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教育文化
家塾
左宗棠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据说此联是左宗棠15岁时所作,45岁时重写了一遍,并留下跋语:“三十年前作此语以自夸,只今犹时往来胸中,试为儿辈诵之,颇不免惭赧之意。然志趣固不妨高也,安得以德薄能鲜,谓子弟不可学老夫少年之狂哉。”可见此联一直鞭策着他。上联讲立志。在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有无土地是衡量人们贫富的标准。
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家无半亩土地,收入难以温饱,而心里却关怀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心忧天下,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句意,下联讲读书。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是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作者认为,必须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充实自己,与古代仁人志士作精神上的交往,才能发挥所长,经世致用。
读书万卷,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短短十六个字,言浅意深,可以铭于座右。 (蒋竹荪)
家塾培风阁
米兰坡
仿君子懋修,志无怠,功无荒,箴游观,所其无逸
求古人陈迹,经有程,史有课,譬稼穡,乃亦有秋
对联上下连贯一气,上联连用三个“无”,下联连用三个“有”,一反一正,不仅对偶工整,且说理透彻,用语铿锵有力。上联告诫子弟要摹仿和学习君子的勤勉进修,不要懈怠荒嬉。懋(音mào),勤勉。无逸,不要贪图逸乐。下联告诫子弟认真学习古人、多读“经史”。“经”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史”一般指“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作者认为多读“经史”就好比耕耘,到秋天自有收获。联语剖析事理,梁章鉅曾在《楹联续话》中评此联谓“足以型家”。 (甘 桁)
蒙馆
马笛渔
教小子如养芝兰,此日栽培须务本
愿先生毋弃樗栎,他日长大尽成材
教书育人乃先生之本份,教书方法虽千差万别,育人之道则一。为使学童有识字习字的场所,从汉代起就设立书馆,这是一种启蒙学校,又谓之“蒙馆”,相当于现今的小学。上联说蒙馆先生教学童如栽培芝兰香草,从头开始,应以关怀、爱护为本。下联说学生之中既不乏天资聪颖的好学者,也有貌似顽劣的厌学者,如樗栎之类,希望先生因材施教,悉心培育,他日皆可成材。樗栎,臭椿和麻栎,比喻无用之材。欧阳詹《寓兴》诗:“樗栎无妙姿。”此联写启蒙教育的早期形式,所提出因材施教的问题,颇合乎教育原理。 (俞水生)
庠序
丁善庆
人生穷达岂能知,趁早,须立此可为圣贤、可对帝天之志
客告是非且莫管,得闲,要读我有益身心、有关世道之书
此联是丁善庆督学粵西时所作。庠序即中国古代学校。这是一副治学的格言联。上联劝学子早立大志,以圣贤为榜样,不必为穷困或通达所困惑。下联告学子多读书,修身养性,具有才德,莫管是非纷争。联语指导学子治学之法,都从立本着眼,虽系封建教育,但读书须立大志,也不无启示.联中用“可为”“可对”与“有益”“有关”并列且扩充内涵,加重了叮咛的语调,又加深了联语的意蕴。 (黄德金)
新洲高等小学
王固存
勤学当师车武子
文明欲驾欧罗巴
新洲,指湖南澧县新洲。上联谓希望学生像晋朝时的车武子即车胤那样勤奋学习。据《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用这个著名的囊萤苦学的故事告诫小学生,生动、形象、贴切。“欧罗巴”,即欧洲。欧洲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社会有不少进步。下联鼓励学生通过勤奋学习,使祖国在文明程度方面凌驾欧洲之上,表达了民国初年,中国人民想要赶上、超过资本主义列强的强烈愿望。本联通俗易懂,用典确切。一古(车武子),一洋(欧罗巴)相对,既体现出中国的古老传统,又体现出鸦片战争之后,欧风东渐的现代气息,连音译外来词亦进入了对联。 (孟建梁)
新州县高小
王固存
尚质尚忠尚文,通其变使民不倦
育体育智育德,立乎教为国之基
新州县在湖北省东部,这副对联为该县创办的一所高小而题。
联语“文”、“质”,语出《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通其变”本于司马迁《报任安书》“通古今之变”。“质”,质朴,这里指素养。“忠”指爱国情操。“文”指文化,辞采。“通其变”意谓通晓古今的发展变化。联谓只有质、忠、文、德、智、体并举,才能培养出自强不息的一代新人;只有立足于发展教育,才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联语不尚藻饰,构句劲健而质朴;立意尚高,出论亦周密。 (顾伟列)
长沙明德学校
张謇
求应用学
复本体明
长沙为湖南首府,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就有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此开办时务学堂,介绍“西学”。以后“西风东渐”,新式学校越来越多。当长沙明德学校请张謇撰联时,张在联语中表明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所谓“求应用学”,是指教学要重视“应用”。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自然科学不发达,所以“西学”中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应为国人重要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张謇在兴办实业过程中也深感学校教学须联系社会实际需要。所谓“复本体明”,从字面上看近似当时流行的“中学为体”的意思。“中学”相对“西学”而言,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要忘记本国的文化传统,而应以本国的文化传统为核心,把西学中有用的东西吸收过来。这种“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观点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然而,全面考察一下张謇的文化观念,却仍是“尊孔复古”的保守旧传统。未超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范畴。全联八个字,言简意赅,工整浑朴。 (张炳隅)
长沙时务学堂
谭嗣同
揽湖海英雄,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兴
长沙时务学堂位于湖南长沙城的小吴门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谭嗣同、梁启超等曾在该校讲学,宣传变法维新。上联写学堂招揽五湖四海有志革新的英雄豪杰,竭力维护时局。下联勉励湖南子弟,积极参加革新运动,以实现国家的中兴大业。勖,勉励。沅湘,沅水和湘水,代指湖南。联语既交代了时务学堂的办学宗旨,字里行间又透露了谭嗣同锐意革新的远大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陶继明)
澄衷学堂
刘葆良
昔以孤幼旅寓申江,自伤老人无成,有类夜行须炳烛
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
这是作者代叶澄衷题澄衷学堂(今上海市虹口区澄衷中学)的一副对联。全联旨在勉励孩童发奋求学,珍惜光阴。现身说法,出自肺腑,鞭辟入里。上联介绍创办人历史。夜行炳烛,《说苑·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后人常以此自勉。澄衷孤幼漂泊,旅寓申江(春申江简称,黄浦江的别称),岁月不居,老大无成,无限感慨。下联讲办学主旨。开设学堂,希望少年学子以此为鉴,珍惜光阴,耽思好学,无愧前人。联语属对工整,一气呵成,谆谆善诱,以情感人。以第一人称自诉境况,更见亲切。 (俞水生、施晴东)
江南将备学堂
柳贻征
以学愈愚,是堂堂阵
有备无患,铸将将才
此联题于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堂。上联紧扣“学”字。学习文化知识医治好愚昧,这样才能布成强大之阵。堂堂阵,典出《孙子·军争》:“勿击堂堂之阵。”下联突出操练、演习之重要。有备才能无患,唯有充分练演,方能铸就威武之才。将将,语出《诗·大雅·緜》:“应门将将。”谓宫殿正门庄严堂皇,取威武之意。联语浑重凝炼,于儒雅中透出虎虎生气。“堂堂阵”,“将将才”,相对而出,铿锵有力,显示了“将备学堂”培养训练有素、威武雄壮将才的特定目标。 (陈建国、施晴阳)
湖南自修大学
何叔衡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1921年秋,毛泽东利用长沙船山学社社址和经费,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自修大学成立宣言》)此联为何叔衡在任教期间所题。上联意谓聚集社会上酷爱读书的人来此自由研究探讨,这多么好。大学里提倡自动学习,既可自己看书、自己思索,也可以共同讨论,这就避免了新式学校被动受教的缺点。下联化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句意,说吸收天下优秀人才进行良好教育,使成革命志士,何尝不是乐事。大学里以学科为单位,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并有教师辅导,进行教育培养,这就避免了旧式书院教学内容陈腐的缺点。不亦乐乎,语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联语运用古代名言而賦予新的內容,之乎者也四个虚词全部用上,非常恰切而不觉牵强。 (蒋竹荪)
师范学校
此日梓楠同受范.
他年桃李广培材
师范学校是一种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师范,语出《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又《北史·杨播传论》:“恭德慎行,为世师范。”联语从培育师资的角度立意。上联称赞在校师生。梓楠,两种优良的木材,可为建筑和制作琴瑟、器具的材料,这里比喻在校学生。受范,指受到师长的良好教育。下联展望未来。桃李,语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后以此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句指在校学生毕业后走上教育岗位培养新的一代。联语对仗工稳,梓楠桃李的比喻非常精当。 (沈树华)
学校饭厅
今试思世变何如哉!橫流沧海,频起大风波,河山带砺是谁家,愿诸生尝胆卧薪,每饭不忘天下事
士多为境遇所累耳!咬得菜根,才算奇男子,将相王侯宁有种,看前哲断齑画粥,读书全靠秀才时
上联强调“每饭不忘天下事”,指出目前正是世事多变,行将不国之时。河山带砺,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意思是即使黄河变得像衣带,泰山变得像磨刀石,国家却永固不变。而在此后加“是谁家”三字,便产生了惊变的效果。故作者希望诸生能效法古之越千勾践而有“卧薪尝胆”复国之举。下联是在以国事为重的基础上勉励诸生艰苦奋斗。“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语出宋人吕本中《东莱吕紫薇师友杂志》。“将相王侯宁有种”是《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的陈涉的豪言壮语。“断齑画粥”的“前哲”,指宋之范仲淹,他年青时生活艰苦,发愤攻读,常常切一段盐水野菜茎当下饭的菜,划一块隔天煮好已冻成块的稀粥当饭,结果是在粗茶淡饭中磨砺了人志.全联形式上紧扣“学校”与“饭厅”,内容上紧扣国事与学子,用典自然得体,读后犹有余味。 (张炳隅)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顾宪成
民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在无锡东门外,原是宋代理学家杨时讲学处,后荒废。明成化年间,顾宪成等重修,与高攀龙在此讲学,议论朝政,抨击当权派,得到部分士大夫的同情与支持,后顾宪成被杀害。联语明白如话,无待译说。出句写书院的环境气氛,有“风雨如晦”的时代感。对句写士人的内心活动,有心系天下的主体意识。“读书”二字,把五个“声”、五个“事”贯穿起来,表达了东林党人“读书不忘政治”的远大抱负。短语的频繁运用,有如急管促弦,增加了联语的节奏感,两个叠字“声声”“事事”更起子总结、概括的作用。全联对仗工整,声调铿锵,令人一读难忘。其“读书不忘政治”的思想,是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观念的冲击,对后代知识分子也有启迪意义。 (蒋竹荪)
浙江永康五峰书院
彭元瑞
桃花万树春风里
瀑布一帘化雨中
位于浙江永康县的五峰书院,建于明正德年间,宋朱熹、陈亮和呂祖谦曾在此收徒讲学。桃花、瀑布既是五峰中的主要峰名,又是自然风景。“桃花”多至“万树”,“瀑布”雄悬“一帘”,是由于“春风”“化雨”,正寓书院教化之意。本联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贴切。 (林克成)
安徽枞阳丰乐书院
陈澹然
苍屿忠节,海峰文章,蔚然先正遗风,廊庙江湖皆魏阙
浮渡夕阳,白云青鸟,葆此名山间气,乾坤雷雨待英豪
书院在汤家沟镇。上联说书院附近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明时有左光斗,忠贞而有节操;清代有刘大櫆,为桐城文派主要作家之一。乡先辈的遗风余烈,无论在朝在野都同样关心国家大事,这是值得钦敬和继承发扬的。苍屿,明左光斗的别号。海峰,清刘大櫆的号。左、刘都是安徽桐城(今枞阳)人。先正,前代的贤人。廊庙,庙堂。借指在朝做官。江湖,隐士所居之地。借指隐退江湖。
魏阙,朝廷的代称。《庄子·让王》:“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下联说书院附近的名胜,有著名的“浮渡夕阳”和“白云青鸟”。这名山胜水孕育英才的灵气,以及令人奋发的乾坤雷雨,都正等待着英雄豪杰之士的成长。浮渡夕阳,枞阳“浮山八景”之一.白云青鸟:白云指白云岩,其地常有青鸟出没。间气,天地特殊的气,间世而出。这里指孕育英才的灵气。此联就地取材,以地方历史人物和名山胜景,勖勉后学,立意精警,情辞恳切,末句“乾坤雷雨待英豪”尤有气势。 (周 艺)
福建漳州白云岩书院
朱熹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上看
白云岩义名云洞岩,在漳州龙海县蔡坂村,宋代学者朱熹任漳州知府时建立书院,并在此讲学。上联写仰视所见,山岩高峻峭拔,比喻书院所处地位清高超俗。“日月肩上过”,想像奇特。下联写俯视所见。“门庭开豁”,喻此地人文之盛。自明代理学家蔡烈隐居读书于此之后,四方名士访道问业,接踵而至。“江山掌上看”,谓江山舒掌可观,与上句“日月肩上过”一起刻划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联语以夸张想像之笔,把书院写得气魄宏大,极富神韵。 (张君宝)
福建漳州芝山书院
左宗棠
经始问何年,果然逃墨归儒,天使梵王纳士
筹边曾此地,大好修文偃武,我从漳海班师
明清书院盛行,是藏书讲学的处所。芝山书院原为开元寺。
作者当年曾督办福建军务,自梅州班师过此,适书院落成而题此联。上联说,原先是佛家寺院,今天开设了书院,用以弘扬儒家为主的文化。果然,表示愿望的实现.孟子曾言: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意为离开墨子一派的,一定归入杨朱这一派来;离开杨朱一派的,必归回儒家。后人以“逃墨归儒”表示儒家一统天下的思想。梵王乃指佛界无所不在的天神,竟也收纳儒家子弟。下联说,我曾在此筹划军事,现在修明文教,偃息战争的理想也可以实现了,可以班师回总督府了。联语今昔对比,借景抒情,言近而旨远。 (俞水生)
湖南澧阳书院
陶澍
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
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
上联说,只有像车武子那样的人,才称得上学者。台接囊萤,指澧县“车武子囊萤台”,《晋书·车胤传》云:胤,字武子,“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下联说,想范仲淹(字希文)当年就以天下为己任,看他是何等优秀人才。池临洗墨,指书院旁范仲淹幼年在澧县读书的洗墨池。后来范写的《岳阳楼记》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全联举县內苦读成才的两处文物古迹,励己勉人,要像刻苦读书的车武子一样勤奋学习,也要像具有“先忧后乐”襟怀的范希文那样树立远大理想。此联切境切题,对仗甚工,用典无斧凿之痕,为当时文人所传诵。 (希建华)
湖南衡山邺侯书院
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
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
邺侯书院在南岳衡山的烟霞峰下,由唐代邺侯李泌读书的“端居室”故址扩建而成,几经兴废,现存的建筑是1933年重建的。李泌,字长源,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封为邺侯。安史之乱平定后,曾隐居南岳,广藏书卷,游山读书。韩愈有“邺侯藏书多,架插三万轴”的诗句。上联写由于岁月迁流,当年李泌藏书虽已荡然无存,但人们怀念这位历史名人的崇敬之情依然不减。下联告诉人们,古人已逝,江山不老,探寻一下前人的足迹是很有意义的。“九千丈云山”指南岳,旧志载,南岳“自上而下,高九千七百三十丈”。烟霞,既指烟霞峰,又可理解为烟霭云霞,借代史迹。联语追思古人,凭吊遗址,但却不落厚古非今或咏古伤怀的俗套,而给人以感情深厚、豁达清醒的感觉,立意殊佳。 (康斯馨)
湖南湘乡东皋书院
曾国藩
涟水湘山俱有情,其秀气必钟英哲
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上联说,美好的山川,其灵气一定会产生杰出人物。涟水是湘江支流,流经湘乡县。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君山,位于洞庭湖中,此处当指湘乡之山。钟,指积聚,集中。英哲,非凡之才。下联从书院生发。古来豪杰圣贤并非天生,要凭学子们深明大义,认清方向,不断磨砺,努力完善自己。全联寄托作者对湖南青年的期望,特别是勉励故乡子弟通过艰苦奋斗、建功立业。指归,谓宗旨,意向。 (俞水生)
四川彭县摩云书院
陶澍
化雨无私,忆往昔踏雪来过,曾话春风一席
摩云有志,愿诸生凌霄直上,勿忘灯火三吏
上联回忆昔日来访经过,下联勖勉诸生立志成名。这原是题给书院的普通话头,而此联却能以形象而典雅的语言给通常的话头注进优美的情愫。化雨,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后用“化雨”比喻教育像及时的雨水滋润土地。踏雪,《世说新语·任诞》说晋王子猷夜起,恰雪,忽想起朋友戴安道,便乘小船至,不遇而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春风,宋侯仲良《侯子雅言》:“朱公掞来见明道(程颢)于汝,归谓人曰:‘光庭(朱公掞)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后用“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好的教育。摩云凌霄、灯火三更,更是在发愤读书的艰苦生活中突出描写为传统习俗所赞赏的一面,使诸生乐于接受,以苦为甜。上下联之间分量有重有轻,重点在下联。上联的“忆往昔”,正是折射出自己亲密老友的身份,以此加重下联勖勉的份量,是至情所致,语重心长,给来院诸生以亲切感受和巨大鼓舞。 (何以聪)
云南昆明五华书院
尹壮图
鱼跃鸢飞,活泼泼地
日华云烂,纠漫漫天
五华书院在昆明城內五华山麓。明嘉靖年间巡抚王启文建,清雍正九年鄂尔泰重建。本联紧扣菁莪育才的书院功能,寓意于比喻之中。上联的大意是,莘莘学子,可如鸢振翅高飞,可如鱼腾跃深水,书院是充满生机的育才之地。鱼跃鸢飞,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鹞鹰。下联赞美学子们的文章写得如日放光华,如云霞生彩,交相辉映。华,太阳的光华。
清唐孙华《喜吕无党及第》诗:“卿云瑞霭日华边。”纠缦缦,缠绕在一起。《尚书大传》卷二引《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曹云岐)
中华书局
中原新气象
华国大文章
1912年中华书局创办于上海,以编印教科书、古籍、科技书、文艺书和工具书等为主。中原,本指黄河流域,这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此处借指整个中国,与下联“华国”同义。我国古称华夏,省称即为华。“新气象”的重点在“新”字,说明书局出版的书刊走在时代前列,而新知识的广泛传播,必将使古老的祖国焕发青春,气象一新。“大文章”的“大”字,突出书局出版物质量颇高。中华书局在解放前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一共出版了六干多种图书,成为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重要出版机构。建国后,书业更有发展。联语言简意賅,首嵌“中华”两字,为“鹤顶格”。 (俞纪东)
开明书店
开来而继往
明道不计功
开明书店始创于1926年,在解放前被列为六大书店之一。这副对联巧嵌店名,概括了书店的出版特点和奉献精神。上联点出书店特色。开明书店虽在古籍整理和出版等方面有过一定的贡献,但其主要读者对象则是青少年,它出版中小学教材和课外读物引导青少年打好知识基础,扩大知识面,积极健康地向上发展,这确实是继往开来、功德无量的事业。开来继往,即继往开来。谓继承前人事业,开辟未来道路。下联表现开明风格。开明书店的作风以严肃认真著称。这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办的书店。关心和帮助过开明的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如胡愈之、赵景深、茅盾数十人或亲任编辑,或译书著作。他们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奉献,从不唯利是图,为国家与人民的文教事业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明道不计功”,语出《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即努力阐明宇宙人生的道理而不计较功劳之意。 (俞纪东)
韬奋图书馆
郭沫若
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得读良书
韬奋,即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生活日报)和(生活周刊》。1944年7月病逝于上海。上联“韬略”原指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后用以称用兵的谋略,作者以此代指人民战争的节节胜利,并预言新中国终将诞生。下联紧扣题意,说明进步书籍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同时又与韬奋为唤起民众而创办书店的业绩相关合。全联立意高远,题旨鲜明,以劲健之笔抒发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倾露了对同志的深情勉励。“韬奋”二字分嵌于上下联中,也有自然入化、天衣无缝之妙。 (顾伟列)
澧县文艺俱乐部
周风楞
琴与俱,棋与俱,酒尊与俱,老子兴复不浅
山可乐,水可乐,禽鸟可乐,诸君且住为佳
澧县位处湖南省北部。本联扣“俱乐”二字,融化前人诗文句意,毫不著迹,有入化之妙。上联“琴与俱”三句,化用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句意,交代了俱乐部内的诸项娱乐设施。下联“山可乐”三句,由欧阳修《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诸句提炼而来,描绘了俱乐部依山带水,鸟鸣之声不绝于耳的自然环境。“老子兴复不浅”、“诸君且住为佳”二句,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庚)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表明俱乐部可娱可乐,诚为当地民众的绝好去处。联语三处重叠嵌入“俱”、“乐”二字,笔转意绕,颇具巧思,而且写来似毫不费力,足见作者功力。 (顾伟列)
北京安徽会馆戏楼
冠盖萃江淮,尽东南宾主之欢,粉社筵开,古谊犹存乡饮酒
楼台演歌舞,极丝竹管弦之盛,梨园美具,世情且看戏登场
晚清安徽会馆在宣武区后孙公园内,只接待在职的州县官和副、参将以上的官员。上联写同乡聚会活动。江淮地区的官员聚集于此,摆设家乡风味的筵宴,宾主极尽欢乐,俨然还有古代乡饮酒遗风。冠盖,冠指礼帽,盖指车盖,借称官员。“尽东南宾主之欢”,化用唐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句意。枌社,家乡、故里。乡饮酒,古时乡大夫每三年荐贤能之士于朝廷,设宴为之送行,《仪礼》有《乡饮酒礼》。下联写戏楼演出景况。舞台表演歌舞,有美妙的音乐伴奏,演员阵容整齐,角色登场可窥见人情世态。
“极丝竹管弦之盛”,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句意。梨园,戏班或演戏场所。既写会馆,又写戏台,为此联特色。 (蒋竹荪)
浙江长兴小东门戏台
胜则为王,败则为寇,古今不过尔尔
红面孔进,白面孔出,妇孺亦复云云
集民间谚语和口语入联,描绘旧时农村观众心理,十分形象。
上联谓为王为寇,古今不过尔尔,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冷漠观念。下联谓农村妇女与孩子,不懂戏文和剧情,看戏时只说得出红面孔进,白面孔出。下联所用口语,若从词性推敲,对仗尚有小疵。但从此联中可以管窥那个时代社会风情的一斑。 (胡家禔)
安徽宣城新田乡戏台
江柏崖
当斯世不以油贵、盐贵、柴贵、米贵为忧,竟唱戏有钱,也算得苦中作乐
这几时引动士人、农人、工人、商人齐集,把本行丢手,真个是忙里偷闲
联语从侧面写出当时民不聊生的窘境。在物一价腾贵中尚不忘苦中作乐,大家放弃手中活计以求暂饱眼福。“苦中作乐”、“忙里偷闲”两句成语,在联中嵌得生动贴切,情趣盎然。联语写得富有生活气息,一气呵成,且带几分幽默。丢手,撒手,放弃之意。 (胡家禔)
广州江南会馆戏台
梁绍壬
一阕荔枝香,听玉笛吹来,遍传南海
双声杨柳曲,问金樽把处,忆否西湖
作者在广东听戏,而戏台又为江南人所开,极易牵动思乡之情。上联“荔枝香”,荔枝为岭南特产,又为词牌名。《唐书?乐志》:“帝幸骊山,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粤人爱听此曲,何况玉笛吹来悦耳动听,自然传遍南海。下联“双声杨柳曲”,杨柳是西湖景色特征,又是词牌名,原名“折杨柳”。白居易翻新曲作“杨柳枝”,故名“双声杨柳曲”。作者身在南国听到此曲,不禁回忆起在家乡杭州手把金樽的难忘岁月,比异地他乡确实美好多了。末尾“忆否西湖”一个设问,倾注着作者无限深情。此联妙在寓意双关。岭南荔枝,西湖杨柳,既描绘两地景色,又暗合舞台乐曲,典雅含蓄,出手不俗。 (胡家禔)
贵阳江南会馆戏台
花深深,柳阴阴,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
月线线,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上联写夏夜闻别院笙歌,前往欣赏。花香阵阵,柳影阴阴,隔院传来笙歌,循声移步,欲一饱眼福。下联写月斜更深快意归来的情景。夜阑人散,信步归来,笙歌余韵仍回荡脑际,久久不散。翦,通剪。翦翦,风尖貌。唐韩幄《寒食夜诗》有“侧侧轻寒翦翦风”句。
全联仅三十字,写来有声有色,且不着一戏字,看戏之乐,尽在其中。而叠词“深深”、“阴阴”、“线线”、“翦翦”描绘事物形象,维妙维肖;“凉凉”、“缓缓”状摹人物神态,呼之欲出。 (胡家禔)
戏台(一)
云霞生异彩
山水有清音
据说,杭州西湖湖滨曾筑有一座水上舞台,背衬碧波湖光,面对山峦叠翠,游客可在花木丛中欣赏演出。舞台正中高悬一匾,上书“湖天一览”四字;台上又有楹联三副,本联就是其中之一。“云霞”、“山水”是写西湖的自然美景,“异彩”、“清音”形容舞台表演的精湛动人。联语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亦十分优美。 (俞纪东)
戏台(二)
借虚事指点实事
托古人提醒今人
上联写戏剧的作用。舞台上演出的戏文,常通过艺术想象、借助于某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虚事”,如六月飞雪(关汉卿《窦娥冤》)、死而复生(汤显祖《牡丹亭》)、人死化蝶(民间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来表现戏曲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于美好理想与情操的追求。衍演“虚事”的目的在“指点”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或赞美歌颂,或揭露抨击。下联进一步阐发上联的意思,说明戏剧的作用是“寓教于乐”。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往往都是“古人”,但这些“古人”的性格特征又总是能够在“今人”身上找到。塑造“古人”形象,是为“今人”提供一面镜子。此联以平常语讲清戏剧演出作用,十分深刻。 (俞纪东)
戏台(三)
顷刻间千秋事业
方丈地万里江山
舞台艺术的表现以概括性和虚拟性为其特征。本联从时空跨度上作了精彩的描摹。上联言时间,演剧时间虽短暂,却可表现出千载的历史兴亡。下联谓舞台空间有限,但能显示出辽阔的万里江山。产生这种现象除了依靠舞台布景的转换、戏剧内容的交代、演员动作的暗示外,就是观赏者主观联想和想像的加入,起到补充完形的作用,并引起共鸣。本联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高度赞赏戏剧艺术的神通。“顷刻间”的演出,乃是千秋大业的传承和发扬;“方丈地”的献艺,却能流传四面八方。此联作法上注重比较。上下联是时空比较,联内又有实与虚的比较。“顷刻”与“千秋”,“方丈”与“万里”,对比强烈,引人思考,从而加深了联语内涵和感染力。 (黄德金)
戏台(四)
傅山
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
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联语把“戏曲”二字叠用得曲折多变,十分巧妙,因而富有哲理。它饶有情趣地点出了人情世态的真谛——“曲”在于“曲尽人情”,所以“愈曲愈妙”,这就从一个最中肯綮的角度阐述了戏曲的功能;“戏”在于“越戏越真”,看似矛盾,但“戏推物理”,道出艺术真实的精髓。联语格调就像济颠出世,有点荒诞味、幽默味,读之真令人回味而感信然。 (何以聪)
戏台(五)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
车步行,马步行,亦步亦行,三五步四海九州
一二人怎么能获得“干变万化”?三五步怎么能到达“四海九州”?神、鬼、人,实际都由人扮,所以一二人可以千变万化;车马步实际都是步行,所以三五步当然能到达四海九州。由此而道出了我国传统戏曲运用的象征手法的特点。上联用五字相叠,下联四字相叠,在错落有致的句法结构中,有排比,有顶真,有自叠,亦整亦散,自然形成一种轻松幽默、自由挥洒的节奏感。(何以聪)
戏台(六)
蜉蝣天地,蛮触战争,大作小观小亦大
咫尺江山,须臾富贵,无为有处有还无
此联为戏园而作,联语处处紧扣演戏的特点,同时也隐含人生的慨叹。蜉蝣,虫名,朝生暮死。《诗·曹风》中即有《蜉蝣》篇,用“蜉蝣”之“朝生夕死”刺曹国的国小邦危。在此联中用“蜉蝣天地”比喻戏剧的演出是在当天很短的时间内结束的。“蛮触战争”,指舞台方圆很小,却常常演出许多战争故事。“蛮触”指蜗牛的两只角,“蛮触战争”典出《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日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上联道出“演”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地点表演大型历史事件,即小能见大。下联则从“戏”的角度谈剧情的变化,突出“假戏真做”的特点。构思别出心裁,用典贴切自然。 (张炳隅)
戏台(七)
许铁花
休疑这出戏没甚头由,似幻似真,不过劝人为善
试看上得场谁非脚色,何今何古,还须自我翻新
此联为戏台所用,而实际上是作者借题发挥,针砭世事的。上联指戏台上的演出,不管是真是假,无非在劝人弃恶为善。用“休疑”起头,“不过”作结,匆匆一笔带过;重点在下联。“试看上得场谁非脚色”语带双关。“脚色”原为戏剧行话,指人物类型。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政治舞台上的有些风云人物,也常常有上场与下场以及真真假假的表演情况,故人们也习惯用“脚色”来形容。能“上得场”的一般都堪称“脚色”,至于能否“演”得好,就看其能否“自我翻新”。联语运用俗语,有劝世之意。 (张炳隅)
戏台(八)
李澄宇
既已上台,不怕大家在旁边看戏
自能了局,何劳诸位替古人担忧
《对联话》云:“《联选》四集,民国八年有索戏台联于李澄宇者,澄宇戏书应之,盖于‘沪和会’有感也。”《联选》,指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民国八年,即1919年。“沪和会”,指1919年2月20日开始的国内南北政界人物的会谈。在南北纷争中,有议和代表唐绍仪与朱启钤等在沪开会。未几,“五四运动”发生,后上海南北议和会议破裂。联语借戏台语讽刺政坛人物。“既已上台”语带双关,既指“艺人”之上台献技,又指政坛风云人物之登台表演。下联中“自能了局”亦然。按俗语有“看戏流泪,替古人担忧”语,联语即用之。此联妙在全用白话、俗语入联,比喻又十分贴切而有妙趣。 (张炳隅)
戏台(九)
职业原无贵贱,只要安心务正就是他剃头唱戏缝衣裳不算低下
品格应分高下,若是任意胡来哪怕你作官为宦做皇帝照样肮脏
这是一副通俗联。因内容提及“唱戏”职业,故也属戏联。此类戏联,通常是夸赞剧团或演员的技艺,然而此联别开生面,道出“职业原无贵贱”,“品格应分高下”的真理。还指出,贵与贱,高与低,其分界线在于是“安心务正”,还是“任意胡来”,告诫人们要务正业,守道德。封建社会,人被分成若干等级,娼与优(即唱戏为业者)被视为最低下的行业,实属偏见。此联将贫贱者与高贵者等量齐观,是对封建等级观的突破,而将“剃头唱戏缝衣裳”与“作官为宦做皇帝”拿来作典型,使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强烈。 (潘金谊)
戏台(十)
做字中央古,古人物、古衣冠,古古今今,今鉴古
戏字旁边虚,虚荣华、虚富贵,虚虚实实,实乃虚
这是一副耐人品味的戏联。相传系清代一秀才演剧前应村人之请的即兴之作。含意深刻,对仗工整,手法奇特,颇具匠心。上、下句的起首字连起来,正是“做戏”二字。每句又先从字形结构入手,形象地描述出做戏是怎么回事。上、下句的后半部分,系本联之精华,指明观众应如何看戏,既要古为今鉴,戏中学理;又不能简单模拟,因艺术的真实不能混同于生活的真实。言简意赅,将内容与形式、艺术与生活、虚与实的关系讲得很透彻。读来深觉其意蕴之丰。艺术上的排句运用使联语延宕有致,充满节奏感。“戏”的繁体丰为“戲”,故云“旁边虚”。 (潘金谊)
戏台(十一)
徽班三合,生旦净丑,齐演抗日戏
前村后店,男女老少,同唱爱国歌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浙江省武义县广为流传的一副戏联。徽班,即演唱徽戏的戏曲班社。三合,指演唱高腔、昆曲、乱弹三种戏曲声腔剧目的戏曲班社。连起来与下句的“前村后店”相对称,泛指所有的剧团、所有的地方。生旦净丑,以角色代全体演员。男女老少,概括了全部观众。此联对仗工整,通俗易懂,以火一样的热忱,反映丫当时一致抗日的主旋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心愿,联语充满了时代感。 (潘金谊)
戏台(十二)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
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
这是一副由看戏而生发劝戒做人道理的戏台联。旧时乡村里演戏,多在广场上站着看,人山人海,拥挤异常。此联劝看戏人,如果被人挡住了视线,“姑且”委屈一点“听”吧,站得高是“弗能”久的,劝得在理,劝得得体。不但如此,联语也从反面给“缺德者”画像,让形象本身说话,增强效果,且语意双关,活画出人生旅途中损人利己者的丑态。在词语运用上,后面用“何须”、“莫仗”,也和前面的“姑且”、“弗能”一样,掌握得很有分寸。 (潘金谊)
戏台(十三)
何绍基
象以虚成,有几多幻影浮烟,好向虚中求实
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
上联“象以虚成”的“象”,就是戏台上的形象,它是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艺术形象,故为“虚成”。这虚成之“象”,演化出多少幻影浮烟。这“幻影浮烟”,借指一幕幕人间“戏剧”,所以看戏当向“虚中求实”。下联说“味于苦出”,是说台上所表演的千古忠臣孝子,没有不饱经折腾和痛苦的磨练,尔后才苦尽甘来的。从虚到实,从苦到甘,颇含哲理。因为虚是从生活真实中概括出来的,它可反映生活又能指导生活;苦与甘是相对的,又是可以转化的,不是苦苦折腾,就难达到苦尽甘来的境地。联语以戏台写人生,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纪德裕)
戏台(十四)
瞿少岩
面目总非真,借己证人,由他做作
事情多不假,居今鉴古,要你思量
上联言戏剧艺术的特点。由演员扮演角色,塑造典型形象。
明知是“假”,无须当“真”,故可“由他做作”。借己证人,指借角色给人以启示.下联指出舞台演出的目的,在于借古喻今,使人有所鉴照,故观众应多多“思量”才对,可谓句句在行。“面目”“非真”还不仅由于演员扮角色又非角色,而且道出了旧戏常用“脸谱”的特点。“事情”“不假”也是一语双关:既能表示旧戏剧目以历史题材为主,又能说明艺术的真实是概括丁生活的真实。此联不仅描述了戏剧的形式,而且论及戏剧艺术的本质,是戏台联中颇具特点之作。 {张炳隅)
戏剧演员
梅兰芳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这是梅兰芳自撰的一副对联,据说他十分喜爱,把它挂在室內正面墙上。上联讲生活中的演员与角色的不一致性,突出了“非”丰。看我非我,演员演的既然不是自己,就必须深入角色,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角色,那么看到的“我”,就自然不是我的本来面目,而是角色中的我了。下联讲舞台上演员与角色的一致性,突出了“像”字。装谁像谁,梅兰芳一生扮演了不少角色,如虞姬、杨贵妃、王宝钏、穆桂英等等,不管是贫女、贵妇,或是叱咤风云的女将,功成名就的巾帼英雄,他都演得非常逼真,简直把一个个历史人物演活了。对联写出了在不同场合演员和角色关系。上下句各十一个字中,分别有六个“我”、六个“谁”;两个“看”、两个“非”,字形叠见而不觉重复,可谓新颖有趣,耐人寻味。 (延 培)
乐器店
秦楼有迹传萧史
吴市何人识伍员
本联以箫为乐器之代表,以与箫相关的两则典故来表情达意,达到为乐器树名的目的。上联言春秋时秦穆公为女儿弄玉所造的凤台还有遗迹。现在还流传着萧史的美丽传说。《列女传》说,穆公时,萧史善吹箫,能招来孔雀白鹤,弄玉爱之并结伉俪居于凤台,萧史教弄玉吹萧作风鸣,夫妇登龙跨凤而去。显然,上联用此典,极大地夸耀了乐器的神奇,作法上可谓一扬。下联言《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的伍员(字子胥)的故事。伍员逃出楚国来到吴国,无以谋生,只得吹篪(音chí,类似箫的单管横吹的乐器)乞食。联语写出攘攘吴市之中谁能识得曾是堂堂大将的伍员,暗寓着世俗之人难知雅乐,作法上叫“抑”。上下联对比强烈,萧史之得意对比伍员之落拓,秦楼之清寂对比吴市之热闹,从字面到理趣都呈现比较的色彩,由此生发而均切乐器之题。 (黄德金)
碑帖店
中华传妙墨
妙墨焕中华
此是网文联,语浅意明,通俗易懂,但不失之子俗。妙墨,碑帖的代称,是联语的核心。这不仅是对中国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的赞誉,而关键是同“中华”紧密相连,透露出“滴水见太阳”的信息。
上联一个“传”字,贴切地道出了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显示了书法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下联一个“焕”字,绝妙地揭示出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为民族争辉。因书法艺术“美”而能万代不息;因书法艺术“美”而能播芳世界。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包容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这正是本联努力表现的主旨。联语采用回文方式,使人们在反复回旋中加深对“妙墨”的深思、体验,在撰联手法上自有其佳妙与不同凡响之处。 (黄德金)
纸店(一)
价为三都贵
名因十样新
据《晋书》载,晋左思作《三都赋》,特地移居洛阳。他在家,随处放着纸笔,偶得一两句,就及时写出来,如此辛勤笔耕十年,才完成此作。书成之后,轰动当时文坛,一时“豪富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后因以纸贵作为著作风行之典。上联“三都”。即左思《三都赋》。其意谓纸价昂贵是因《三都赋》风行于世。下联“十样”,有多种多样之意。其意谓纸铺所以出名,是因为纸张种类多而新。此联对仗工整,语意亦佳。 (希建华)
纸店(二)
薛家新制巧
蔡氏旧名高
联语本欲说出售的纸张既正宗,花色品种又繁多,而作者以典故出之,遂别具一格。上联引入“薛涛笺”,甚是风雅。薛涛是唐代女诗人,幼年随父入蜀,喜在自己新制的小笺上作诗,这笺与薛涛之名联系在一起,自然为书写者喜爱,争相购买。下联的蔡氏指东汉的蔡伦,他改进造纸术,制造出“蔡侯纸”,相传他是我国造纸的始祖。“名高”二字,表示其纸张源远流长,古朴质实。联语风格典雅,旨明而文秀。 (黄德金)
笔店(一)
五色艳争江令梦
一枝春暖管城花
神笔相授,文思泉涌,这是本联意趣,充满了幻想的神奇色彩。
上联“五色”即五色笔。江令,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他曾任吴兴(今福建浦城)县令。据《南史。江淹传》谓,江淹曾得神人相授的五色神笔,挥笔成章,后复梦自称郭璞者讨还五色笔,从此遂无佳句,人称“江郎才尽”。同样,《宋史·范质传》中也言范质生时,其母梦神人授五色笔,范质九岁便善作文。下联“管城”即管城子,是笔的别称。韩愈《毛颖传》说有人打猎,“围毛氏之族,拔其毫,载颖而归……秦皇帝使(蒙)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一个“花”字,又有梦笔生花的故事。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再次展现借神异之笔而具文才的神话。全联描摹笔的神奇不著一“笔”字令人惊叹,“艳争”、“春暖”都有生机盎然、人生得意的祝福,读来有高雅之致。 (黄德金)
笔店(二)
落处惊风雨
挥来泣鬼神
毛笔为书写工具。孔子云:“王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文人墨客须择笔,笔店则须大力宣传笔之功用,但此联妙处在无一“笔”字。联语化用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句,说是大笔挥来,使鬼神为之哭泣;大笔落处,使风雨为之惊恐。渲染挥落之神功,为笔店张目,气魄豪迈。此联运用夸张想像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新奇的意境,使人寻味不辍,深思不已,当然,这不能不归功于杜甫的神笔。联语巧用杜诗,写来高雅不凡。 (施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