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网主页 >> 对联大观 >>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巧对

  偏旁(一)
  张玉书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张玉书,为清代名臣。有一次,张到一家酒楼饮酒,要歌姬侑酒,不料,壶中酒尽,倒酒时只滴了几点,歌姬见此情景,便出了这个上联。联语前三字的偏旁,正好是后面的“一点两点三点”,(冰异体“水”)。张玉书正在绞尽脑汁思考时,恰巧楼下传来了卖花人的叫卖声,张随口对出了下联。下联开头的“丁香花”三个字,分别是“百”字、“千”字、“萬”字的头,与上联配合对应贴切、工稳。此联运用偏旁作联,甚得妙趣。  (叶美云)

  偏旁(二)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远迁迷道,速回莲径遂逍遥

  据《坚瓠补集》载,上联是袁炜之父所山。原文为“宦官寄寓穷家,寒窗寂寞”,后经衍化修改,遂成此上联。对联选择部首相同的字,立意造句,务求奇巧,属对十分困难。有一士人苦思冥想,才对出了下联。上联就眼前处境,写出了一位寒士飘泊、孤独、凄清的遭遇与心情。下联全是带“辵”(音chuò)的字,同上联一样,也是省去主语。由于“远迁迷道”,未免有失去方向之虞。“莲径”可达“莲邦”(西方极乐世界),带有禅味,劝人迷途知返,回头是岸,才能逍遥自在。对句比出句的内涵丰富得多,且平仄基本协调,对仗也很工稳。  (张迈)

  四方
  纪昀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据说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南巡时到了顺天之通州(今北京东郊通县),曾出上联,令侍臣属对。河北通县与江苏南通,分称南、北通州,而“南北”又指方向,“通”为动词,把上句文意连在一起,意思十分显豁.出句中的方位词有六个,其实只有“南”、“北”二字,都是重复使用,这就增加了属对的难度,所以众官一时对不出来,而纪昀却信手拈来,出口成对。“东当铺”、“西当铺”,说明当铺甚多,民不聊生,隐含讽谏之意。“东西”指物件,已不作原来的方位词用了。联语对仗工稳,立意巧妙,堪称的对。  (延培)

  四季四方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上联以冬、夏、春、秋四季立意遣词。“夏侯”复姓,系作者假定的姓氏,“读春秋传”是假定的情节(《春秋》是五经之一,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这样巧嵌“冬”、“夏”、“春”、“秋”四字,给属对者设置了障碍,增加了难度。下联从“东”、“南”、“北”、“西”人手,敷演成句。“南京人”系假定人物,“唱北西厢”,系假定情节。
  《西厢》,元杂剧剧本,是元人王实甫据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编的一个杂剧。后来,明代的李日华又改编为《南西厢记》。所以有《董西厢》、《北西厢》(即王西厢)、《南西厢》之别。联语以时对地,以读对唱,对仗基本工整,特别是嵌以四季、四方之词,可谓巧思,但略嫌穿凿,是为不足之处。  (延培)

  四色四方

  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传说,某财主好联对。一天,乌云压顶,家里一团漆黑,随口念了上联。住在隔壁的一个穷秀才恰好推门进来,顺口答了下联。
  财主说:“借点东西不难,只要你对出下联。”秀才说:“我不是已对厂吗?”财主才恍然大悟。像这样的联叫“顺口对”,也是对联的一种。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载,一次帝见解缙说:“色难”,令其对,缙说:“容易”,过了一会,帝说“怎么还未对出?”缙说:“不是对了吗?”帝始悟。因“色”指脸色,“容”指面容,“色”、“容”相对,“难”和“易”也相对,亦属这种对子。顺口对,很能显示人的才华。你问我答,对答如流,顷刻而成,虽曰“顺口”,实亦煞费苦心。  (黄毓钟)

  比喻
  王尔烈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城內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据说王尔烈少年时与老师同学郊游,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随口吟了这句上联,要求学生应对。王尔烈对出了下联。上联前一个“钉”字是名词,后一个“钉”字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郊外黃花满地的美景。下联前一个“钻”字是名词,后一个“钻”字也是动词。城内白塔为圆锥状建筑,说它如玉钻钻天,工巧自然。联语就地取材,都是写眼前景物,比喻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延培)

  隐射、比喻

  一弯西子臂
  七窍比干心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视察太学,见案上有藕,就出了上联令对。有个江西学生以梦中闻语“七窍比干心”为对。太祖大为称赞,赐之以官。事见清褚人穫《坚瓠集》。藕白而微弯有节,且多孔,故以美人西施之臂作比。藕中又多孔,故以殷纣王忠臣比干的心为喻,因传说比干心有七窍。“一弯”与“七窍”,一状外形,一写内部。比喻贴切,描形绘色而蕴含深意。  (张迈 美云)

  五行(一)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这是一副“五行”巧对。“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相生相克。古人认为万物都是由以上五种物质组合而成,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上联五字都是形声字,每字偏旁恰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要求对句也必须具有这个特点,所以很有难度。后有人游览广州镇海楼,见楼下山坡遗有旧炮垒而得启发,对出了下联。下联五字偏旁与上联同,左边都是火、金、水、土、木。上联写出了大自然绿柳含烟、池塘生碧的秀丽景色。下联写出了镇海楼的特色。锁、镇二字用得尤其传神。  (叶云)

  五行(二)

  烟锁池塘柳
  茶烹凿壁泉

  上联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偏旁,传为“绝对”,据说罗大经曾记之于《鹤林玉露》,近代始有人对出下句,其中以“茶烹凿壁泉”为最浑成。上句五行居左,而所对则变换位置,更见巧思。
  出句风雅绝伦,空濛缥缈。对句亦清新隽永,心裁别出,而却如一气呵成。  (刘乐孙)

  双关(一)
  陈白阳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

  唐寅,明代著名才子。一次,与朋友陈白阳到郊外游玩,行至前庄酒店,唐就作了这副上联,请陈对答。出联第一分句写眼前景色,第二分句用设问的语气,说这是谁家的庄子?含有惊叹之意,而《庄子》又是书名,一语双关,给属对增添了难度。陈伯阳一时不知所措,到了酒店,陈抬头见墙上写的“杜康传技、太白遗风”的大字时,才有所悟,对出了下联。下联第一分句也写眼前所见;第二分句也用疑问语气写道,这是哪个汉子书写的呀!也含有赞叹之情,而《汉书》也是书名,同样是一语双关,跟上联手法一致,丝丝入扣。本联的构思巧妙在于利用双关语,使含义耐人寻味,而得妙趣。  (美云 张迈)

  双关(二)
  陈震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据《古今谭概》和《坚瓠集》所载,此联为陆容、陈震戏嘲之作。
  陆容和陈震都是明代人。陆容曾任浙江布政使,陈震作过国子祭酒。陈震少年显达,但身材瘦小,于是出句便借猿猴截木为材料,意在引出对锯(谐音对句),嘲笑对方是“小猴子”;而陈震亦不甘示弱,借马陷泥中为题,引出“出蹄”(谐音出题),因陆容年纪较大,故戏称他是“老畜生”。一个说他不敢对句,一个说他不敢出题,滑稽诙谐,妙事妙语。构思奇特,双关语用得非常灵活贴切。  (延培 张迈)

  顶针双关
  魏源

  油蘸蜡烛,烛內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魏源,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据说湖南邵阳家乡有个举人常抄袭别人的诗,冒充为自己作品,向人炫耀。十一岁的魏源揭穿了此事,举人恼羞成怒,用顶针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写了上联.要魏作答。心中有火,表示对魏源的厌恶不满之意。魏源也用同样手法吟出下联,加以回敬。纸糊灯笼,暗喻举人腹内并无多少学问,一戳即破。眼里无珠,实际上是讽刺这位举人老爷有眼无珠,不知天高地厚。举人听了,觉得丢丑败兴,无可奈何。  (张迈)

  谐音双关(一)
  林大钦

  孔子生舟末
  光舞起汉中

  林大钦,明嘉靖年间状元。某年被派往湖北任主考官。傍晚拟渡汉水,却无船只。恰芦苇丛中有渔翁划小舟而来,林求渡,并显示自己主考身份。渔翁有意试之,指船尾小孔,笑出上联,令对。
  孔子是“圣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属春秋末期(泛称周末)。而“孔子”又有孔眼之意,一语双关。林一时无以对。忽乌云密布,雷声隆隆,一道闪光,自汉水对岸飞舞而起,林灵机一动,应了下联。光武是东汉王朝刘秀开国年号。西汉来年王莽篡权,引起农民起义,刘秀起兵平乱后称帝。“光舞”亦双关。此联运用双关手法,舟(周)、舞(武)同音异字,而成妙联。  (周监)

  谐音双关(二)
  唐寅

  一担重泥拦子路
  两岸纤夫笑颜回

  据说明代著名才子唐寅有一次在田埂上观赏风景,忽见一位老农挑着一担河泥迎面走来,因为田埂太窄,必须有人让路。老农出了个对子,说对得上,我让路,对不上,你让路。上联的意思极为明白,即一担河泥拦住了您的去路。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重泥”谐音“仲尼”,即孔丘,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性情鲁莽,勇力过人,孔子经常劝阻他(见《论语·先进》),因而出句又含孔子当年劝阻子路之意。唐寅听后,愣了好久,对不上来,只好让路。后来,他外出访友,遇见一群纤夫说说笑笑地往回走,突然触发灵感,仍用双关手法写出了下联。下联表面意思是纤夫们笑逐颜开地回家。而“纤夫”谐音“庆父”,春秋时代鲁国的权奸,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指的就是他。颜回是孔子的高足弟子,人称“复圣”,因而全句又隐含当年鲁国权奸讥笑孔门贤人之意。联语虽写眼前景物,却暗含鲁国历史故事,是一副难对、巧对。  (延培 张迈)

  谐音双关(三)
  程敏政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据说明朝宰相李贤有一幼女,爱如掌珍,欲招一才童为婿。时有程敏政,自幼颖悟,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师,李贤一见大喜,便决定选为东床。于是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了上联,程即答下联。
  李贤见他才思敏捷,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这副谐音联难度很高。
  荷、藕均系果品,且荷、何同音,藕、偶同音,意思双关,而“何”又是疑问代词,带有征询的口气。下联也必须相应对以两个意带双关的实物,且须作出明确答复,才符合要求。对句回答得体,从字音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调抑扬,合乎规范,而且对句直破上联之意,答复肯定。意思是说,大人许婚,小辈三生有幸,还需要什么媒人呢?这是巧用谐音双关手法的典型例子,也可算是中国封建婚姻史上的一段佳话。  (张迈)

  谐音双关(四)
  金人瑞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作者本姓张,名采,因顶替应考改姓名圣叹,后绝意仕途,为人狂傲有奇气,与长洲的秀才们攻讦吴县县令不法,群哭于文庙,竟被巡抚拘禁狱中,妄加罪名,问斩抄家。他遭此冤案,自是愤慨不平。据说这是他临刑前口占的一副对联。莲子,果品名,莲与怜谐音,“苦”字双关,兼言滋味与情感。圣叹此语说的是,怜惜儿子受到连累,难以抑制內心的痛苦,梨儿也是果品名,梨与离同音,“酸”字双关,兼言味觉与感情,即父亲与儿子生离死别辛酸凄楚的心情。联文立意新颖,造语看似平淡,其实精深,是不可多得的谐音联。  (张迈 美云)

  谐音双关(五)
  解缙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出句者已佚其名,此句列举三种植物:蒲,一种水草,属草本,《本草》称作香蒲。桃叶,木本。葡萄的读音又与“蒲”“桃”两字读音相同,是谐音双关,末四字概括点出植物性质,作为小结。解缙的对句,以“梅”、“桂”,分别对“蒲”、“桃”,以“玫瑰”对“葡萄”,而“玫瑰”同样与“梅”“桂”同音,也是谐音双关,与上联手法一致,铢两悉称,关合巧妙。梅为花魁,香在春天;八月桂花,香在秋天。故以春否、秋香作结,与上联相互照应,思路严密。纵观全联,一叶一花,状其实体,草本木本,言其性质;春香秋香,写其气味。联语虚实相间,而得奇巧之趣。  (张迈 美云)

  谐音双关(六)
  陈洽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陈洽,明朝学者,有文才。他幼年聪慧,据说,有一天陈洽与其父到江边散步,见江中两船竞发,一只摇橹,一只扬帆。扬帆的远远超过了摇櫓的。其父就出了上联令儿子试对。陈洽心想,出句字面虽是说船行速度,而“櫓速”与三国东吴大臣“鲁肃”谐音,“帆快”与西汉人将“樊哙”谐音,对起来有一定难度。一会儿,江岸忽然传来牧童吹箫奏笛之声,悠扬悦耳。陈洽得到启发,立即对出了下联。“笛清”与北宋名将“狄青”谐音,“箫和”又与西汉名臣“萧何”谐音。从评论历史人物的角度看,鲁肃未必不如樊哙,狄青也未必不比萧何。然而父亲从划船事引出“文不如武”的看法,儿子也从奏乐事引出“武不如文”的见解,可谓针锋相对,旗鼓相当。再从声律角度看,出句“两船并行”是仄平仄平,两个平声,音韵未协;而对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齐奏”,则是仄平平仄,一平一仄,完全合律。正体现了后来居上。是利用谐音创作的一副绝妙联。  (美云)

  谐音双关(七)
  袁枚

  鼓架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
  灯笼灯笼,紙壳原来只防风

  据说袁枚在任江宁知县时,一天来到一座占寺,见一面堂鼓半掩半露于尘土瓦砾之间。寺僧有感于此,出了这个上联求对。上联既状物写实,又谐音双关,并嵌有陈皮、半夏两味中药名。“陈皮”,从字面看,是指陈旧的鼓皮,连半下都不能敲,因为一敲就破。当时,袁枚见寺外灯笼闪烁,就吟出了下联。下联同样是状物写实,谐音双关,也嵌有拟壳、防风两味中药名,同上联可谓铢两悉称,不过上联谐音在最后,下联谐音在中间罢了。  (延培 张迈)

  谐音回文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副回文、谐音巧对,属“四三”断句格式。“画”字首尾相应,首为名词,尾为动词;如果倒过来读,则画尚的“尚”与“上”谐音,“和花”、“荷上”与荷花、和尚同音,这样,同顺读起来就一样了。本联利用谐音出对,构成了回文,十分巧妙。下联的“书”字亦首尾相应,与上联词性用法相同,如果倒读,则“林翰”同“临汉”谐音、“汉临”同翰林音同,同顺读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书临汉帖”与“画上荷花”结构不一致,未免美中不足。  (张迈)

  析字(一)

  枣棘为薪,截断分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作者根据中国字形特点,运用析字法即离合方式组成对联。
  “枣”是木名,即枣树;“棘”是丛生的小枣木,即酸枣,果实较枣为小。其木均可作柴薪用。根据“枣”的繁体字由两个束字写成与“棘”这两字的组合特点,及可作薪的功用,将上下组合之“枣”截断,将左右组合之棘“截断分开”,恰成四束柴薪。阊门,苏州城门名,这里是泛指城门。“阊”字里边含有“日”“曰”二字,“门”字里边没有,故说“移多补少”。从“阊”字取出一个“日”而补入“门”中,则“阊门”二字“起屋”,就成了“双间”。当然,间字中的“日”不作“曰”,是只取其字形相似而已。此联的可取处在于利用字形的构造,创造了一副妙对,读来十分耐人寻味。  (张迈)

  析字(二)
  李师儿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传说此联是金章宗与昭容李师儿所作,一说是宋黴宗与妃子属对。属对的时间当在夜晚,月色皎洁,帝与妃并肩齐坐妆台观赏,帝兴致勃勃,脱口出了上联,妃子触景会意,立即应了下联。此为拼字联。“二人”与“土”相合是“坐”字,“月”与“日”相合是“明”字,拼得颇有意味。尤其是对句的比喻,把自然界日与月间发光和反射的关系比为人世上帝与妃、主和从的关系,既见巧思,又极贴切。  (蒋竹荪)

  析字(三)
  蒋焘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蒋焘,明成化年间人,少年聪慧,能诗善对。据说,有一天家中来客,恰巧父亲不在家,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客人想考考他,就即兴出了上联。他想,“冻”字拆开是“东二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这可不容易对。但他并未立即回答,却从里屋抱出个人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请各位指教,我的下联出来了。”他见客人纳闷,补充说,刚才对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为之轰动。下联的关键字眼是“切”、“分”二字,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岂不就是“八”、“刀”么。下联同上联正好相对,本联巧妙运用析字,又极富于生活情趣。反映了作者的聪明与匠心独运。(美云)

  析字(四)
  伦文叙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大小尖峰

  这是一副巧妙的合字对。“竹、寺”合为等;“双手”为“拜”;“四维”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组合为羅(简体为“罗”)。相传,这副上联是一座山寺的僧人闲着无事写出来的,写好后,怎么也想不出下联,只好把它挂在寺中。一次,伦文叙来寺游玩,见到以后,当即对出了下联。“木、门”组合为“闲”;“两山”重叠为“出”;“大小”相连为尖,同上联恰好相对。因此全寺僧人看了都赞叹不已。  (张迈 美云)

  析字(五)
  魏源

  閒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据说清代文学家魏源刚满九岁,就参加县里的童子试,老师不放心,于是就出上联以试。魏源看了墙上挂的“春耕图”,就对出了下联。老师非常满意。这是一副采用离合法的拆字对。上联的“门中月”即“閒”字;而下联的心、田合起来是“思”字。由于田在心上,故称“心上田”。閒、思在联中都充当状语。上联写人写景,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下联则比较含蓄,寓意深刻,表现了魏源要求加强品德修养、端正思想,在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己的意愿。  (延培)

  析字(六)
  杨溥

  四口同圖,內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明代杨溥少年时家贫,其父年老体弱,曾再三请求官方减免劳役。地方官出题令对。出句将“圖”字拆开,共有四个口字,“內口皆归外口管”的意思是,在他统辖范围内,他有权作任何处置。杨溥很快对出了下联。他也把“傘”字拆开,表明小人全仗大人照顾周全。地方宫见他对得不仅工整,而且得体,就免去了他父亲的劳役。这副析字联虽说不上有什么思想意义,但用析字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显得构思巧妙浑成。  (张迈 美云)

  析字(七)
  刘尔忻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上句系刘尔忻的朋友所出,先以“此木”组合成“柴”,再以“山山”组合为“出”。意思是,此木是柴,每座山都有,十分普通。
  刘对句以“因火”构成“烟”,以“夕夕”构成多,其意是,家家因为生火作饭燃烧成烟,每天傍晚多见。联语于平淡中写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山山出”与“夕夕多”结构巧妙,对仗工稳,是离合联中一副佳对。  (延培 张迈)

  析字(八)
  李调元

  踢破磊桥三块石
  剪开出字两重山

  据说清代文学家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有一童子在他经过的路上,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当李的轿子到此时,轿夫就一脚把石头踢开了,童子便出了上联请李属对。李调元敏捷多智,想了一下,就对出了下联。此联另有异文“拆破磊文三石独,分开出字两山单”,不过,“石独”、“山单”,据说都是福建的名花,石独,即石竹,形似牡丹;山单,即山丹。此联在运用拆字中嵌入了花卉名,就更加巧妙了。  (叶云)

  析字(九)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据说有一位相国千金,立志要嫁一位有才的如意郎君,就写了这副求偶的上联,前半部分是合字对,组成“诗”字,而且采用顶真修辞法,第一分句末尾的“寺”,成为第二分句的开头,而第二分句末尾的“诗”,又是第三分句的开端。且“月”是“明”字的偏旁,最后还要以前半部分的“寺”押尾。这是一个难对的上联,因此很久没有人对得上。一天,一位姓林的书生进京应试,看到上联,觉得有趣,思考了一阵,便作出了下联。这个对句与出句的各项要求完全吻合,前半部分也是合字对,组成“林”字,而且同样采取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同样,“斤”是“斧”的偏旁,后半部分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斤,是“斧”的一种。意思是砍伐树木要有一定的时间,不能乱砍乱伐。联语构思精巧,立意新颖,宛如天成。  (延培)

  析字(十)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政权以后,梦想复辟,恢复帝制,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这副政治讽刺联,就是当时有心讨袁护国的人用析字易文的方法写成的。繁体字的“園”和“國”同是口部,“或”可作“有人”讲,口部中的“袁”,正好与袁世凯的姓氏巧合。“拖出老袁”,是说有人要入園中拖出袁世凯来(“或”入“口”中,为“國”丰,重新恢复共和国体。)一“拖”字用得极为有力,显示了人民威力,而“老袁”谐音“老猿”则满含轻蔑、憎恨之情,意为袁世凯虽然身居高位,不过是沐猴而冠,把他拖出来,还我国体,可谓义正词严。下联用同样方法,对仗成句。
  “道”、“途”二字部首相同;“余”字更换了“首”字,就成了“途”字。下联中的“余”是指袁世凯自己,联意表述了袁世凯临死前的绝望悲鸣与可耻下场。  (延培)

  析字(十一)
  祝枝山

  大丈夫半节人身
  朱先生三个牛头

  相传明代名士祝枝山到杭州游玩,看到不少人家门上贴的“无字对”,即只在门的两边贴上两条红纸,取全年吉利无灾之意。祝枝山一时高兴,就给各家各户的红纸条上写满了对联。当时,杭州有个要官邀集一些文人,并选拔了一个姓朱的能写对联高手要与祝枝山比试才学。朱秀才应命出了上联,意思是“大丈夫”三字都有半个“人”字,嘲弄祝枝山只能算半个人。祝枝山见了对联,笑问对方姓氏,祝就随口说了下联,意思指前三字上半节都是“牛”字,反唇相讥说他是“牛头”。这一来,直把朱秀才气得要死,不敢再比试。这副对联用“析字法”来写,虽在思想认识上价值不大、但也不失巧妙而显得意趣横生。

  无情对(一)
  苏轼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据岳珂《裎史》载,宋嘉祐年间,辽使抵汴京,朝廷派苏轼前往驿馆接待。宾主叙谈之暇,辽使出了“三光日月星”一联求对。此句典出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苏轼不假思索,立即以刘■(分攵)旧句“四诗风雅颂”巧妙作答,结构相同,对仗工整,辽使为之惊奇。按“四诗”指《诗经》中之国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此类无情对只求字面对仗王巧,而不考虑上下联意义有无关系以及出句必须仄脚(此联“星”字是平脚)等问题,但当面应答,确能反映对答者的知识才能水平。  (蒋竹荪)

  无情对(二)
  程敏政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李东阳与程敏政,都是明代的文学家,两人文名相齐。据说,这副无情对是李程二人过采石矶时在舟中属对之作。李的上联说出了江南四五月间黄梅时节的特定气候,系据王充《论衡·是应》中“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等话加工而成。为了给对方出难题故意将“黄梅”颠倒说成“梅黃”。程敏政的下联则摘引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三山二水”来对李的“五风十雨”,又用“李白”对“梅黄”,不但描绘了长江采石矾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且产生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张迈 美云)

  无情对(三)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此联传诵一时,作者虽佚其名,当出于清末文人之手。杨三,名叫杨鸣玉,又名阿金,昆曲名丑,因排行第三,人呼“杨三”,有人也称之为“苏丑”。杨鸣王之死,当在清光绪中叶。上联表达了对名丑杨三之死的悼惜,语意明白如话。但这只是陪衬,而下联则是石破天惊,一语中的。李二先生即李鸿章,排行第二,因称。他与外国侵略者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汉奸”,可以说是春秋笔法,义正词严。联系写作背景,矛头当直指当时炙手可热的权奸,正反映了人们对李鸿章卖国行径的痛恨。下联以“无情”之法为对,着重于字面对仗,字字对得工整妥帖。且联意上褒下贬,锋芒毕露,直率犀利,很有战斗力。  (延培 张迈)

  寓意
  邱濬

  细雨肩头滴
  青云足下生

  据说明代文学家邱濬幼年在私塾读书时,因书塾屋顶漏雨,他与一显贵之子为争座位而争吵起来。老师为解决一场棘手的纠纷,出了一个上联,说:谁对得出,谁就坐好位置。贵公子不知所对,而邱却应声对出了下联,结果坐了好位置。对句的意境和含意均高于上联。上联只是直说眼前之事,下联则包涵个人的抱负和期望。“平步青云”,“干青云而直上”,是封建社会士子梦寐以求的。邱的对句抒发了少年奋发向上的意气,出口不凡。此联从词性到声韵都对得十分工整、确切,上联的“滴”字,据《广韵》都历切,入,是个入声字,今已变成了阴平,并非两个平脚。 (张迈)

  谜语

  话不老
  镜中人

  传说从前有个秀才,一生爱猜谜语。为了广交朋友,特在门前贴了此联。还特派两个书僮守卫。过往行人,不解其意,也无人能进入宅內。后来有个九岁孩童过此,竟直闯入内,猜中此谜。这是一副“谜语联”。上句“话不老”即“言青”;拼为“请”字。下句“镜中人”含“入”之意,也就是“猜中请进”。九岁孩童,读联后直入内府。此为趣联,读之亦可益智。  (黄毓钟)

  同韵
  徐晞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徐晞,明代人,有文才。他在作府吏时,偶随太守漫步庭院,见一头鹿在屋边独宿,太守便写山上联。此句实写眼前所见,“屋”、“鹿”、“独”、“宿”在“一屋”部,“北”在“十三职”部,均属入声。出句用叠韵五个入声字写一事,对句也应选五个叠韵平声字写出一事,才合要求,太守出对后,思考良久,不得其对。徐晞却一下子对出了下联。对句只实写耳中所闻,不仅用词组句,对仗极工,而且音韵十分协调。“溪”、“鸡”、“齐”、“啼”,均系平声,属“八齐”部,与上联吻合,实属巧对。按此联一说为明祝枝山所作。 (延培)

  手语、顶针
  徐渭

  保椒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据说家居山阴的徐渭,曾为生活所迫,到杭州卖诗卖画,一时声名鹊起。当地知府看不起这位“新秀”,便召他同游西湖,并借葛岭的保做塔为题,抒发其才华抱负之不凡,出了上联,命徐属对。徐渭听了,一言不发,只是用手指了指苏堤的锦带桥,在空中画了一个圈,然后两手平摊,向上一举。知府以为他对不上来,更加看不起他,徐见了笑道“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意思就是“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对句同样采取顶针手法,就地取景,就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广阔的襟怀和豪情壮志。据说那位知府听了,哑口无言,悻悻而去。  (延培 张迈)

  数字(一)
  纪昀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乾隆50年,乾清宫设千叟宴。赴宴者共3900余人,其中有一位老人年逾14l岁。乾隆出了上联,纪昀对以下联。联文系用数字运算,出句以60(花甲)为基数,乘2,又以3乘了,得141。花甲,即60甲子。天干地支顺次组合,错综相配,自甲子到癸亥,为60个顺序名号,称为花甲。对句以7。(古稀)为基数,乘2,加1,得14l。古稀,70岁的代称。杜甫《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本联对仗工整,“重开”对“双庆”,“外加”对“又多”,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氛。  (沈树华)

  数字(二)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抱孤子,出重围,匹马单枪,长坂桥边战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两全

  上联独到之处是运用数字,从一到十,无一遗漏.用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大事和思想抱负,不过个别事实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二州”指荆州、益州。八阵位于鱼腹诸,至今遗迹尚存,据说曾困东吴大将陆逊于此。诸葛亮为了平定南疆,七擒孟获;为了伐魏、兴汉,六出祁山,后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上点七七四十九盏灯,以象北斗,祈祷却病延年,这一切都是意在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下联选择“孤”、“重”、“匹”、“单”、“数”、“百”、“千”、“两”,这些准数字和数字,突出反映了赵云的英雄业绩,即长坂坡千军万马中救阿斗的故事。赵子龙浑身是胆,匹马单枪,闯入曹营,不但自己安全突围,还保住了阿斗的性命。联语有声有色地表现了这一场面,很有气势,实属难能可贵。据说此联挂在某地孔明、赵云合庙前,那就更加切地、切人、切事了。  (延培 张迈)

  数字(三)

  万砖千瓦,百匠造成十佛寺。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某地赴京赶考的秀才,常在中途十佛寺寄宿,寺中住持以寺院为题征对。因联中有万千百十等数词,大家都感棘手,乘船离去。
  两位秀才乘着船,穿过一座石桥,一人问:“这叫什么桥”?船夫答:“四仙桥”。姓李的秀才听后说:“下联有了”,立刻返寺,对出下联。联中数词上联由多到少,万千百十,下联由少到多,一二三四,颇为巧妙;十佛寺对四仙桥,也显得工整。  (蒋竹荪)

  数字(四)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传说苏东坡与二三位学友一起乘船去九江赴考,途遇风浪,误了进场时间,考官要他们对出下联。方可入场。苏东坡并不被此难倒,顷刻对出下联。上下联均用数字一气串成。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张一)

  叠字变音
  王十朋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奇特的对联,是宋代学者王十朋为江心寺写的。联语构思新颖,用字奇特.上联写云,下联写潮,只用了六个不同形体的字,“朝”、“长”二字各自重叠八次。巧在同字异音,如上联的第二、四、五、七、九的“朝”字,读“朝霞”的朝(音zhāo),其余“朝”字念“朝代”的朝(音cháo);下联的第二、四、五、七、九的“长”字,念作“长短”的长(音cháng),其余的“长”字念作“长辈”的长(音zhǎng),联意就很明确了。即: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意思是,天上的云彩,清早向江山寺朝拜,天天都朝拜,早上就散;滚滚的潮水,每天在瓯江上涨,不息的上涨,常涨常消。联语采用创新的形式,巧妙运用叠字,写出了江心屿壮丽的海天之景,堪称叠字变音的绝对。  (延培 张迈)

  叠字时令
  李调元夫妇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凉凉暑暑,严冬过后始逢春

  李调元是清代四川才子,因得罪权臣和珅,被充军到边塞。后获赦回京,与家人团聚。夫妻久别重逢,写下了这付倾诉思念之情的巧对。妻以月亮圆缺,昼夜交替,黑夜毕竟有尽头的自然现象来譬喻夫妻间的悲欢离合,坚信丈夫终有一天会平反回家团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受。下联以花的开放凋谢这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以及严冬毕竟要过去,春天一定会来的事实作对,写出了冤狱必定要澄清的信念与劫后重逢的欣喜。联对工稳、妥帖,情真意切。取譬于月的圆缺,花的开落,高雅而富有哲理。(顾延培)

  街名

  东牌楼 西牌楼红牌楼 木牌楼 东西红木四牌楼 楼前走马
  南正街 北正街县正街 府正街 南北府县都正街 街上登龙

  传说长沙有个考生,上京应试,恰好考官是长沙人。考宫用乡音问考生哪里人,考生用长沙腔回答。考宫深恐此人冒充同乡,以求疏通,便出上联,考生应了下联。考官见他才思敏捷,品学兼优,遂不避同乡之嫌,列名榜首。上下联都用了长沙四个街道名,虽平仄略欠协调,但先分后总,一二三四句是分述,第五句是总述。“楼前走马”,对“街上登龙”。登龙,指中状元。“龙”“马”相对,不仅工整,而且吻合考官与考生的各自身份而见巧妙。  (黄毓钟)

  人名(一)
  陈寅恪

  孙行者
  胡适之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时,请陈寅恪先生出国文题,他拟了一个对子题“孙行者”,标准答案为“胡适之”。系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诗句。
  陈云:“‘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云:“盖胡(猢)孙(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次考卷中,凡对“胡适之”者满分,对“祖冲之”者亦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至于答“唐三藏”、“沙和尚”、“猪八戒”……者。皆不及格。  (蒋竹荪)

  人名(二)

  欧阳修作诗成于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秦少游填词乐在其中:醉中、愁中、梦中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坛领袖。仕途虽有曲折,而官至参知政事。对诗词创作都有革新,文字委婉流畅.他认为马上、枕上、厕上是构思的最佳时机与场合。三上,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秦观字少游,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极受苏轼器重。因“乌台诗案”牵连,仕途屡受挫折。词作多反映恋情及身世感伤,文字精密,以写醉中、愁中、梦中之境为乐。乐在其中,《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联语用“先总后分”法,“三上”是总述,以下为分叙;“其中”是总述,以下为分叙。四个“上”字和“中”字的重复运用,突出了两人构思场合的特点。  (蒋竹荪)

  地名

  水月观,鱼跃兔走
  山海关,虎啸龙吟

  这是清嘉庆年间流传于川中各地的一副江防、海防要塞联。
  水月观,位于川中定远(今武胜县)嘉陵江岸的石盘陀,陀西岸为龙女寺,是江防要地。嘉庆年间,清政府派把总项世惠把守。某年元宵节,白莲教首领冉天元,率部袭击龙女寺。项措手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弃甲曳兵,只身跃入嘉陵江,泅水而逃。故言水月观成“鱼跃兔走”之状。山海关,向称“天下第一关”,扼关内外交通咽喉。“一夫当关,万人莫敌”,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万里长城像一条龙,自此婉蜒而西。燕山耸峙,逼近海滨,背山面水,如虎踞,似龙吟。此联的特点在于承接巧妙。上联描绘水月观,鱼必跃于水里,兔当走于月中,形象生动。下联刻划山海关,虎啸于山,龙吟于海,有声有色。  (周世达)

  地名回文

  佛山香敬香山佛
  翁源乳养乳源翁

  这是一副地名回文联。上句的“佛山”、“香山”都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县名。下句的“翁源”、“乳源”也都是广东韶关地区的县名。县名对县名,不仅工整,而且相串成联,各有妙用,妙在顺读、反读,音义完全相同。  (周监)

  应答(一)
  朱棣

  风吹马尾千条线
  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棣,系朱元璋第四子,先封燕王;后起兵“靖难”,从他侄子手里夺得天下,庙号成祖。据《坚瓠集》载,朱元璋于观猎时为了试探儿孙的抱负与才能,出了上联。并令孙子朱允汶先对。允汶对曰:“雨打羊毛一片毡。”对句的文字结构相应,属对工整,但立意选材一般。朱元璋听了心中不悦,朱棣在旁,即对出了下联。不但字字工稳,而且在立意、气象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侄允汶。朱元璋用“千条线”来比喻奔马那被风吹散、细丝飘飘的尾毛,形象鲜明;而朱棣用“万点金”来比喻游龙那迎日耀晖、碎金闪闪的鳞甲形象,描写贴切,又具有人君气度。取材、比拟,胜过其父朱元璋  (延培)

  应答(二)
  陶澍

  小子牵牛入户
  状元打马回乡

  清代陶澍,幼年时家境贫寒,聪明好学,一边读书,一边给学馆东家放牛。据说,有一次他放牛回来早了些,东家不高兴,便出联讽刺。陶澍灵机一动,随手把鞭子一扬,对出了下联,词句虽俗,但出自童稚之口,应对迅速,语气不凡。  (延培)

  应答(三)
  梁启超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张之洞出句以住处“江夏”立意。“四水”指“江”、“河”、“淮”、“济”,按序,长江居第一;“四时”指春、夏、秋、冬,按季节,夏占第二。“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意思是说,本人身处江夏(地名,即今湖北武昌),又当居于何处呢?这是个搞不清的问题。梁启超巧妙地回答:“三教”指“儒、释、道”,以“儒”列前;“三才”指“天、地、人”,以“人”居最后。“小子”是自我谦称。“岂敢在前,岂敢在后”,意思是说,小辈是读书人,在前在后实在也说不清,彼此大可不必分出一、二。以搞不清对搞不清,针锋相对,各具玄机,势均力敌。此联上下句的收尾,都是仄脚,未免美中不足。 (叶美 张迈)

  应答(四)

  投水屈原真是屈
  杀人曾子又何曾

  传说有秀才被人诬指为凶手,公差把他拘到大堂审问,秀才连声叫屈。太守看他不像凶手,便说这翠有一上联(见上),你能对上,就给你辩冤。秀才用《战国策》中曾参“杀人”故事来对.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向曾母报信,曾母不信,但接连着又有两人也报告了信息,曾母终于信了。秀才对出了下联。太守十分满意,便释放了他。联语的妙处不仅在于内容相称,而且两个“屈”字词性不同,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两个“曾”字词性亦异;一是名词,一是副词。  (唐音)

  应答(五)
  施伯雨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这是在旅游途中的应答。客人就眼前景物出句,清晨攀登山路,山中岚气好像烟雾飘游不定。要求作答。作者回忆夜晚在江楼赏月,清澈的月光倾泻在水面上,仿佛山岚、江楼、月色、水天、人物都溶化在茫茫的雾色之中,不禁想起唐人赵嘏《江楼感旧》“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诗句,于是说出对句。联语用了叠字、回环、顶针的手法;对仗工整,意境幽美而具朦胧情态。  (商启予)

  应答(六)
  金清

  汗血名驹,起足已存千里志
  员吭仙鹤,抬头便彻九皋声

  据说明代尚书吴交石,欲为女儿择婿,给金清出了上联,汗血名马,一起步就怀着驰骋千里的壮志。汗血驹,即汗血马,古代西域骏马名,流汗似血,故名。后多指骏马。金清听了,悟到这是在鼓励自己奋发向上,即答了下联,我要像圆吭的仙鹤,抬头一鸣,便穿过沼泽,直达四郊。员吭,即圓吭。吭,喉咙。林逋《鸣皋》诗:“孤引圆吭夜正分。”九皋,曲折而深远的沼泽。《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联语全用比喻,将立志向上的主题全用名马的动作、仙鹤的叫鸣表达出来,且对仗十分工整。  (蒋竹荪)

  应答(七)
  丁文江

  鸠鸣天欲雨
  虎啸地生风

  此是当堂答对。塾师出了上联,听到鸠鸟的叫声,天快要下雨了。鸠,斑鸠、雉鸠的统称。古人有鸠鸣唤雨的说法。作者立即应了下联,老虎放声长啸,大地掀起暴风。啸,(兽类)拉长声音叫.生风,祖君彦《移郡县文》:“彪虎啸而谷风生。”出句语势平缓,描写了自然界某种相关现象。对句气势强盛,显示了一个有志青少年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如果上联气盛而下联气弱,就不能算作佳对了。  (商启予)

  应答(八)
  杨亿

  水底日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宋朝寇准在任宰相时,与同在朝班的官员,戏作上联,大家一时未能成对。不一会,杨亿到来,脱口对了下联,众皆称其工巧.水底本来无日,只因天上之日的映照而出现,其中隐含因果关系,所以杨亿也以此应对,眼中本来无人,因为有了面前人,眼中方才有人。水天常相连称,眼面同属头部。形为实,影为虚,全联是以虚证实,杨的对句更含对宰相崇敬之意。此类巧对,必须在特定环境中才见得巧捷,如果孤立地从字面看,就谈不上什么才思。  (金性尧)

  应答(九)
  王尔烈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据说有一次王尔烈到江南任主考。举子们听说他是北方人,大为不满,认为北方人出不出好的考题,有人在王尔烈的馆驿门旁贴出了“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这个上联。意思是,江南处处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是人才荟萃之地,要他注意不要埋没人才。王尔烈看了,不慌不忙地写出了“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的下联。塞北,代指北方。圣人,指孔子。孔子是山东人,属于北方。“一天一地”,气势不凡,范围比“千水千山”更广。孔子是万世师表,多少才子也抵不过一个圣人.于是,举子们只好低头认输,再也不敢轻视这位北方考官王尔烈了。  (美云)

  应答(十)
  吴济

  画草发生,顷刻工夫非为雨
  笔花灿烂,须臾造化不关春

  据说清代吴济,自幼天资聪颖。一天,有位画家来找塾师属对,画的上联已写好,塾师不在。吴济一看,是一幅草木争春图,立刻对出下联,画家深表满意。出句谓,尺幅中,草儿生长旺盛,一片葱绿之色,这是顷刻之间完成的,并非由于雨水滋润而成。对句谓,画面上,花儿争奇斗艳,彼此挤挤挨挨,这也可马上创造出来,与春天的培育无甚关系。  (唐音)

  应答(十一)

  沽酒欲来风已醉
  卖花人去路还香

  掘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在一家酒店前方闻到阵阵酒香,即随口出了上联,要求侍从学士答对。恰巧一卖花女走过,学士受到启发,答了下联。出句说还未走进酒店,酒香已使人陶醉,说明酒店卖的是上等好酒。对句说,卖花人已经走了,路上还弥漫着香气,说明所卖的是香花。60年代,丰子恺先生曾以“卖花人去路还香”为题,作了一幅画,一位卖花女臂上挎着一只空篮回家,身后跟着一条小狗,画面情趣盎然。联语妙处在撇开现场不提,而抓住沽酒者“欲来”而未来时即已闻到酒香,卖花人已去之后而花香仍旧不散的特点,充分显示了好酒香花诱人的魅力。  (蒋竹荪)

  应答(十二)
  徐法绩

  大雨淋漓,洗尽大街迎学士
  天雷霹雳,打开天眼看文章

  清道光十二年,作者时任湘南主考,上任时,天降雷雨,有文士出上联迎接徐法绩,徐即对下联。此联用拟人夸张手法,赋雷雨以生命,又说学士的“天眼”为天雷打开,一“迎”一“看”,堪称妙笔。  (张一)

  应答(十三)
  陶安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跟人对对子。一次,他见开国大臣陶安以书作枕头,便出上联命对。陶安见皇上手执的折扇上画有山水,灵机一动,随即对以下联。这副对联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因小喻大,语义双关。上联的“贤圣并头”,既想像与书中的圣贤同枕而眠,又夸奖陶安堪与圣贤之士相提并论。下联紧扣折扇卷舒自如的特点,和扇面上的风景图画,形象地称颂了一统江山在皇帝的牢牢掌握之中。联语切景、切情、切身份,气势不凡,惜对句为仄脚,是为不足。  (丁仪 施晴阳)

  巧释
  李调元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虛

  相传岭南有一块碑,上刻“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十三个字,征求下联,日久无人应征。后来苏东坡到广东做官,人们慕其才名,请其足对,苏看了后说:“一块碑只有一行字;只有一句上联”?说完笑着走了,众人颇感失望。直到清代李调元任广东学政,人们又将这块碑的故事讲给李听,希望他能续出下联.他沉思片刻,说:“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出,我不能再对了。”众人间“为什么”?他才说出了下联,众人无不折服。  (余心乐)

  复字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朝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从空间写到时间,意境开阔,巧妙地运用“月”字的两种解释,而天上的“圆”和人间的“半”又恰为一个鲜明的对比。下联纯粹写时间,讲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常理。此联以重复字组成,上联“月圆”一“月半”一“月圆”一“月半”,下联“年尾”一“年头”一“年尾”一“年头”。写法全用白描,既不用典,又无藻饰,但几乎一字不可易.  (陈以鸿)

  缺字(一)
  吕升

  童子六七人,毋如尔狡
  太守二千石,唯有公

  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载:有吕升者,年幼聪慧。一天,跟几个同学步行回家,路上遇到浙江巡按杨季任。杨见吕升特别机灵,便出了上联令对。“童子六七人”,见《论语·先进》;“毋如尔狡”,化用《诗·郑风·狡童》“彼狡童兮”句意。狡,调皮;狡猾。吕升知道这是有意戏弄自己,就随口答出下联。“太守二千石”。汉代郡守一年的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此句指对方官职。杨不解其意。吕升说:联尾还缺一字,如果您给赏,填个“廉”字,如不给,填个“贪”字,杨觉其才思过人,就给了赏。在联中适当位置上缺一字以收“此处无字胜有字”的特殊效果,这种对联称为“缺字联”,是对联文学作品中很有特色的作品。  (蒋竹荪)

  缺字(二)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传说:从前有个不学无术的医生,名叫“吉生”,医技很差,贻误了不少病人。而他却还自吹自擂,说自己能“逢凶化吉”、“起死回生”,所以名叫“吉生”。某人套用其语,作了此联,悬于其诊所门前。医生见了,只好关门人言,不再行医。此联把所用两句成语,各缺“占”、“生”二字,前面再加疑问否定之词“未必”、“何曾”来讽刺庸医.写作上巧妙地运用了缺字的手法,显得更为新颖独到。  (黄毓钟)

  缺字(三)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年

  窃国大盗袁世凯做了八十几天洪宪皇帝后,在众叛亲离、一片讨伐的浪潮中,结束了罪恶的一生。他曾与日本帝国主义订了“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疯狂镇压革命人民,对于他的死,人们莫不拍手称快。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特地到北京为袁世凯送了这副挽联。有些人看了疑惑不解,就说:”千古’对得上‘万年’,‘袁世凯’二字,怎么能对得起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那文人听了笑山声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大家听了才恍然大悟。五个字和六个字,根本不能成对,但内容是完整的。作者正是要用上下联字数的差异来表达思想的,因而显得匠心独运,构思奇特,可算别具一格。  (张迈)

  缺字(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谐联见《聊斋志异·三朝元老》篇。上联一连用了七个顺序数字令人不知所云,但知缺“八”字,隐含了“忘八”两字;下联没有把封建社会“八德”说全,缺少“耻”字,则隐含“无耻”两字。这副对联巧妙运用缺字手法,流传颇广。  (叶云)

  隐字

  香残日落了却凡心一点
  炉中火尽须把意马牢拴

  此联上联隐一“秃”字,下联隐一“驴”字(秃驴,骂和尚的话)。联文语意却能贯串切合,尤妙在隐射之字,无刀斧痕,且寓谐于庄,道出清心寡欲,拴住俗念凡心之佛家思想,故为难得。  (何禹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