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春秋
第二十六章 共产党人

    孙中山建立南方革命政府,对北洋军阀政权统治是一个沉重打击。北洋政府利用桂
系军阀,充当其急先锋,于5月20日下讨伐南方令,命令陆荣廷为两广边防督办,出兵攻
粤。陆荣廷公开宣布取消独立,保荐陈炳焜为广西护军使,设署梧州,以“先入粤者任
粤督”为诱饵,鼓动桂军向粤桂边境进袭。同时催请北洋政府3路出兵,支援桂军。
    6月13日,陆荣廷正式下令攻粤,以陈炳焜出梧州,进窥郁南、罗定;以沈鸿英由怀
集袭粤北;由申葆藩攻高、廉。同时派杨永泰在高雷、钦廉一带,策动粤军改编的桂军
残部起事,以配合桂军的进攻。
    孙中山来广州后,曾下令通缉岑春煊、陆荣廷、莫荣新、杨永泰、李根源及桂系将
领多人,并拟乘胜进攻广西,消灭桂系的残余势力,以免留后患。陈炯明顾虑自己出兵
广西,广东将归他人所有,因而得不偿失,不愿进攻广西。孙中山曾经打算身加“大元
帅”头衔,自己带兵打广西。但陈炯明又顾虑到孙带走一部分粤军,而军费军火仍须由
广东负担,对他有害无利,加以阻挠。孙忿怒之下,几次想要削减陈的权力,或解除其
省长兼职,使之不能继续掌握财权(财政厅由省长管辖),或者解除其陆军总长兼职,
而以唐继尧继任。但是汪精卫之流又从旁劝阻,孙才放弃自己的主张。
    现在在桂军的猖狂攻势面前,陈炯明才不得不进行反击。
    孙中山和他讨论讨伐桂系问题,才暂趋一致。
    粤军以陈炯明为总指挥,兵分3路,迎战桂军。
    中路由叶举指挥,下辖警备游击第一路杨坤如部18营,陆军第3师魏邦平部6营,陆
军第二独立旅熊略部6营,江防司令魏邦平部舰艇30余艘,水兵1000余人,由肇庆进击梧
州。
    左路由翁式亮指挥,下辖陆军第一独立旅翁式亮部8营,警备游击第一路丘耀西部4
营,警备游击第六路余六吉部3营,警备游击第七路罗绍雄4营,陆军独立团黎生部3营,
由高州南路出发。
    右路由许崇清指挥,下辖许济、谢文炳部16营,陆军第1师邓铿部10营为总预备队,
集中四会、广宁进攻贺县、平乐、桂林。
    在粤军的进攻面前,桂军节节溃退。23日,三路部队齐临梧州,25日粤军占领梧州
城外的金鸡炮台。在兵临城下之际,桂军心惊胆颤,陈炳焜部的刘霸寰却通款粤军,率
部反正。刘震寰一面亲率一旅,由双木袭取梧州,一面用电话伪报军情,假称粤军多路
袭围梧州,使桂军韦荣昌四面迎敌。刘震寰乘机率部队攻入梧州。桂军阵脚大乱,全军
尽散,陈炳焜仓皇逃往浔州。粤军占领梧州后,陈炯明将总司令部移至梧州。
    陆荣廷悟急令沈鸿英部进攻英德、三水;黄业兴部由高州北进,既威胁广州,且断
梧州粤军后路。但沈鸿英见形势对自己不利,便不战而退,自任“救桂总司令”,宣布
广西自治,与陆荣廷脱离关系。黄业兴部在高州抵御不了粤军,退向郁林。
    粤军由梧州出击,6月28日围攻浔州。驻守浔州的刘达庆见桂军元气大伤,军心涣散,
陆荣廷又派其子陆裕光赴浔实行监视,引起刘达庆反感,刘遂宣布独立,与陆荣廷脱离
关系。粤军占领浔州后,迅即拿下贵县,向南宁追击。此时桂军将领贲克昭、秦步衢、
韦荣昌、韩采凤、黄培桂等纷纷倒戈。
    翁式亮左路军一下郁林,再下永淳。旋会合中路军,向南宁挺进。
    陆荣廷迫于形势,不得不通电解职,8月4日,陆荣廷、谭浩明等由南宁逃往龙州。
次日,韦荣昌等迎接粤军和平开进南宁。
    许崇清右路军先后攻克怀集、贺县、平乐,锋芒直指桂北重镇桂林。已宣布“反正”
的沈鸿英又勾结桂林守将秦步衢,企图借桂林以抵抗。
    与此同时,唐继尧部胡若愚、李友勋两旅由迤南开进广西,贵州卢焘的黔军谷正伦、
胡瑛两旅沿盆江南下,李烈钧所属朱培德、杨益两旅由湘西开到,都集中在桂西北一带。
为了指挥,唐继尧、卢焘把他们的军队拨给李烈钧指挥,因此李号称“滇黔赣讨陆联军
总司令”向桂林、柳州方面进军。
    联军和许崇清部相互配合,向桂林展开猛烈攻势,8月13日,桂军被逐出桂林,逃往
全州,并向湘东逃窜。柳州桂军表示愿意停止战斗,接受改编,随后即向南宁退走。
    孙中山任命陈炯明全权办理广西军事善后事宜。8月8日,陈炯明到达南宁,成立了
广西全省善后处,以降将韦荣昌、黄培桂为军事善后督、会办,同时组织以马君武为省
长的省政府。
    陆荣廷还在龙州收集残兵败将,幻想北方直系派兵由湖南南下援助他们。北洋政府
当权人物靳云鹏等无法出兵援助,只能接济一批军火。但这批军火由小山丸装载出口,
不料还没有开出上海港,就被卢永祥、何丰林等皖系扣留。这是皖系同国民党合作的又
一次具体行动。陆荣廷、谭浩明等在粤军的攻势下,于10月1日向越南河内逃走。
    粤桂战争结束后,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西善后督办,又准备派他兼任广西总司令。
陈炯明认为这是调虎离山计,拒不接受。
    陈炯明在李烈钧、唐继尧、卢焘等赣、滇、黔联军的配合下,在孙中山的督促下,
率领粤军顺利地占领了广西。但是,陈炯明采取了报复主义手法,给无辜的广西人民带
来了严重的危害。陆荣廷是武鸣人,陈炯明率粤军一入武鸣,照例先把东西抢得干干净
净,然后纵火大焚,把城厢内外数千家,烧成一片焦土。居民多半是被火烧死,有从火
中逃出的,亦即予枪毙,虽90老翁,也不能幸免。他杀小孩的办法,尤为新奇特异,不
用枪打,不用刀割,只把棍子削尖,由肛门插进去然后排列地上,好像学生站队一样。
被刑的幼孩,有的即死,也有号哭数小时,犹死不了。
    粤军贩毒包赌,滋事扰民,更使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这些已经暴露了陈炯
明正在蜕化为军阀的面孔。
    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党组织之后,长沙、武汉、广州、济南也先
后建立了党组织。
    长沙党组织的负责人是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父亲是位普通
农民。
    毛泽东从9岁起在偏僻的山村读私塾,13岁时便辍学务农,一直到17岁,他终于说服
了父亲让他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他给父亲写了一首
诗,夹在父亲每日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不到一年,便转往长沙,先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了半年书,
辛亥革命爆发,他决心参加革命,当了兵。半年后,毛泽东从新军退出,到湖南省一中
读书。半年后,他觉得自学更能增加知识,便退学,在定王台下的湖南省图书馆自学。
半年后由于父亲的干涉,他进入第四师范学校读书。第四师范学校不久并入第一师范,
一直在第一师范学习到毕业。
    1918年上学期,是毛泽东在一师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已是25岁的青年,有着浓厚的
爱国热情,为了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共同活动,他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有同学蔡
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21人参加。
    早在1915年,毛泽东就开始寻找志同道合者。他在这年暑假过后,以“二十八画生”
署名向长沙各学校散发《征友启事》,应者虽寥寥无几,但其中的罗章龙和李立三后来
都成为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新民学会会员从学校毕业了,出路何在,毛泽东立志向外发展。1918年8月,毛泽东
去北京,送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他通过不久前调往北京大学任教的原湖
南一师老师杨济昌的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在李大钊领导下工作。因而同李大
钊、陈独秀等人相识,并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1919年3月,他偕同赴法勤工俭学的湖
南青年离开北京,前往上海。赴法勤工俭学学员从上海坐轮船去法国后,毛泽东返回长
沙。他一面在长沙修业小学当教员,一面创办《湘江评论》,并担任主编。
    1919年12月,毛泽东为驱逐军阀张敬尧率领驱张代表团来到北京,他奔走呼号,联
络湖南在京的学生、议员、名流学者和绅士,掀起驱张运动。并在1920年1月28日,在京
组织示威游行,到总理府请愿。他当着靳云鹏的面,慷慨陈述张敬尧祸湘的数十罪状。
他在北京期间,同李大钊有着密切的联系。
    5月5日,毛泽东由北京到达上海,并在上海活动了将近3个月,这时陈独秀、李汉俊、
陈望道、李达等正着手筹建共产党,毛泽东同陈独秀等多次会晤,除了讨论宣传学习马
克思主义之外,还讨论了在湖南建立党组织的计划。
    毛泽东回长沙后,立即办起“文化书社”,代售《新青年》和其他宣传社会主义的
报刊杂志和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成立“俄罗斯研究会”,研究十月革命。
    1919年至1920年,新民学会会员先后赴法勤工俭学的有蔡和森、肖子升、李维汉、
蔡畅、向警予等18人。蔡和森到法国后大量阅读法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心胸豁然开朗。
    1920年8月中旬,毛泽东刚刚从上海回到长沙便接到蔡和森的来信,蔡在信中明确提
出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意见,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此时,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刚刚诞生。
    毛泽东收到蔡和森的信立即拿给比他大17岁的一师同学何叔衡看。
    何叔衡是湖南宁乡人,他虽出生在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但父母仍挤出一点钱来供
他上学。何叔衡学习十分努力,在26岁那年考中秀才。他不设法去衙门做事,而是在家
乡当私塾教师。37岁那年,他居然去报考湖南第四师范,因此是毛泽东年长的同学。第
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何叔衡与毛泽东相知日深。何叔衡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之后,
在长沙楚怡学校任教。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相互影响,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和何叔衡看到蔡和森的信后,赞成建立共产党组织,他们召集新民学会在长
沙的会员会议,讨论用社会主义改造祖国问题,赞成者12人,不赞成者6人。
    陈独秀在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成立之后致函毛泽东,建议在湖南成立共产党小组。于
是,毛泽东和何叔衡便在长沙建立了共产党小组,起初只有6人,后来发展到10人。党员
有毛泽东、何叔衡、彭璜、贺民范、陈子博、易礼容、夏曦、陈昌等。
    陈独秀在1920年秋让共产党员刘伯垂回湖北,找董必武、张国恩联系,在那里建立
共产党组织。
    刘伯垂是湖北鄂城县人,在清末年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科。他在日本
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老会员,曾在孙中山的广东军政府担任高等审判厅厅长。陈独秀
在日本与他结识,友情颇笃。刘伯垂从广州回湖北途经上海时,被陈独秀发展为共产党
员。
    刘伯垂带着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文件回到武汉,约董必武、张国恩在武汉关附近的
一家小茶馆见面,转达陈独秀的意见。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璧伍,湖北黄安县人。他17岁那年考中秀
才,28岁东渡日本,在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攻读法律。在那里加入同盟会,见到孙中山。
    董必武从日本回国后,即开始革命活动,1918年3月担任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蔡济民的
秘书。次年春天,蔡济民突遭靖国军唐克明部枪杀。董必武逃往上海,向孙中山报告事
件经过。
    此时,湖北省善后公会在上海成立,在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路南租了一处房子作会
址,并邀请董必武、张国恩主持会务。董必武、张国恩便在这所房子内住下。
    张国恩(又名张眉宣)是董必武的同乡好友,和董必武一起赴日留学,一起加入同
盟会,一起从鄂西来到上海,在上海,他们遇见了詹大悲,詹大悲住在他们斜对面,詹
与他们早就相熟了。
    经詹大悲介绍,董必武结识了同在渔阳里居住的李汉俊。他们一见如故,谈马克思
主义,谈列宁,谈十月革命,谈社会主义。董必武从此也读起马克思主义著作来,并转
向社会主义。
    1919年秋,董必武和张国恩回到武汉,准备办报,因资金困难未成。董必武遂利用
湖北教育会的旧址,办起了武汉中学。武汉中学成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
才的地方。
    张国恩回武汉后,担任了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学监,他以前曾在该校当过教师。张
有律师资格,又在武昌抚院街开了律师事务所。
    刘伯垂、董必武、张国恩都曾在日本留学,均为同盟会会员。他们在茶馆相会后,
便着手建立党组织。
    董必武、张国恩在当年夏天曾接到李汉俊来信,希望武汉建立共产党小组。两人建
立小组,人数太少,董必武便介绍了陈潭秋,张国恩介绍了包惠僧。
    陈潭秋曾积极支持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并被董聘为英语教师,担任第一届乙班班
主任,是董必武的密友。
    陈潭秋是湖北黄冈县人,祖父是清朝举人,16岁考入湖北第一中学,毕业后又考入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19年毕业后,他通过同班同学倪则夭的介绍,认识了
董必武,倪是董的同乡。
    包惠僧也是湖北黄冈县人,湖北第一师范毕业生,是张国恩的学生。他在1917年从
湖北第一师范毕业之后,在武昌教了半年书,便失业了,于是他改行担任了《汉口新闻
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的外勤记者,四处活动,到过上海、
广州、北京。陈独秀在1920年到武汉讲学,包惠僧作为记者向陈独秀进行采访,作过一
些交谈,因而相识。
    刘伯垂在武昌抚院街张国恩律师事务所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董必武、张国恩、陈
潭秋、包惠僧、郑凯卿等人参加。他们首先传阅了刘伯垂从上海带来的党纲草案。接着
刘伯垂介绍了上海党组织的情况,研究了武汉建立党组织后的活动计划,最后,刘伯垂
提议推选包惠僧担任武汉共产党支部书记,众人表示同意。会议决定了张国恩负责管理
财务,陈潭秋负责组织。
    刘伯垂有律师资格,他为了掩护党的秘密活动,索性在“老虎口”下——湖北警察
厅背后的武昌多公祠5号,设立党的机关,挂起了“刘伯垂律师事务所”的牌子。
    武汉共产党支部成立不久,便发展了湖北一师学生赵子健、失业工人赵子俊、进步
教员刘子通和黄负生等人入党。
    张国恩由于忙碌于律师工作,且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多大兴趣,在党组织成立3个月后
退出。
    1921年春,包惠僧带着几名青年团员离开武汉去上海,准备去苏俄留学,后因海路
中断,加之经费困难,未能成行。包惠僧就留在上海,参与上海党组织的工作,他在离
开武汉时,党的工作由陈潭秋负责。陈潭秋、董必武等在武汉教职员和学生中传播马克
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并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在武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还有恽代英,他从五四运动直到武
汉党支部成立,一直是武汉地区反帝爱国运动的主要领袖。他发起组织了“互助社”等
进步社团,创办进步刊物,1920年初又在武昌横街创办了著名的利群书社,该社致力于
介绍新文化,推销进步书报杂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社会
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利群书社的工作人员实行半工半读的集体生活,对中华
大学学生有很大影响。
    恽代英在《新青年》上发表过不少文章。1920年下半年,陈独秀、李汉俊、袁振英
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马耶夫都曾先后到过利群书社,想同恽代英以及利群书社成员林育
南、项英(项德隆)、李书渠、李求实、卢斌、施洋等,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使他们早
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武汉党支部的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等,也曾同恽
代英交换过意见。1921年夏,利群书社召开大会,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布尔什维克
式的党,组织共存社。1921年冬至1922年春,恽代英、林育南、卢斌、项英、李求实等
大多数共存社成员都先后加入了共产党。
    山东济南最早传播新文化的是山东省议员、中华革命党人王乐平,他在五四运动中,
是山东比较活跃的人物,曾代表山东省议会前往上海,吁请各界支援山东人民收回山东
主权,收回青岛。1919年冬,王乐平开办齐鲁书社,公开推销全国各地出版的进步书刊,
包括《新青年》、《每周评论》、《资本论入门》、《唯物辩证法》、《俄国革命史》
等,在山东传播马克思主义。
    王乐平是山东政界和文化界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与陈独秀相识,彼此保持密切的联
系,陈独秀在上海建立共产党发起组后,致函王乐平,约他在山东组织共产党。
    王乐平虽然赞成社会主义,但却不愿加入共产党,他把在山东建立共产党的任务让
给他的远亲、同乡王尽美。
    王尽美是山东莒县北杏村的一位佃家的儿子,12岁才进私塾读书,20岁来到山东第
一师范读书。刚刚来到济南不久,便遇到了五四运动,他代表山东学生会去北京,认识
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负责对外联系的罗章龙,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
成为该会的通讯员。这使王尽美的思想发了变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9月,王尽美在济南教育会成立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参加者最初1
0人,后来发展到50余人。山东省一中学生邓恩铭、育英中学的国文教师王翔千都是积极
分子。
    邓恩铭是贵州荔波县水族集居村寨水浦村人,是水族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他
6岁进私塾,10岁入荔泉书院,16岁离开贵州来到济南。他从西南来到山东,依仗叔父的
帮助。他的叔父是清朝进士,在山东做县令,写信要他来济南读书。
    这样,邓恩铭于1917年10月来到济南,进一中学习。五四运动中,邓恩铭被推选为
一中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长,与一师学生领袖王尽美结识。
    王翔千比王尽美大10岁,是山东诸城人,是王尽美的远亲,因而相识。
    王尽美、邓恩铭等又组织了励新学会。这是一个学术团体,以研究学理,促进文化
为宗旨,主要活动是发行报刊杂志,举办学术讲坛活动,并以《励新》半月刊为阵地,
宣传马克思主义。会员发展到60余人。
    王尽美、邓恩铭时常去北京,向李大钊请教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建立共产主
义的组织。
    1920年冬,李大钊派人来济南帮助王尽美、邓恩铭建立共产党组织。次年初,济南
共产党小组秘密成立,王尽美、邓恩铭吸收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励新学会的进步
分子参加。最初的党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王象午、王复元、王用章、贾甫等。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前回黄金书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