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江西省

  南昌百花洲
  阮元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上句出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浔阳江是长江流经九江附近的一段。荻花,生长在水边的花。
  瑟瑟,同“飒飒”,风吹草木声。下句语出王勃《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百花洲在江西南昌东湖中,因而两联皆取自咏江西之诗文。联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百花洲的美丽景色,令人神往。一说此联为曹秀先所集。  (周世达)

  南昌滕王阁(一)
  刘坤一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嬰《滕王》所建,以其封号为名。该阁兴毁二十余次,近已重建。上联第一句总起,表明对世事兴衰的关怀。“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化用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眼前美好的景色。时经数代,风景依然,谁不为湖山无恙而庆幸!恙、忧。
  无恙,无病痛等可忧之事,引申为安宁、兴盛。下联第一句,慨古今才一瞬,继问:今比古,风景如何?问得极妙,弦外之音,今胜于昔。
  江上才人,王勃因写《滕王阁序》而被誉为江上才人。阁中帝子,即王勃诗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指当年建阁的滕王。此联用典不泥,借古讴今。一“看”一“问”,使景物与情怀融如水乳;一“幸”一“比”,使自豪激越之情跃然而出。  (康斯馨)

  南昌滕王阁(二)
  江峰青

  有才人一序在上头,恨不将鹦鹉洲踢翻,黄鹤楼捶碎
  叹沧海横流无底止,慨然思班定远投笔,终子云请缨

  上联登阁远望,觉滕王阁之美,王勃的《序》己写尽,可恨鹦鹉洲也有祢衡的《赋》压了卷,对黄鹤楼,则崔颢的《诗》独领风骚,在胜迹之前,我只有搁笔了啊。《序》,指王勃《滕王阁序》。鹦鹉洲,在湖北武昌城外江中,据《后汉书》载,汉江夏太守黄祖之子黄射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射令祢衡作赋,衡一挥而就,辞采华丽,后衡因事被黄祖杀害,葬于此洲。黄鹤楼,据辛文房《唐才子传》,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已有《黄鹤楼》诗而搁笔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下联感慨时事,可叹当今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没有了期,真想效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终军请赐长缨,系敌酋来京城,一层素志。班定远,汉班超之字。《东观汉记·班超传》:“(超)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终子云,汉终军之字。他曾向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缨,绳子。联语写作者登上滕王阁,心潮起伏,欲立言以垂不朽巳不可能,遂思在乱世立功,有所作为,语言直抒胸臆,气势恢宏而寄慨遥深。  (唐 音)

  南昌滕王阁(三)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上联写登临滕王阁时感兴,通过一“眺”、二“问”,写出对往昔的怀念,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仙踪,仙人的踪迹,传说许逊得道成仙,今南昌万寿宫供有塑像;又谓洪崖曾在南昌梅岭山南修炼成仙。黄鹤,这里比喻隐逸之仙。对黄鹤、白云的询问,写出了时光无情,由此而发出深沉的感慨。下联写吊古览胜。眼前的美景,就好像是滕王阁招手“收来”,这就把阁写得有灵性了。联语用设问句来写,就容易引起读者关注和共鸣,因而使联语独具魅力。  (张 一)

  九江琵琶亭
  董云岩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据《嘉庆一统志》载,琵琶亭在江西德化(今九江)西长江滨。
  唐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此诗当时即广为流传,“胡儿能唱琵琶诗”(唐宣宗吊白居易诗)。白居易调离江州不久,即有人在浔阳驿建亭纪念。以后屡建屡毁,l987年九江市政府移建于长江大桥南岸。联语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引发人们怀古之幽情,使眼前古迹倍增魅力。全联仅十四字,读来却使人如见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那弹出的琴声,如流水之悠悠,如明月之皎皎,“说尽心中无限事”。优美的旋律,一半随江风远播,一半冲云天直上,真可令“主人忘归客不发”。上联两个“一弹”,将曲调的优美而多变刻划得活活脱脱;下联两个“半入”将琴声的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为集句联。上联出自唐卢仝《风中琴》诗:“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林。”下联出自唐杜甫《赠花卿》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康斯馨)

  九江烟水亭
  陈次亮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庐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满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畑水亭在九江甘棠湖中。它南倚庐山,近依长江,北临鄱阳湖。上联就此地理位置对重重胜迹作了交代,写出烟水亭与大江、湖山襟连的宏伟景观,借此衬托烟水亭的不凡气势。表,显出。宮亭,指宮亭湖,即江西鄱阳湖。庐阜,庐山。下联由远而近,立足小亭,放眼望去:烟雾迷茫中的湖面上洒满了月光。杨柳婀娜,荷香阵阵。具体描绘了亭与烟月、杨柳、荷花为邻的景色,写得疏朗有致,令人向往。  (王明珍)

  九江自居易祠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白居易,唐代诗人,曾贬谪江州,写成干古名篇《琵琶行》。上联即从这里生发,简洁地交代了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感触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哀。“枫叶”句,源自《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四弦,指琵琶。枨(音chéng)触,感触的意思。下联以“千尺水”衬托无限别情,既包涵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司马的调任依依不舍。联语精工细绘,不失自然浑成。爱与恨的对比描写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王明珍)

  九江柴桑渡口

  两岸帆樯泓水静
  一天星斗大江寒

  柴桑渡口在九江市九江县。大江,指长江。泓水,指泊船之间的江水深广。联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渡口的夜景。渔舟晚归,帆樯林立,那缓缓流淌的“泓水”显示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满天星星照耀下的长江,闪着粼粼波光,似乎是秋后的霜露,阵阵寒意袭人。联语意境深邃。“两岸帆樯”、“一天星斗”,一“天”、一“地”,不仅工整,而且展现了该景点的恢宏壮观。尤其是一个“寒”字,既表现了独特的长江夜色,又隐露出丝丝悲凉,有十分丰富的內涵。 (王明珍)

  宜 春 台
  谭子岳

  宜诗宜画,看如此江山,应封帝子
  春来春去,历几多兴废,又建高台

  宜春台在宜春市内山上,是汉武帝元光年间宜春侯刘成所建五台之一,台高一百七十米,唐天宝年间重建。上联说宜春台风景如画。帝子,皇帝子女。王勃《滕王阁序》:“阁中帝子今何在?”这里指台主刘成。下联由景及情写岁月流逝,宜春台兴废的历史,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家国盛衰的感叹。联语寓情于景,寓史于台,并由此生发感慨。  (陈永泉)

  赣州八境台
  邵莲士

  万家灯火依山堞
  百转滩声绕石楼

  赣州在江西南部章水和贡水汇合处。城北有八境台,高三层,登台可观八方景色。宋郡守孔宗翰曾作《南康八境图》,苏轼有《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加小序。起初本非专以名台,后人乃有八境台之名。上联落墨于灯火。堞,指城墙上凹形的矮墙。一个“依”字将远远近近、高低错落的灯火汇融成一片。静谧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下联笔锋一转,将章、贡两江千回百折发出的声响描绘得声声入耳。联语一动一静,一声一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八境台夜间的特色。  (王明珍)

  赣州郁孤台(一)

  合吴楚两大观,都归此境
  作章贡一夕话,续到吾侪

  郁孤台,位于赣州市西北隅的田螺岭。始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763—779),因它“隆阜郁然孤峙”,故名为郁孤台,为赣州八景之一。此联为台上旧题。出句笔势不凡,写尽郁孤台形胜。春秋战国时,江西东部属吴国之地,其余大部为楚国东境,“吴楚两大观”,点出了赣地的历史沿革。登台远望,可看到西北面的章水和东北面的贡江,两水紧绕郁孤台向北流去,汇成一泻千里的赣江。
  对句写的就是这种景象。但联语没有平板写来,却是将两水拟人化,形象生动描摹开去。“章贡一夕话”,犹说章、贡两水流经到此,就像两个老朋友在一夕之间匆匆会面,讲着知心话,又匆匆而去,千年如此,至今不变。这样写,则精彩突现,神传意会。吾侪,犹我辈。续,延续。  (张君宝)

  赣州郁孤台(二)

  郁结古今气
  孤悬天地心

  前人曾写过不少有关郁孤台的诗词,其中以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为最著名。郁结,积聚。古今气,指蕴藏在胸中的气,如孟子“浩然之气”,文天祥的“正气”。
  孤悬,高悬。天地心,宋张载《语录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把这作为知识分子修养的最高理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们要成己成人,无我无私,这就是天地之心。联语采用嵌字法,将“郁”“孤”两字和联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要求人们一方面要培养、积聚古往今来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另方面要以天地无私无我之心为言行的最高标准。  (陈永泉)

  庐山山阴石屋
  于谦

  花雨欲随岩翠落
  松风遥傍洞云寒

  作者将所见(花雨、岩翠、洞云)所闻(松风飕飕,岩泉滴滴)所感(寒气袭人)作了具体刻划,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用“花雨”形容落花,以岩翠形容岩泉,均极为形象。“欲”“傍”用拟人法,将主观感情融入客观事物,赋予“花”“风”以生命。短短十余字,真正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见作者功底。  (唐音)

  庐山御碑亭

  四壁云岩九江棹
  一亭烟雨万壑松

  御碑亭,又名“白鹿升仙台”,在庐山仙人洞西北的锦秀峰上。
  亭内有朱元璋所写的《周颠仙人传》碑刻。据说,一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和尚周颠高唱《太平歌》,有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之词。后又助朱作战。事毕周归庐山,乘白鹿升天。朱称帝后,在庐山建亭立碑,以资纪念。亭筑于峰顶,举目眺望,可见云海山岩松涛,低头俯视,江上帆影点点。登临此亭,如置身于画境,尘虑顿释,山风徐来,飘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联语点出了御碑亭四周的景色,落墨于云岩、烟雨、松树、江船,由少及多,由近及远,境界开阔,可谓佳构。  (王明珍)

  庐山简寂观
  李渔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简寂观是南北朝时道观,今已不存。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聃,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此处称仙师),他的著作五千言被尊为经典,称《道德经》。联语开头运用俗谚,借佛与道的对比,替道教徒呜不平,以争光宠。上联议论地盘的大小,说多少名山胜景被僧众占有,理应留一两处给道士落脚;下联评价经典的高下,佛说过的经典千千万,但还不如老君五千言微妙高深。全联平仄协调,对仗工稳,惜逻辑不十分严密。上联既说僧众占据多数名山,自然还有少数未被占去,似不存在“该留一二奇峰”的问题。  (蒋竹荪)

  庐山大汉阳峰
  王以慜

  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
  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

  大汉阳峰是庐山最高峰,海拔l 474米。相传大禹治水曾到九江、彭蠡和庐山,故山有禹王崖。又据说峰顶汉阳台,在月明之夜,可见汉阳灯火。此联为集句。上联首句出明董其昌西湖冷泉亭联,次句出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末句出唐薛昭蕴《浣溪沙》词“正是断魂迷楚雨,不堪离恨咽湘弦”。意谓峰从哪里飞来?登上顶巅,汉阳灯火,清晰可辨,那正是楚江送别令人魂断之处啊。下联首句出宋苏轼《水调歌头》词,次句出《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末句出唐李商隐《海上》诗。“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意谓我想乘风飞离人间,而茫茫九州大地,也许留我等待天下巨变!茫茫禹迹,即指禹王崖。乘风,(列子·黄帝》:“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桑田,《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变化迅速。联语运用诗词典故颇为娴熟。光绪33年(1907年)作者撰此联时,正值清王朝总崩溃前夕,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愈演愈烈,革命力量蓬勃发展,所谓“待桑田”就是时代风云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  (蒋竹荪)

  庐山绝顶
  李渔

  足下起祥云,到此处应带几分仙气
  眼下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长江岸边。庐山绝顶,指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周围悬岩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峰顶有石砌汉阳台,台前悬崖形如靠椅,传说为大禹治水时坐此石上,俯视长江,故名“禹王台”。
  此联景情融合,含意隽永。上联写山势之高,风光之美:山顶云雾缭绕,有足踏祥云,飘飘欲仙之感。下联写游人的感受:此处寺院林立,使人俗念尽消,油然而生清静安寂之心。俗障,人世间各种困难和障碍。作者一生著作,追求通俗,善于通俗,以“仙气”对“禅心”,是《笠翁对韵》“仙翁对释伴”对仗要求的实践。(吴关镛)

  庐山花径

  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

  花径在江西庐山大林寺旁。上联咏桃花。寺,指大林寺。四月山寺桃花灼灼,开放得十分茂盛鲜艳。山中寺院在红花绿叶的掩映下,景色动人。下联写诗人。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四月九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其时山下桃花已谢,由于山上气温低,故花开放迟,诗人见盛开桃花,欣喜若狂,即留下了有名的《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联为流水对,即景叙事。与名诗、胜境相得益彰。  (吴关镛)

  庐山观瀑亭

  横奔月窟千堆雪
  倒泻银河万道雷

  庐山又名匡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山多险绝胜景,匡庐瀑布更是名传天下。此联描绘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和形象。“奔”、“泻”绘瀑布喷洒而出之景,“横”、“倒”写势不可挡之状,都很贴切生动。至于“千堆雪”出自苏轼《赤壁怀古》词“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银河”出自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从视觉角度刻划瀑流飞溅,水花如云的形象。“万道雷”受苏轼《闻林夫当徙灵隐寺寓居》“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诗句的启发,又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飞瀑响声震天的气势。联语绘声绘色,想像雄奇瑰伟。  (吴关镛)

  庐山东林寺三笑亭
  唐英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亭在庐山东林寺,寺前有虎溪,溪上有石拱桥。东晋高僧慧远在寺中创设“白莲社”,故常有僧俗来往,据说他送客从不过桥。一次,陶渊明、陆修静来访,慧远送客出门,谈兴正浓,不觉走过了虎溪桥,三人发觉后,大笑而别,后人遂于桥畔建亭,以记其事。上联“桥跨虎溪”四字,点明亭的位置。三教,指陶渊明所代表的儒教,慧远所代表的释教和陆修静所代表的道教。三人在此倾谈交流,会心而笑。文苑佳话的介绍,使名山占迹增光添彩。下联“莲开僧舍”,莲为佛教象征,此指慧远创建莲社,宏扬佛法,故云“莲开”。
  华严教义认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小事物间相容相即,故云从一朵莲花可见一世界。又认为佛为利乐众生而幻化无数之身,故云一片莲叶体现一如来。如来,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联语切亭切寺,言事言理,对仗工整,是作者精心结撰之作。  (唐音)

  吴城鸿雪轩
  曹汲珊

  客已倦游,偶然小住湖山,便欲乘风归去
  人生如寄,留得现前指爪,不妨踏雪寻来

  吴城在江西省,是赣江流入鄱阳湖的入口。鸿雪轩,在吴城望湖亭旁。取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而命名。上联吊古怀苏。客,指苏轼。倦游,指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遭贬,谪黄州移汝州。元丰七年六月,苏轼自齐安坐船到河南临汝,送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尉,夜游吴城、石钟山、即小住湖山之事。乘风归去,形容归心似箭,思念故乡,语出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下联极言人生短暂。东坡倦游留足处,眼前只留下鸿雪轩这点“指爪”之痕。后人不妨再来寻访此地旧踪,脚踏鸿雪轩一游。人生如寄,即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句。本联及轩名,均从苏诗而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曹云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