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十二讲 王维诗(一)

    通常,文学史家把孟浩然和王维作了同类项合并,说是个"王孟诗派"。其实,王孟有同有不同。这一点且待讲完王维诗后再作小结。

  且从对唐诗的宏观认识上说起。

  诗歌是唐代主要的文学样式。唐代士人之间的交际,重视情感的交流,重视个人自我形象的显现。而使用诗歌表达情感、展现自我精神世界,是古老相传最方便、最恰当的方式。诗歌最盛期当数盛唐。盛唐人写诗,不重视反映生活事态。他们不署年月,编集也不按时间先后。他们着眼的只是心灵活动的痕迹。在第九讲已经提过,盛唐文学观念大抵是:喜欢胸襟广阔、气魄雄伟的作品,也喜欢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作品,但要求它们必须具有昂扬精神和高雅传统;同时,也要求作者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创新。盛唐人胸怀宽广,充满自信,思想活跃,因此不大重视教条和过严的规范,更没有勉强的权威崇拜,从而很自然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举个例说,陈子昂提倡风骨、兴寄,盛唐人是注意到了的,但并不把陈子昂当偶像。天宝年间,殷璠写《河岳英灵集序》,和风骨并提的,就还有兴象、神、体、格、调、理等美学范畴。由此可见,盛唐论诗,并不单重风骨。

  读王维诗,要放回上述背景中去读。

  这一讲先读王维早年一些很有豪气的诗。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

  首二句写一匹快马别出心裁:一下子就五里十里了。次二句点出军情的紧急。都护指挥着整片边区的军队,他传军书回来当然是向比他更高的长官报告情势了。情势怎样?作者用一个"围"字恰到好处,既见紧急,又不提被围者反应,让读者自己设身处地去感受。你是个懦弱的人,会觉得惶惶不可终日。但这诗写在盛唐,是供盛唐人读的,他们的感受也许更多地表现为兴奋:遇到真正的挑战了!末尾两句写的是接到军书的上级的情状。他看了告急军书后,很自然会朝酒泉方向看一眼,然后猛然醒悟:烽火台没起得了报警作用,是大雪所致。这两句真是精彩。它完足地回应了开头:马之所以要快,是因为烽火台已失去作用。它自己又以烽火台断烟来显示这是场不寻常的特大风雪,由此使人对在大风雪中"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的军人不禁肃然起敬,并从而感觉到唐军的威武。它还让读者进一步想象那位向大风雪看了一眼的上级会怎么行动。王维写了这两句便收笔绝对是精明的。因为有了烽火、大雪、快马这些意象所引起的威武感觉,读者的感受只会沿这个方向延伸:有这样的兵,当然可以推想有个怎样的帅。他办事,我们可以放心。既然可以放心,还要逐一清点他如何决策、如何行动干什么!对于决策和行动之类,就此诗而言,实在是不写比写好。不写,更容易让读者通过想象、联想与作者达致精神契合。我们的文艺理论家总要求作品"反映现实",让人"读懂",却往往忽略文艺,尤其是诗歌,更要紧的是让读者通过想象联想与作者达致精神契合。我们的文艺理论来自西方,但事实上只是买椟还珠。西方人未必不讲精神契合。十字军统帅只写上"我来了,看到了,占领了"的军书,不是充满艺术灵气么!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

  拣风劲的日子去射猎,其人必异乎常人:这开头很能振荡心灵。前两句如一倒置便制造不出令人惊异的效果了。  

  "草枯"两句,写鹰写马其实都是写将军,因为鹰和马的本领是将军调教出来的。

  "忽过"两句,写行动迅速也是写将军的能耐。用"细柳营"典故,更把这位将军摆上名将的座位。

  "回看"两句和前六句呼应紧密,传写出将军飞扬的神采。

  古代的射猎,往往相当于军事演习。能这样看,诗的意味就更深了。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老将行 

  这首诗主要通过典故的运用传达意思。提到卫青和李广,暗指皇帝偏袒外戚。中间极写老将生活的拮据,典故中人仍是有本领、有地位、有品位的人。末尾写边患又起,老将跃跃欲试,希望能报效国家,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全诗写得悲凉慷慨,更以高尚品格打动人心。中华文化传统不主张愚忠。作为臣子,最终不是向君主负责,而是和君主一起向民族生生负责。在顺境里全力以赴,在逆境里以大局为重。"中国人为什么不愤怒?"不见得都不愤怒,只是显露不显露的问题。显露而有益于事,哪怕抬了棺材也要去愤怒一回。无益于事,或者只于个人有益而于大事无补,那就不去愤怒。

  下面把这首诗涉及的几个典故略略介绍一下。

  李广,曾在伤重被俘时反夺敌人战马冲出敌区,又曾射死过许多老虎。但汉武帝一直不封李广为侯,道理只说是李广"数奇"--命不好。和李广相对照的是卫青,他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因此命运就很好,有"天幸"--皇帝照着。

  飞箭无全目,是指善射。据说有人叫后羿射一只小鸟的左眼,羿射中右眼,很惭愧。这故事用贬法而得褒的效果:要射眼就中眼!

  后汉时,耿恭在疏勒城被围。敌人截断了溪涧,耿恭虔诚祈祷后,掘到一眼泉水。用这典故表示耿耿此心,苍天可鉴。

  灌夫住颍川,此人受到委屈就使酒骂座。

  越军侵齐,齐王手下有人说,越军吵着齐王,自己不愿活了,于是自杀。这其实是一种敌忾同仇的宣示。据说,越军见此,知道这仗不好打,便赶快退兵。

  魏尚原是云中郡太守,很称职,匈奴不敢来犯。后来因为功立得少被削职。幸亏有人向汉文帝说清利害才官复原职。


友 好 诤 言  

   第十二讲《王维诗》(一)所选三首都是王早期"很有豪气"诗。评《陇西行》最精采,真正做到了"让读者通过想象联想与作者达致精神契合",兄艺高一筹,令我由衷钦佩。其馀两首评得一般,尤其是《老将行》,只说这诗"主要通过典故的运用传达意思",只将涉及的几个典故略为介绍一下,放过了一首令人拍案而起的好诗,未免遗憾。兄在每讲中都有用力不均处,也许是"院主"事冗,运筹帷幄,难以兼顾。王维是位诗、画、音乐三位一体的全能艺术家,与李、杜鼎足而三,想要在两三讲中把握好他的诗,难免有沧海遗珠之憾,难度大,至于李、杜就更不用说了。

文斌
2000.9.4日深夜草就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