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江南讲记》 1-3 4-6 7-9 10-12 13-14

 

《江南讲记》

江南

1-3 4-6 7-9 10-12 13-14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说古典诗词,必须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是其中之一。那么,既然是文体之一,它必然具有一般文体所具有的特点,也就是同其它文体一样讲究谋篇布局、讲究创作手段和技巧、使用语言等等。谋篇布局的能力,在诗词创作里,我们称之为章法。在谋篇布局的过程中,诗词应有的波澜、线索、脉络等等,都是需要认真处理的。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这一点,就使诗歌一下子与其它文体形式区别了开来。我以为,没有韵或者韵使用的不正确,或者不具有音乐的美感,不能划归诗词这个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亦不作探究,也没必要讨论。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以唐宋为代表的诗词文化这一独特的范畴。基于这一点,为了体现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就要讲究格律。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文体。诗词、散文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区别开来。对联、赋、骈体文等等,虽与诗词有部分相近之处,但又有截然区别,各有其特点。含蓄与凝练,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表达的技巧,文字的生动准确,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作为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和谐的统一。我们下边分别来谈论这个问题。
    首先,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的,含蓄的,还应该是凝练的、具有节奏美感的。含蓄和凝练是诗词所具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诗词的含蓄美、凝练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让作者感受出来的。所谓凝练,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还有一点,同样是是诗词所具有的,那就是语言的音乐美。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比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因此,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是诗词所独自具有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不叫诗。挂羊头卖狗肉也好,挂狗头卖凤凰肉也罢,总之不是诗词。我相信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其次,诗词写作要讲究章法。有人说叫谋篇布局的能力,其实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前边的时候,要注意照顾到后面的。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布局的方法,比如正叙、倒叙、插叙等等。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的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还要受格律、对仗、文字数量等等的约束,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再次,就是诗词创作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的赋比兴,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一般技巧,用在个别的句子上,就是修辞。而用在篇章或表达中心思想上,就是技巧了。大体技巧使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
    对于初学者,我认为语言最重要,也最难把握。这里大致要分三步。最初由于不适应格律的约束,要努力地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这一步,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第二步,等格律渐渐掌握了,熟练了,就要求自己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一步因人而异,大致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第三步,等到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了,就要再进一层,逐渐地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动、含蓄、精警,有味道。语言的含蓄、凝炼是要比格律更难的问题。首先与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有人的语感好,可以进步很快。有人的悟性高,语言天生出彩。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吟安一个字,需下十年功。其实不是确定一个字需要考虑十年,而是说,没有这十年的努力,是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的。说到最后,语言的问题,不仅是功夫的问题,还是境界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极致的艺术,进入这个艺术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二、律诗的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
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第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颔联可以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的。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起承转合四项任务,一般分由四联分别来完成。所以,首联又可以叫起首联,颔联叫承接联,颈联是转折联,尾联合,就是收尾。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你写不明白,读者就没办法读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我们以写景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写春游,首联可以写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或者是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景物,用笔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听到的。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间、地点、目的等等,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一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晰。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可以跳荡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感慨、联想,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直接传递给读者,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如果颔联是风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好。
    下面我们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来具体说明一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因为题目里已经交代了地点钱塘湖,时间是春,所以下面对于时间和地点的交代就不是很重要了,而是以另一种方法出现。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就是很好的起。它承接题目说话,先交代作者游览的地方是“孤山寺北,贾亭西”,这些都是钱塘湖的具体风景名胜,而且继续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这样一个很自然美好的画面。接下来就是眼前具体的景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的思路前后是连贯的,脉络是清晰的。下面虽然继续以景物为重点,但是作者把景色提高了一个档次,来写作者对景色的细致观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是初春时期的钱塘湖。而这细致的描写里,包含了一种宁静、恬淡的心情在里面,它和颔联的不同是很明显的。结尾在前面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上,进行总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两字是行文的目的,写明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最后一句再次对景色从另一个视角进行描绘,主要以色彩烘托,以景色做结,显得轻快明丽。
    律诗的章法,当然不是这样一种单一的形式。这首作品采取了正叙的手法。除了正叙外,还可以倒叙和插叙等等。
    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倒叙手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就是登高之后的眼前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在眼前景的基础上递进描写,增加了宏阔、悲壮、苍凉的气氛,已经不单单写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简单交代了作者登高的目的和原因以及背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最后总结,以心情来结尾。
    因为题目是登高,读者很容易明白前边是登高以后的眼前景色,并不觉得这一上来就出现的景色是突兀的,到了颈联才泛泛地交代登高的原因背景,这种方式是颠倒过来的,这就增加了叙述过程的波澜,使得文章的结构跳荡、起伏。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可以看作是插叙的例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上来先发感慨,但感慨的原因尚未交代。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里才交代原因、人物。这个交代是插进来的。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转折的时候,却写眼前景色。这一联,实际是承接首联的感慨,补充感慨的原因的。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结尾交代写作的目的,原来是怀古,怀的是羊公。
    初学者在一开始,最容易把握的是正叙的手法。等章法熟悉了之后,可以适当地尝试其它叙述手法。
    但不管什么样子的叙述手法,只要心中有一跟明确的线索可以贯穿起来,就是清晰的。作者的思路,一定要让读者能够把握,这就是章法安排的主要目的。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题目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有时题目里明确地安排了重要的线索,正文的章法安排是基于题目的交代而进行的,所以读懂题目非常重要。有些初学者对题目不够重视,随便安个题目拉倒,这样的作品不仅浪费了题目,也是不懂章法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有些问题与章法有紧密的联系,比如诗眼和警句,再比如写作的技巧或者手法,还有题材不同章法各异等等。甚至包括律诗的对仗问题,这些应该归结到法度的问题。限于篇幅所限只能后面再探讨。

三、绝句的章法和构思

    绝句的章法与律诗章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但也有许多不同。一般来说,律诗的起承转合分别由一联来承担。而绝句是分别由一句来承担。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律诗的章法比较好把握,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现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这些铺陈,不一定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妙成,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的命运。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这里不仅有象征,而且有假设。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前文我们提到过关于技巧的问题,这里的技巧是针对全篇而设立的,因此它是篇章的技巧,而不简单地是修辞。关于技巧的问题我们留待日后再详细讨论,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读者可能会问,写这样大的题材,当然可以做到波澜壮阔。如果是小的题材呢?其实,诗的技巧就在于作者的构思上,是诗人思力的体现。小的题材一样可以尽起波澜,关键在于作者如何把握。比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起句紧扣题目,因为是过华清宫,因而从长安入手就是很平的起笔,一点也不突然。回望的,是绣成堆,风景优美。
    山顶千门次第开。纳入诗人眼帘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是山顶的一道道的门,它们依次打开。当然,这不是真的望见,而是一种想象。杜牧过华清宫旧址,过去的事情早已经成为历史。作为咏史篇,这里的事情是透过历史的印记而想象出来的。这里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也不乏夸张的妙用。比如千门就肯定不是真的有一千座门,而是一种夸张。但这个夸张不是全篇的技巧,而是修辞。因为它只对这一句起作用。
    一骑红尘妃子笑,转折的也很别致。回望、千门开、妃子笑,这三者之间实在是没有什么联系。但结尾一出,联系就出来了。
    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是在说荔枝。这依次打开的千门,那么秩序井然,是为了把传递情报的千里驿站变为运送荔枝的特快专递。了解荔枝以及这段历史的人,就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了。尤其是那个“笑”字,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两个妃子的“笑”虽然具体原因不同,却又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这里的讽刺意义是巨大的,这也体现了诗的艺术力量。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说一下,诗,尤其是绝句,它的线索是很重要的。前面一首诗的线索是战争。这一首诗的线索是荔枝。看似关系不大的四句,通过线索联结到一起,似散实连,这是绝句章法的关键。
    我们还可以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来举例说明。
    君问归期未有期,接到妻子的来信,问我归期。可我实在不知道归期在何时。
    巴山夜雨涨秋池。我现在在巴山,秋天的夜雨很大。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在和你一起剪烛西窗呢?
    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我再向你述说巴山夜雨时,我是怎样在相思中度过象今天这样孤寂的夜晚的。
    全诗的起承转合都很平淡,但依然可以清晰地分出四个部分之间的脉络。前两句都是写现在,第三句用幻想加疑问的方式写将来。结尾虽然还是沉浸在对将来的幻想之中,却已经结了,表明这是现在的想象。这首诗的主线当然就是相思之情了。因为相思,作者的妻子来信问归期。因为相思,作者雨夜不寐。因为相思不寐而展开幻想,进而设想一个美好的相聚的场面。
    绝句的章法千变万化,但主线是不可缺少的,起承转合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人曾经问我,难道诗都是要起承转合的吗?有没有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一般来说,起承转合是必不可少的四个部分。不论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亦或长篇歌行,都是如此。长篇歌行或者叙事长诗的起承转合更是不可少的,只是它们变化更大一些。长篇古风更接近于文章的体裁,开头、故事的发展、波澜、结尾,更要环环相扣。它们更需要明确线索,有的还不只是一条线索,有时是一明一暗,有的是两条明线。没有线索的贯穿,不可能把一个复杂的事情写清晰。而诗的起承转合,说到底其实就是线索的设置和安排问题。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杜甫的名篇《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全诗是一个完整的春天的画面,这里就没有起承转合的安排。只有动静结合的技巧。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动静之间婉转和谐。再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是点,第二句是线,第三第四句是面。点、线、面的结合,组成四幅画面。但这样的诗虽然好,可惜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我们看不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尤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一丽一香,有些直白,没有多少精妙之处,内容显得空泛。读完之后,虽然也有许多美的联想,但回味不足。所有的意义都在字面上交代清楚了。这样的诗也可以欣赏,但不宜学。因为缺少波澜,写的再好也是浅的。
    通过对律诗和绝句的章法的介绍,下面不得不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诗眼的安排。关于诗眼,这是个很广的话题,我们只能留待后面来述说。

 

来源 五月文学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