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肖大志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肖大志 

后 记

本书名为《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其中,触闻二字,取意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触光柔软愿”和“闻名得忍愿”。同时,也含有接触、听闻佛法受益无穷之意。书中1600余副对联,都是作者本人所创作,而不是收集已有的佛教对联。1996年1月底的一天,作者忽然发心撰写一定数量的佛教对联,希望能成册付梓。至1998年4月,撰成500余副,编成第一稿。此后,又陆续撰写,相继编成700副、800副、900副、1200副,至2006年底,共撰成1600余副,编成第六稿。这些对联,虽然立意总的来看尚不悖佛理,但限于作者学识浅陋和缺乏修证功夫,因此,所撰对联眼界不宽,说食数宝、堆砌词语者较多,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者甚少,更谈不上真知灼见。不过,依作者之管见:其一,就佛学史而言,该书也许是第一部以对联专集方式撰写的个人佛学著作;就对联史而言,该书也许是第一部以学术著述为内容的个人对联作品集。它尝试将佛教的一些主要内容以对联的形式进行概括,体现了文学与佛学的统一。其二,该书的内容涉及佛教的一些主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佛教综述或佛教概要的作用,也许不失为一本佛教入门的辅助读物。
作者在开始撰写佛教对联时,除了“撰一定数量”这个意向外,并无任何具体的规划。随着对联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划分类别或者归纳专题的问题。对此,需要分几点加以说明:其一,作者撰写佛教对联, 并不打算按图索骥式的去刻意形成体系,而主要是依本人平时点滴的知解感悟和阅读中的即兴写作。其二,在利用素材进行对联写作时(比如题佛教人物),既不能不顾联律,也不能为文害意。因此,并不是每个素材都适宜于写成对联,特别在素材太少的情况下,就更不能勉强做作了。其三,本书并不想将佛教诸方面的内容包罗无余。可以说,佛学浩如烟海,本书不足一蠡。在佛教历史人物方面,本书基本上限于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一部分;在佛教教义方面,则更没有什么严格的体系可言,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四,在篇章结构上,本书只分成几个大的篇章和主题,是为了既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其内容,又不至于显得过于杂乱琐碎。另外,在编排上, 考虑到对联的形式特征,除了题佛教历史人物的对联是按人物年代的顺序排列,其余对联,均按字数多少的顺序来排列。
佛教对联大体上属于学术联,其主题内容的学术性很强。因此,写作与欣赏佛教对联,除了要掌握对联的格律要求以外,还必须对佛教有所了解,包括对佛教历史、佛教人物和佛教教义的了解。为了帮肋一般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作者在许多对联后面作了必要的注解。这些注解,主要分名词注解和引用注解两大类,一般按书中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加注,个别地方视具体情况,也有重复注解或没有严格按先后顺序注解的。本书注解部分所用的参考资料,除直接引自佛经或有关书籍, 主要是几本佛教辞典:慈怡主编的《佛光大辞典》、丁福保编著的《佛学大词典》、吴汝钧编著的《佛教大辞典》、陈兵编著的《新编佛教辞典》等。
书中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肖大志
1998年4月一稿
2000年5月二稿
2002年3月三稿
2003年6月四稿
2004年5月五稿
2007年6月六稿



(封底)

佛学史上,第一部以对联专集方式撰写的个人佛学著作;
对联史上,第一部以佛学著述为内容的个人对联作品集;
本书体现了佛学与文学的统一;
可以作为佛教入门的辅助读物;
可以作为佛教概要的辅助教材。

     
 

-------------------------------------------------------

来源:水流云网经肖大志先生允许刊登此书,其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贴请注明。

(前一版: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