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肖大志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肖大志 

中 篇 义 理 篇

一、染 净 因 果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
注1:心莲:显教以自性心的清净性,有如莲花,这是从性质上说的;密教则以心莲指肉团心或心脏,这是从形相上说的。
注2:性海:本性之海。性指真如本性而言。真如普遍广大有如大海,故称性海。

六根清净
万事吉祥
注: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识器官。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心平不昧
念起无明
注:《大乘起信论》云:“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有求则苦
无得即安

六根不净
二障难除
注: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前者是心理上、感情上的迷执;后者是认识上、理解上的迷执。

心为业本
身是祸元
注1:《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云:“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
注2:《法句经》云:“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元。”

身为苦本
心是恶源
注:《佛说八大人觉经》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恶缘障道
魔网缚心
注1:恶缘:指使人退失菩提心或引诱人做恶事、趣入恶道的外界因素。或指恶劣的条件。
注2:魔网:指魔所造作之种种邪业。意即众生为烦恼魔、天魔等所迷惑而难以脱离,犹如鱼鸟陷罗网中不能脱出。

愚人好杀 
智者乐慈(集法句经句)
注:《法句经?尘垢品》云:“愚人好杀。”《法句经?慈仁品》云:“智者乐慈。”

愚夫纵意
智者调身
注:《法句譬喻经?明哲品》云:“智者调身”;又云:“荡身纵意,生死之路也”。

红尘净土
苦海慈航(敬题诸佛教道场)
注:道场:(一)又作菩提道场、菩提场。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二)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三)指成就菩提动机之发心、修行等。如《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等。(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时,须先行结界,次则建立本尊道场,以修道场观。(五)一般所谓之道场,系指修习佛法之场所,故道场可作为寺院之别名。(六)指某些法会,如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

业由心起
道以修成
注:慧思云:“业由心起,本无外境。”

众生皆苦
三界无安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注:《华严经》卷11云:“修治最胜行,严净诸刹海。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三界唯心造
众生随业牵
注1:《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2:业:行为之意。由身、口、意三者而来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可召感后来的果报,称业报;以业为原因,召感果报的潜在力量,称业力。
注3:《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

有生皆有死
无爱即无忧
注1:《出曜经》云:“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注2:《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无愿不成佛
有心难度人
注:《指月录》卷6载南阳慧忠禅师云:“无心是真度生,若见有生可度,即是有心,宛然生灭。”又,据说吕纯阳曾感叹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谓人心尤其险恶刚强,难以教化。

刹净由心净
人成即佛成
注1:《维摩诘经?佛国品》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注2:太虚大师有诗偈云:“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现实。”

无欲始离苦
有情难证空
注1:《八大人觉经》云:“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注2:《成唯识论》卷5云:“有情我不成证。”指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

爱生憎亦起
乐至苦相随

食肉断慈种
贪杯坏慧根
注1:慈种:慈悲的种子。《大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楞伽经》云:“食肉无慈慧。”又,《金刚心总持论》云:“文殊师利问佛:一切罪业,何业最重?佛言:一切罪中,杀生食肉,其业最重。”
注2:《罪福报应经》云:“喜饮酒醉……智慧日损。”

唾天污己面
修道净其心
注1:《四十二章经》载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注2: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障深行不切
福浅信难坚

恶因缘易忍
善知识难逢
注:善知识:亦称“善友”,指能引导、帮助自己知解学修佛法的良师益友。

钱多心不满
饭饱欲难填

因缘生万法
业报造群萌

身田承法雨
佛日释心冰
注1:身田:身能生善恶之业,故云身田。《涅槃经》卷2云:“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注2:心冰:心中有疑而不解,譬于冰,称为心冰。

狂心迷镜象
翳目见空华

心高难入佛
我慢易成魔
注:我慢:恃我而自贡高,慢他也。《唯识论》卷4云:“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因缘都是业
果报不由人

白马驮经至
法流越岭来(敬题嵌白马寺,兼敬题佛法东渐)
注1: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十公里。据说东汉明帝谴使求法,“时白马负经而来”,遂以为寺名。
注2:佛法东渐:公元前后,佛教即从印度经古西域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在中国社会普及开来,至唐朝已到达巅峰。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僧人大量西行求法,另一方面,不少印度僧人进入中国传法,两国的译经师们逐渐将印度的梵文佛教经典系统地翻译成汉文。后来,又陆续从汉文翻译成朝鲜文、日文等,佛教的中心逐渐由印度转移到中国。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佛法东渐”、“佛教东渐”。至公元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中国则成了世界佛教的中心。

有心皆有苦
无我则无忧

虽然空是色
其实佛非人
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众人皆谓罗睺罗是我之子,……然我久离世间淫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而我实非。”

众生皆有我
诸佛并非人

不解人间事
难还父母情

莫问世间事
但为方外人

人心无道理
世事太荒唐

众生心造业
一切法依缘

去圣时遥矣
离末日近乎

觉者无常住
迷人不自知

心中如有鬼
身外必遭魔

万法依时变
众生随业流

诸法依缘起
众生随业流(集句)
注1: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云:“《入中论》云:诸法依缘起,非分别能观,故此缘起理,断诸恶见纲。”
注2:《正法念处经?生死品》云:“众生随业流,一切业中生。”

身清无病痛
心静少烦忧

仙登无色界
佛度有缘人
注:无色界:为修禅定、离食色等欲、亦无固定物质形体的众生所居,有无色界四天。

能得平常之乐
何劳痛痒而搔
注:龙树《中观宝鬘论》云:“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安乐,如是世欲乐,无欲更安乐。”

堪叹欲无止境
奈何命有穷时

私心生,必缠缚
狂性歇,即菩提
注1:缠缚:谓令众生系于三界生死的一切烦恼。
注2:陈健民《密宗灌顶论》云:“盖心理上有一心自私,生理上必有一脉自缚。”
注3:《楞严经》云:“……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地狱苦深难受
天堂福大易消
注:《弥兰经》载一故事:有个叫弥兰的商人,率五百商人入海采宝,途中遇海难,惟有弥兰侥幸余生,漂流上岸后,见一座银城,银殿重重,美景无比,城门前有四名美女迎候,弥兰于是在此城中银殿住下,受用四名美女,住了一千年。但弥兰仍不知足,仍为人类的身见和贪思所诱惑,趁四名美女熟睡之际,悄悄出城。不远处有一座金城,金殿重重,美景无边,城门前有八名美女迎候,弥兰于是在此城中金殿住下,受用八名美女,住了几千万年。但弥兰仍不知足,仍为人类的身见和贪思所诱惑,趁八名美女熟睡之际,悄悄出城。不远处有一座水晶城,水晶宫殿重重,景象更美,城门前有十六名美女迎候,弥兰于是在此城中水晶宫殿住下,受用十六名美女,又住了几千万年。但弥兰仍不知足,仍为人类的身见和贪思所诱惑,趁十六名美女熟睡之际,悄悄出城。不远处有一座琉璃城,琉璃宫殿重重,美景更是非凡,城门前有三十二名美女迎候,弥兰于是在此城中琉璃宫殿住下,受用三十二名美女,又住了不知几千万年。但弥兰仍不知足,仍为人类的身见和贪思所诱惑,趁三十二名美女熟睡之际,悄悄出城。待他刚出城门,即有一座铁城在前,一恶鬼头顶铁轮迎面而立,铁轮在鬼头上飞速旋转。弥兰惊异之际,另一恶鬼便将铁轮钉在弥兰头上,弥兰感到头疼欲裂,痛苦不堪。两个恶鬼对他说:你见惑无限,贪思不断,已经享了许多年的福,就在这铁城中受六亿年的罪吧!

俗众贪求得、命
道人力断见、思(敬题佛法之“二求”和“二惑”)
注1:二求: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望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望获得长寿。
注2:二惑:见惑和思惑。见惑是知解上、理论上的迷惑,思惑(又称修惑)是情意上、习惯上的迷惑。断见惑为见道位,断思惑为修道位。
注3:俗众:指凡俗的大众。与道众(有道行的大众)对说。

果海渊深莫测
法流悠远无穷

果证中边一味
因修大小三乘
注1:果证: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果地之证悟。
注2:《佛说华手经》卷1云:“又如大海同一咸味,佛法亦尔,同趣涅槃,一味解脱。”又,《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注3:因修:于因位之修行。

佛乃众生眼目
法为三界伽陀
注1:《法华经?化城喻品》云:“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注2:伽陀:阿伽陀之略。意为不死药、良药,据说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华严经》卷23云:“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

见一大光明藏
得六根清净身

净土六时常乐
娑婆一切苦空
注:六时:指昼夜六时。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阿弥陀经》云:“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俗众唯贪妻爱
道人不忘母恩
注1:《楞严摸象记?附诸经》云:“凡夫年长,唯贪妻爱,顿忘母恩。” 
注2:《佛说盂兰盆经》云:“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又,《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欲重岂非凶兆
心平即是福田

不做昧心之事
但为求福之人

诸佛真心寂静
众生妄念纷飞
注:寂静:(1)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2)指涅槃之寂灭无相。又,离贪、瞋、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不起恶心者,称为心寂静。

痴汉争其不急
贤人急也不争
注:《无量寿经》云:“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于己观身不净
视家如怨诈亲
注1:《大般涅槃经:卷21云:“菩萨摩诃萨深观爱结,如怨诈亲。”
注2:《十住毗婆沙论知家过患品》云:“家是苦性,如怨诈亲。”

人生变幻祸难料
世事空虚福易消

众生欢喜佛欢喜
国土庄严法庄严
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众生欢喜佛欢喜
国运吉祥法吉祥

得与上善人相处
绝无众苦受可承(敬题西方极乐世界)
注:《佛说阿弥陀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又云:“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受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庄严功德已成就
苦恼人民当往生(敬题《佛说阿弥陀经》)
注:《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云:“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妙观刹土皆平正
喜见人民俱善良(敬题嵌妙喜世界)
注:妙喜世界:是东方阿閦佛之净土。其地平正生树木,无有高下,无有山陵溪谷。其土人民皆行善行,皆容貌端庄。

苦海无边由恶意
涅槃有岸靠慈航
注:恶意:造恶业的心或意识的过恶。另外,恶意又能妨碍佛法,使人远离佛法,所谓“破法”。

夜半屠门声不息
世间战火劫难逃
注:愿云禅师有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世智辩聪难入佛
慢心邪见易成魔
注1:世智辩聪:世俗的聪明巧辩,被认为是接受佛法的障碍,为八难之一。有“世智辩聪,不入佛法”之说。
注2:慢心:傲慢的心理。
注3:邪见:邪恶的、不正确的见解;主要指拔无因果的见解。

煮沙哪得成佳馔
雕粪何能出妙香
注:《楞严经》云:“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历尘劫终不能得。”又云:“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又云:“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不迷邪念念为正
能觉妄心心是真

遇缘失念念非正
对境动心心是邪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注1:直心: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此乃万行之本。《维摩诘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
注2:《法华经?譬喻品》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意不谦恭非学者
心无惭愧是痴人
注1:学者:又作学人,学徒,指从师受业之人。于禅宗指学道修禅者。现多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之人。
注2:惭愧:惭是内心对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愧是自己的罪过发露出来,为人所知,而感到羞耻。或者,惭是对人感到羞耻;愧是对天感到羞耻。

火移薪尽业犹在
种烂苗生果又成
注1: 历代以薪火喻神形之论甚多。如,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曾以薪火之喻论证人死神不灭云:“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2:《佛说孛经》云:“死者弃身,其行不亡。譬如种谷,种败于下,根生茎叶,实出于上。作行不断,譬如灯烛,展转燃之,故炷虽消,火续不断。”

贪财恋色舐刀蜜
祈佛求神忘额珠
注1:《四十二章经》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注2:额珠:《涅槃经》卷7谓:力士眉间之金刚珠在相扑中没入肤内而不自知,其处生疮,良医为出珠。比喻众生虽有佛性,而不自见。

恶人但以默言弃
浊世须凭冷眼观
注:释迦灭度前曾说:“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默摈,即对犯戒比丘未忏悔者,饮食坐起语言等,均不与其往来共事,以令其悔改。

扎眼色尘针见缝
追人业力影随形
注1:色尘:眼识的对象,又称色境,由于这对象能染污心情,生起烦恼,故名尘。
注2:《旃檀越国王经》云:“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为恶不得殃者。”又,《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贪着一期迷实相
破除二惑得真观
注1:一期:指人的一生。
注2:二惑:(1)见惑与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如身见、边见、邪见等;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瞋、痴等。(2)理惑与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注3:真观:《法华经》所说的五种观法之一,指观照真实的道理,除灭见思惑。

石中之火敲才现
弦上之音拔乃鸣
注1: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3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乃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注2:《楞严经》卷4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本无造化难知命
各有因缘不羡人

是因是果由它定
得豆得瓜看你栽(敬题佛法之“因果报应”)
注:因果报应: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谓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生善果,恶因必生恶果。又,所谓“是因是果”,即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亦即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业流滚滚勿贪境
苦海茫茫快上船

真知正觉无诳语
邪见慢心多妄言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欲知世上不平事
但看眼前颠倒人
注:颠倒:指违反正理、违背真理,如以妄为真、以苦为乐等。

悬崖万丈易松手
苦海无边难露头
注:《国语?周语下》云:“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又,佛教有“十进九退”之说,喻佛道难行,十人进修,有九人退堕。

万丈悬崖松手易
无边苦海露头难

轮回六道诚堪叹
浪掷人身最可悲
注:丹巴桑结云:“得人身空过,是诚可惜!发菩提心,守清净戒,较得人王为贵,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顶,较金轮王为荣。浪掷人身,如宝投水。”

可怜鼠辈偷酥死
堪羡鸽王绝食生
注1:《经律异相》卷47载:一长者以瓶盛酥,有鼠贪酥入于瓶内,食酥身大而不能出,终被焚死。喻众生因贪亡身。
注2:《六度集经》载:有鸽王率五百鸽觅食,被人以美食诱捕,关于笼中喂养。鸽王告众鸽:“吾等被拘,均因贪食,若欲出笼,绝食可也。”但众鸽贪于美食,争抢不已。鸽王独自绝食,身体减瘦,自笼隙出,飞回天空。众鸽则无法出笼,被人吃尽。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注1:印光大师云:“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华瓶,又作花瓶或画瓶。
注2:《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关,出尘罗汉。”

应念害人如害己
但观无我亦无常

遭逢失命因缘处
成就舍身功德时
注1:失命因缘:能致人丧失生命的因缘。《宝积经》云:“失命因缘,不以妄语。”
注2:舍身:指舍弃身命。佛教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称内布施(财布施则称外布施)。《胜鬘经》云:“善男子善女人舍身者,生死后际等,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法身。”

烦恼使刚强得伏
菩提以柔软而成
注:柔软:谓心意柔和而随顺于道。

认清三界是牢狱
看透众生皆画皮
注1:《付法藏因缘传》卷5云:“三界狱缚,无一可乐”。
注2:画皮:《聊斋志异?画皮》中载:妖怪化成的美女,可以将披在身上的人皮取下来描画。后用来比喻以美丽的外表掩盖丑恶的本质。在此借指众生之色身为虚妄的,亦可喻指众生之色身为心识所染成。《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依正庄严欣净土
寿光无量仰如来(敬题《佛说阿弥陀经》)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回文格)

解脱处贪瞋是道
执著时佛法亦尘
注1:在《大智度论》中,有引自《文殊师利本缘经》中喜根菩萨之偈云:“淫欲即是道,瞋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若有人分别,淫怒瞋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又,依天台宗“贪欲即是道”的说法,谓贪欲之事虽恶,然具法性之实理,故习于贪欲者,可就贪欲而观法性。
注2:《景德传灯录》卷10载义端禅师语:“佛是尘,法亦是尘,终日驰求有什么休歇?”

须知佛在世间觉
谨记魔由心里生

心如缺月望圆满
身似浮萍盼自由

智者不贪身外物
痴人难舍眼前财

爱欲为众生之本
悲心乃菩萨之根
注:《圆觉经》云:“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遭遇并非时运恶
由来却是世人痴

悲欢离合叹情苦
雪月风花悟色空

尘寰扰扰百年梦
恩爱绵绵一场空

生活常常难理喻
世间处处有禅机

根性难移非教化
本心不变假缘生
注1:根性: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注2: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众生业报不思议
法界因缘难了知

六根清净千祥集
四大调和百病消
注:佛教主张世界万物及人之身体,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人的病主要有两种:由于现世身体四大不调所生之病苦,称为现世失调病;由于宿世不清净的恶业所感之疾病,称为先世行业病,又叫业障病。

因颠倒见生忧怖
以平等心除爱憎

身归尘土魂随业
相现骷髅色即空
注:《佛说八师经》云:“身烂还为土,魂魄随因缘。”

相现骷髅心不死
魂随业报色难空

身成泥土色安在
魂入轮回心不亡

幽魂随业色安在
死者弃身行不亡

虚度百年非寿者
圆通一念是如来

佛从戒定慧中得
魔自贪瞋痴里来

五蕴皆空成自在
六根不净惹尘埃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回文格)
注1:彻悟禅师曰:“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由心转。”“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
注2:藏密《净土经》云:“一切法依缘,缘亦依意乐,何者发何愿,即得如是果。”

业造身车身造业
缘随意马意随缘(回文格)
注1:身车:人身依因缘而轮转于六趣,故譬以车。
注2:意马:言人意驱逐于外境不住于一处,犹如奔马也。

任运随缘常自在
贪求执着总徒劳

观缘有尽有无尽
于法非行非不行
注:《华严经》卷45云:“于法非行非不行,入诸境界不可说。”

不于今世了其道
更向何生度此身
注1:佛教有偈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注2:佛教有偈云:“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情尘杂毒莫贪染
爱见大悲应舍离
注1:情尘:指六情(即六根)与六尘。又指心情之尘垢。
注2:杂毒:苦性与烦恼能障修善,故将之比喻为毒;混入此等毒之法,称为杂毒。《正法念处经》卷56云:“诸有虽名乐,犹如杂毒蜜。”
注3:爱见大悲:指不离于爱见之大悲。即未证实相之理,承认有能爱、所爱二相而起大悲之谓。《维摩经?问疾品》云:“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又,爱与见,为二种烦恼。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

道由精进修行得
财自布施积福来

真常寂静光明藏
秘密庄严法界宫(敬题寂光净土和密严净土)
注1:寂光净土:又作常寂光土、寂光土、寂光国。指诸佛如来法身所居之净土,亦即毗卢遮那如来(大日如来)所住之净土。佛所住之世界为真如本性,无生灭变化(常)与烦恼之扰乱(寂),而有智慧之光(光),故称常寂光土。此土乃佛自证最极秘藏之土,以法身、解脱、般若为其体,具足圆满“常、乐、我、净”四德。
注2:密严净土:指以身语意三密所庄严,为如来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之净土。又作密严国、密严佛土等。又此净土以如来藏无垢净识为体,密教特指为法身大日如来之净土。此净土亦相通于华严经所说之华藏世界、净土宗所说之极乐世界。
注3:光明藏: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
注4:法界宫: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即大日如来法身依住之处,又称密严国。

庄严清净光明土
平等柔和安乐邦(敬题西方极乐世界)
注1:光明土:无量光明土之略称,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
注2:安乐邦:又作乐邦、安乐国、安乐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

多财原本布施得
端貌是由忍辱来
注1:佛教有“十来偈”,即: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注2:宣化《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浅释》有云:“布施能得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得诸根具足的果报;忍辱能得相貌端正果报;精进能得大势力的果报;禅定能得长寿的果报;般若能得辩才无碍的果报。”

喋喋世人行道少
悠悠劫海出头难
注:《景德传灯录》卷3载达摩初祖言:“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怎得污池观倒影
难从垢镜睹真容

盲人怎见日光亮
浊水何来月影清

耳聋不觉雷声响
心浅难知经意深

钝根难解佛经意
聋耳不闻雷暴声

随情造业成牵挂
摄念修行得自由

开诸佛本怀知见
契众生时节因缘(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本怀:佛菩萨久远以来,所抱持之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之根本心念。《法华经?方便品》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而出现于世。天台宗即依此认为法华经为出世本怀经,而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佛出世之本怀。
注2:天台宗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第五法华涅槃时,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

万般业报无人替
六道轮回独自行

得涅槃以了生死
欣净土而厌娑婆

念如流水难停止
身似浮萍不自由

身似浮萍随浪去
心如明月被云遮

贪求魔境入魔网
了脱俗心离俗尘

难成解脱在贪染
欲出轮回需转依
注:转依:唯识学所谓的“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意指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以证得涅槃与菩提之果。亦即转识成智。

身能近道身安隐
心若远尘心出离

愚夫逐妄造其业
智者悟真无所求

轮回生死无人替
罪福因缘唯自招

割恩爱以存道意
绝攀缘而息尘劳
注1:《长阿含经》卷4云:“宜割恩爱以存道意。”
注2:攀缘: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

苦海浮沉都是业
恶缘增减不由人

从来天意顺民意
难得人心如道心
注1:《尚书?泰誓中》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谓上天顺从百姓的视听。
注2:《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即人心很凶险,伦理道德的准则很精微,人们应一心一意,真诚地遵守中庸之道。 又,道心,在佛教指立志修行佛道之心,与菩提心同义。

一念慈心施滴水
千年善报胜喷泉
注: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佛教之因果报应,并不囿于彼此之间的恩怨相报,而是指一种普遍的因果法则,即所有事物皆受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得善果,恶因必招恶果。

少室奇峰瞻胜迹
林泉古洞念先贤(敬题少林寺及达摩面壁洞,兼敬题祖灯)
注1:少林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立寺于496年,因寺处少室山林,故名少林。据说禅宗初祖达摩曾于寺内一石洞面壁九年,并传法慧可。寺内现存达摩面壁洞。
注2:祖灯:列祖之法灯。谓历代祖师,师资相承,如灯火之相续不断。禅宗尊菩提达摩为初祖,称菩提达摩所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为祖师禅。

终究诚恳性情好
到底善良心眼明

但说常情应就俗
可知大事要随缘
注:大事:(1) 又称一大事,指佛为救度众生而示现于世,向众生开示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间。”(2)参学的大事,为了臻于觉悟的境界而修行,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恶心恶业恶缘结
善意善行善报来
注:《璎珞经?有行无行品》载:“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贪杯难免惊蛇影
秉烛无须疑井绳
注1:“杯弓蛇影”原比喻疑神疑鬼。在此的寓意是:酒能乱性,饮酒能带来诸多过患,故佛教五戒以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为性戒,而以不饮酒为遮戒。
注2:佛教认为,凡夫妄认假相为实有,这叫“遍计所执”,并喻如认绳为蛇。《起信论疏笔削记》卷19云:“知法如幻,故无所怯。绳蛇非毒,杌鬼无心,何所怯耶!”又,《续传灯录》卷29云:“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绳。”后成为一句俗话: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炷消火续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骨头如不磨成水
砂子哪能淘出金

青史虚名谁在意
红尘幻梦我随缘

随心所欲岂非祸
舍我其谁正是因
注:“舍我其谁”,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表示除了我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才能担当。在此指不畏因果、恣意妄为之意。
注2:时下许多冥顽之徒,常种恶因,不畏恶果,且动辄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仅身造罪业,且谤佛而不自知,其愚可悯!其狂可悲! 释迦牟尼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但下地狱,且庄严地狱!”其实,后半句才是佛菩萨之本怀,世人切莫断章取义!更切莫望文生义!又,五浊世间,恶缘如网,入毂者正是不畏因果、恣意妄为之人,所谓物为辅缘,心是主因。

难穷无数悲哀事
为有太多愚妄人

若贪现境入魔网
不断淫心堕俗尘
注1:现境:现前的对象;直接知觉的对象。《楞严经》卷9谓:于三摩地中,若贪求十种禅那现境,则有十种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
注2:《楞严经》卷6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杀心不除,尘不可出。……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诸苦行人兴道场
一袈裟地度幽冥(敬题九华山幽冥道场)
注1:相传九华山原为闵公让和私人所有。闵公信佛,乐善好施,听说金地藏要在此修建寺庙,便慷慨捐献。他对金地藏说:“九华山尽归我所有,您要多大就随您所需。”金地藏说:“一袈裟地足够。”于是将身上的袈裟一展,便覆盖了整个九华山。闵公见此情景,便将整个九华山全部施予金地藏建道场。九华山高且深,寺众增多,生活即发生问题,煮饭还要掺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细腻,俗称观音土),其清苦可想而知,故当时称之为“枯槁众”。寺中大众只是一心为求佛法,而完全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一直领导此精进苦行的道场。金地藏九十九岁示寂,肉身不坏,时人为之建肉身殿,被称为“肉身菩萨”。后又有无瑕禅师,由五台山至此,在摩空岭摘星亭结茅而居,名摘星庵,长年以野果为生。用舌血和金粉,抄写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共花二十八年时间。寿一二六岁拈偈而逝,逝前嘱弟子三年后启缸,如期发现,其颜色若生,时人为之建百岁宫,也被称为“肉身菩萨”、“应身菩萨”。在九华山有据可查的有十六尊肉身菩萨,现在还供奉有五尊肉身菩萨。
注2:九华山系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以度尽地狱众生为誓愿,而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又称幽冥,因此九华山又有幽冥道场之称。

恶语伤人多许罪
慢心谤佛一何愚

皓首穷经多许错
妄心求法一何愚

刻意伤人多么坏
轻心造业一何愚

业流滚滚没身易
苦海茫茫露顶难

悟后身心无束缚
迷中声色有钩牵

世事艰难欢聚少
人生苦短别离多

波罗蜜恒常快乐
阎浮提一切苦空

恶缘多者当思矣
福报大时须惜之

为何现世贤良少
只在时人浪费多

惜福之人真有福
舍财之士岂无财

苦海慈航常仰佛
红尘恶浪不由人

暴富从来由业致
虚名何必与人争

爱恨情仇都是业
悲欢离合不由人

世上奇冤由宿业
人生大事有前缘
注:宿业:又称宿行。在过去世所造的或善或恶的行为。这些行为可影响现世的生活情态。一般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

众生罪福皆由业
世事纷纭莫管它

看透人生知宿业
见多世事信轮回

深信轮回随物化
洞明世事送人情

业镜照原形,惭愧
幻躯如泡影,空虚

彻夜难眠三自反
空房独坐一何如
注:《格言联璧》有联云:“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

业造人身人造业
缘随我意我随缘(回文格)

心如乱草随风动
身似浮萍顺水漂
注:《治禅病秘要法》云:“心如乱草,随烦恼风。”

世事早知无结果
人情老到不攀缘

天道无私常与善
人心知足莫吞舟
注1:《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后人亦常用作:“天道无私,常与善人。” (见《修身进德嘉言录》)
注2:吞舟:指能吞船的大鱼,喻罪行极大的人。

吞舟是漏有天网
含玉而生是宿缘
注1:吞舟是漏: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注2:《老子》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人亦常用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注3:含玉而生:比喻出生在富贵之家。
注4:宿缘:即宿世因缘,指过去世所结之善恶因缘。

人天火宅莫贪恋
生死淤泥须出离

观身如影非真我
养怨入丘是业缘
注1:《大方等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云:“一者观身如影。二者观口如响。三者观心如幻。”
注2:《大宝积经富楼那会》云:“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注3:业缘:谓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方便品》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阎浮提内无安稳
生死道中求出离

一死不闻身后事
再来莫问生前缘

沽名钓誉是魔伴
薄德浅根无佛缘

众生业力不思议
诸佛愿心无尽穷

闻声悟道声为佛
见色迷心心即魔

远离尘世喧嚣少
亲近自然灵感多

欲使身能无苦痛
务须心不惹尘埃

静心此刻反思里
回首前尘迷梦中

前尘往事浑如梦
动念起心总是痴

姻缘眷属无非命
字句名称亦是身
注:佛教将字、句子、名称分别称之为文身、句身、名身。此“身”,为集合之义。

浮云流水无穷尽
藤蔓枝柯有挂牵

苦无休止称无间
乐有妙常非有情

福薄人难捱今世
障深者不信来生

莽汉狂夫,多生卑慢
道人行者,少有憍心
注1:卑慢:《俱舍论》卷19所举的七慢之一,指对于极优越之人,却认为自己仅稍劣于其人;或者指不肯虚心向优越于自己的人学习。
注2:憍心: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依唯识说,是小随烦恼之一,指对自己的财产、地位、才能、学问等,有爱着之心,而感到傲慢。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愚人除境,智者除心(集句)
注1:古德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注2:古德云:“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人生如梦,转眼皆空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种复成苗,众生轮转
金无重矿,诸佛涅槃
注:《圆觉经》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又云:“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大爱无私,爱深而悟
妄情执我,情重则迷

祭鬼杀生,皆非正业
烧钱算命,岂是福因
注1:正业:即正确的行为;以无漏智修身、口、意三业,而常作清净之行为。
注2:《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时,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注3:福因:能感招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佛教称施、戒、忍三波罗蜜为福因,以此三波罗蜜为因,能感福德之果报。

苦海茫茫,怨憎易会
业轮滚滚,恩爱难留
注:业轮:善恶之业行,使人在六道中轮回转生,犹如车轮。

苦海茫茫,真人上岸
业流滚滚,智者作洲
注1:真人:阿罗汉之异名。此外,伟大的修行者(佛陀),或趋向证得真谛法而又不自贵、不贱他人之圣人,皆称真人。
注2:《法句经》云:“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性里乾坤,无非诸佛
心中恶毒,尽是众生
注:《坛经》云:“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信愿不坚,染缘易就
行持具足,净业定成

终日驰求,蝇投窗纸
一朝觉悟,鸟出空门
注:《五灯会元》卷4载:神赞禅师见“蜂子投窗纸求出”,而作偈云:“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但求苦厄化为尘去
莫把菩提换了糖吃
注1:《观世音灵感歌》云:“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永离八难,一切灾殃,苦厄化为尘。”
注2:印光法师云:“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

圆满菩提,永无渗漏
娑婆烦恼,多有悭贪
注:娑婆:意译为堪忍、能忍、杂会、杂恶等。指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现身施教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众生,要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称堪忍土。

虽证涅槃,亦无灭者
但持名号,得往生之
注1:《思益梵天所问经》卷1云:“虽证涅槃,亦无灭者。”
注2:《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阿弥陀经要解》卷1云:“但持名号,径登不退。”

伶俐聪明,并非道器
柔和软善,即是佛心

滚滚红尘,欲流泛滥
茫茫苦海,业浪翻腾

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解无为法,出烦恼家
注1:《楞严经》卷6云:“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注2:《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不求解脱,常在尘劳
注:《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游戏人生,莫轻因果
修行佛法,常念慈悲

苦海无边,众生无尽
涅槃是岸,六度是船

俗众随流,流于生死
道人任运,运至涅槃
注1:随流:又作顺流,谓众生随顺三界六道生死之流,而轮转于迷界。
注2:任运:随物随事,任法之自然运动,不加人的造作。

扰扰尘寰,百年易过
悠悠苦海,亿劫难熬

不信来生,成断灭论
拔无因果,即恶取空
注1:断灭论:又作断见。即主张众生死后完全断灭。
注2:恶取空:又作僻取空。取恶空之义。为“善取空”之对称。即否定因果道理,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执着于断空之见。据成唯识论卷七载,否定真俗二谛,是为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地藏十轮经》卷七云:“拔无因果,断灭善根。”

菩萨发心,在于救苦
如来应世,是为度生

太上忘情,容清纳浊
众生无奈,恨地怨天

对境摄心,心能转物
遇缘失念,念即著魔
注1:摄心:谓心专注于一境,令不昏沉散乱。
注2:《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六祖坛经》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天意有私乎仁者少
人生无奈也恶缘多

痴汉因酒色财斗气
道人以戒定慧立身

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念头起灭,烦恼丛生

忽然一念无明妄动
造作十方罪苦众生

恶念才萌,即成因果
凡心一动,便失神通

将此身投入熊熊彩焰
愿来世化为片片红莲

上根闻正法即信行矣
劣智惟神通可折伏之
注1:上根:又作利根。指具足殊胜根器的众生;易于获得觉悟得到解脱的众生。
注2:劣智:指难以领会佛法真理的下劣之智慧;亦即下根、钝根。

渴鹿逐炎,徒使妄情炽
飞蛾扑火,皆因邪执亡
注1:渴鹿逐炎:又作渴鹿逐焰。《楞伽经》云:“譬如群鹿,为渴所逐,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喻凡夫之无始贪爱种子习气,内熏三毒,外发现行,渴爱所逼,于一切色境妄起贪求乐欲。
注2:妄情:指凡夫之虚妄情识,亦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
注3飞蛾扑火:《法苑珠林》卷55引《涅槃经》云:“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现比喻自取灭亡。
注4:邪执:即固执不正之见解。

罗汉驱龙,扬威凭戒力
沙弥救蚁,延寿靠慈心
注1:《大毗婆沙论》卷44谓:昔日迦湿弥罗国有毒龙常扰恼一寺中五百罗汉,五百罗汉共议入定,以神通力驱之而不能。有一外来罗汉至龙处,龙闻声即远遁。自言非用定力、神通力,唯因护戒之力,使恶龙惊怖而去。
注2:戒力:由持戒而来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注3:《杂宝藏经》谓:有罗汉以神通观知其沙弥弟子将于七日后死,即令其归家省亲。沙弥归途中见一蚁穴被水所淹,以土救之。七日后还至师处,师谓其因慈心而得延寿。

观美女俊男,花瓶盛粪
叹凡夫俗子,甘愿投泥

愿切苦深时,常求奇迹
信坚行久者,自有神通

学道息狂心,道成心息
随缘消旧业,缘尽业消

四句偈言,得恒沙福庆
十声佛号,除旷劫罪愆
注1:四句偈:指由四句所组成的偈言。因四句偈往往涵盖着佛法之要义,故佛经云受持四句偈或以四句偈教人,有无量功德。在短短1卷《金刚经》中,释尊反复提到受持读诵演说四句偈之福德,有五次之多。
注2:十声佛号:佛号,即佛之名号。阿弥陀佛之名号,功德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盖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而蒙受称念名号之功德者,即得往生极乐净土。十声佛号,即十念念佛,又作十声念佛。《观无量寿经》云:“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法华经》云:“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邪魔趋异端,难除执着
正法行中道,不起贪求

念有漏无常,生无非苦
悲轮回不尽,佛不住空

我佛真心独朗常清净
众生妄念纷飞不自由

将爱欲断除,色心空了
把情禅忏尽,业债还清
注:苏曼殊有禅诗云:“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病为对治贪痴之良药
欲乃轮回生死之苦根

巨石赖舟,能浮江过渡
世人念佛,可带业往生
注:《龙舒净土文》云:“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船,江不可渡。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

往生净土乐邦真解脱
返没浊流苦海大轮回
注:返没:往返沉没于生死海也。

那些出局人,诚为傀儡
此刻登台者,也是演员

一份耕耘得一份收获
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

欲得人身,必须下苦海
不经地狱,何以上天堂

不信轮回,即免谈报应
若无因果,则何必修行

诸佛悟心,直入涅槃海
有情随业,顺于生死流

何必吃尽苦头方悔过
其实做些善事不为难

诸佛皆由大事因缘出世
凡夫多为小家利益迷途

弃有着空,如避溺而投火
求亲离怨,似欣笼而厌栏
注:永嘉禅师云:“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又云:“是以释动求静者,憎枷爱杻也。离怨求亲者,厌栏欣笼也。”

若身无垢语无污意无染
则精自盈气自泰神自清

缘自心来,诸佛有求必应
果由因得,众生无作不收
注1:古德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又,印光大师云:“感应之道,如撞钟然;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小者则小鸣。”
注2:《瑜伽师地论》云:“未作不得,已作不失。”又,《大庄严论经》卷10有“不种不获”的寓言:有兄弟二人,哥哥每嘱咐其弟去田间劳作,自己则去寺庙向天神祈祷丰收。一次,天神化成其弟的模样,来到他身边一起祈祷。哥哥见了,便说:“你不去地里干活,跑到这儿干什么?”天神答:“我也来向天神祈祷,让天神降福于我。至于庄稼,天神会保佑的,无须我管理。”哥哥说:“我从来没有听说可以不种而获。”天神便答:“难道你也明白这个道理?”

缘深因厚功齐,自然感应
意正心诚愿切,所以灵通

人无眷属牵缠,易离苦海
树有枝柯钩挂,难出稠林
注:《辟支佛因缘论》有偈云:“譬如稠林中,欲挽大树出,枝柯相妨碍,求出将无由。在家如稠林,众务如枝柯,虽欲求出要,缚着永无固。”又有偈云:“我见伐大树,枝叶极繁多,稠林相钩挂,无由可得出。世间亦如是,男女诸眷属,爱憎系缚心,于生死稠林,不可得解脱。小树无枝柯,稠林不能碍,观彼觉悟我,断绝于亲爱,于生死稠林,自然得解脱。”

众生以恐怖因缘离苦毒
诸佛现贪淫色相度痴迷
注1:《大般涅槃经?德王菩萨品》载:国王命一大臣持一油钵,经过很长一片闹市,告之曰:“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并派一武士持刀在后而怖之。大臣一路上虽见有许多邪欲引诱,但因恐怖而不敢有丝毫放逸,乃至不弃一滴之油。喻菩萨修道,应摄心护念,严持净戒,乃得成就。
注2::《西藏度亡经》谓:在中阴境界,诸佛菩萨为摄受救度众生,先后显淫欲相(喜乐部诸尊)和忿怒相(忿怒部诸尊)以钩牵惊觉而接引之。

一切如来,自在神通圆满
十方国土,庄严清净光明(敬题《华严经?华藏世界品》)

业力追人,智者甘承苦受
人心造业,凡夫难免轮回

常住真心,不以修行而得
如来妙相,实非欲爱所生
注1:《宗镜录》卷54云:“此识心本来湛然,不从修得。”
注2:《楞严经》卷1云:“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莫轻善恶业行,轮回甚苦
谨记圣贤教诲,因果最真

佛法高深,根本在于因果
菩提广大,始终不出慈悲

扰扰尘寰,一世百年易过
悠悠苦海,千生万死难熬

不知有涅槃,因此恋三界
未脱于烦恼,云何得一心
注:《楞严经》卷10云:“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昧心即是魔,明心即是佛
有我谓之业,无我谓之空

人类恶行,根本在于断见
世间乱象,总之缘自无明
注1:注:断见:即断灭论,主张众生在死后,生命即完全断灭、空无的看法。乃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
注2:无明:不如实知见之意,即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

倡唯物,说无神,易成断见
重心灵,信报应,有助文明

酒夺食,色碍寝,富贵痼疾
心能平,言无多,修行通途(全仄全平格)
注:《经鉏堂杂志》卷5云:“盖人生不过寝食二事,日不甘食,夜不安寝,则病矣。今富贵之家以酒夺食,以色妨寝,则是二者皆失之。”

许多罪福无由,岂非报应
因果丝毫不爽,要看轮回

凡情少信心,何以窥知宿命
俗见多私欲,岂能测度佛心
注:宿命:过去世之命运,即过去无量生中之受报、苦乐情状。若能知此情状,则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亦不精进于众善。

秽污触目时,多是六根不净
烦恼缠身者,当思宿业未清

莫道不相承,种烂苗生果结
岂非彰报应,锅烹席坐轮回
注:古德有诗偈云:“六道轮回转,孙儿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飞鸟在天,不知地上有投影
游鱼离水,方觉火中实烫身
注1:《智悲光功德论》喻业力不失云:“比如鸟飞上天,不见自影,一落地时,影即随现。”
注2:《西藏度亡经》在描述中阴境界时有云:“如鱼离水,掷诸烈烬。”

道在真心,并非传统即真理
佛无俗骨,不可顺流就俗情
注:顺流:又作随流。为“逆流”之对称。谓众生随顺三界、六道生死之流,而轮转于迷界。如众生起惑造业,随顺生死之流,违背涅槃之道;即为流转生死之因果。反之,断三界惑障,违逆生死之流,趣入涅槃之道,则称为逆流;即为还灭之因果。

大限未临,夫妻好比林间鸟
无常一到,你我方知梦里人
注1:俗语云:“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注2:古德云:“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声色场中,虚情假意无非苦
温柔乡里,海誓山盟亦是空

业海涌波,三千世界皆空苦
红尘掠影,亿万姿颜竞艳华

苦海茫茫,众生造业何时了
红尘滚滚,万物随缘转眼空

世事无常,镜花水月何时了
人生如梦,火宅泥船转眼空

苦海茫茫,成住坏空常变幻
红尘滚滚,醉生梦死永轮回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何时了
色空空色,色色空空万念消

一世人生,眨眼扬眉容易过
百年梦幻,浮光掠影不能留

为富须知,钱多易惹人间鬼
做官谨记,势大难通地府神

你不回头,虽然妙法也难度
佛虽登岸,不以空无舍大悲
注:僧肇云:“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心生贪念有羞惭,犹存慈种
口出恶言无顾忌,易断善根
注:《大宝积经》云:“因贪犯戒,尚摄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

不信前生,今世人缘何有解
能修现在,未来佛果岂无成

小人常贪享安闲,焉能成佛
大士不历经磨难,何以修心

异熟现行,众生业力不思议
上求下化,菩萨悲心难测量
注1:异熟:(1)异类而熟:异熟基本上是依过去的善恶行为(业)而得的果报的总称;但果报却异于原因的性质而成熟。如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此中,苦乐是无记性,对于善恶业来说,可云异类。(2)异时而熟:结果与原因,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结果在不同时间中成熟,或竟隔世而成熟。
注2:现行:据唯识说,阿赖耶识中含藏种子,具有生起一切法的能力。种子是潜存状态,一切法是实现状态,由潜存状态转而为实现状态,即是现行。

时代变迁,佛法衰微魔网密
世风败坏,人心险恶罪根深
注:罪根:谓深植罪恶而不可拔者。或谓罪恶之行为乃招致罪报之根本,故称罪根。

堪叹娑婆薄福人,难生正信
可怜末世钝根者,不解真文
注1:钝根:又作下根、钝机,指根机迟钝者,即难以领会佛法真理的根器。
注2:真文:指佛菩萨所说或经典之文句。

所作不亡,因行定得未来果
遇缘则受,果报皆由过去因

不愿实修,皓首穷经多么傻
只求福报,贪心拜佛一何愚

果受今生,莫造新殃常积德
业牵来世,欲无后有要修行

贪欲乐人,惟利是图而有悔
信因果者,制心不犯即无忧

真实行人,一片身心无渗漏
娑婆迷子,万般苦恼在贪求
注1:古德有偈云:“最上乘,要真参,急急用功勿等闲,一片身心无渗漏,管教直下透三关。”
注2:迷子:指不明事理之人。凡夫本具佛性,却迷而不知,致流转三界,受无量苦。
注3:佛教有偈云:“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波罗蜜多,超越时空无束缚
阎浮提众,轮回生死被牵缠

业镜当前,满脸羞惭唯忏悔
神明在上,一身罪错自承担
注:神明:一般指天地之诸神。不测曰神,灵明如镜曰明,即:无法思惟分别者,称为神;能照见者称为明。诸神能明白察知善恶邪正,确实无误,故有此称。

梦幻人生,几度癫狂成苦旅
荒唐往事,经年魔怪扰孤心

造业轮回,牛胎马腹罪身苦
随缘物化,虫臂鼠肝幽梦长

血肉众生,皆由胎狱煎熬出
乾坤万物,本是虚空爆炸来
注:胎狱:譬指四生中之胎生者,其于母胎内所受之苦,如处狱中,故称胎狱。 

烦恼众生,无明为父贪为母
精勤行者,禅悦作食忍作衣
注1:《楞伽经》云:“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
注2:《华严经?净行品》云“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注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忍辱为衣,慈悲为室。”

三界众生,六道轮回数取趣
十方诸佛,一心解脱再无依
注1:数取趣:梵语曰补特伽罗。有情流转,数数取诸趣者。
注2:无依:犹言无著。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

三界无安,非由切愿不能出
众生多欲,常念观音便得离
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芸芸众生,生生不息有因蔓
纷纷妄念,念念常迁无止时

短暂人生,叹今世不思来世事
无边业海,问没头可盼出头时

迷执幻身生有死无,其心怎放
觉知真我随缘不变,此意常如
注1:幻身:人身无实如幻,是名幻身。
注2:真我:意指真实之我。对外道、凡夫之妄我,而谓涅槃之我德为真我。
注3:随缘不变:《大乘起信论》认为真如有随缘与不变二义,即:真如一方面随顺众缘,而生起现象世界;一方面又能保持其自身的清净性不变。

莫言老实吃亏,善业终无苦报
务必真诚悔过,恶人才有正机
注:恶人正机:由于是恶人,因而正具有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所救度的资格。据净土教的一些说法,阿弥陀佛的本愿,主要在于救度恶人。《无量寿经》云:“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

因缘奥妙难知,痴汉从而狂妄
果报丝毫不爽,慧根所以虔诚

娑婆不发出离,佛土何由成立
善恶如无报应,众生哪肯修行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注1:涅槃岸:即彼岸,与此岸(生死岸)对说。
注2:《大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人。何以故?定受报故。”

进入山门,或结胜缘,或因胜愿
来闻佛法,皆成善果,皆有善根(敬题诸山门及诸讲堂)

生死轮回,得失怨亲,在家皆有
天堂地狱,贤愚罪福,出世全无
注:《景德传灯录》卷7载智藏禅师的一则公案:师住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 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师曰:“汝有妻否?”曰:“有。”师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俗士礼谢而去。

因缘聚合,缘至尽头,各随果报
骨肉分离,肉归泥土,魂弃骷髅

求佛乎?求神乎?到底回头是岸
贪财也,贪色也,无非转眼皆空

报应倘来,手里黑钱它何管用
时辰一到,眼前恶趣你哪能逃
注:恶趣:又作恶道。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

赤贫诚可怜,怜福薄难捱今世
痴富更堪叹,叹障深不信来生

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痴汉迷情,不离恋色,及以贪财
注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云:“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注2:《净心诫观法》云:“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

恩爱绵绵一世缘,叹此身如寄
尘寰扰扰百年梦,问何处是归

阎浮提众,动念举心,无非是罪
波罗蜜多,因圆果满,成就不空
注:《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凡情畏死贪生,乃入轮回之本
人性避凶趋吉,是成佛果之根

整天苟苟营营,难得安宁片刻
转眼干干净净,徒然辛苦一场

握拳而来,撒手而去,一场空也
既死之后,未生之前,两相同乎

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无挂碍即如去,无挂碍即如来
注1:《长阿含经》卷17云:“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注2:如去:如来之别名。过去之诸佛如从生死去于涅槃中之义也。又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之义也。秘藏记本曰:“如去谓自凡位修行成正觉也,乘如而往故曰如去。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贪瞋痴慢疑,五毒俱全非正见
色受想行识,诸阴炽盛是邪迷

恶语伤人,瞋心造业,岂非自害
对天吐沫,举火烧空,实在徒劳

若明心,贪瞋痴慢疑,无非佛性
未出世,信进念定慧,亦是俗尘
注1:五惑:即贪、瞋、痴(无明)、慢、疑等五种迷妄。又作五钝使。
注2:五根:即:(一)信根,信三宝、四谛等之道理者。(二)进根,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又称五无漏根。

应怜世俗愚痴,不知骨肉烹锅内
可笑众生颠倒,常见猪羊坐席前

奈何短暂人身,善良聪慧爪中土
可叹无边苦海,恶劣愚顽地上尘
注:《涅槃经》云:“为善清升,譬同爪土;为恶沉滞,喻等地尘。”《大毗婆沙论》云:“性愚钝者如大地土,性聪慧者如爪上土。”

为恩爱,尽抛万贯家财,已殊非易
向无常,仅换半条人命,却更是难

笑骂由人总有因,因此由人笑骂
修行在我岂无果,果然在我修行

后来苦趣时长,应当行善顾身后
前去轮回路险,何必积财图眼前

世事纷纷,待人接物时,应无执意
红尘滚滚,触目动心者,皆有前缘
注:前缘:即前世因缘之略称。佛教认为,人际交往,都是由过去世结下的缘分。有时特指男女之间的缘分。

既有此身,则情由应有前生来世
若无业体,即事理皆无后果原因
注:业体:又称业性。指业之自体,即能招引苦乐果报之异熟因。

畜生每每被刀屠,难道当然如此
人类常常因病死,莫非报应现前

彼时努力,此时努力,成功凭努力
前世因缘,今世因缘,到底在因缘

心贵诚,言贵实,言出真心常合道
业有果,事有因,事成定业不由人
注:定业:决定受异熟果之业为定业。善之定业,定受乐果,恶之定业,定受苦果。

悲是道根,诸佛悲深智广万行具足
心含子果,众生心想事成一切妙真
注1:道根:佛道之根芽。以过去世所发之菩提心为缘,至今世而得开发宿善,称为道根。
注2:子果:指五蕴之果报,乃过去烦恼所生之果,即种子所生之果。而果所生之种子,则称果子。

人事百年,生老死忧悲苦恼何堪忍
乾坤一梦,去来今成住坏空不可留

无关善恶正邪,魔境亦菩提之道场
不论贤愚利钝,众生皆佛果之树根
注1:古德有云:“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群魔照退了,现出本来佛。”
注2:《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智者圣人已自由,尚无酒肉肠中过
凡夫俗子难清净,应有羞惭心底留

贪念毒谋,未明善恶是非,慧资何有
慢心邪见,不畏业因果报,苦受自增

奈何老病死生,此身毕竟去来随业
无论根尘心色,诸法终究内外皆空
注:根尘心色:根是认识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尘是认识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心指精神;色指物质。

欲与佛门结胜缘,到此要称名稽首
渴求来世生莲刹,如今应发愿起行(敬题诸佛寺)

喜色慈颜,怪脸怒容,诸佛应机显现
恶因苦果,善行福报,众生随业升沉
注:密宗的佛像往往是通过佛的形象、姿态、动作、特征等寓意的形式来表达某些佛教义理(如裸体常表示脱离尘世)。因此,密宗佛像多为面目狰狞、凶恶丑陋、赤身裸体,甚至怪脸兽形。这些都是用来象征降伏恶魔时的大无畏、大愤怒、大欢喜等。

中外圣贤,过化存神,都是承担道义
古今宗教,悲时悯俗,无非劝信来生
注:过化存神:谓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语出《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朱熹集注:“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

可怜末法时期,物欲喧嚣,人心混浊
堪叹文明社会,世风败坏,佛教衰微

应解三时果报,现报未临,岂无后报
可怜六道众生,前生已昧,难信来生
注:三时果报:又作三时业、三时报。善恶行为召感未来的结果,在时间上分三种:(1)顺现受业;现世之业,在现世召感果报。(2)顺次受业;现世之业,在下一世召感果报。(1)顺后受业;现世之业,在多世以后召感果报。

感岁月蹉跎,转眼间,晚辈已成前辈
叹时轮飞快,百年后,今人都是古人

每日穿衣吃饭,并未挂一丝、咬一粒
整天争利图名,何妨退几步、让几分

五蕴皆空业不空,生死轮回谁忍受
此身非我行由我,酸甜苦辣自承担
注:憨山《醒世歌》云:“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

知觉见闻被色迷,尘寰扰扰百年梦
悲欢离合叹情苦,恩爱绵绵一场空

今世苦因来世偿,来世恶缘今世结
此生福报前生积,前生善业此生消(题逍遥法外的贪官之类)

今世苦因今世偿,此生恶果此生结
来生善报来生积,前世福缘前世消(题落入法网的贪官之类)

生活无常难顺心,几多苦恼因何有
世人顽劣不安分,一切灾殃由此来

杀机不息佛难成,偷心不断尘难出
淫念能除魔自去,妄语能无神自安(敬题《楞严经》之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6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杀心不除,尘不可出。……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不得人身实可悲,人身已得莫虚掷
瞬间极苦尚难忍,极苦无间何以堪

有情生灭似恒沙,无非识浪涌心海
世界变迁随业运,都是妄风掀欲流
注1:《楞伽经》卷1云:“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以心体之真如,譬如海;诸识之缘动,譬如波浪。
注2:《楞严经》卷4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注3:妄风:妄念鼓动,譬之于风。
注4:欲流:谓欲界贪嗔等之思惑,由此思惑而流转于欲界,故称欲流。

天意难窥,天命难违,到底天机莫测
人心易变,人生易老,奈何人欲无穷

苦海茫茫体等同,十方诸趣因心趣
红尘滚滚业差别,亿万众生承福生
注1:诸趣: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诸趣,即总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趣。
注2:《地藏菩萨本愿经》云:“阎浮众生,造业差别,所受报应,其事云何?”又云:“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可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见惯人情莫奈何,莫说人生无后报
经多世事已平淡,已知世界有玄机

色身易坏心难了,才脱皮毛,又生鳞角
罪性虽空报不亡,但消业障,莫造新殃(仿一剪梅词谱联)
注:永嘉禅师云:“了即业障本来空,不了应须偿宿债。”又,《放生仪》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骨肉分离全是苦,肉归泥土,残余枯骨
由来聚合总难留,来到尽头,各听缘由(仿一剪梅词谱联)
注:《佛说八师经》云:“身烂还为土,魂魄随因缘。”

算命烧钱,叹痴人耗眼前财,求梦中富
弃钗沉宝,羡禅者撇身外物,得心里轻
注1: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禅师法一、宗杲二人,从东都避乱渡江,各携一笠。宗杲笠中有一枚金钗,时常拿出来细看。法一趁其不在,将金钗投入江中。宗杲起初脸色大变,经法一斥责,翻然省悟。
注2:唐朝庞蕴居士曾将家中所有财宝以一船沉入洞庭湖,而全家以编漉篱为生。

无量众生,苦乐沉浮,贤愚善恶难思议
大千世界,循环往复,成住坏空无始终

世事乱麻,绕去绕来,终成死结不能解
人生幻梦,或长或短,皆有穷期何必贪

顽童顽劣无知,罪业造成,亦当遭报应
痴汉痴迷不悟,恶因种了,何以免轮回

祸福贤愚,贫富寿夭,三时果报难思议
悲欢离合,穷通得失,一世因缘多变迁

顽空断灭,少有善根,恶意害人多么坏
世智辩聪,皆为邪见,慢心谤佛一何愚

诸佛觉圆心了了,如寤时人,说梦中事
众生迷乱意昏昏,于眼前镜,觅项上头
注:《楞严经》卷4云:“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凡情浅薄,流俗趋时,烦恼缠绵无主见
圣智渊深,背尘合觉,行为独特有真知

念物力艰难,衣食住行,都是众生血泪
思法身广大,河池泉井,无非诸佛慈悲
注:《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

喜怒哀愁,茹苦含辛,百姓糊涂捱此世
吃喝玩乐,贪污受贿,官员难得信来生(横批:难得糊涂)

江河日下,物欲横流,良知公理早湮没
浊恶时长,民风败坏,世道人心难挽回

尘劳易惹,解脱难求,可怜世事不如意
恩爱每离,怨憎常聚,感叹人生莫奈何

持戒得安详,智慧得菩提,修行得解脱
贪瞋至老病,愚痴至生死,恶见至沉沦

浊世身逢时局变迁,众生难奈因缘苦
多年梦见河流泛滥,洪水突来涨势凶

圣智随缘而不攀缘,即无心见想三颠倒
凡情计我且常执我,则有贪瞋痴诸染污
注1:攀缘: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的根源。
注2:三颠倒:众生有三种颠倒:(1)心颠倒,不能自觉自己的真心,对对象起虚妄分别;(2)见颠倒,对象本来不存在,而以对象为实有;(3)想颠倒,对对象起种种妄想执着。

觉后照空离相,则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
迷时住色起心,即有神有鬼,有地狱天堂
注1:照空:即观照实相之空理,照见五蕴皆空、万法皆空之意。
注2:《金刚经》云:“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又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3:《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观三界转眼间成住坏空,实在如一场梦
叹众生终日里摸爬滚打,无非为几个钱

福因不积,善果何来,劝快种福因成善果
此世苦多,前生业重,应深思此世悟前生

海面宽而小镜能容,月影清而污池难现
日光亮而盲人不见,雷声响而聋耳无闻

时空原是妙空,且不论瞬间永远、微尘世界
果报诚非虚报,却奈何万福易消、一苦难熬

莫说名声容易求,论原由,皆累劫因缘积得
哪来缺陷自然有,依道理,是多生习气染成

痴则贪,贪则瞋,瞋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注:古德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又,释迦牟尼佛灭度前,弟子问:“尔后何以为师?”释迦牟尼佛说:“以戒为师。”

格物本非邪,邪于世俗大言唯物,而不除我执
观空何有过,过在冥顽满口恶空,却难舍境贪
注:恶空:以诸法为空,而恣意放肆,目空一切。

从十二因缘,看人间种种情形,眼界应当宽也
以三时果报,想世上般般遭遇,心中可否了然
注:十二因缘:又作十二缘起。原始佛教极其重要的观念,以十二个因果条件形成一系列,解释人生种种痛苦与烦恼的起源,这亦是佛祖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具体为:(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是:(1)无明缘行;(2)行缘识;(3)识缘名色;(4)名色缘六入;(5)六入缘触;(6)触缘受;(7)受缘爱;(8)爱缘取;(9)取缘有;(10)有缘生;(11)生缘老死。因此,只有灭掉无明,才能出离生死,臻于涅槃。

六道轮回,即色即空离断常,空色色空如梦幻
三时果报,非无非有显真实,有无无有费思量

色相无常毕竟空,一成枯骨,何辨妍媸男女相
幻身有漏终归苦,再度轮回,安知卵化湿胎身
注:佛教认为:六道众生,依其出生方式,可分为:卵生、化生、湿生、胎生四种。

叹阿鼻,千生万死亦无休,因而地藏菩萨立其誓
观阎浮,动念举心皆有罪,所以释迦如来说此经(敬题《地藏菩萨本愿经》)
注1:阿鼻:又称阿鼻地狱,意译无间或无间地狱。八大地狱之一,是受苦无间断的地狱,也是造极重之罪的人死后所堕落之处。
注2:阎浮:即阎浮提,本指印度,后泛指这个现实的人间世界,即娑婆世界,也即四大部洲中的南瞻部洲。

堪叹众贤人,难行而矢志不渝,难忍而悲心不舍
奈何诸恶辈,于己则贪痴无比,于他则狠毒无边

沉沦苦海手空空,走投无路时,往往手中无寸草
漂泊业流心狠狠,利益有关处,常常心里有根针
注:草:指救命稻草。针:指害人之念。

世事乱棋度外赢,纵使时时算计,大局变迁难料定
红尘道场眼前坐,无需处处追求,真心不动即成全

想茫茫宇宙,冷冷清清,一颗蓝色星球,正悠然转动
看滚滚红尘,熙熙攘攘,多少黑心事件,在不断发生

生老死忧悲苦恼,缘自痴心,有痴心即有守求取受
杀盗淫妄语犯遮,由于恶见,无恶见则无诤讼贪瞋
注1:犯遮:在此指犯不饮酒戒。在五戒中,杀、盗、淫、妄语为性戒,不饮酒为遮戒。
注2:恶见:又作不正见。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

看出台还出局,知大梦亦真,业果不虚,我自安于本分
任花落又花开,悟红尘无尽,众生平等,人缘岂在他求

失此人身,如砺石沉潭,秤锤落井,朗朗乾坤,须何时再见
造诸罪业,纵神通入海,仙术隐空,冥冥报应,亦在劫难逃
注1:古德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注2:《增一阿含经》谓:有四仙人,各以神通天眼,见知各自将受恶报,企图以神通力逃避。于是分别上天入地,隐山藏海,结果仍然摆脱不了业报。《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有偈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

看天下穷途之辈,几个曾经惜福?但报应来时,方知有苦
问世间得志诸君,谁人愿意修行?待光阴去矣,徒叹无常

叹浊世难寻清醒人,钱权名位熏心,莫怪贪官污吏过千万
问老天可有糊涂帐,加减乘除结算,敢情公理良心剩二三

一期终结,神识迁移,业行随矣,以此因缘,不无受者亦非有
四大分离,根身坏灭,器界共之,论其自性,虽有再生还是无

念物力艰难,工巧发明不简单,于受用千般,千千莫作轻松想
思佛身广大,神通变现甚奇妙,对日常一切,一一须存恭敬心

问业轮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
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
(敬题佛法之“八苦”)
注:八苦:即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滚滚红尘,茫茫业海,花花世界,几人愿出离?叹有情,苦乐轮回恒趣趣
生生不已,念念无常,运运密移,哪个能逃脱?唯觉者,身心寂灭永如如

浊浪滔滔水土流,人间烟火稠;荒漠苍穹须补救,不知颠倒实违天道久
青山隐隐渔樵少,世外桃源渺;红灯绿酒太喧嚣,无可奈何已去圣时遥
(仿虞美人词谱联)

六道轮回,分明在眼前,看贤愚利钝妍媸清浊悬殊,岂非道道包含六道
三生因果,不仅于身后,感祸福穷通夭寿悲欢难料,也是生生显现三生

佛经称四大皆空,可以清心寡欲;恶人说四大皆空,便常常趋向颠狂声色
学术谓十方唯物,并非背理乖情;痴汉言十方唯物,则每每落于追逐利名
注: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大即是元素之意。坚性为地,湿性为水,热性为火,流动性为风。由于世界万物与生命存在皆由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而无实体,四大之本质亦为空假,故称四大皆空。

报应未临,终日里为钱财颠倒,只顾贪贪贪,贪得多乎?问三生因果有谁信
无常奄至,刹时间与眷属分离,不由悔悔悔,悔之晚矣!叹一缕灵魂随业牵

求名求利,忙忙碌碌愁无尽,一辈子心思,算来算去徒劳,叹花花世界,魂迷太久
缺德缺能,苟苟营营混不休,几十年光景,糊里糊涂虚度,哀草草人生,梦醒何时

天象轮回寒暑推,地形变化沧桑替,空空色色总难留,弹指一挥,问尘缘幻梦有谁醒
物情深奥贤明少,人性参差顽劣多,苟苟营营都混过,登台出局,叹世事乱棋由此来

在位做官,须讲三分公理,因果莫推后世,世事总无常,有来路,岂无去路?得意时,还要留三分退路
待人接物,应留一点真情,是非勿论前缘,缘由难说尽,将此心,略比彼心!用权处,也该讲一点良心

三时果报,红尘遭遇叹升沉,半假半真,或忧或喜,眨眼功劳尽弃!究所以然,终归业力追来、心行造就
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常变幻,如痴如梦,忽鬼忽人,转身面目全非!论玄机者,实乃无明发动、赖耶形成
注:赖耶:阿赖耶识的略称。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唯识学所说八识中之第八识。此识的活动贯穿于众生生死流转的全过程。唯识学以阿赖耶识为心王、心体,为万法所依之体。

难得尘缘一百年,醉梦酣兮!看这些芸芸之辈,滚打摸爬,到头来,枉费了一生心力,人去楼空,成功也是一抔土
长嗟历史几千载,风流逝矣!想当初衮衮诸公,纵横驰骋,撒手后,徒留下几片山陵,时移世异,遗迹无非几块砖

     
 

-------------------------------------------------------

来源:水流云网经肖大志先生允许刊登此书,其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贴请注明。

(前一版: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