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四十讲 杜甫诗(七)

  杜甫从沦陷了的长安逃出,直奔唐肃宗临时政府所在地凤翔。肃宗用杜甫为左拾遗,即做谏官。杜甫上任不久,便令肃宗产生猜疑。
 

  话说李亨以太子身份接受玄宗指令,不随入蜀而留在陕西抗敌。李亨站稳脚跟后,玄宗派房琯等向他传国宝玉册,让他登上王位,是为肃宗。房琯是同平章事,即宰相。史称此人"喜宾客,好议论,多引拔知名之士",在肃宗眼里,有树立私人势力之嫌。房琯想立功,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洛阳。他其实不懂军事,陈涛斜一役,折兵十分之九。按军法要追究的。而杜甫则上书力替房琯说情。肃宗从此便把杜甫看成是房琯一"党"(这字在古语里,颇近于现在的"拉帮结派"的意思)。
 

  肃宗的不信任,杜甫也是感觉得到的。因此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诗作,要尽量体味那时杜甫的心绪。
 

  先读其《羌村三首》: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其一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
                      --其二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涕纵横
                      --其三

  这三首诗的背景是:肃宗既疑杜甫,便放他大假回去见家人。我们且来追踪一下杜甫的感受吧。
 

  其一:
 

  西天布满红云,阳光从云间分成一缕缕直射下来,这其实是常见的景象。但到了杜甫笔下却显得非常怪异了。怪异源于心思。对国,对家,对自己的前途,他都忧心如焚,因而感觉也显得怪异了。
 

  与家人相见的情景也怪异:悲喜交集,难以置信;加上邻人的表现相衬托,更带着乱离时代的特色。
 

  秉烛相对的细节,情感氛围特浓。今时往日,多少思念,多少情话,多少悲哀,多少欢愉,滔滔滚滚,都在目光里交流了。
 

  古人有以"老"字评杜诗特色的。从"夜阑"两句可以体悟:"老",指的是老成的沧桑感。试和北宋晏几道如下一首名作相比:
 

翠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老"和青春不是都很分明么!
 

  其二:
 

  "少欢趣""煎百虑",仍是忧心如焚的主调。但毕竟得到家人团聚,倘把自己写得终日苦口苦脸,难免失实。而且这也不是应有的生活态度。试看陶渊明,他关心社会,悲悯苍生,但既无可奈何,便回到田园尽可能享受家庭的乐趣。杜甫此诗,和陶渊明可谓一脉相承。
 

  其三:
 

  吵闹的鸡群显出的是正常的农村生活情景,父老携酒给归客接风也属正常,然而在正常的生活程式中注入的却是极不正常的内容,其间于是寄托了极有深度的悲哀,也传达出极为敦厚的民情。一个懂得相濡以沫的人群总是有希望的,杜甫这诗,你只要朗声去读,就依然读出力量来。杜甫绝对不会死样活气地诉怨。
 

  杜甫度假后,长安也已收复,他便回长安仍任门下省的左拾遗。他把自己的兢兢业业写成这样:
 

花隐掖垣暮 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 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春宿左省
 

  在中央部门值夜,心情很不平静。首二句虽写黄昏,即并无阴暗迷茫之感。在宫殿欣赏夜色,视野特别宽广,精神因而活跃。听得铜环叮噹作响,竟疑是百官骑马上朝,上朝之心何等迫切!而所以然者,是因为有密奏待呈。杜甫的兴奋,不源于虚荣,只源于觉得自己正在"致君尧舜上"。
 

  但其时朝廷上已有种种迹象准备把房琯一"党"逐出宫门了。因此,杜甫在758年上半年的心绪非常复杂。且读其《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其二
 

  其一:
 

  挑着飞花来写,从"一片"到"万点"到"欲尽",带着一种冷酷的逼人之气,使借酒浇愁之意显得更悲伤。突然把眼光转到小堂高冢,或荒废而成翡翠之巢,或被毁未修复而致石兽零乱,表面上写战后景象,而深层则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正是用人之际啊,自己竟置身于无可用之地(可以想像,前首那"封事"石沉大海)。如此一体味,末句的"浮名"所指便落实了:虚有"拾遗"之名。"致君尧舜上"之憧憬如飞花之欲尽,即使保着官位也只给自己带来痛苦,那就干脆放浪形骸吧!
 

  其二:
 

  典衣买醉,还顾来日么?提到"人生七十古来稀",前景不容乐观。眼光凝滞于蛱蝶蜻蜓,像个被罚站的孩子"研究"蚂蚁搬食物。"传语风光",空馀幻想。回顾开头,那"朝回"两字,便透出"还能朝几回"的悲凉预感了。
 

  试站在杜甫地位想一想:候官十年,好不容易才在死里逃生中碰上机会,转眼之间,这"致君尧舜上"的机会又濒于破灭了。有什么好想?能想出什么?不能想出什么又禁不住去想,不能不想时又希望自己不要多想,想到不知该想还是不该想时,脑子里会化为一片空白。这样复杂的生命体验居然能巧妙地传达出来,杜甫的诗艺可谓出神入化了。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