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杂题
题花
古花已见古人醉
今花还对今人红
这是一副寄托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的对联。古诗中有“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句子,用有情的明月来衬托无常的人事。而此联揭示的则有所不同。古往今来的明月未曾变化,而“花”和“人”则随时代的转移而变异。古花不是今花,它曾见到古人的陶醉,已成历史;今花也非古花,它还只能对今人展示风姿,这是现实。时间不停流逝,生命变幻无常。对联通过写“花”与“人”古今的变化,反衬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凄凉和感伤。眼前景与胸中感叹皆脱口而出,一气旋转,有回肠荡气之趣。 (俞纪东)
题春景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人类生命之萌生、成长、衰老、死亡递相推移的连续过程,与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运行过程十分相似。秋草秋木可以死而复生,四季运行可以周而复始。但是,生命流逝却难以复返。这就引起古往今来人们的深沉感喟。此联表面反映了“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循环不已的自然规律,然在“又是”“依然”的词语中,实隐含着“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嗟叹。生命是不能年年“依然”的,那么人将何以自处,并积极面对人生呢?联语从自然界变化的感叹中留给人们无穷的思考余地。 (蒋竹荪)
题春雪
揉春为酒
剪雪成诗
一场春雪,引发了联作者的诗兴,竟将春“揉”为醇酒,把雪“剪”入诗篇,表达了对春雪的赞美和愉悦的情怀。就事理而论,春如何可揉?雪如何能剪?但这种奇思妙想,虽不合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即反“常”而合“道”。再从思路上看,古人常说“春色醉人”,“春似酒杯浓”。既然春能醉人,自然可以想象把春揉而为酒,事实上,人们早已把“春”作为酒的代称。唐司空图《诗品·典雅》“玉壶买春”,买春即买酒。杜甫诗“剪取吴淞半江水”,水可“剪”,“雪”自然也可“剪”。李商隐观赏了雪景,写成《对雪》诗:“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把雪“剪”入诗篇。可见化物质存在为精神产品,古已有之。 (沈树华)
题冬雪
叶瀚
贫贱何伤,只要把物与民胞安排下去
精神能固,却须从冰天雪地磨炼过来
这是蔡元培于五四运动前三个多月的一天,在北京与友人在什刹海赏雪后,手书叶瀚撰句。上联意谓,个人贫贱有何关系,只要把拯救民族危亡的大业推动下去。“物与民胞”,化用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句意,谓天下民众都是同胞,世间万物都是同类。下联意谓,要有坚定信念,必须经得起冰天雪地艰难困苦的磨炼和考验。联语反映了“五四”前夕,中国清醒的知识分子不计个人得失,拯救民族危亡的热切愿望以及决心投身革命实践经受考验的豪情壮志。赏雪而不忘“磨炼”意志,胜游而心系“物与民胞”,自是意趣不凡,蔡氏因欣然手书,盖有引为同调之意。 (施绍文)
题山景
有雨云生石
无风叶满山
联文说山中有雨时,云生于石;无风时,落叶盖满山坡。描写的是山中变幻景色,晴雨咸宜,令人赏心悦目,理趣盎然,寓有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无相生的朴素辩证思想。 (沈树华)
题江寺
梁启超
水殿风来,冷香飞上诗句
空江月堕,梦魂欲渡苍茫
此为集词联。由于词的平仄、韵律规则较复杂,句式长短不一,从词中选择字数相等、对仗工稳、平仄协调的成句组联,比集诗联难度为大。近代学者梁启超善作集词联,本联集苏轼《洞仙歌》、姜夔《念奴娇》等词而成。意谓风从水殿吹来,一股清冷的香气被写入了诗句;一弯明月落在空旷的江中,在梦魂中想渡过那旷远迷茫的江水。水殿,五代蜀后主孟昶筑在成都摩诃池上的宫殿。联语委婉细膩,辞藻秀美,文采绮丽,音韵调和,读来别有雅逸之韵味。 (沈树华)
题茶亭(一)
野鸟啼风,絮语劝君姑且息
山花媚日,点头笑客不须忙
茶亭多设在偏僻的乡村道路上,前不着店,后不沾村.本联用“野鸟”、“山花”描绘茶亭周围景色,以“絮语”、“点头”表达对过路客人的问候。联语对仗工整,动词“啼’和“媚”,“劝”和“笑”,“息”和“忙”等,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胡 彬)
题茶亭(二)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茶亭招徕往返行人饮茶,宁静片刻,略坐休息。陌路相逢,各奔东西,这常见之事,联语却“楔”入禅语,将饮茶形象地喻成参禅。你看,喝一杯茶,静心静气,竟能忘却一切,眼无物相,人我皆空。这刹那间的感受岂不与参禅一般。惜世人不忘利禄,片刻已过,又走东西.匆匆营生。然而,这不是说明路就在各人脚下,任君自择么?浅语中显禅理,俗事中喻禅义,可见苦心。 (黄德金)
题绍兴驻跸岭茶亭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此联的出句把岭上茶亭的特色渲染殆尽,用清凉之甘泉饮翻岭之热客,这一“凉”一“热”之中,乡民真情毕见;对句在茶亭本职之外指路告险,指点路途,乡间淳厚民风充溢其间。作者以净纯之笔,抒写炽热之情,一股暖流沁人心脾,自是茶亭联中不可多得之作,联文情真意切,无矫揉造作习气。 (陈建国 施晴阳)
题渡口
胡云章
转瞬即天涯,坐坐吃筒烟去
前头多地主,看看等个船来
这副题于村野渡口的对联,紧扣行人心态与羁旅况味,把旅人村渡候船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上联是说由此渡口登舟,又将开始漂泊天涯的漫长旅程,在此渡口歇脚小憩,抽筒烟去不迟。下联是说他乡地各有主,看看有无渡船,将你送到对岸。本来,辗转天涯易生寂寞无依之感,旅途奔波倍受疲惫劳顿之苦,这副对联以主人劝客的口吻,请旅人于风尘仆仆中稍作休息,语虽浅俗,情却恳挚,充满乡野的淳朴的人情味。 (顾伟列)
题福建南平渡口亭
胡云章
莽莽红尘,一息各分南北路
盈盈绿水,三篙频送往来人
上联谓人们远道而来,在热闹的南平渡口暂时停留。莽莽,长远无际貌。红尘,飞扬的尘土,指繁华热闹之地。一息,喻时间很短。下联谓沙溪河水清如镜,艄公撑篙忙碌着迎送南来北往的客人。盈盈,清澈貌。绿水,此指沙溪(闽江上游之河,流经延平)。
三篙,几竿。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数字,而是泛指多次。此联用疏落之笔,写都市、渡口、河水之景象,写过河人和撑船人之忙碌,蕴含人生如匆匆过客之意,情由景出,属对亦工。 (希建华)
题山中凉亭
那条窄路儿,且须让一步,他过不去,你怎过得去
这种重担子,也要任几分,我做不来,谁又做得来
联语以“窄路”、“重担”,勾勒出山中行路特有景象。“路窄”,须相让,来往行人才得依次通过;“重担”,须勇挑,自强不息,才能任重道远,到达目的地。联句从路窄须让步,担重莫怨言的特定情景出发,借物喻理,引人寻味。联句口语化,富乡土气息。结尾采用反问句式,使意旨分外生动突出。 (施绍文 胡彬)
题烟霞万古楼
王 昙
每因风雨思今日
常以山川怀古人
此联说明了情与物的关系。由“风雨”和“山川”等自然现象引起人的“思”和“怀”,也就是《文心雕龙。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之义。全联大意谓,当风雨如晦之时,就想到眼前形势的变化;当盘桓名山大川之际,不禁萌发思古之幽情。风雨,《诗·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联语甚切所题楼名,且睹物思人,因景怀旧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深切感人。 (蒋竹荪)
题南通古屋
蒋芹森
莫嫌东倒西歪屋
能盖南来北往人
旧时南通州(今南通市)有个寒士蒋芹森,住兴仁乡文昌宫南首,蒋氏为诗书门第,虽古屋数楹,已破旧不堪,乃于新年作此一联。上联“东倒西歪”一语,元明戏曲小说中已有之,元无名氏《衣袄车》:“病身躯恰才安泰,行不动东倒西歪”。下联的“盖”字是胜过、压倒的意思。南通地处长江之北,为交通要镇,“南来北往人,”主要指达官富商。《论语·雍也》记孔门大弟子颜渊身处陋巷,人不堪其忧,颜渊却不改其乐,故为孔子赞叹。刘禹锡《陋室铭》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及“何陋之有”语。对联作者或许含有这样用意。他虽是寒士,却腹有诗书,故引以自豪。 (金性尧)
题炭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联语借炭以喻人。上联意谓处逆境时,当有骨气。一味,犹言一直。骨,炭形如骨,借指人的骨气。下联谓处顺境时,当存警惕戒心。否则虽红极一时,而败亦随之。红,显达或兴盛。咏炭之联,此为绝唱。 (张一)
题笔山
曹雪芹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此联据传是刻在笔山底面上,看来也是作者精心之作。上联谓上乘的诗作唯有对知音方连篇叠出。“高山流水”,指《列子·汤问》所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故事,联语借此道出千篇诗作只有知己才知个中之意。这同写《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心绪有相似之处。下联说,明月对酌,临风把酒,荡舟江湖,真有酒仙之态。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曹雪芹有“酒一船”,难怪佳篇盈千了。诗酒生涯看似高雅,但往往是不满现实的曲折反映,曹雪芹何尝不是如此!此联对仗工稳,用语清隽,意境高远,不愧为名家高手之作。 (黄德金)
题灶
水火既济
黍稷惟馨
旧时居家喜求文人墨客作联榜于灶上,以图吉利。今之南方农户家舍,仍有此俗。上联“水火既济”系从《周易·既济》“水在火上,既济”中化山。水火,指烹饪之事。《孟子·尽心上》有云:“民非水火不生活。”既济,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坎上。朱熹注云:“事之既成也”。下联黍稷,小米与高粱。馨,香之远闻也。全联意谓灶下燃火,不需太久,灶上水沸,饭亦飘香,万事皆成。此联属对亦工,用典不露痕迹,对句自然贴切,给人以浑成之感。 (希建华)
题灯谜
纪昀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此联是清代文学家纪昀所作的一副灯谜联。据传为挂在文华殿宮灯上,竟难坏了当时的官员们。这个以对联形式出的谜面很有机巧。上联的谜底是“猜”字,因为不是黑、白、红、黄当是其他颜色字,而又要与“狐、狼、猫、狗仿佛”,即必配一个反犬偏旁,还要非动物所属,这“猜”字恰具备这三个条件;下联也是三个条件,“诗、词、论语”道出“言”,“对东、西、南、北模糊”表示“迷”,而短品妙文恰是“谜”,上下联谜底是“猜谜”。谜语本是民间口头文学形式,确有启人智慧、妙趣横生的特点。本联更见巧思不俗。 (黃德金)
题惜字炉
盂瓶庵
能知付丙者
便是识丁人
上联之“付丙”,意为烧掉。古代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属火,后因称火为丙丁,或叫丙。书札或文稿,如不愿为他人看见而烧掉,叫付丙丁,亦叫付丙。下联之识丁,意为识字,语出《旧唐书·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人吴曾以为“丁”乃“个”之误。全联意谓能够把自己写的东西因觉得不够满意而烧掉的人,乃真正识字文人。此联用典隐秘,且属对工整,音韵亦合律,可见古人为文写作之严格不苟。 (希建华)
题学款经理处
周凤楞
人谁无过,小事糊涂,人事不糊涂,是亦足矣
我非爱财,来得明白,去得更明白,吾何慊乎
学款经理处,犹今之学校财务部门。上联说人总难免有过错,做到小事糊涂大事清醒也就够了。人谁无过,见《左传·宣公二年》。糊涂:不明事理。《宋史·吕端传》:“太宗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下联表白我不贪爱钱财,一向是来路明白,去路明白,经得起查考,又有什么遗憾呢?慊,恨,不满足。联语正反相对,以“糊涂”对“明白”,一“小”一“大”,一“来”一“去”,对比鲜明,反映出经管理财者的苦衷和心愿。 (胡 彬)
题保定大慈阁宣讲所阅报处
樊荫荪
漫论他后到先来,但愿个中人,作不速佳客
略增些耳闻目见,也算这层阁,是进步阶梯
上联说,听讲人、阅报者先来后到没关系,只希望是自觉自愿不须邀请。不速佳客,不请自来的好客人。下联紧扣联题,字字有着落。以“耳闻目见”点明“宣讲所阅报处”,颇见自然;用“略增些……也算……是”,语气也恰到好处。“进步阶梯”既扣住“阁”字的特点,又暗合见闻之增长,语意双关。 (张炳隅)
题财神庙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教我为难
旧时正月初五日是财神日。本联意在劝人不要拜财神。但作者不直说,而是让财神向求拜者自诉窘状。泥塑的财神本无生命,可作者偏要财神说话。下联干脆说一直拜也无用,令人扫兴!作者把改变拜财神陋俗的严肃话题以诙谐语道出,与求拜者打趣儿,寓庄于谐,教人忍俊不禁,使求拜者在跟着笑笑之后也能获得启示。联语明白如话,深入浅出,风趣幽默。 (刘铁坤)
题土地庙
土产无多,生一物栽培一物
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
此联作者模拟“社神”口吻,把“土”“地”二字分别嵌于上下联之首。“土产无多”、“地方不大”,正是“社神”职小位微的意思;而作为一方之小神还是努力使物产得以保收,居民受到福佑,而不以神小而不为。联语反映了土地神的恪尽职守,暗示“神界”也不过是“人界”的延伸而已。吴恭亨在《对联话》评为“出口如生,绝与土地菩萨身分相肖,真杰构也”。 (张炳隅)
题如皋土地庙
郑燮
乡里鼓儿乡里打
当坊土地当坊灵
土地神又叫社神,旧时的乡里村社,一般建有土地庙,奉祀管理本地的社神,即所谓“当坊土地”。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春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的秋社日,乡人照例要去土地庙供香烛,焚楮帛,击鼓吹箫,或祈年丰,或祷时雨。如皋在今江苏省东部。
联语上句写祭社之日的热闹气氛,下句表现乡民对“当坊土地”信仰诚敬的心态。也反映了土地只在他管辖区域内显灵的规矩。话虽似率口而出,但写来传神写照,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顾伟列)
题无门洞
何须有路寻无路
莫道无门却有门
此联出自清代古吴墨浪子辑话本小说集《西湖佳话》中《放生善迹》篇。万历年间,西湖秀才沈株宏极有文名,但他全不以功名为念,却大彻大悟,一心出家,得圣僧指点,弯弯曲曲走了半晌,来到“无门洞”。这是洞门旁题的一副对联。此联仿佛家偈语撰成。
上联之“路”指到无门洞之路,谓此路原有,何须在荒草丛中曲折寻找;下联之“门”指出家之门,谓虽洞号无门,但要出家却可入门。
上下联互文足意,表达了到无门洞出家有路、有门的意思。全联在修辞上别具特色,它以有路、无路、无门、有门,交叉构成对仗。上联用反问句式,下联用否定句式,使全联体现出明显的佛家色彩,并与环境紧密切合,融为一体。 (朱迎平)
题不缠足会
尼父传经,寸肤莫毁
如来说法,两足最尊
“缠足”是一种旧时陋习。相传南唐李后主曾令宫娥窅娘以帛绕脚,使其脚纤小如新月形。后世即有人竞相仿效而成为一种摧残女子天足的陋习。满人入关时不习惯汉人女子的“缠足”,故康熙三年曾下诏禁止“缠足”;可竟遭一些士大夫的反对,以致康熙七年时又罢了此禁。以后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仍未革除,便有开明之士大力倡导“天足运动”,并建立了“不缠足会”之类的团体。本联即写此事。尼父,对孔子的尊称。
古代常在男人的“字”后面加个“父”字,以示尊敬,孔丘字仲尼,故尊称其为“尼父”。如来,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
“如”指“如实”,佛常自称是从如实之道而来的开示真理者,因而后人便称其为“如来佛”。寸肤莫毁,见《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明古之儒家是不允许自我毁伤身体肌肤的。两足最尊,指佛家有“自足禅”的说法,此处藉以强调佛家很重视人的“天足”。《对联话》评云:“不缠足会一联抬山孔佛为衬,自是大方家数。”确实点明了此联特点。因为当年反对康熙禁缠足的士大夫们一再抬出“古训”来吓人,故此联作者即以儒、佛两家的教诲来提醒人们。 (张炳隅)
题《闻一多诗集》
贺宗仪
赏音乐绘画建筑三荚
怀战士诗人学者一多
上联论新诗格律。二十年代,闻一多为引新诗进入正轨,提倡建立新的诗歌格律,即视觉方面要具备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奏匀称和句的均齐),听觉方面应具备音乐的美(音节),三者以音节美为主,其他二者占比较次要的位置(见《诗的格律》)。有人评论,“他的实验直到现在还是最先进的考虑”。下联概括闻一多一生的历程。在“五四”早期,他是诗歌巨匠之一,写下大量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以后退入书斋,研究古籍,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抗战爆发,他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入民主运动的洪流,成为战士。联语既论诗,又评人,点面结合。下联嵌入“一多”与上联的“三美”相对,亦觉工巧贴切。 (蒋竹荪)
题鲁迅浮雕像
郭沫若
返国空余挂墓剑
斫泥难觅运风斤
此为1942年10月作者应杨亚宁之请为鲁迅石膏浮雕像而作。联后附言:“余与鲁迅素未谋面而时受其斥责,虽当时受之每有难忍之处,但今则求之而不可得矣。”三十年代前后,由于不了解鲁迅对革命的态度,思想上受教条、宗派主义的影响较深,创造社元老郭沫若曾数度攻击鲁迅,最突出的一次是1928年8月他用“杜荃”的笔名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鲁迅不得已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见《二心集》)予以驳斥,郭“受其斥责”当指此事。郭老虽未与鲁迅见面,但他能坚持真理、修正自己的错误。鲁迅逝世后,觉其言不啻药石,特别是他从鲁迅的革命言行中,重新认识了鲁迅,增添了对鲁迅敬仰之情。上联说,十年流亡归国,本想就从前的谬妄向他当面表示歉忱,如今已落了空。返国,作者于1928年2月下旬接受党的指示流亡日本,1937年7月27日秘密回国。空余,作者归国时,鲁迅已于1936年l。月19日逝世。挂墓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出使,路过徐国,徐国君主看中季札宝剑,想要又不肯开口,季札看出他的心意,决定送给他,但因出使的需要暂时没给,等到出使回来,徐君已死,于是把宝剑挂在墓旁树上,信守自己的初心。
后来遂以“挂剑”表示对亡友的吊唁、追怀及信义。下联说,他不在世,自己身上有了缺点就很难找到像他那样严明的诤友了。斫泥,除去污泥、缺点。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诗:“我语真雕朽,君诗妙斫泥。”运风斤,《庄子·徐无鬼》载,有个郢地人鼻上沾了一滴泥点,薄如蝇翼,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削去泥点,那泥点削尽而鼻子未受一点损伤。后世就用“运风斤”比喻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或指大手笔。联语是流水对,上下句意思连贯,所用典故,十分贴切,充分表现了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坚持真理的崇高风格。 (商启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