竭力驰走,欲至空之极处而为亲证。穷历十方,备经多劫,终不能至,亦犹是耳。”

 

道人常念无生法

智者不贪如梦身

1:无生法:谓真如之理,涅槃之体。以彼远离生灭故也。

2:寂天《入菩萨行论》云:“是故有智者,谁贪如梦身?”

 

一生哪有全如意

万事但求半称心

 

随缘任运而安者

到处悠然自得之

 

身心放下于当下

名利超然即泰然

 

得道全由心放下

迷津总在利当前

 

深知经意佛无说

真入法门圣默然

 

得成于忍大安隐

不染其尘真出离

 

深山独处好修道

老庙闲居宜坐禅

 

素月当空孤庙静

晚风扫殿老僧闲

 

放下尘缘心自在

看穿世事意清闲

 

了达佛经弥戏论

执迷法义起纷争

 

修行得道事殊胜

念佛往生理甚深

 

利行同事持心戒

混俗和光养圣胎

1:佛教有四摄法,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利行,即以善行利益众生;同事,即亲近众生同其苦乐。

2:心戒: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

3:圣胎:指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因其以自种为因,善友为缘,听闻正法,修习长养,至于初地而见道,生于佛家,故称圣胎。

 

随缘任运常观照

积德利行多布施

 

只乐众中非道器

能甘林下是僧材

注:《长阿含经》卷9云:“道当闲静,乐众非道。”

 

愿无穷永劫为菩萨

视一切众生如佛陀

 

不耽利养名闻恭敬

安住慈悲忍辱柔和

 

众生如果信心发起

诸佛定然愿力加持

    1:愿力:又作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本愿,即因位所发救度众生之誓愿;,即果上之神力。

2:加持:又作护念。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无所从来,实非诸相

得成于忍,不住其心(题《金刚经》)

    1:《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金刚经》云:“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得成于忍”,意为得以成就无生法忍。

3:《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分炬与人,炬何曾熄

取泉于井,泉未必枯(题布施波罗蜜)

    1:《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人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2:《萨迦格言》云:“智者要想积累财富,只有施舍才能保住;要想井水经常充盈,只有汲取才是门路。”

 

瓦砾偶抛,闻声悟道

桃花一睹,见色明心(题“云门声色”)

    1:云门声色:禅宗公案。云门宗祖师文偃禅师垂示彻悟者无差别一如之境界时,:“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观世音菩萨将钱来买胡饼,放下手却是馒头。”后人称之为“云门声色”。又作“见色闻声”。

    2:闻声悟道:指香严智闲由耳闻击竹之声而开悟之公案。《五灯会元》卷9:香严虽“识性聪敏”,然而参禅却不得力,久未开悟。一日芟草,偶抛瓦砾,“击竹有声,忽然省悟”。作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3:见色明心:指灵云志勤从乍见桃花而悟道之公案。《五灯会元》卷4:灵云久参未悟。后因见桃花而悟道,作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以悲心不动灭淫火

观风力无依除妄缘(题火大圆通和风大圆通)

1:乌刍瑟摩在过去劫曾性多贪淫,依佛所教,观身中火大,“化多淫心成智慧火”,由于他以火悟道,称“火大圆通”。

2:琉璃光法王子“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由于他从观察风力无依的性能而悟道,称“风大圆通”。

3:妄缘:指虚妄不实之缘。又内在、外在之事物(缘),系众生生起妄情之缘由,故亦称妄缘。

 

苦口婆心,劝生善业

扬眉怒目,诫止恶行(题劝诫二门)

    注:劝诫二门:教人行善谓之劝,制止做恶谓之诫,如来的教法不离此二门。经藏属劝门,律藏属诫门;众善奉行是劝门,诸恶莫做是诫门。

 

微妙法门,无文字相

幽玄旨趣,离口头禅(题禅宗)

    1:禅宗认为悟之内容,无法以文字言语传达,必须从师心直接传予弟子心,称为“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禅宗称拘泥于文字之学问,而无真修实行者,为“文字法师”、“文字人”。

    2:口头禅:禅宗谓不明禅理,仅袭取禅宗之常用语以资谈助者,亦即口头上空说禅理而不真实下功夫修持者。

 

能够安心,必生净土

即将成佛,须入重玄

    :安心:将心安住于一处,达到安定不动的境界。禅宗菩提达摩开其初;天台宗亦有安心之法,即止息心之散乱,观照自性清净,将心安住于法性之理;净土宗善导亦提出安心之说,认为安心是往生净土必备的条件之一,此安心即指《观无量寿经》所说的至诚心、深心、迥向发愿心等三心,若具足此三心,必可往生净土。

   

以戒为师,不依人也

执言谤佛,能会意乎

    1:佛教有四依四不依之说,《涅槃经·四依品》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2:《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大乘集菩萨学论》云:“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入解,皆名谤法。”

 

信愿不坚,遇缘则退

解行相应,触事而真

    :触事而真:又作即事而真。谓此现象变幻的世界,即是真理的显现;此生灭差别现象之事相,即为常住平等之真理。

 

权显神通,不提正印

严持戒律,以续法流

    1:印光大师曰:“须知世之安分守己者,一旦显示神通,当即去世示寂,以免又增烦恼耳。否则须如济公之疯颠无状,令人疑信不决,方可。”南怀瑾《禅海蠡测》云:“故禅门宗师,或有以神通示迹者,必故示狂颠,不提持正印。荷担慧命者,则不言通,以平实为人,作人天表率。”

    2:正印:禅宗称佛之心印为正印。心印即是以心性来印持、印证真理。

 

化导顽愚,非由苦口

弃除贪著,即是婆心

 

以平常心,寻求真实

于微细处,对治愚痴

注:菩萨十地尚有微细之烦恼、障碍和愚痴,须一一对治并断除之。据唯识宗的说法,从菩萨初地至十地,尚有二十二种愚痴需次第断除。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从微妙法,出圆顿宗(题《妙法莲华经》,兼题天台宗)

    1:天台宗,因其主要宗奉《法华经》,故又名法华宗;因其推《法华经》为极圆顿,故又名圆顿宗。

2:《妙法莲华经·法师品》云:“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外息诸缘,心如墙壁

内观自性,念住廓然(题“壁观”法门)

    1:“壁观”:(1)面壁静观之意。菩提达摩因在少林寺面壁坐禅,时人不解而称之为“壁观婆罗门”。(2)指一意禅观,身心如墙壁,寂静不动,一切妄想不能侵入。达摩所传禅法即心如壁立。达摩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壁观法门的修禅方法为:“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

    2:廓然:心中了无滞碍、空阔静寂,有如万里无云的晴空。梁武帝问道于达摩时说:“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回答说:“廓然无圣。”廓然无圣,即心灵晴空一片,不作凡圣分别之想。

 

不发出离,难生悲愿

欲求安隐,常住净行

    1:安隐:又作安稳。指安乐、恬静平和,不为任何烦恼所惑的境界。被视为大福祉。

    2:净行:清净的、不染污的行为。与梵行之义相近。《法句经》云:“务须自戒,自躬反省,以此保己身不尘。深思者可至安乐也。”《佛遗教经》云:“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

 

欲断尘缘,先除断见

不空世法,但要空心

    1: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乃心之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2:世法: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

    3:空心:(1)指观察空理之心;(2)指否定因果之理而执著于空见之心。联中之义为前者,亦即心空之意。

   

小法大乘,玄门遍入

显传密授,佛力难思(题佛教诸宗乘)

    1:宗乘:各宗所弘之宗义。宗,指所崇尚之主旨、义趣。乘,意为车、运载物,如大乘、小乘等,能乘之而达目的地。

2:难思:又作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指言说思虑所不能及之境界。

 

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穿衣吃饭,不是痴禅

1:古德云“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2:《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有源律师来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3:痴禅:即愚痴禅。乃斥禅者但事默然空坐,心地未开之禅定。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集句)

1:智旭《佛说四十二章经解》云:“但除垢染即成清净。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也。”

2:《坛经》云:“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若离妄想,即得真观

    :《华严经》载:释迦牟尼忽睹明星,廓然大悟,即成无上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修定当初,犹迷影像

参玄到底,迥脱根尘

1:南怀瑾《禅海蠡测》云:“若在禅定过程境中,心身内外,发现种种幻相之光,即为念力未定,心力交互于动静之间,摩荡发光,统为幻相。禅宗名为‘光影门头’、‘弄识神影子’。……若一著此等,即成魔事,被幻觉错觉所转,而成心理变态之精神病象矣。”

2:参玄:指参究修学佛法之玄旨。

    3:百丈怀海禅师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八万法门,观心为主

百千方便,念佛在先

1:持松《密教通关》云:“佛教根本,皆以观心为主。”

2:蕅益《阿弥陀经要解》云:“[持名念佛]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

 

不二法门,无言而入

大千世界,当体即空

:当体即空:不待分析坏灭一切有为法之事体而直接体达其当体即空。也即一切存在皆无任何实体可得,万物就其体性而言,是空无自性的。所谓“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天女散花,禅心不乱

羚羊挂角,悟迹难寻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妙深境界,向不可言

    1:《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摩诃般若经》云:“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又云:“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

2:《胜天王般若经》云:“当知真如深妙,但唯智知,非言之能说,何以故?诸法真如过诸文字,离语言之境,一切语业不能行故。”《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叹大千世界不思议

入不二法门唯默然

 

大觉高深,无修无证

真如微妙,即有即空

 

放下万缘,一心寂寂

提来一念,万境如如

 

正念离瞋,精诚向佛

下心含笑,柔软待人

 

慈善布施,福田增上

至诚忏悔,佛境现前

注:《圆觉经》云:“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续延慧命,滋众生田

注:圆因《放生问答》中引《契经》云:“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是里手能于当下觉

此中人只对目前言

 

大修行人,无私无畏

真解脱者,不悔不忧

 

信解空经,非小功德

受持正见,是大修行

注:《思益梵天所问经》卷1云:“其有闻是,能信解者,当知是人不从小功德来。”

 

闻未曾闻,生大欢喜

至无所至,是真出离(集句)

注:《大宝积经》卷15云:“复次自梦闻未曾闻法。”《华严经》卷21云:“知佛神力无量无边,生大欢喜。”《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云:“佛所说法,至无所至。”《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3云:“思惟彼道,是真出离。”

 

离无所离,至无所至

见未曾见,闻未曾闻(集句)

注:《圆觉经抉隐》云:“至此离无所离,遣无所遣,斯名幻灭清净。”《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云:“佛所说法,至无所至。”《一字佛顶轮王经》卷1云:“是会一切诸大菩萨,睹斯神变,见未曾见。”《大宝积经》卷15云:“复次自梦闻未曾闻法。”

 

发妙明心,离一切相

得清净眼,见十方空(集《楞严经》句)

1:《楞严经》卷1云:“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2:《楞严经》卷2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3:《楞严经》卷1云:“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4:《楞严经》卷3云:“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多学博闻,不如守志

横超直入,莫过持名

1:《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2:圣一《净土生无生论讲义》云:“然欲三根普被,一生成办,至简至易,而又至圆至顿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西方之净土法门。” 又云:“无论观想持名,但得深信切愿,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则横超直入,带业亦可往生,一生成办,永不退转。”

 

败种焦芽,不生佛果

污泥浊水,可出红莲(题《维摩诘所说经》)

1:败种焦芽:又作焦芽败种。指不能发无上道心之二乘。因与草芽之枯焦、种子之腐败者无异,故称为焦芽败种。如《维摩诘经》谓“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2:《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又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妙法莲华,实无二法

大乘佛果,唯有一乘(题《妙法莲华经》)

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穷子不堪,忽然巨富

钝根难信,一切现成

 

悟众生皆佛即成佛

了万法唯心则息心

 

有一瓶一钵道心足

思半缕半颗物力艰

1:彭端淑《为学》云:“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面有惭色。”

2:《朱子家训》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

 

一念圆通,如来感应

万缘俱寂,不入轮回

 

起菩萨行,发菩萨愿

念众生苦,报众生恩

 

皓首穷经,死于句下

直心入道,活在当前

 

菩萨万行,谁能轻说

神通二字,吾不喜闻

注:赵州云: “佛之一字, 吾不喜闻! ”在此套用之。

 

为一切众生,寻求解脱

向十方诸佛,学习修行(题“新发意”)

    注:新发意:又作新发心、初发心、初发意。即新发菩提心而入佛道之谓。初发意之菩萨相当于五十二位中之十信位;以其修学佛道日浅,故又称新学菩萨。  

   

-------------------------------------------------------

来源:水流云网经肖大志先生允许刊登此书,其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贴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