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山西省
太原晋祠圣母殿
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
圣水溶溶,九涯珠玉盈天光
太原晋祠为山西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有一百多座殿、堂、楼、台。圣母殿是北宋仁宗赵祯为纪念唐叔虞之母邑姜而修建的,规模十分宏伟。上联描写灵泉的景色:灵泉浩浩荡荡,碧波奔涌,直到地势的尽头。灵泉,指圣母殿两侧的“难老泉”和“善利泉”,它们是晋水的源头。琉璃,比喻碧波。杜甫《美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穷地脉,穷是尽的意思,地脉指地形或地势。下联描写圣水的景色:圣水宽广辽阔,晶莹闪烁的水面,反映着天体的光辉。圣水,指圣母殿前鱼沼方池中的泉水。珠玉,形容水如珠玉晶莹闪烁。天光,天光云影。联语以工整对仗的联式,集中描写了晋祠中最富有灵气的水,让读者从“万顷琉璃”和“穷地脉”的夸张描写中去欣赏泉水的汹涌,然后从“九涯珠玉”的比喻中去领略波光映天的晋水之源,上下两联突出了晋祠的水“圣”泉“灵”。 (陶继明)
太原晋祠难老亭
昼夜不舍
天地同流
此联题于难老泉边的难老亭.上联借用孔子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含蓄地点出了泉水的活力在于永不停息。下联摘自《孟子·尽心上》“上下与天地同流”,妙用“移就格”,着一“流”字,把宇宙的运转和泉水的流动联系起来,意味着自然永恒,泉水日新。不仅切“难老”之题,而且予人以启发,大自然如此,人虽生命有限,亦应自强不息,以延缓衰老的到来。联语言约意丰,寓警策于平易之语中,堪称佳构。 (王齐孙、吴关镛)
太原晋祠唐碑亭
朱彝尊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唐碑即唐太宗为歌颂叔虞功德而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共l203字,竖立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叔虞,周武王之子,名虞,封地在唐{山西翼城县西)。后其子燮父移居晋水(山西太原南)旁,改称晋侯,为晋国的始祖。其后唐国公李渊及李世民在晋阳反隋起义成功,建立了唐政权,认为是神功所致,遂在晋祠立碑颂功。
此为集句联,出句集自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谓太宗所撰碑文,流传千古。对句集自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意谓太宗在开创基业时也曾身着戎装,带兵作战。一戎衣,《书·武成》:“一戎衣而天下定。”孔传:“一著戎服而灭纣。”一说,“衣”当作“殷”,一用兵而胜殷。后泛指用兵作战。全联以极为概括的语句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才与武功。两句见朱彝尊《晋祠唐太宗碑题壁》诗。 (蒋竹荪)
介休介之推祠
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使肝胆碎
功成身退,问诸君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
祠在介休县绵山上,祭祀春秋时晋国大夫介之推。他曾随晋国公子重耳亡命国外。后来重耳回国任国君即文公,赏赐随从。
介之推不居功受禄,去绵山隐居。传说晋文公为使他出山,放火烧山。他与老母被烧死。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节,民间不举火,相传即为纪念介之推。联语歌颂介之推的高尚节操。出句写晋文公在流亡时,有一次几天未吃上饭,介之推割下身上的肉来做汤,救了他的性命。肝胆碎,写出老臣的忠心耿耿。对句写介之推功成身退,甘受清贫而青史留名,至于那些封官食禄之辈又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呢?联语既有赞颂,又有嘲讽,对比鲜明,令人回味不尽。 (王明珍)
代县雁门关
曙色晴明,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向为军事要隘。本联犹如一幅“塞上初晓图”:清晨,曙光渐渐明亮,天穹还残留着几颗星星,一弯冷月孤单地挂在天边,一群大雁正在关塞上空飞过。联语炼字极其精妙,形容雁阵用“横“,形容星的稀疏,用“残”、“几点”,形容月之将落,用“斜”、“孤伶”。将晨曦、残星、孤月、雁阵融合为一体,组成一种寂寞、苍凉、沉幽的独特意境。联中嵌入“雁门关塞”地名,贴切自然。 (谢燕华)
朔县崇福寺观音殿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崇福寺在山西朔县城内东街北侧,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全联意谓:我佛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本,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只要回头是岸,改邪归正,定能处于菩萨的慈航之中,否则虽然佛法无边,对你也是无济于事的。联语劝人从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点出观音殿。此联用语通俗,一反一正,一“你”一“我”,斩钉截铁,又借菩萨的口吻当面道来,使人有真切感受。 (吴关镛)
武乡普济寺
傅山
读罢楞严,闲听鸟声啼茂竹
烧残麝脑,静现花影步苍苔
普济寺,在山西武乡县南神山。联语写悠然自得的寺院生活。
诵经焚香之余,听阵阵鸟啼声从茂密的竹林深处传来,看婆娑摇曳的花姿树影投射在布满苔痕的石阶上。楞严,佛经名。麝脑,一种香料。一“闲”、一“静”,点出其幽静闲适的格调,鸟声用“啼”虽平凡,花影用“步”却出奇。 (谢燕华)
永济伯夷叔齐二仙庙
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
两个饿肚腹,包罗古今
庙在山西永济县南之首阳山。伯夷(姓墨名允。伯,老大;夷,死后称号)叔齐(姓墨名智。叔,老三;齐,死后称号)是商代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叔齐被指定为继位人。孤竹君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坚辞不受。两人投奔周国姬昌(文王),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兴兵伐纣,他们跪在马前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往首阳山,耻食周粟,饿极而死。后被封建统治者誉为“忠孝仁义”的典范。上句从空间角度评说,他们有所不为的傲骨成为天地间的精神支柱;下句从时间角度议论,他们虚空无私的胸怀激励着古今有志者。《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伯夷反对武王灭商的正义战争,终究违反社会发展规律。下句“肚腹”两字,义嫌重复,是为不足。 (蒋竹荪)
霍县韩侯祠
吴逢圣
十年成败一知己
七尺存亡两妇人
韩侯,即韩信,江苏淮阴人。西汉杰出军事家,封号淮阴侯。
十年,自韩信拜为大将至被杀约为十年。成,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初属项羽,不被重用,后归刘邦,经萧何推荐,受重用,拜为大将,以后封齐王,徙楚工。败,指有人告韩信谋反,被缚至雒阳,后赦为淮阴侯,韩信因此“口夜怨望”,“屆常怏怏”,竟约同巨鹿郡守陈豨举兵反,事泄,吕后用萧何计,骗信至长乐宫,斩之。七尺,指身躯,人的身长约当古尺七尺,借指男子汉、大丈夫。存,据《史记·本传》,韩信少年时穷困,曾受辱于市井恶少年,常寄食于人,“有一(漂)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漂母是他年轻时救命恩人。韩信封王后,召漂母,赐下金。联语说,十年来韩信事业的成和败都出于知己朋友萧何之手,一位堂堂男子汉的生与死却由漂母、吕后两个妇人来决定。此联虽能概括韩信一生重要事迹。
但未能指出其成败的根本原因。时势的需要(“王天下”:统一全国)与卓越的军事才能(“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相结合,是韩信成功的必然性,其中萧何起了媒介作用。韩信在天下已定之际,传说竟约同陈豨叛变,违反潮流而动,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蒋竹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