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肖大志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肖大志 

二、诸 法 实 相

盲人摸象
眚眼观灯
注1:《六度集经》载“盲人摸象”的寓言:有个叫镜面的国王,下令众盲人去摸象,然后将大象的形象禀报国王。这些盲人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尾,有的摸到象腿,有的摸到象背,有的摸到象鼻,有的摸到象耳,然后,他们有的说大象如长矛,有的说大象如粗绳,有的说大象如树干,有的说大象如墙壁,有的说大象如大蛇,有的说大象如大扇。他们自以为是,争论不休。
注2:《楞严经》卷2云:“如世间人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佛无所说
道不属知(集句)
注1:《中论?观涅槃品》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又,《宗镜录》卷29云:“若离众生言说,即佛无所说。”
注2:南泉普愿禅师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直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深行果妙
实相性空
注1:深行:深秘之行业也。为初地已上之行业。
注2:实相:一切事物的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平等的最高真理。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集佛经句)
注1:《出曜经》云:“鹿归于野,鸟归虚空,义归分别,真人归灭。”
注2:色:指那些具有形相、被生成的、变化的物质现象。另外,色又有颜色之意,即视觉器官(眼识)的对象。
注3:空:在佛教,空作为一个基本概念,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成,并无固定的实体、自性。
注4:《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的是:一方面,物质现象的本质要透过空来了解;另一方面,空的本性亦不离物质现象。

佛魔同体
凡圣一如
注1:佛魔同体:即佛魔一如。佛与魔就表相而言,是两个极端;但就实体本性而言,始终一体不二。
注2:凡圣一如:又作凡圣不二、佛凡一体。指凡夫与圣者所具之本性同一无异。故不论凡夫圣者,其生命本质并无差别,仅由意识活动之迷悟而迥异。

成心为幻
体色入空
注1:《土观宗派源流》载藏密萨迦派教法三要:“三要者: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为无自性。”意即:观外境由内心显现、观能取能知之心亦不可得、观心本无自性。
注2:体色入空:即体色入空观,又作体空观;与析色入空(析空观)对说。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实无法得
岂有佛成
注1:《金刚经》云:“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2:《道行般若经》云:“无有作佛者,无有得佛者。”《楞伽经》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无佛,亦无佛道。” 

色心不二
物我如一
注1:色心不二:天台宗所立十种不二法门之一为色心不二门,又称色心不二或色心互融。智慧观照之对象,总摄于一念。分别而言,则有色法与心法二种。但因宇宙一切均摄入凡夫一念之中,故称心外无法;同时,即使是一微尘,亦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故称色法与心法不二,无所分别。
注2:物我如一:亦即物我一如,又作物我无差、人法一如,谓主观、客观本非对立,而同为生命活动之要素。

涅轮不二
醒梦恒一

死生不二
物我冥一

涅轮不二
生死如一

尘尘刹刹
色色空空

意缘万法
心具大千

梦中说梦
头上安头(集句)
注1:白居易《读禅经》云:“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注2:《景德传灯录》卷16载:元安禅师云:“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又,吴可《学诗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心真法假
识有境无
注1:心真:指吾人本具自性清净心之真性。又,《六祖坛经》云:“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注2:法假:谓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实体,仅有假名,故称法假。
注3:“识有境无”是唯识宗的一个重要思想。

迷头认影
贪月失珠(集句)
注1:《楞严经》卷10云:“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注2:古德云:“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亦常作“贪月失珠”。

迷头认影
捏目生华(集句)
注1:《楞严经》卷10云:“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注2:《楞严经》卷8云:“犹如捏目,乱华发生。”又,《楞严经妙心疏》卷7云:“如捏目生华,障自本明。”

骑驴找胯
认影迷头

众生平等
唯我独尊

菩提最上
缘起甚深(集句)
注1:《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6云:“菩提最上,无有伦匹。”
注2:《鞞婆沙论》卷1云:“缘起甚深,明亦甚深(出中阿含)。”

百川入海
万法归心

业如流水
身似浮沤

念如流水
身似浮萍

水非波外
春在枝头
注1:《起信论疏笔削记》卷6云:“体相虽异而不相离也。其犹波水。虽异岂得水在波外耶。故知其水是波之自体也。”
注2:《华严念佛三昧论》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空即是色
意不在言

身车不住
心月常圆

心心即佛
色色皆空(集句)
注1:佛国白禅师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注2:《楹联丛话》卷6载:有题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生死还双美
悟迷本一如
注1:寒山子有诗云:“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注2:迷悟一如:(1)迷与悟都无自性,故谓一如;(2)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属一体,故谓一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注:李商隐《北青萝》云:“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一相圆成实
三时梦电云
注1:一相:就是实相,无二之相,即绝对平等、无差别对立的真如之相。圆成实,即圆满、成就、真实之意。所谓圆成实相,又作圆成实性,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性质。
注2:三时:又作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如梦,现在如电,未来如云,俱为无常不可得。《大乘起信论》云:“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忽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倏尔而起。”

众生皆作佛
诸法尽归心

实相原无相
真空并不空

境风掀识浪
刹海涌心波
注1:《楞伽经》云:“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
注2:心波:凡夫之意念恒常相续不绝,犹如波浪之层层叠生,故称心波。

真身归性海
净土入心莲
注:天台、华严、密宗、禅宗皆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指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乃唯心所变,皆存在于众生心中。《角虎集》卷1云:“净土不离众生心,是三无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

五蕴皆非我
六根不是心

三世三千佛
一尘一劫波

万法皆缘起
一心即性空

空相不增不减
涅槃非断非常
注1:空相:诸法皆空的相状。《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注2:《楞伽经》云:“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

万法依他如幻
一心当体是无
注1:依他:为依他起性之略称。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
注2:当体是无:谓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称为当体是无。

实相随时圆满
菩提当下现成

法非法非法法
空不空不空空
注1:法: (1)意指护持人间行为的规范,后发展成真理之意,这是其基本意思。(2)亦可泛指存在;凡意识所能思及的,以及意识本身,都是法。
注2:非法:即妨碍解脱、涅槃的因素。或作为法的否定式而言。
注3:《金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清代何元晋有联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注4:不空:就真如佛性表现为智慧并以种种方便施设化度众生而言,是不空。
注5:《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

万物生生不息
诸行念念无常
注1:诸行:指种种意念。行,即心之行。
注2:念念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佛性净如满月
法身遍布虚空
注1:《大法鼓经》云:“如来之性净如满月。”
注2:《金光明经》卷1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障无碍,如焰如化。”

看破六尘缘影
认清五蕴幻身
注:缘影: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

法不真,唯识变
人无我,但缘生
注1:识变:唯识宗言,一切万法无非是“识”所变现,称为识变。
注2:人无我: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

空相不生不灭
妄心著有著无

心有常圆之月
我无久住之身
注:《景德传灯录》卷25载: “师(玄则禅师)谓众曰:诸上座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所以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隐惑内虽真而不通。”

世事从来多变
人心没有永恒

世事常常难断
人心断断无常

万法恒依缘起
众生皆仰食存
注:《长阿含经》卷9云:“众生皆仰食存。”

虽有前今后世
实无你我他人

天地悠悠容我静
江河滚滚任人忙
注:普陀山慧济寺有苏曼殊题联云:“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此联稍异之。

梦里心行犹可转
水中月影岂能捞
注1:佛教有“醒梦一如”(又作寤寐一如)之说,谓通过自净其意、降伏其心,不仅能使一个人转变气质,提高道德修养和自控能力,甚至在梦境亦可自主。《楞严经》云:“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注2:《摩诃僧祗律》卷7载:有一群猕猴于树上见井中月影,便首尾相接,欲至井中捞月,结果树枝折断,群猴俱堕井中。喻众生认幻象为实有,贪着追逐,堕于生死之苦。

天籁人声皆佛语
逆缘顺境尽禅机
注1:佛语:佛之言说。又,密教认为,佛之身、语、意三密遍满宇宙,一切显色为身密,一切音声为语密,一切理趣为意密。
注2:《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治世资生皆实相
搬柴运水即神通
注1: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注2:《法华经》提出“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的思想。《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
注3:庞蕴有诗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又,董其昌《栖霞山五百阿罗汉画记》云:“搬柴运水,即是神通;资生顺产,不违实相。”

丙丁童子来求火
瘌痢狂人去觅头
注1:有一禅师向青峰禅师参学,问:“什么是学人自己?”青峰答:“丙丁童子来求火。”意即自己求自己,因丙丁属火。
注2:《楞严经》卷4有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之典故。经云:“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喻众生认妄相为真,不见自己本来面目。禅宗亦有“将头觅头”之语。

真身已过凡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注1:真身:又称真佛身,指法、报、应三身中的法身与报身二者,与应身、化身对说。
注2:《楞伽经》云:“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注3:《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暗还黑月明还日
云在青天水在瓶
注1:《楞严经》云:“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朗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其类。……汝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注2:唐学者李翱曾参谒药山惟严禅师,问:“如何是道?”惟严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曰:“会么?”李翱曰:“不会。”惟严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于言下有悟,作诗偈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真常如实无生灭
声色皆空随变迁

自他万法皆平等
心佛众生本一如

大千世界入毛孔
一切音声流辩才
注: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古印度人对全宇宙的称呼。一般所谓的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四大部洲,或者说一日月照四天下,这便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便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便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 便是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故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包含10亿个小世界。这是一佛所教化的范围,即一佛国土。

涅槃烦恼皆平等
幻变真常本一如

水不离波波是水
金虽在矿矿非金
注1:川禅师云:“明镜当台万象居,水不离波波是水。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瑕照天地。”
注2:《楞严经》卷4云:“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圆觉妙明弥法界
真心清净遍虚空(敬题《圆觉经》)

眼前世界梦中梦
脚下地球天外天

妙净心珠心净妙
圆澄性海性澄圆(回文格)
注1:心珠:喻指众生之心性。众生之心性本来清净,犹如明珠一般,故称心珠。
注2:《楞严经》卷6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意指妙觉灵明真心自性的本元,如澄清无波的大海水一样,圆融遍满,寂然无相。在圆澄的寂灭性中,又元自具足灵明妙觉。

色即空来空即色
心生法也法生心(回文格)
注:《楞严经》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清流本是蓬莱客
翠竹无非法界身
注1:法界身:(1)指佛之法身,亦即透显法界真理之佛身;(2)密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称为法界身。
注2: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悟真实不生不灭
观苦空无我无常

法摄色声香味触
识融地水火风空
注1: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境,又称六尘,即六种认识对象。其中,法境广义言包括一切东西,狭义言则指除其它五境以外的东西,特别指思想的对象。换言之,凡是可以感触的以至思想的,都是法。
注2:地水火风空识为六大,即构成世界万物的六种根本要素。其中,地水火风空属色法(物质),识则指心法(精神)。

世间注定有生灭
佛法本来无实虚
注:《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清风明月有禅意
翠竹黄花是佛身

一尘妙映大千界
万法同归不二门

三世如来功德满
一真法界本源空
注1:《华严经》卷2云:“三世如来功德满,化众生界不思议。”
注2:一真法界:即绝对的真实的法界,亦即诸法实相、真如。指万事万物,虽小如一微尘,但都是全体法界的映现。或者说,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内无外,惟一真实,故称一真法界。

万法皆空无主宰
众生不尽有因缘

众生不尽因缘起
诸法无常本性空

了达众生非实相
洞明自性是如来

三更梦际百年过
一觉醒时万境亡

虚空非色非非色
妙色不空不不空
注:《华严经?十忍品》云:“譬如虚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现种种诸色。”

涅槃非法非非法
般若不空不不空

尘尘刹刹空中刹
色色空空刹那空

鸟声婉转说真谛
树影婆娑现法身

妙观自在圆成实
安住涅槃常寂光
注1:圆成实:即圆成实性,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性质。
注2:常寂光:即常寂光土,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

深知一切因缘起
彻悟六如见法空
注:六如:即《金刚经》所言: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此心有漏受皆苦
诸法无常色即空

一刹那间含永远
大千世界入微尘

三时有序性无异
万象虽殊体却同

正言似反谁当信
古者非今物不迁(敬题《物不迁论》)
注:《物不迁论》云:“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

月印湖心空有色
风摩水面了无痕

妙心本有本心妙
空相实无实相空(回文格)

真如不动不增减
妙用无方无尽穷
注:无方:谓佛摄化众生,泯绝方位之区别,无所际限,亦无一定之方法。方,指方所、方法。即纵横自在,发挥妙用之意。

四大皆空无实体
六根不净是浮尘

五蕴根身皆有漏
十方器界总无常

菩萨众生皆幻化
轮回解脱悉谁为
注:《圆觉经》云:“菩萨众生,皆是幻化。”

无修无证亦无得
不去不来本不生

不于佛法生知见
无出尘劳入涅槃

不生不灭名真谛
著有著无是妄心
注:真谛: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

现前即是梦中梦
当下可知身后身

生生不息尘尘现
运运密移念念迁
注:《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生生大化无休止
运运密移不滞留

本来面目在当处
不是因缘非自然
注:《楞严经》卷3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吹光割水不相触
扑影捉空徒自劳
注1:《楞严经》卷9云:“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注2:《楞严经》卷2云:“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真如佛性人人有
妙用恒沙恰恰无
注1:《印光大师文钞》云:“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以迷而不觉,初非有失。”
注2:《五灯会元》卷2载法融禅师《无心颂》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又,《禅宗永嘉集》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尘劳幻梦明明有
妙用恒沙恰恰无
注:永嘉禅师《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对镜亲瞻休认影
临流偶瞥便明心
注1:《楞严经》卷4云:“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注2:《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载:“[洞山良价禅师]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对镜亲瞻休认影
捻花偶嗅便明心
注:唐朝无尽藏比丘尼有悟道诗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识心达本知身幻
认影迷头被眼瞒

痴人但认镜中影
穷子不知衣里珠

月光清朗千江现
万象森罗玉镜含

佛心与我心无二
法界和魔界如一
注1:《星云禅话》有云:“佛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佛心。”
注2:《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7云:“离于法界魔不可得,法界魔界同真如性无有少异,菩萨解此则入一道超于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又,《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云:“魔界佛界不二不别。”

梦中得宝实非宝
色外求空不见空

生生相续生生苦
念念慈悲念念空

生生不息生生灭
念念无常念念迁

明月皎然随处现
太空恒尔任时移

业如流水何时尽
身似浮沤不久存

妄念如流何急也
真心似月不随之

大方广佛超三界
妙净明心遍十方
注1:大方广佛:指华严经之本尊。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之佛。大,包含之义;方,轨范之义;广,周遍之义。
注2:妙净明心:指自性清净心。

十因圆满涅槃果
一念无明生死根
注:十因:此指菩萨为获致涅槃之境界而修习的十种行法,称为涅槃十因:信、戒、近善友、寂静、精进、正念、具足、濡语(软语)、护法、布施、正意。

春在花枝波在水
树生果实矿生金

一毫之善成无尽
方寸之微藏大千
注:宗密《普贤行愿品疏》云:“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

一句了然超百亿
寸心介尔具三千
注1:《永嘉证道歌》云:“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注2:《摩诃止观》卷5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宝珠未失云何得
迷子不知还是穷

知当下一心是佛
观现前万法皆空

金刚般若经文妙
妙法莲华喻意深
注:法华经中有七种譬喻,即法华七喻: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

根身幻化并非我
眼耳见闻皆是心

愚夫不解空空义
智者常怀了了心
注1:《楞伽经》卷2云:“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注2:《菜根谭》云:“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缘由缘起依他起
因是因生不自生
注1:依他起:即依他起性、依他起相。略称依他起。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
注2:《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

众生执我实无我
万法皆空业不空

彻悟空空无我所
备尝苦苦厌人身
注1:空空:空之亦空曰空空。《大智度论》卷46云:“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
注2:我所: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全称我所有。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
注3:苦苦: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

三界众生成一体
一真全体现三生

一真全体圆成实
万善同归妙净明

事忙不觉人生苦
心静方知宇宙空

色即空来空即色
心无我也我无心(回文格)

叹人世百年如寄
问苍天何处是归

生死涅槃原不二
菩提烦恼本如一

条条江水映明月
滴滴露珠含太阳

世事如云烟过眼
人生若梦幻无痕

浮生若梦何时醒
往事如烟无处寻

心月常圆无断灭
身车不住入轮回

柳绿花红真有趣
鸢飞鱼跃岂无情

众生都是被吓死
诸佛无非不怕它

色身非我我非色
空性是心心是空
注:空性: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

空相不增也不减
如来非色亦非声

三世三心不可得
一尘一佛本无穷
注:《大般涅槃经》卷10云:“假使纯陀所奉饭食,碎如微尘,一尘一佛,犹不周遍。”

缘起性空无我所
抛头露面是何人

人生奥妙有真谛
我佛慈悲无妄言

本无主宰皆由己
各有前缘莫比人

碌碌百年才刹那
如如一念历僧祗

悟空愿代众生苦
厌苦莫言断灭空

人生若梦何时醒
世事如云转眼空

海纳百川,不增不减
镜含万象,即色即空

月印千江,非一非异
镜含万象,即有即空
注1: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也不是别异。超越一、异的相对相,而臻于绝对境界。
注2:即有即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故无自性,即此即是空,非坏灭然后始空。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菩提烦恼,等似空花(集句)
注1:《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注2:古德云:“生死涅槃,恍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众生诸佛,同具妙心

无始无终,真空离相
不增不减,妙有随缘

追逐虚空,众生著相
了知真实,智者除心

看宇宙渺茫如幻境
感人生匆促若浮沤

一心离欲离言离相
诸法即空即假即中
注:即空即假即中:谓空假中三观同时进行,这是天台宗圆顿的观法。诸法理体本来空寂,谓之空;诸法系由因缘而生,谓之假;非空非假乃绝对之理,谓之中。

如来藏不离烦恼藏
菩萨心即是慈悲心
注1:如来藏:指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胜鬘经》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注2:大慈心与大悲心称菩萨二心。

刹那虚无,含藏永远
微尘假有,映现大千
注1:李通玄《华严经合论》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注2:假有:虚假的、施设的有。指没有实体,却在现象上有其存在、影响,通常指现象世界。

万法唯心,真心不动
虚空入色,妙色无穷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切众生,皆为化佛
三千世界,尽是妄尘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三千世界,毕竟是空

性相皆空,不增不减
如来所得,无实无虚
注1:性相二空:性空即诸法无自性;相空即诸法缘生之相,都是虚妄不实。
注2:《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善恶升沉,实无主宰
天堂地狱,不出身心(集句)
注1:《宗镜录》卷78云:“设使众生轮回六趣。善恶升沉。实无主宰。人法俱空。”
注2:主宰:指我、自己。即其体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者。
注3:陈兵《佛教与密宗入门》云:“凡情圣智,天堂地狱,九幽十界,不出身心。”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迷不见性,悟不见空(集句)
注1:《禅关策进》卷1载:“[高峰妙禅师]初参断桥和尚,令参生从何來,死从何去。”
注2:《圆觉经钞》有四不见之说,即: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二、人不见风,谓风发于万窍,但有声响可闻,而无形相可见,故云人不见风;三、迷不见性,谓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四、悟不见空,谓修行之人,既能觉了灵知之性,本来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云悟不见空。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譬如幻翳,妄见空华(集佛经句)
注1:《楞严经》卷3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2:《圆觉经》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

本妙明心,含藏万有
元清净体,朗照十方(敬题《楞严经》)
注:《楞严经》卷1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又,《首楞严义疏注经》卷2云:“本妙明心,未尝生灭。”

生生不息之无尽藏
运运密移而刹那空
注1:无尽藏: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注2:《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注3:《大宝积经》卷87云:“以诸法不生故,刹那刹那空。以刹那空故,名为无相。”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说空说有,要在圆融
注:《楞严经》卷3云:“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梦幻尘劳,空花佛事
唯心净土,名字众生

五蕴幻身,无非苦聚
六尘缘影,不是真心
注:《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见树木时,云何树木
有文殊者,无是文殊
注1:《楞严经》卷2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注2:《楞严经》卷2云:“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滚滚尘乡,终究是苦
悠悠劫海,刹那皆空
注:尘乡: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之乡里,乃指生死海。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尘尘刹刹,幻化无穷
注:宗密《原人论》云:“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矿里藏金,金不是矿
枝头挂果,果并非枝

金在矿中,果非树外
月非水内,春在枝头
注:《华严念佛三昧论》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果非树内,亦非树外
虫出水中,不出火中

方寸心田,妙藏万卷
大千国土,尽入毫端

方寸之间,含藏万物
大千以内,出入一毛

三界众生,同为一体
十方诸佛,都是此心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三身三德,皆是瑜伽(集句)
注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1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注2:三身三德: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二者配列,则法身为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
注3:《瑜伽师地论释》云:“赞佛论说,三身三德,皆是瑜伽。”

法界圆融,非情成佛
金刚般若,无住生心
注1:法界圆融:谓法界之诸法事事涉入交彻。是华严之无碍、天台之性具也。
注2:非情成佛:又作草木成佛、无情成佛。谓非独一切有情众生有佛性,草木、国土等无情,亦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乃华严、天台等圆教之极说。如华严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之说,天台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说。
注3:金刚般若:如金刚般坚固、锐利之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
注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要旨。

相即相容,相依相待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注1:相即相容:又作相即相入。华严宗教义之一。意谓宇宙万象互融无碍之作用,其间保持着无限密切之关系。
注2:相依相待:指差别界之现象互相对立统一。
注3:《无量寿经》卷下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虚空入色,色入谁家
注:“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系禅宗公案。

草长莺飞,以因缘故
风流云散,亦本性然

寂灭道场,如如不动
尘劳梦幻,念念皆空

真佛在心,心不异佛
虚空入色,色即是空

真我是心,心心即佛
俗情贪色,色色皆空

劫海刹尘,众生平等
佛心密意,唯我独尊
注1:佛心:如来之心也,觉悟之心也。
注2:密意: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

前世来生,亦真亦幻
藏尘灵梦,太妙太玄
注1:藏尘:(1)乃显示华严经所说之佛身具有重重无尽之相而不可思议。全称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又称十莲华藏尘数、十华藏尘。即谓佛身中具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之佛大人相,仅有具普眼者能得见。(2)佛之劣应身三十二相,对于胜应身尊特之相而言。含藏尘垢之义也。
注2:灵梦:指不可思议之梦。一般民间相信梦乃诸天、神佛等予人之预示,依吉、凶、正、逆之梦兆,可占卜现实之吉凶,故不论梦中出现者为神佛或祖先,倘梦境与日后实际状况相符,则称之为灵梦。对此,小乘说一切有部指为实有,大乘则斥为妄见。佛典中有关灵梦之记述甚多,如修行本起经卷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等记载释尊托胎时白象之灵梦;大品般若经卷十八、般舟三昧经卷上等亦有梦中观见阿弥陀佛而受感应者。此外,中、日高僧传中有关灵梦之故事亦极多。

本妙明心,未尝生灭
空如来藏,不受染污

妙净明心,人人本具
大方广体,物物圆成
注:《华严经要解》云:“盖大方广体,物物圆成,但局于识情,故束之令小。”

一心不灭不生常寂
万法缘来缘去本空

香象渡河,涉足法源底
群猴跳海,丧身幻景中
注1:香象渡河:譬喻彻底截流,所证甚深。《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有三兽渡河之典故:“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喻十二因缘,兔喻声闻,马喻缘觉,象喻佛,说明唯佛才能“尽法源底”。
注2:群猴跳海:佛经寓言,出自《法句譬喻经》等。一群猕猴来到海边,海湾中有泡沫,风一吹便积聚起来,高达数丈。猴王见了,认为是雪山,乃对群猴说:“早听说大海中有雪山,其中甘美水果可随意享用,我当先去看个明白。若是极乐之地,我就不回来了”。说完爬上树,跳往泡沫堆,结果被淹死。其余的猕猴不知其故,纷纷效法,结果也都丧了性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注:无住: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又称不住。诸佛独入“无住涅槃”,即不住涅槃,不住生死。

生死路茫茫,何从何去
色心空寂寂,无往无来
注:“色心空寂寂”:指一方面认识到物质现象没有独立的自性,“色即是空”;一方面心远离种种障害,而为空寂无相,即“心即是空”。

观普贤身,有无穷形色
自文殊舌,出一切音声

烦恼即菩提,不思议也
微尘含刹土,可析求乎
注1:《六祖坛经?般若品》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2:《密严经?显示自作品》云:“分析于诸色,乃至观微尘,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角。”《楞伽经》云:“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水流刹那无常空性相
流水连绵不断有因缘

天象寒来暑往无穷尽
地形沧海桑田常变迁

大海纳百川,不增不减
真空含万有,非断非常

一切音声,自虚空生灭
无边色相,皆法界尘劳

一切音声,自虚空生灭
如来色相,遍法界尘毛
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2云:“能令色相,随彼融通,法界尘毛,重重全遍。”

万法空生空灭虚空藏
一心妙有妙无灵妙源

万法无来无去无生灭
诸行非有非空非断常

片云点太清,实非本体
大海生浮泡,不是全潮
注1:《楞严经》卷9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注2:《楞严经》卷2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认影迷头,未知身是幻
识心达本,不被眼来瞒

念三界唯心,是心作佛
悟众生同体,当体即空

众生逐妄缘,轮回造业
万法如流水,相续成形

由老弱病残,以观身苦
因凋零衰萎,而悟色空

法界圆融无尽依缘起
众生轮转不休在业行
注:华严宗认为,法界之形成,系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法界之一法与一切法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称为法界缘起。

念念无常,而心灯不灭
生生不息,即法海无边

老病死众生共业无非苦
去来今万法唯心毕竟空
注:《俱舍论》卷22云:“如世尊言:诸所有受,无非是苦。” 

既有佛能成,则皆能成佛
虽无生可杀,而不可杀生
注1:《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般涅槃经?德王菩萨品》复云:“若一阐提除一阐提则成佛道。”
注2:《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佛性雄猛难可沮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沮坏烧灭。虽不可坏,然不可见。若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乃证知。以是因缘,无能杀者。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无杀者,应当无有不善之业。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

如来以缘起性空为要义
善恶乃升沉苦乐之枢机

说寻常,菩提烦恼皆人性
论究竟,方便随缘亦物情

成住坏空,世界循环不已
中生本死,有情流转无常
注1:成住坏空:即四劫。佛教认为,世界不断循环着成立与破坏之过程,分四个阶段:(1)成劫:世界成立期,包括器世间(物质世界)和众生世间(有情众生)的成立时期; (2) 住劫:这是存续期,相对安稳状态;(3)坏劫:这是破坏期,众生世间与器世间渐次破坏;(4)空劫:这是空漠期,虚无状态。
注2:中生本死:即四有。佛教认为,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四种状态,即:(1)中有:死后至再生之间的存在;(2)生有:脱离中有状态,托胎之初刹那的存在;(3)本有:出生至死亡之间的存在;(4)死有:临终之刹那的存在。

明月穿云,自性本来清净
莲花处水,菩提无可染污
注1:《大法鼓经》云:“若离一切烦恼云覆,如来之性净如满月。”
注2:《无量寿经》云:“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华严经》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宝积经》云:“譬如有诸莲花,生于水中,水不能著。菩萨亦尔,生于世间,而世间法所不能污。”

诸行缘起性空,无常无尽
万法圆融平等,自在自然

地上树,天上星,法门无尽
镜中花,水中月,实相是空
注1:根桑泽程《密宗法义精要》载:无垢光尊者云:“佛法如天上星,地上树, 依法而修,何时可完?但成佛法要,是在能圆融一切无二。”
注2:《大智度论》卷6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无边色相身形,皆为密印
一切音声话语,尽是真言
注1:密印:根据密教之教义,诸佛菩萨皆有本誓,为标示此本誓,常以两手十指或某一特殊身势动作,呈现种种相,是为本誓之印相或印契,故称之为“印”,又以其所标帜之义理旨趣极为秘密深奥,故称之为“密”。
注2:《大日经?密印品》云:“秘密主,乃至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说,应知皆是真言。”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有天有地有苦海有恶时
注:恶时:恶行盛之时。所谓“五浊恶时。”

树枝挂果之前,果在哪里
蜡烛烧光以后,光去何方

一天又一天,真我未曾变
明日复明日,幻身不可留

生命之迷,离不开黄、赌、毒
乾坤一梦,无非是假、大、空
注1:“黄”,暗指男女之欲,这涉及宇宙生命的缘起。“赌”,暗指概率、几率,这和宇宙生命的缘起也密切相关。还可以进一步引伸,则涉及宇宙生命之有无上帝、主宰,以及众生是否有不可更改的完全被决定的宿命(如:爱因斯坦与玻尔曾经因量子力学和不确定性原理中的几率或随机因素问题,争论“上帝会不会玩骰子”,虽然爱因斯坦从“决定论”的观点出发,坚持认为“上帝不掷骰子”,但是,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却支持了玻尔等人的“非决定论”。正如霍金后来所说的:“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还把它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诸法无我(无主宰),是佛教的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同时,佛教认为,命自我立,虽然众生有定业,但却没有不可更改的宿命,心力和业力是相互作用的。“毒”,暗指众生的颠倒妄想和贪瞋痴毒,众生以苦为乐,以妄为实,追逐享乐,造诸恶业,因而招至苦报。另一方面,毒又暗含药之义(所谓“是药三分毒”),关系到生命的病痛和救度(诸佛救度众生,乃应病与药),这也涉及生命痛苦与解脱的因缘。
注2:假、大、空,可分别喻指宇宙生命的现象虚幻、缘起无尽、体性空寂。

海底尘,火中莲,不能够取
天边月,山头雾,只可以观

大千入毫端,方寸含刹土
三界皆苦海,六根即众生

芸芸众生,都是光中化佛
纷纷万象,无非梦里空华

众生成佛时,普见众生是佛
万法悟空后,始知万法不空
注:《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又,《六祖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大道无为,任凭无数幻身坏
悲心有愿,不忍有情苦受增

痴迷时,众生器界皆为物欲
觉悟处,万象虚空尽出法音

大因缘宛若虚空,岂能超出
真解脱譬如幻物,不可执持
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又解脱者名不可执,譬如幻物,不可执持。解脱亦尔,不可执持。不可执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正眼正观,一朵莲花藏海众
妙心妙察,十方刹土入毫端
注1:海众:指僧众。众生一入佛门,便悉皆平等,成为一体; 宛如百川流入大海,而成一味。
注2:《普贤行愿品》云:“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波罗蜜多,因圆果满得真我
阿赖耶识,去后来先做主公
注1:因圆果满:谓因位之万行圆备,果位之万德充满。《心地观经》卷1云:“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
注2:玄奘《八识规矩颂》云:[阿赖耶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

三际假名,不生不灭亦无住
一期幻梦,是苦是空岂有常
注1:三际:前际,后际,中际,分别指过去,未来,现在。亦即三世。
注2:《华严经》卷35云:“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稳、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天象地形,轮回变化真奇妙
物情人性,深奥参差不简单

心照乾坤,胎藏万物真奇妙
性含空有,缘起群萌大自然

三界唯心,甚深缘起不思议
众生同体,无尽轮回难了知

水月镜花,无从执捉无从得
风踪云态,不可撮摩不可留

专注一心,禅者如如观实相
圆融万法,鼠儿唧唧说华严
注:禅宗有公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

念念变迁念念心,心流如瀑
尘尘无尽尘尘刹,刹海涌波

阿赖耶识随缘变现成根境
补特伽罗取趣轮回非断常
注1:阿赖耶识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
注2:补特伽罗: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诸趣轮回者。

诸佛菩萨,非去非来,非一非异
大千世界,不生不灭,不减不增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空空者也,空即不空,空亦复空
注1:《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意思是:在眼见的作用中,见到所见的事物之时,眼前所见的事物并非能见的自性;能见的自性,是远离所见的事物和能见的功能的,因为能见的自性,不是能见的功能所能见到的。
注2: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著于内外一切法为空。
注3:《宝积经》云:“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又,《中论?破行品》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尘尘刹刹,尘尘刹刹,尘尘刹刹
色色空空,色色空空,色色空空

论其性、命、心、灵,当体众生平等
稽首梵、天、神、佛,立身唯我独尊
注1:性: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自性)。
注2:命:(1)佛教所说“命根”之意;(2)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学说,即指灵魂。耆那教将命视为宇宙之根本原理,与“无命”一起并为构成宇宙之二大要素。
注3:灵:或称精、精神、精识等,指人之神识或物之精。我国古代(如道教)将人之心识,称为魂神或精魂;而依大乘佛教之意,由善恶之业,招感苦乐果报之心识,则称阿赖耶识。
注4:稽首:以头(额)接触他人的足部而礼拜;这是古印度最上的敬礼。也作顶礼。
注5:梵:意译寂静、清静、离欲。作为人格神(或神格)的梵,其义有二:(1)为印度正统婆罗门教思想之最高原理。婆罗门教视梵为世界万有之原理,以梵为主体,展开宇宙创造说,并由此确立梵我一如说。(2)梵天之略称。色界诸天离欲清静,总名梵天。
注6:天:作为人格神(或神格)的天,其义有二:(1)在佛教,与天道、天界等同义。(2)我国传统观念指宇宙的主宰者、造物。
注7:神:超越人格的一种宗教信仰之对象。一般被视为能对物质世界施加影响,直至主宰物质世界之一定部分或全部。佛教否定神创造说(神意说),主张因缘、缘起之法为世界之根本原理。在佛教中,神只是六道中福报最大的一类众生而已。佛教之最高者为佛,佛断迷悟道,超越诸天、诸神而存在,被称为超神、神中之神、天中天、天人师等。
注8:唯我独尊:谓世界之中唯我最尊最上。据《长阿含经》卷1《大本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之时,独行七步,遍观四方,举手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 释迦牟尼佛出生之时,示现此相,表示三界之中,唯佛独尊,当救度天上天下,为天人尊,断生死苦,使一切众生得大安乐;而其余皆邪道,非众生所能依怙,故有此语。另,此语也可以理解为:这里的我并不是指释迦牟尼佛个人,而是指众生皆有的佛性,从生命的本质看,每一个生命内在核心皆有佛性,这样具有佛性的每一个我、唯一的我是最尊无上的。因此,只要觉悟到自己的真实佛性,每个人都能唯我独尊。


佛眼看红尘,灵魂肉体真纯洁
道心观世界,物性人情大自然

般若等观万法皆空,无上中下
菩提透见三时如幻,非去来今

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
妙矣!明星一睹即成无上菩提
注: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即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众生入我,我入此身,此身非我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何处不一

性海圆融,遍去来今世大方广
佛心自在,如日月珠光妙净明

佛性法身,常住湛然,遍周尘刹
众生器界,暴流不息,终付劫灰
注:暴流:又作瀑流。(1)为烦恼之别名。大水暴涨之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诸烦恼亦然,能使众生于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不已,故以暴流喻之。(2)依唯识说,阿赖耶识于轮回之际仍持续不断,犹如暴流。

虽罪福皆空,却易消福难受罪
若根尘俱彻,则外离尘内脱根

莫争不急,名利梦空,且随它去
但念无常,死生事大,如救头燃

佛法甚深,难解难知,非常非断
真如微妙,不生不灭,无去无来

死生其实圆融,并无世外涅槃岸
迷悟本来同体,哪有梦中觉醒人
注1:《楞伽经》云:“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中论?观涅槃品》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注2:佛教有“同体之惑”说,谓人之根本无明,乃真如自体之迷惑。此无明与真如二者,犹如波与水之为同体,故称同体之惑。故佛教也常说迷悟同体。

望大海苍茫,潮涨潮消,不增不减
仰长天浩瀚,云舒云卷,即有即空

物换星移,生死死生,看时轮永转
刹尘劫海,色空空色,念法界常如
注:时轮:为古印度之计时器具。又,密教有时轮密法,又称时轮怛特罗。其方法为观察宇宙之结构与活动,即日月星辰之运行及其迁流变化,并控制与此对应之人体脉管、轮、气息之迁流变化,以期达到究极合一之境界。

众生性相空虚,轮转如流何有我
万法因缘和合,变迁不住本无常

法身常在十方,随缘不变本来净
佛眼遍观三界,生死往还毕竟空

心是大,心非大,心无大小名为大
色即空,色难空,色本空虚性乃空

觉时说梦梦非真,惟觉者能听能解
醉里贪欢欢实苦,而醉人不醒不知
注:《大般若经》卷596云:“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又,《成唯识论》卷7云:“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境似水波心似流,外境随心心不住
身如旅舍我如客,此身非我我无归
注1:《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一切法无住,而众生有住,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归处,而众生乐于归处,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2:《六祖坛经》云:“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 《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众生身为怨贼,贪著养育以为亲友。”

横遍十方,非有非空,幻网重重无尽
竖穷三世,缘生缘灭,红尘滚滚轮回
注1:十方三世:十方指东、西、南、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是就空间方面而言;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是就时间方面而言。
注2:幻网:即帝网,又称帝释网、因陀罗网。帝释天宫中之宝网,在一个个网结中,布满珠玉,它们交相辉映,重重无尽,互相交涉、含摄而又不互相阻碍,形成一个无限的反映关系。

不管它假假真真,滚滚红尘多变幻
无非这空空色色,花花世界永轮回

天上人间本太空,厌世应知天上冷
地球月亮皆微粒,穷途莫忘地球圆
注:作者《七律?偶感》云:“遥观月亮挂天边,忘却地球也是圆。一悟微尘旋脚下,顿知大梦即当前。百年老病何堪忍,刹那死生殊可怜。鹤到辽东空感叹,不如吹笛隐林泉。”

我无真实之身,勿以色相音声求我
心有常圆之月,莫于阴晴朔望觅心

无穷宇宙有玄机,确实深沉而险峻
短暂人生如电影,虽然奇妙却空虚

苦海轮回,法尔真如,念人生之杳杳
妙心自在,冥然常乐,共天地而悠悠

山河大地乃尘埃,日月星辰皆泡影
富贵功名原梦幻,身家眷属是云烟

地球只是微尘,微尘里亦有三千世界
生命无非幻梦,幻梦中何来八万心行
注:八万心行:又作八万四千心行,谓众生八万四千诸垢尘劳心行差别。此能障碍八万四千波罗蜜多陀罗尼门三摩地等。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本空虚

水清月现,水浊月亡,月本无为常自在
风住幡停,风吹幡动,幡何有异只随缘
注1:智旭《佛遗教经解》云:“譬如月轮在天,水清影现,水浊影亡。是故佛宝常住,未尝灭度。” 
注2:《六祖坛经》载:六祖慧能“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心生境现,心灭境空,心境本来为一体
风动幡飘,风停幡住,风幡其实不相干
注:心境:内心与外境,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在认识论的层面,二者互相独立;在本体论的层面,二者无差别对立。即所谓“色心不二”、“色心互融”。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随缘不变真如相
非有非无,非一非异,离断非常中道观
注1:真如相:真如的本相;即无相之相。此中的“相”,只是虚说,非指现象之相,因真如离一切相状。《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注2: 离断非常:远离断见与常见。断见,即视一切皆为断灭,人死后一切皆灭;常见, 即视一切皆有恒常性,认为人死之后,自我永久不灭。
注3: 中道观:龙树在《中论》一书所提出的不落于空与假两个极端的理论。《中论》主张八不中道(又称八不中观),有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镜含万象,若有若无,你去他来常自在
海纳百川,不增不减,云腾雨降永轮回

镜含万象,若有若无,你去他来常自在
月印千江,非一非异,浊亡清现总随缘

无我无常,无住无依,观万法皆从缘起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悟涅槃亦是性空

沤生沤灭,大海湛然,本来面目认全体
云起云消,虚空不动,脱落身心得总持
注1:《楞严经》卷2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又,《楞严经》卷3云:“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注2:脱落身心:又作身心脱落。谓脱却身心之一切烦恼妄想,而入真空无我之自由妙境。
注3:总持: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太虚恒尔,无欠无余,云起云消无影响
大海湛然,不增不减,沤生沤灭不相干

无量劫久历轮回,众生本性未曾增减
一刹那含藏永远,诸佛涅槃超越变迁

日征月迈景常新,看柳绿花红,随时轮转
地久天长人易老,趁风轻云淡,作法界观
注:法界观:指悟入法界真理之观法。有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三种,又称法界三观。

天象寒来暑往,地形沧海桑田,亦轮回也
太阳出没升沉,月亮阴晴圆缺,非权现乎

无极无边,无外无中,无欠无余,虚空恒尔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实相本然

蝴蝶梦,黄梁梦,南柯梦,梦不迷人人迷梦
三世空,五蕴空,万法空,空即是色色是空

观叶落花飞,全体随缘,便知万有有无主宰
悟时移世易,真空不变,可叹众生生死轮回

看叶落花开,鱼跃鸢飞,悟万法圆融,佛心自在
感桑田沧海,百年一瞬,念众生平等,同体慈悲

三千世界,不出此心,皆为阿赖耶识随缘变现
五蕴根身,本来无我,只是补特伽罗取趣轮回
注: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之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权便之故,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之补特伽罗)。然部派佛教中,犊子部、正量部、经量部等,却承认补特伽罗为实有。

看众生奔走,越岭穿山,入海飞天,身外虚空滚滚
羡禅者起行,着衣吃饭,砍柴挑水,心中实相如如
注:起行:由菩提心之中,发起身、口、意三业之行。

菩提证果,有严净土,有清净身,莫言无,莫言断灭
般若观空,如旋火轮,如大火聚,不可住,不可取持
注1:《宗镜录》云:“但内守一,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
注2:《大般若经》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

众生皆演员,角色前缘定,无我无常,贤愚贵贱乃权现
万物具空性,由来大体同,不增不减,修短盛衰本自然

观虫出水中,不出火中,死时则死,生时则生,即知缘起
思果非树内,亦非树外,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而悟性空(敬题佛法之缘起性空)

溪声山色,处处含藏玄义:宛然一叶一如来,一花一世界
暮鼓晨钟,时时演布法音:所谓三车三解脱,三学三菩提(敬题山门)
注1:山门:寺院的门,又称三门。因通常以寺院喻法空涅槃,以其门喻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或喻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即使寺院只有一门,有时亦称三门。
注2:《华严经》云:“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苏东坡有诗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注3:三车:又称三乘,即羊车、鹿车、牛车,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注4:三解脱:又称三空,三解脱门的略称。指空、无相、无愿(或称无作)三者。
注5:三学:即戒学、定学、慧学。
注7:三菩提:(1)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略称,意为无上觉悟。(2)就菩提的主客体用关系而言, 可分为真性菩提(或称无上菩提)、实智菩提(或称清净菩提)、方便菩提(或称究竟菩提)三种。(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诸佛菩提。

若不解其毛孔收刹海、芥子纳须弥,微尘映世界、瞬间含永远
可推思这小苗变参天、方寸藏万卷,一念遍虚空、午梦历千年
注1:“毛孔收刹海”、“芥子纳须弥”皆为佛典中常见之譬喻;“微尘映世界、瞬间含永远”是《华严经》中所阐明的思想。
注2:唐代李渤曾以“一粒芥子怎么容纳得了须弥山”向智常禅师请教,智常以“方寸藏万卷”之喻反问道:“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但你万卷书放在何处?”又,当今科技的发展已从物理意义上体现了“方寸藏万卷”。如,一块小小的电脑硬盘、光盘,所储存的信息数量可达天文数量。

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观一切众生,轮回不尽
无边光,无边色,无边体,无边相,无边身,仰十方诸佛,示现无穷

纵经过去恒沙时劫,又入将来无尽轮回,而众生真性,如如不动
普照十方一切世间,遍弥内外任何处所,叹诸佛妙光,实实难思
注1:真性: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
注2:《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照破人、法诸障,无论山河云雾等外障,贪瞋痴慢等内障,皆不能障蔽,故称无碍光。由此,阿弥陀佛又称无碍光佛。又,《佛说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又,净空《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云:“佛光所及,垣壁俱彻,內外四方,恒与佛对。”

悟众生平等,本来无我,一切无常,任凭风水轮流,但得慧心如止水
观诸法纷然,现在难留,尘劳难尽,随顺时空变幻,应知妙色即真空

佛性神奇含妙法,妙法难思,妙心妙色妙音声,于法不应说断灭相
凡情躁动执浮尘,浮尘本妄,浮想浮生浮世界,对尘唯有作因缘观
注1:《金刚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注2:浮尘:一切有为之诸法,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称浮尘。
注3:浮想: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云:“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注4: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转之理也。《宋高僧传》云:“接飞花坠叶,作因缘观。”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生必然死,死必然生,生前有死,死后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死生,死生生死,于生死轮回,虚生浪死,难得了生脱死,愁愁愁,死生亦大矣
见色见空,见空见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外无空,空中无色,色色空空,空空色色,色空空色,空色色空,悟色空平等,体色入空,原来性色真空,妙妙妙,空色岂殊哉
注:《楞严经》卷3云:“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来源:水流云网经肖大志先生允许刊登此书,其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贴请注明。

(前一版: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