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熊东遨《诗词医案拾例》 前言 目录 1-2 3-4 5-6 7-8 9-10 11

 

熊东遨《诗词医案拾例》

前言 目录 1-2 3-4 5-6 7-8 9-10 11

《诗词医案拾例》(一)[熊东遨]

 

◆  登闾山望海寺


柏美松奇可接天,登峰观海听大澜。收寻未见白帆影,忘却渔舟换巨船。


云白松青接远天,我来登极听潮喧。任他海上波澜阔,难阻乘风破浪船。

    山水登临,不宜尽作风光描摹,发些感慨,或更动人。原作凭高寄兴,当属正途,只是所抒感慨略显牵强,难以达到动人效果,故须别开一境,以正其声。首句状景欠佳,作"云白松青接远天"画面便丰富了。次句""字失律,改出不难,易以"我来登极听潮喧",可使精神焕发。第三句"收寻"或系"搜寻"之误,即便如此,与下句构成之感叹亦不具新意 ,不若借海上波澜言志,庶几略具风神。

◆  槐乡行(之一)


四月春深兴致浓,诸朋相伴槐乡行。赏花十里诗情醉,观水一湖俗虑融。
岸畔踏香寻古意,林中探胜访仙踪。柴庐人外开欢宴,野趣盎然更纵情。


难了槐乡四月情,友朋相约作徐行。淡浓花气中人醉,断续莺声到耳清。
湖岸踏歌寻古意,峰头览胜趁新晴。林阴席地开欢宴,不觉盎然野趣生。

    作者《槐乡行》共三首,此是其一。诗中用韵不够规范,平仄亦稍有不谐之处,但架构较好,可以改出。首联开门见山,章法得体,意思也有可取处,改为"难了槐乡四月情,友朋相约作徐行",便一切都理顺了。三、四句缺少槐乡特色,且"俗虑融"之类词语生涩之极,不作大改动难以激活全篇。故上句略取其意,改为"淡浓花气中人醉",突出槐花的作用;下句全删,另创"断续莺声到耳清"七字补足之。不要小看这断断续续的几声莺语,有了它,顿觉画面生机无限。五、六句句型结构不错,尤其上句,意思也好。只是""的内容已为改后的第三句所用,不宜重复出现,故在原型的基础上深掘一层,稍加变易为"湖岸踏歌寻古意"。别看改动不大,与原句相比,这里隐隐约约增加了一点孔门师弟郊游的味道,"知己二三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也;若浮想联翩,还可以从"踏歌"声里寻出些李太白赠汪伦的"古意"来。下句不好,尤其是"访仙踪"有点不伦不类,不如承接湖滨游兴,再登高游赏一番,来个"峰头览胜趁新晴"。两句合起来,表现出的雅兴当不输于曾茶山"小溪泛尽却山行"。结联尚好,只是"柴庐"与现代人生活似有不符,这"欢宴"倒不如就在槐阴下席地而开,如此,则末句之"盎然野趣"便会""得更加充分,小作改动以避重韵也就顺理成章了。

◆  槐乡行(之二)


淡淡烟云淡淡风,微微细雨渚沙凝。人歌人笑天香里,鸟去鸟来雪色中。
十里诗情流水赋,一林画意簇花兴。莫言春景江南好,槐苑芳期足可同。


淡淡烟云淡淡风,满川微雨露华浓。人歌人笑天香里,蜂去蜂来雪色中。
百里诗情流细细,一林画稿影重重。漫言春只江南好,槐苑芳期足可同。

    与前作相同,此诗也有用韵不规范的毛病,但整体表达较前作为强,无须句句改动。一起尚好,可以保留。次句出韵且扣题不稳,不如向太白商借"露华浓"三字以状"微雨"中的槐花,暗中照应题目。第三句好,写出了槐乡人的欢乐,"天香"二字尤具神韵。第四句亦不错,可惜犯了"孤平",这都是""字用得不好。以""易之,岂不绝妙?想槐花盛开之日,正是养蜂最佳时期,让这些小精灵穿梭其间,不惟更符生活现实,且见上句的"人歌人笑"快活得大有理由。五、六句亦未稳,"十里"小家子气,作"百里"何妨?不必拘泥于足迹所及。此例唐贤早开,小杜《江南春》"千里莺啼"不作"十里莺啼"是也。"流水赋""流细细"似较妥贴。"簇花兴"亦嫌滞涩,此句作"一林画稿影重重",或可稍现槐林情韵。结联精警,上句""字易""字,""字易""字,可以更增转递力度。

◆  槐乡行(之三)


东风送暖绽芳枝,场圃搭台社戏时。花鼓秧歌翻旧调,丝弦折剧唱新词。
红颜小姑衣妆美,白首老翁步履迟。观众如痴齐唱彩,槐林明月一竿直。


东风送暖绽芳枝,正值农家社戏时。花鼓秧歌翻旧调,丝弦折剧唱新词。
红妆少妇容颜俏,白首衰翁步履迟。演到曲终人不散,树头明月也痴痴。

    "槐乡"三首,各有特色,然就生活气息而言,则以此章为最。首句颇佳,以景传情,已得诗家三昧。次句承接亦好,惟"场圃搭台"四字过实,声韵亦不甚谐和,不如易作"正值农家社戏时"直截了当。三、四句述"社戏"内容,虽属现成,却也实在。五、六句转入对观众的描写(也可理解为台上演员的扮相),次序井然。可惜上句""字违律,下句又犯"孤平",故用"少妇"取代"小姑",容颜与衣着的字词位置亦作了调换。一味夸人家"衣妆美",会引起姑娘媳妇们不快,夸她们的"容颜",便搔到痒处了。下句"孤平",易""""便可救出。〖JP2〗结联上句无趣,下句有味又失了韵(""字入声),只好稍借原意另拟,以"演到曲终人不散,树头明月也痴痴"结尾,似能为读者留下较多余味。

◆  (之一)


乡野田畴麦涌涛,路边柳絮满天飘。谁言四月春已晚,绿到槐林雪未消。


野麦平畴一望遥,晓风吹起翠波高。春光也有遗忘处,绿到槐林雪未消。

  欲写香槐,却先说绿麦,此欲擒故纵手法,是为得宜。只是一起字、词尚欠凝炼,故略加调整润饰,以便为后文留出余地。次句扯到"柳絮",笔墨未免游离,应紧承前意一气贯下,方能愈出愈奇。此处以"晓风吹起翠波高"代之,方见气象。"晓风"二字不可略过,因系连章体,时序上应有总体分工,故先从""说起。结语虽从前人化来,但仍可圈可点,用"雪未消"比状槐花盛开之景,精彩绝伦。而前面衬以"绿到槐林"四字,全句便成了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错觉"。只是第三句铺垫不足,使"错觉"大为缩水,难免可惜。上句若改作"春光也有遗忘处",这"错觉"便是石上生根,牢不可破了。通篇作如是改,不说是点铁成金,也可称脱胎换骨。否则麦苗柳絮都来凑热闹,好端端的槐花,席位便要被强宾所夺。去掉"柳絮""雪未消"三字才能成为槐花的专利;麦苗则必须留下,以作"绿"字之根。这样,槐与麦便构成了主宾关系,相得益彰了。诗得好句不难,得好篇为难,初学者于整体构思,不可不多加留意。

◆  (之二)


是处香槐花簇鲜,碧湖晴暖欲浮烟。一丛浅草容闲坐,且放诗情春梦间。


簇簇香槐带笑妍,澄湖日午淡浮烟。一丛浅草容闲卧,好放诗槎到梦边。

  此首整体构思不错,亦具浪漫情怀,不足处仍是缺乏锤炼。首句"花簇鲜"味不足,不若用拟人法易之。次句"碧湖"不若"澄湖",变色彩为亮度,更见"浮烟"之趣;"晴暖""日午",非其不佳,是为连章体时序安排需要;""字易""字,则是音韵效果上的精求,因前面的""与改后的"日午"声韵相近,再着一近似之"",有欠谐和,作""字便朗朗上口了。此等小处,虽非格律所要求,然初学者稍作留神,自有意外收获。第三句""不如"",因其与末句""字有关联也。结语放浪形骸,中寓豪兴,思维方向自是对头,只是神气不贯,有半途而返之嫌。不如略易数字,作"好放诗槎到梦边",便通篇俱活了。其中""""尤宜领会,盖""字无根,""则与"澄湖"暗中呼应,"诗槎"一泛,""便自生,又何必挂在嘴边耶?

◆  (之三)


一湖夜月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一川夜月渚流光,暗树明花散异香。未置清樽心已醉,欲邀槐影舞成双。

此首写月夜情怀,于连章体机宜已得。起句着""字不宜,因前章已及,场景难免重合,作""字避之便好。次句亦未佳,以数字开头略同前句,又非对偶,便显呆滞;末三字亦太过现成今易作"暗树明花散异香",于月下槐林,或具几分真趣。第三句思路好,文字却未臻佳境;第四句俗,且失律,不可用。然而有第三句的"心醉"作粬种,酿出一壶佳醪并非难事。太白《月下独酌》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名句,今置身槐蕊林中,又当月夕,何不略取其意一二,另铸新型若以"未置清樽心已醉,欲邀槐影舞成双"为转合,其浪漫程度未必便输于李诗仙也!

◆  (五首选一)


槐林四月雪,十里竟妖娆。日暖芳香重,暮春韵未消。
友朋结伴至,赏景涌心潮。中有风雅客,醉吟小石桥。


槐乡三月雪,百里竞妖娆。日暖香微度,春深韵未消。
良朋携手至,美景着心描。中有风骚客,孤吟立石桥。

    作者赏槐诗共五首,以此篇最具情致。然声律之病与锤炼不工亦未稍免,须得例加润饰。首句"四月雪"拗,""应作"",阳历四月即阴历三月也,与下"暮春"恰合。"槐林"亦宜作"槐乡",不必偏于一偶。次句"十里"原从"槐林"来,今前句已改,便当以"百里"易之。""或系""之误,亦须订正。中两联属对未工,难撑门面。第三句"芳香重"板滞,作者同题另篇中有"香微度"三字极佳,不妨移来此处,自枝嫁接,别有意味。第四句"暮春"宜作"春深",不惟可免"孤平",且与上联恰成巧对。五、六句重新翻造为"良朋携手至,美景着心描",变平行为流水,稍存原意而已。结联别出心裁,颇见情趣。惟声韵稍有不谐,须为理顺。上句易"""",毛病立除;下句小变为"孤吟立石桥",则上下贯通,枝叶皆见矣。

◆  江村秋夜


秋虫窸窸树婆娑,竹舞江风月照波。村童共聚青石上,坐听老妪说天河。


秋虫唧唧竹婆娑,白露横江月浸波。三五村童围石坐,静听邻媪说天河。

    原作写秋夜江村所见,生活气息较浓,有一定情趣可玩。惟笔墨不够经济,声律亦未尽谐,难免小有憾焉。起、承二句,既云"树婆娑",又云"竹舞",叠床架屋,岂不累赘?不若将次句之""前移,代""婆娑起舞,省下些空间安排别个。"窸窸"还是作"唧唧"好,象声更加准确。次句因""已另谋高就,余下的位置便可更多地安排些江上风光。顺手借来苏胡子"白露横江"四字充实其中,似也合适不过。"月照波"""字虽响,但总感觉缺那么一点情韵,改作""字,便不会浮在面上了。古贤作诗讲究"",这""字或即""之一例也。结尾两句是篇中情趣所在,可惜平仄不合,须得重新调整座次。改出的两句,全是原句翻版,只不过让"村童"们提前就"",另添一""字以示其在听故事时的片刻安宁而已。

◆  曲

作
七星岭前揽清风,万里边陲烟云中。异国风光无异处,夕阳依旧抚山红。

作
七星岭上雾云空,万里边陲一望中。异国风光何异处?夕阳山在眼前红。

七星岭在广西中越边境我方一侧,此诗写登岭远眺异国风光,题材颇为独特。全诗结构尚佳,所欠者笔力也,声律未谐尚在其次。首句""字违律,宜以""字易之。"揽清风"三字虽不甚恶,但与全篇意脉不通,当目其为不称职,不若以"雾云空"三字代镇其位,暗中为下句的创意布势。次句病在"烟云"二字,实景即或如此,亦不当在此时出现,过于写实,便欠灵动。所幸上句已有"雾云空"蓄能,此处便当以"一望中"具结。第三句转递较好,为诗中闪光处,倘易""""作设问口气,则更具意蕴。结句构想亦佳,可惜气血略亏,有如不足月婴儿,尚须补益。试以"夕阳山在眼前红"圆合全篇,不知补得是儿足月否?

 

《诗词医案拾例》(二)[熊东遨]

◆ 

作
不识营谋惟乐贫,日日种梅满前岭。且待冬明花似雪,梅仙伴我苦行吟。

作
不识营谋但乐贫,种梅何计眼前春?冬来自有花如雪,好对知音抱膝吟。

    题目自是好题目,设想自是好设想,只可惜声律未谙,全无法度。平仄之相间相粘不说,单平上声通押,就令人头痛不已。首句还似模似样,只须易"""",便算通过;谁知甫入次句,便不成体统了。"日日种梅满前岭"平仄既失,意思又差,速斫速斫!此处乃诗中关键位置,从通篇结构看,另拟"种梅何计眼前春"七字实之,或可上承下启,生出些意味来。三、四句意有可取,但表达欠些火候,且兼失粘,亦须改造。作"冬来自有花如雪,好对知音抱膝吟",理顺声律,意思亦掘进一层,似是较佳选择。

◆  沙潭江观潮


江风习习雨澌澌,十里春水尽涟漪。多情岸上行吟客,观潮不知几时归。


凉风习习雨丝丝,正是春潮欲涨时。堪笑多情江畔客,耽吟每每误归期。

    此亦学步之作,毛病显而易见,不加改造难以言诗。起句差强人意,"澌澌""丝丝"之误,订正不妨;"江风""凉风",突出些冷意,好强化改后的结句"耽吟"二字的份量。次句失律且用词不当,题曰"观潮",何可说"尽涟漪"?潮如烈马,"来疑沧海尽成空",用"涟漪"一类字眼是低级错误,故此句非全换不可。第三句通,但失粘,须得调整;第四句违律,亦在当改之列。今剪取其意重新拼装,以"堪笑多情江畔客,耽吟每每误归期"的新面目出现,或许稍具意味。

◆  山居人家


山家闲傍碧水涯,舍前舍后尽山花。笑君贪心还不足,尚种荷花映彩霞。
 

先生家住水西涯,屋后门前尽是花。可笑贪心犹未足,碧荷新种欲成霞。

    此作取材、构想俱称奇特,有情趣深蕴其中,可惜声韵未谐,表达不畅,影响了全诗的美感。犹如荆山之璞,尚须雕琢,方可成器。面对如此质地上乘的诗坯,不由人不眼馋手痒,试为一顺,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 


十里滩涂水草肥,隔岸村树烟菲菲。漫爱春来风日好,眼前惊起白鸟飞。


十里江滩水草肥,烟村隔岸雨霏霏。前湾一阵渔铃急,惊起芦丛白鸟飞。

    此诗虽然极不规范,但隐约有些意思蛰伏其中。犹如一个壮汉,苦被伤寒折磨,暂成萎靡之态耳。其病未入膏肓,当可药救。首句尚属健康,只"滩涂"二字方言色彩太浓,不若"江滩"便当。次句似通不通,律亦不谐,须打乱字词次序重新拼接。今易作"烟村隔岸雨霏霏",别看模样不似从前,其实仅换却一个""字,"霏霏"只是纠错,当不属于调换。中华文字,玄妙多多,原班人马重新列队,竟能焕发出如此青春来,不能不使国人引为自豪。"白鸟飞"一结,颇饶情韵,全句平仄未合,理顺不难。略掉"眼前"琐屑不说,添入一"芦丛",〖JP2〗为"白鸟"营造些环境,其谁曰不然?问题是第三句丝毫不着边际,尔自爱"风日好",与"白鸟飞"何干?既云"惊起",便须交代原因,否则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句是篇中结症所在,不予根治,难复活力。倘能扣住"惊起"二字,以"前湾一阵渔铃急"取代原句,那便是十足的好诗了。

◆  赠钟老师


与君泛舟清溪谷,君爱红梅我爱竹。且待漫天飞雪白,共君高唱《三弄》曲。


偕君舟泛清溪谷,君爱红梅我爱竹。待到漫天白雪飞,邀君共度红梅曲。

    这是一首激情飞越,风趣可人之作,虽略欠火候,但不失为佳品。首句前四字可略为调整,尽管古体于平仄不拘,然而稍作讲求亦非全无必要。次句好,写知交间的风雅很到位。一"爱红梅""爱竹",所好虽异,情趣则同,读来令人神往。第三句亦不错,惟"且待"略失分寸,作"待到"便好;"飞雪白"宜颠序作"白雪飞",音韵更臻完美。结语稍逊,不在词语不佳,而在未能顺势将寓意进一步深化,浪费了一个十足的美人胚子。根据前意,此句可改为"邀君共度红梅曲"。其所以"共度红梅曲"者,因友人性"爱红梅"也。只此一端,便将对挚友的思念与推崇表达得淋漓尽致。

◆  送征人


帘外风寒雨潇潇,长堤烟柳旧板桥。迷蒙远山江天外,一路珍重阳关道。


风寒帘外雨潇潇,烟柳长堤旧板桥。无限关山帆影外,一声珍重泪如潮。

     这又是一例令医者哭笑不得的病案。开头好好的十四个字,偏要排错队弄得平仄不谐;结尾两句则乱点鸳鸯谱,管他跛足瞎眼,统通拉进队伍里来。如此玩法,何可言诗!前两句好医,重新列队便可;后两句难办,尊容实在不敢恭维,只得略挤出些许意思,重新塑出一副模样来。此诗改造后似乎还可一读,原因是那一掬伤心泪动了真情。虽则古贤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说,然而在许多特定场合下,还确实少不了它。


◆  寒夜曲


夜阑更深独徘徊,遥望银汉隔东西。悲笛一声寒风来,凉彻大地三千里。


每向深更梦里期,可堪银汉隔东西。一声寒笛秋风起,知否良人尚未衣?

    好诗常常成串地好,恶诗亦常常成串地恶,这一首又恶得可以。"夜阑更深"是何言哉?"半夜三更子丑时,关门闭户掩柴扉"如出一辙!据作者自云,此诗是写"征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既如此,首句作"每向深更梦里期"或许有些意思。次句较好,若将"遥望"改成"可堪",则感情份量更重,与前句衔接亦更深。后二句全无常识,上句还能将就改出,下句则非"截肢"不可。重组后这两句变为"一声寒笛秋风起,知否良人尚未衣",从根本上挽住了原诗的颓势。手术至此,总算又救出了一条"诗命",操刀者也可以嘘一口气了。

◆  江村即景


秋江影里夕阳红,寒烟漠漠树丛丛。村前一簇新篝火,照见归来打鱼翁。


秋江倒嵌落圆红,一抹寒烟树影重。忽见村前篝火起,有人欢笑接渔翁。

    原作写江村一次篝火晚会,具有一定生活情趣。全诗四句皆通,虽仍有违律,但较前几首好得多,至少没有了平仄通押现象。首句有美感,但缺乏新意,不如借摩诘诗意生出些奇特效果。次句失律,理顺不难。结二句表意不畅,律亦欠谐,重新组装后能使晚会的内容更为丰富。"照见归来打鱼翁"是一句可有可无的话,"有人欢笑接渔翁"则注入了参与晚会的村民们想从暮归的渔翁那里得到些可供烧烤之物的内涵。

◆  中秋与诸友登望海楼


十年他乡过中秋,今日高歌往日愁。海天如镜山如黛,豪英相聚望海楼。


十年客里过中秋,今日高歌往日愁。如镜海天如黛嶂,一时都向眼前浮。

    作者不谙声律显而易见,不然不会想不到"客里"这样的寻常字眼而造成"他乡"违律。次句好,"今日""往日"对比强烈。乡愁为人之常情,今日借友朋相聚暂作高歌,一时畅快之后,恐明日愁更多也。第三句属队列错误,调整字序后能较好地起转折作用。结语极俗,"豪英"宁有自称者耶?不连根铲去,恐污人眼。上句既然说到海天山岳,便以"一时都向眼前浮"收束,岂不妙哉!

◆  登黄鹤楼


昔人黄鹤共飞去,吾坐飞机独自临。耽遇楚人吹笛韵,梅花未见落缤纷。
一江远望水天阔,三镇回眸景色欣。鹦鹉芳洲何处是?高楼江夏白云深。


昔人黄鹤杳无迹,我趁秋光闲自临。邻笛有人吹婉啭,梅花未见落缤纷。
一江远望水天阔,三镇回眸风物新。鹦鹉芳洲何处是?眼前依旧白云深。

    写黄鹤楼诗须得略带古味,此作多用拗,已得祖宗法度。不足处在于功力稍差,难以驾驭文字。首句末三字不够味,当以"杳无迹"易之。次句嫌俗,"吾坐飞机"之类话语,文白夹生,最好避开不用,改为"我趁秋光闲自临",略具雅致,"""",是从声律上照应上句""字。第三句生涩,又与下句不成对,有盲目学古导致走火入魔之嫌。今试以"邻笛有人吹婉啭"代之,与"梅花"句恰成流水对,不硬效崔相公,反觉有余味。"一江"句气象大,拗用亦好,惜下比不敌,皆缘"景色欣"三字未通,今改作"风物新",便差可相抗了。""字用法同首联""字。作者于拗体变通或未尽谙,每于此等地方小有疏漏。第七句套老崔,且由他。结语前四字不好,这些内容应已包括在"三镇回眸"一句之中,再次提及,实无必要。以"眼前依旧"代司其职,味便不同。前者是重复,后者却能恰到好处地照应崔相公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老话。

 

来源 中华诗词网